博采众长祁太秧歌 唱出乡土生活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祁太秧歌是晋中盆地,以祁县、太谷为轴心,辐射周边10余县的乡土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轶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廣大人民的喜爱。
  明代正统到崇祯年间,晋中一带,就已流行着当地民间艺人传唱的小曲。这些小曲与祁太秧歌小曲不但同名,而且形式也大同小异。
  每逢元宵节闹红火时,各地大搞龙灯、旱船、背棍、高跷以及鼓乐欢奏等活动,大大小小的舞队极其普遍。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间歇唱支小曲,渲染气氛,载歌载舞,歌舞结合,这种形式就是祁太秧歌的起源。据史料记载,真正的“祁太秧歌”是由清雍正时期安徽“小歌舞”注入之后才形成。流传较广的“祁太秧歌”其曲调、曲牌多为晋中原有,但表现形式,尤其是表现题材多由徽传入。
  清初,凤阳花鼓流传到晋中一带。凤阳花鼓艺人的活动形式是:每到一地,由二人打鼓敲锣、引来了观众,先唱“凤阳歌”等小曲,接着表演歌舞节目“踏歌”等,有时也唱几段北方流行的秧歌曲调,以迎合当地观众的喜好。这种活动形式,被晋中民间艺人吸收、融化,逐渐发展成了踩街秧歌队。
  踩街秧歌队的表演形式,是由俊扮和丑扮两个公子相配,手持折扇领头,带领身背花鼓的女角色和拍小钹、敲小锣的男角色共二三十人,分两行沿街行进表演,炮声响处,走至迎接的户主门口,由领队公子咏颂祝福类的即兴顺口溜,然后两三个演员进入场地中央,边舞边唱小曲,表演歌舞小戏。之后继续前进,直至踩遍各街为止。他们唱见闻、数典故、叙景致、表古人,故事情节均较简单。歌舞时没有弦乐伴奏,只是轻敲鼓边轻击锣钹,掌握节奏。舞蹈动作也较简单,但却是歌中带舞,歌舞结合,这是祁太秧歌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突破。踩街秧歌活动的时间较长,一直延到民国初年,才逐渐消失。
  然凤阳歌与秧歌的曲调,在调式、调性、音韵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互相吸收、溶化,逐步成了一体,统称秧歌,而凤阳歌的名称在北方也逐渐消失了。另外,还吸收了“莲花落”的格调,“莲花落”是夹说夹唱的一种说唱艺术,用竹板打节拍,每段常以“莲花落、落莲花”一类的句子做衬腔或尾声。这都对祁太秧歌的丰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此,祁太秧歌曲调增多了,剧目也丰富了,并且增加了数板与念白和唱完有说,说完再唱的节目。这种有歌有舞有说的三结合节目出现后,对祁太秧歌又是一个大的发展,而且孕育了戏曲化的胚胎。
  清嘉庆、道光年间,祁县、太谷、平遥等县的商业蓬勃兴起,商人四处经商,外地商人也频繁来这里通商。商业的发达也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交流传播。当时人们对时兴小曲,流行小戏倍感兴趣。一些晋剧艺人,曾与秧歌艺人合作,改编和创作过不少优秀秧歌戏。晋剧艺人在表演、化妆、服装等方面,给秧歌以重大影响,两者互相配合,共同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祁太秧歌剧种。
  1955年,榆次县成立了第一个专业秧歌剧团:榆次县秧歌剧团。从此,祁太秧歌走上了一条完善而又不失泥土气息、改革而又不变其特色的新型戏曲化道路。
其他文献
悠远的历史,积淀出丰厚的文化,山西向来被誉为“戏曲的摇篮”、“民歌的海洋”。聆聽太行曲艺,体会的是不只是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唱腔,婉转的旋律,演绎的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点滴,成长的印记。
期刊
1951年,著名作家丁玲先生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桑干河,这条横跨河北、山西的内路河流从此充满了象征意味,同这部文学著作一起登临荣耀的殿堂。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了这样一个传说:“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遥想当年,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之间的涿鹿之战就发生在桑干
期刊
麻田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地處晋、冀、豫三省要隘,有“晋疆锁月,山西屏障”之称。  抗战时期,八路军前方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师部、鲁迅艺术学院、新华日报社等150余个党、政、军首脑机关,在麻田驻扎长达五年之久,使这里成为华北抗战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太行山上的“小延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杨尚昆、罗瑞卿等在这里运筹作战,决胜千里,指挥了许多著
期刊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8年抗战历史的大型专题纪念馆,也是集收藏、研究、展示、传播诸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坐落于太行山区、八路军的故乡——风景秀丽的山西省武乡县城西,1988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3周年之际,正式建成并对公众开放,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  纪念馆展览内容为八路军及华北根据地人民坚持8年抗战的光辉历史。该展览以历史图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彭德怀、左权等率领八路军总部,于1939年10月至1940年6月在山西武乡王家峪村驻扎;在此,八路军总部和129师与中共中央北方局紧密配合,创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朱德、彭德怀等首长曾在王家峪接见过柯棣华、爱德华等国际友人,指挥过近千次战斗,研究制定了闻名世界的“百团大战”作战方案。  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和纪念馆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由联通的5所农家院落、一排窑楼和“红星杨”
期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如果不是慧远禅师,珏山的名号怕是要打上幾个折扣吧。八百里太行,可圈可点的山林美景多如繁星,但珏山有幸,因为他选择了它,从此便脱颖而出。  慧远禅师,东晋时的名僧,是继著名高僧道安之后的佛教首领。相传北周时武帝灭北齐入邺废佛,慧远曾当众面斥,从此,隐居太行山中,草创硖石寺,即今古青莲寺,注疏佛教经典,静修佛法。  青莲寺位于晋城市泽州县硖石山腰,故初名硖石寺。东观孚山,巨嶂横
期刊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抓好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  近年来,山西运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一约五会”制度为保障、以乡村文化礼堂为平台、以新乡贤为引领,采取多种措施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重德行孝在运城蔚然成风;浊行
期刊
1939年到1940年间,八路军总部曾三次在砖壁村驻扎。  八路军总部在砖壁驻扎期间,党、政、军机关,分别驻在砖壁驻地周围的村子里;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驻土河村;北方局党校驻上北漳;华北《新华日報》社驻安乐庄;总部军法处驻南山头。从此,砖壁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便成为华北抗日前线的司令台。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陈赓、杨尚昆、陆定一、傅钟、杨立三等八路军领导人经常来总司令部参加党政军
期刊
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大行,张武军于荧庭,戍郫邵,封少水,以报平阴之役,乃还。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沁河古称沁水,也称少水。全长456公里,是山西省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郦道元的《水经注》有曰: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又说,这山上到处都是松树和柏树,还蕴藏着金属矿物和玉石。沁水就是从这座山发源,又南经临汾市安泽县、晋城市的沁水县、阳城县后
期刊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  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府(今山西晋城)。虽名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俗称“昆梆罗卷黄”。  上党梆子出现较早的一个职业班社是泽州府的“鸣凤班”。据说,在明朝末年,今晋城市阳城有一个女子叫“凤仙”,自幼喜爱戏曲。这个女子出嫁时,嫁给了晋城城区的一个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