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化转变,预习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预习对于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即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了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也为课堂高效夯实了基础。
一、当前小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制定了预习要求,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仅仅是把课文一读、字词一写就算预习了。反馈中发现:有的学生生词根本不会写,生字的书写顺序是错的,间架结构不对;也有的学生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造成这些无实效的预习现象的原因纷繁复杂,须细细考量。
1.无方法,让孩子的预习无计可施。教师对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学而无法,预而无方,致使学生不会预习,不爱预习,忽视预习。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的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要让学生面对未学的课文有效地去预习,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2.课业负担重,让学生的预习流于形式。现阶段学生过重的校内校外课业负担,让学生更对无头绪的自主预习成应付态势,而充足的时间则是学生有效预习的保证。因此,合理安排学生的预习时间尤为重要。
3.一成不变、无挑战性的预习作业,让学生的预习兴趣逐渐减退。“富有挑战性”能激活兴趣,因此因材施教的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预习作业,是保证有效预习的重中之重。
二、教给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
1.自主学习收获。在早读中安排十分钟的新课预习时间,要求学生利用这十分钟,对课文进行“二读”。“一读”,读顺课文,读不准的字音借助工具书认识,读准。在“一读”中学生可完成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认识及难读字音等学习任务;“二读”,要求学生读文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在“二读”中,可以扫除词语障碍,又能让孩子们在此环节找出词语理解的难点,为自己下一步家庭预习定好了基础知识预习重点。在这“二读”之后,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孩子提出“三读”的要求:默读全文,试着思考一下课文的中心,以此既注重了分层教学的需要,又以激励的方式激活了孩子们的预习热情。
在这一环节预习中要注意两点:(1)一定要让学生边预习边把自己预习的收获标注在书中,养成良好的做预习笔记的习惯;(2)教师要注重学生预习收获的交流,学生预习时,教师一定要做好巡视并个别指导的工作,对预习能力弱一点的孩子,应多留心多关注,并根据具体问题有效引导,让他们慢慢学会预习,对一些学生精彩的预习收获,要么以教师传递的方式,要么以学生汇报交流的方式及时的传递给全班学生,用学生的精彩来引导其他学生更好地有效预习。
2.把握课文主线、重点,让学生质疑问难。下午上第一节课前的这段时间里,安排学生进行这一阶段预习,仍以读文开始,紧跟着第一阶段的“三读”要求,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各抒己见中理出课文的主线、重点,让学生试着围绕重点质疑问难。在质疑中,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预习能力的机会,让学生试着按自己的预习收获来现场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这种质疑解疑中,既让学生在充分展示中收获自我预习带给自己的成功,又激活其他学生预习的热情。既筛选出学生已掌握的问题,又为家庭预习确定好自主理解的重点,有效地缩小了预习的范围,使学生的家庭预习更有针对性,更有重点。在这一环节中,仍然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听的基础上,把自己听后认为重要的标注于书中,把自己交流完后仍不懂的重点标注于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做学习笔记的好习惯。
3.围绕难点、不理解点去解疑。这一阶段的预习,则是学生回家后自己独立预习,经过学校前两阶段的集体预习,学生已经明确了自己自主预习的重点、难点,这些重点和难点因课堂交流有其相同之处,也因学生个体差异而有各自不同之处。预习范围定了之后,平时课堂上教给学生的预习方法就在这一阶段开始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预习作业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化、但我觉得以书中的预习批注为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形式是关键。指导学生把自己的预习收获记录于书中,让书成为自己学习的基础。经过预习,学生翻开课本跟老师一起学习时,自己已了然于心的知识,自己还未解决的疑难问题,自己创新性的预习收获,都会一目了然的呈现在眼前,这会使学生的课堂听讲更有目的,交流更有自信,课堂效率也得以提升。
预习对于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即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了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也为课堂高效夯实了基础。
一、当前小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制定了预习要求,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仅仅是把课文一读、字词一写就算预习了。反馈中发现:有的学生生词根本不会写,生字的书写顺序是错的,间架结构不对;也有的学生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造成这些无实效的预习现象的原因纷繁复杂,须细细考量。
1.无方法,让孩子的预习无计可施。教师对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学而无法,预而无方,致使学生不会预习,不爱预习,忽视预习。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的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要让学生面对未学的课文有效地去预习,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2.课业负担重,让学生的预习流于形式。现阶段学生过重的校内校外课业负担,让学生更对无头绪的自主预习成应付态势,而充足的时间则是学生有效预习的保证。因此,合理安排学生的预习时间尤为重要。
3.一成不变、无挑战性的预习作业,让学生的预习兴趣逐渐减退。“富有挑战性”能激活兴趣,因此因材施教的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预习作业,是保证有效预习的重中之重。
二、教给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
1.自主学习收获。在早读中安排十分钟的新课预习时间,要求学生利用这十分钟,对课文进行“二读”。“一读”,读顺课文,读不准的字音借助工具书认识,读准。在“一读”中学生可完成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认识及难读字音等学习任务;“二读”,要求学生读文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在“二读”中,可以扫除词语障碍,又能让孩子们在此环节找出词语理解的难点,为自己下一步家庭预习定好了基础知识预习重点。在这“二读”之后,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孩子提出“三读”的要求:默读全文,试着思考一下课文的中心,以此既注重了分层教学的需要,又以激励的方式激活了孩子们的预习热情。
在这一环节预习中要注意两点:(1)一定要让学生边预习边把自己预习的收获标注在书中,养成良好的做预习笔记的习惯;(2)教师要注重学生预习收获的交流,学生预习时,教师一定要做好巡视并个别指导的工作,对预习能力弱一点的孩子,应多留心多关注,并根据具体问题有效引导,让他们慢慢学会预习,对一些学生精彩的预习收获,要么以教师传递的方式,要么以学生汇报交流的方式及时的传递给全班学生,用学生的精彩来引导其他学生更好地有效预习。
2.把握课文主线、重点,让学生质疑问难。下午上第一节课前的这段时间里,安排学生进行这一阶段预习,仍以读文开始,紧跟着第一阶段的“三读”要求,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各抒己见中理出课文的主线、重点,让学生试着围绕重点质疑问难。在质疑中,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预习能力的机会,让学生试着按自己的预习收获来现场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这种质疑解疑中,既让学生在充分展示中收获自我预习带给自己的成功,又激活其他学生预习的热情。既筛选出学生已掌握的问题,又为家庭预习确定好自主理解的重点,有效地缩小了预习的范围,使学生的家庭预习更有针对性,更有重点。在这一环节中,仍然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听的基础上,把自己听后认为重要的标注于书中,把自己交流完后仍不懂的重点标注于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做学习笔记的好习惯。
3.围绕难点、不理解点去解疑。这一阶段的预习,则是学生回家后自己独立预习,经过学校前两阶段的集体预习,学生已经明确了自己自主预习的重点、难点,这些重点和难点因课堂交流有其相同之处,也因学生个体差异而有各自不同之处。预习范围定了之后,平时课堂上教给学生的预习方法就在这一阶段开始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预习作业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化、但我觉得以书中的预习批注为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形式是关键。指导学生把自己的预习收获记录于书中,让书成为自己学习的基础。经过预习,学生翻开课本跟老师一起学习时,自己已了然于心的知识,自己还未解决的疑难问题,自己创新性的预习收获,都会一目了然的呈现在眼前,这会使学生的课堂听讲更有目的,交流更有自信,课堂效率也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