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絮语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jmy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常独立于教学楼顶楼的观景台。
  从观景台上向左眺望,鳞次栉比的是小镇上居民高矮不等参差不齐的房屋,几个终日吐着浓烟直冲云霄的烟囱夹杂其间。从观景台上向右眺望,无际的田野下是粉墙红瓦排列整齐高低一致的两层民居住宅。
  现在是农历十月初。阳光灿烂的正午,独立于观景台,天空澄澈清明,阳光直直地投影下来,头发暖暖的,脸颊暖暖的,衣服暖暖的,一颗心开始暖融融的,如啄新泥的春燕。低头俯瞰,金灿灿的是盛装的法国梧桐,夺人心魄的金黄的散发着浓浓的秋韵;缕缕炊烟浮起在粉墙红瓦的屋顶,一个草垛堆放在空旷的场院中,草垛旁一头老黄牛正抬头,老牛目光的尽头是一头小牛,小牛正在撒欢,时而扬起前蹄,时而并举后腿。
  四堵高墙几乎割断校园与外界的联系,校园坐落在远离市区的偏僻小镇,聚集着五千多人,让其成为闹市。攒动的人头,五颜六色的人是校园每日主流的风景。
  校园生活不仅封闭而且忙碌。清晨,霞光星光月光同时辉映的时刻,我已经走进教室;深夜,群星正灿烂,远处常常有一两声犬吠,我还匆匆行走在通往家的小路,想象儿子已经熟睡的面孔。
  终日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月光依然日日皎洁,星空依然日日美丽,只是一颗心常常感觉到死寂般的疲惫。日子的流逝如细腻的沙滑落进漏斗,悄无声息。
  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喧闹的校园在每日正午时刻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洁净的蓝天、温暖的阳光、偶尔停驻在我身边的小鸟,还有,教室里一群正在静静完成作业的懂事的孩子。
  现在是农历十月初,一个温暖的午后,我独自静静的伫立在楼头。久违的幸福的震颤随同温暖的日光缓缓的流过全身。
  今年的冬季日日温暖。
  
  我教《我心归去》 璩存峰 李光辉
  
  近日执教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课文《我心归去》。
  在教读第5段时,我有两个创造性环节。
  一是分析下面这句话,“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这一句是写作者远在万里之遥,夜不能寐,思念家中的亲人,并送去默默的祝福。在此我教给大家一个关于“思念亲人”话题文章的另一种写作手法。那就是在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中亲人时,不写自己如何思念,而是换个视角,推己及人,写家中亲人如何思念自己。是从古人那里学的。比如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就运用了这种写法。作者客走他乡,人在旅途,冬至佳节深夜,不免想起家中的亲人。可是作者没有从自己思家的角度描画,而是写家中亲人此时此刻如何惦记远行的亲人——作者。这种写作角度,更能传达出作者内心孤寂、难耐的无助情感,从而将情感的波涛推向巅峰。希望同学们以后可以借鉴。
  二是教读本段最后两句“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我说这里实际牵扯到一个美学原理,即“距离产生美”。家有几个兄弟姊妹的同学可以想到,平常你们兄妹们在家常常闹得不可开交,不欢而散。可是一旦离开数日,又非常想念,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在备课时。以上教学环节都根本没有想到过。换句时髦的话,课前预设根本没有这些教学环节与内容。只是因为,课堂气氛营造得较好,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思维活跃,师生配合默契,于是,我的灵感、知识储备也都被调动了起来,就有了这些宝贵的课堂生成。
  如果每一堂语文课都能取得这样的实际效果,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语文教学就被赋予了永久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学就会重新焕发它的艺术青春。
其他文献
许多教师在教学古文的时候,都使用“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产生厌恶感,更加不愿意学习古文。如何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让学生能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并且自觉地学习它,这是语文教师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我在此就自己的实际经验谈一点感受。我总结出了一条古文的兴趣教学模式:“寻找——引入——释疑——读悟——移用”的教学过程。    一.寻找    “寻找”就是在讲新课之前,先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相关的
荆楚东北,大别山南。群峰迭起,逶迤千里;中有一水,蜿蜒回环。曾传璧人之香殒清波,有芙蕖出水;说爱侣之赴水相随,则并蒂莲开。自此苾扬香远,此地因名白莲。  山有仙而名,水因莲而清。应是造化钟情,赐给人间胜境。看此地山奇岭峻,谷幽沟深;森林茂密,河水丰盈。畴昔曾兴水利,坝起两山之间;养鱼发电,福泽一方百姓。自白莲库成,水患不生:喜湖光山色,更添风景。  而后莲蓄立项,要留库水蓄能。白莲库畔,高山耸立;
文学,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足以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要求语文教育要为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让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大都在高考指挥棒下为功利而“奋战”:面对一道道试题,文学的“教”变得模式化,文学的“学”也逐渐僵化了。我们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文章,一线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纵观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现代文阅读题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重点的板块,同时,也一直是学生感到最没有把握的内容。尽管很多老师在现代文阅读复习和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方面花了大量时间,但是由于复习不得法,致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缺乏了恰当的复习策略。因此,必须采用恰当的复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技巧,
教学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教学中就要时时树立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多角度关注学生。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关注学生呢?     一、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关注学生。课堂学生学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也许有的老师说:课堂学什么是教材内容决定的,是教参讲解决定的。这样的理解未免有些偏颇。的确,教材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参是我们教学的重
那场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让我们刻骨铭心:覆盖地区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造成的灾害之重实属罕见。学生们都直接或间接经历了这场灾害,应该有自己的体验,我们布置了以“雪”为话题的作文,但结果并不理想:选材狭窄,主题俗套,缺乏个性。这让我想到,作文最忌人云亦云,要显示自己的个性,做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亮出你自己。    一.选材要三思    这场暴风雪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应该有自己的切身体验,或目睹或
琵琶女一曲弹罢,江州司马青衫湿,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什么原因让香山居士潸然泪下,唏嘘不已,以致青衫湿透?这固然与琵琶女的凄凉身世、自身的贬谪之境有莫大关系,但其精湛的技艺演绎所散发的音乐魅力更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受外界环境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厌学,逃学,追求享受,沉迷网络。作为个体教师在短时期内无力改变社会不良现状,只有像琵琶女影响白居易先生那样依靠自身,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丰厚的
一、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登山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登山的文章。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谁登山?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为什么登山?  3、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自己能解决多少。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简介列宁和时代背景    1、学生读完后,解决第一个问题:谁
新课程实施了以后,我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比起以前有很大的进步,比如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都很不错,乐于表述自己的个人见解。但我同时又发现,他们的这种表达往往是脱离了文本的一种个人发挥,过于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将作者和文本自身的观点抛之脑后,另外他们身上存在更多的问题,比如基础知识积累不扎实,学习态度浮躁,书面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差等等。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在学习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来指导学生学习选
细读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笔者认为该文最大的特色是文辞简约,意蕴深远。  语言文字简约。全文短小,仅仅84字,起笔“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就扣住了“夜游”,紧承题旨,且交代了时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则把前面的“夜”具体化,点出“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也因如此,才激活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可见,“欣然起行”的发因是“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