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待不同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可以激发该生潜能,使其能力在学习中有效发挥;教给学生正确评价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有利于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促其健康成长,本文就“评价”问题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和认识。
[关键词]评价 认识 定位 原则和方法
评价是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内容。我们育人进程中一要学会评价,评价自己和他人;二要学会应用评价,积极、适时、得体的评价会最大的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三是教给学生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籍以自省、自警、自励、自强。
本文试就学生评价问题谈谈个人的思考和认识。
1 几点认识:如何在素质教育进程中助学生成才?解决此问题,应从明确认识开始。
1.1 对素质应有的基本认识:素质是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人的素质高低,主要形成于后天,由中小学阶段“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
1.2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高中学生,其认知活动的特点是:观察目的明确且具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有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为主要方法;思维可以形式化,富有预见性且能初步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推理能力日趋成熟;认知、情、意、个性进一步发展。其个性有明显的自主性、进取性和前瞻性:其弱点中如闭锁性——不愿随意显示内心情感与想法,心理欠成熟,社会阅历浅,鉴别能力低等。
1.3 学生中心理论的启迪:学生中心理论涉及学生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态度放在与传授知识同样重要或者说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决定一个人将来生存质量和成就的大小关键因素就是态度与能力。
2 学生评价问题的定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学生逐步学会自评是调节心理,提高信心,激发内因,促进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的协调、有效发挥的关键。
2.1 元认知理论是一个基本出发点。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是学生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元认知的功能在于控制认知过程。元认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其主体意识体现为监视现在、计划未来,有效控制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能调动其主动性、自觉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做到会学,“具有个人参与性质,即人的情感和认知都投入学习活动,是自我激发的”,“是渗透式的”,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孔夫子的“乐学,会学”观,布鲁诺学生在学习中完善并发展认知结构——探索,教师的作用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能独立探索的情境。
2.2 评价学生应以鼓励发现、调动其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促进内因的自我激发为目的。
2.2.1 鼓励发现,对学生“凭自己能力所作出的发现”,“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者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种种。即便是很微小的,都是“发现”的星星之火,无论该生在班级组合中属于哪一个群体,都应鼓励。
2.2.2 坚持严谨。评价必须严谨,实事求是,适时得体。①克服随意性,不因事小而放任自己,须知心理的伤害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②注重语言选择,和风细雨式、体现人性化、人情化、关爱式,若在语言难于抉择,可以无言一一如眼神、微笑等代之,其效也可能更佳,或将其用来缓冲某种剧烈的事情发生,如进行批评时,掌握个“度”;③注意时机把握。共性的,个性的,即时的或可延时进行的,场合、范围、时机的选择合适,往往会事半功倍;④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如高一可适当借用初中方式,随年级的递升而采用更高层次的方法、技巧、标准等。
2.2.3 注意责任分解:此类问题属于带有批评类的评价,①分清环境影响和主观行为,中学生因社会阅历浅而抵制歪邪能力差,千万把主观行为中的错失理清说透,严格把握评判的公正性和可承受陸;②分清教与学的责任,如学生分析问题不到位,不讽刺、挖苦,在检视教师教学进程中的瑕疵,不能以“人家都会了,怎么你还不会”作为自己不反思的理由或忽视反思的籍口;③教师的行为中负面因素应引起足够重视,如说话欠分寸(不一定是做学生工作时),缺少认错的勇气,用学生家长办事,工作不顺心撂挑子,主观的表扬和批评,不尊重学生或对某些学生偏爱,训斥违纪学生,与家长沟通中形成的误区,仪表随意,不守诺言或守纪欠缺,都会使自己工作的正面效果减弱或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失去教育良机。
3 教会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应该强调教育和道德的文化维度,使每个人都能把握他人的特征并能理解世界走向某种“联合”的不稳定进程。但这一过程必须从自我理解开始,通过一种内在的航行,该航行中的里程碑就是知识,思与自我批判的实践。
“教给学生”是一个大工程或目标,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这条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的本身。坚信滴水穿石之道理。
3.1 道德和行为的评价。这方面高标准的有“公民道德标准”、“八荣八耻”、“三个代表”,常规有“中学生守则”和俗成的传统美德,坚持正面教育“德育渗透”,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养成从雏形走向成熟的进程中抓住每一个机会进行教育,这方面成文、成论很丰富,不再着笔,学校环境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是必须紧紧抓住的,在教育学生如何接受批评方面,“小树的修剪是促其成才”的哲理,应该使其明白。
3.2 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思维的评价。这是时刻都可能发生的,尤其是自我批评,即使在课堂上的一声哄笑,都会引发自我评价的发生。①对“学习思维”的评价最敏感,尤以智力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的学生,因为部分人连“聪明”的字眼都感到刺耳,在他们闭锁的内心世界,“自卑”可能此前已经产生,教师的责任在于“开锁”,抚平心灵的创伤(不管此情形成与已是否有关),并有针对性地减少和避免这类刺激的再发生。②帮助学生理清这样一个思路: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与其目的有关系;在做的中间学;启迪情感与理智的投入,以取得持久和深刻的效果;在学习的自我评价中促进创造性和自主性;把了解过程和总结得失有机的结合起来,③坚持学法指导。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可相互借鉴,明示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自我评价的参考。(提前把自己懂得的、认识到的问题一古脑教给学生,会剥夺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权利。)
个人认为,把评价的内容、参考和一部分方法正面教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给学生搭建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的平台,切忌“毕其功于一役”。发现、掌握、暗示、合作,学生的选择和作为是多方面的,学习方法可补充,借鉴,不可用好不好评价。
说了一些都会说的话,还有一些想说而不会说的话,且作为一次表白,一次沟通,期盼同仁勘正。
[关键词]评价 认识 定位 原则和方法
评价是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内容。我们育人进程中一要学会评价,评价自己和他人;二要学会应用评价,积极、适时、得体的评价会最大的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三是教给学生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籍以自省、自警、自励、自强。
本文试就学生评价问题谈谈个人的思考和认识。
1 几点认识:如何在素质教育进程中助学生成才?解决此问题,应从明确认识开始。
1.1 对素质应有的基本认识:素质是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人的素质高低,主要形成于后天,由中小学阶段“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
1.2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高中学生,其认知活动的特点是:观察目的明确且具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有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为主要方法;思维可以形式化,富有预见性且能初步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推理能力日趋成熟;认知、情、意、个性进一步发展。其个性有明显的自主性、进取性和前瞻性:其弱点中如闭锁性——不愿随意显示内心情感与想法,心理欠成熟,社会阅历浅,鉴别能力低等。
1.3 学生中心理论的启迪:学生中心理论涉及学生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态度放在与传授知识同样重要或者说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因为决定一个人将来生存质量和成就的大小关键因素就是态度与能力。
2 学生评价问题的定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学生逐步学会自评是调节心理,提高信心,激发内因,促进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的协调、有效发挥的关键。
2.1 元认知理论是一个基本出发点。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是学生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元认知的功能在于控制认知过程。元认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其主体意识体现为监视现在、计划未来,有效控制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能调动其主动性、自觉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做到会学,“具有个人参与性质,即人的情感和认知都投入学习活动,是自我激发的”,“是渗透式的”,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孔夫子的“乐学,会学”观,布鲁诺学生在学习中完善并发展认知结构——探索,教师的作用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能独立探索的情境。
2.2 评价学生应以鼓励发现、调动其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促进内因的自我激发为目的。
2.2.1 鼓励发现,对学生“凭自己能力所作出的发现”,“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者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种种。即便是很微小的,都是“发现”的星星之火,无论该生在班级组合中属于哪一个群体,都应鼓励。
2.2.2 坚持严谨。评价必须严谨,实事求是,适时得体。①克服随意性,不因事小而放任自己,须知心理的伤害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②注重语言选择,和风细雨式、体现人性化、人情化、关爱式,若在语言难于抉择,可以无言一一如眼神、微笑等代之,其效也可能更佳,或将其用来缓冲某种剧烈的事情发生,如进行批评时,掌握个“度”;③注意时机把握。共性的,个性的,即时的或可延时进行的,场合、范围、时机的选择合适,往往会事半功倍;④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如高一可适当借用初中方式,随年级的递升而采用更高层次的方法、技巧、标准等。
2.2.3 注意责任分解:此类问题属于带有批评类的评价,①分清环境影响和主观行为,中学生因社会阅历浅而抵制歪邪能力差,千万把主观行为中的错失理清说透,严格把握评判的公正性和可承受陸;②分清教与学的责任,如学生分析问题不到位,不讽刺、挖苦,在检视教师教学进程中的瑕疵,不能以“人家都会了,怎么你还不会”作为自己不反思的理由或忽视反思的籍口;③教师的行为中负面因素应引起足够重视,如说话欠分寸(不一定是做学生工作时),缺少认错的勇气,用学生家长办事,工作不顺心撂挑子,主观的表扬和批评,不尊重学生或对某些学生偏爱,训斥违纪学生,与家长沟通中形成的误区,仪表随意,不守诺言或守纪欠缺,都会使自己工作的正面效果减弱或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失去教育良机。
3 教会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应该强调教育和道德的文化维度,使每个人都能把握他人的特征并能理解世界走向某种“联合”的不稳定进程。但这一过程必须从自我理解开始,通过一种内在的航行,该航行中的里程碑就是知识,思与自我批判的实践。
“教给学生”是一个大工程或目标,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这条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的本身。坚信滴水穿石之道理。
3.1 道德和行为的评价。这方面高标准的有“公民道德标准”、“八荣八耻”、“三个代表”,常规有“中学生守则”和俗成的传统美德,坚持正面教育“德育渗透”,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养成从雏形走向成熟的进程中抓住每一个机会进行教育,这方面成文、成论很丰富,不再着笔,学校环境有利因素的充分利用,是必须紧紧抓住的,在教育学生如何接受批评方面,“小树的修剪是促其成才”的哲理,应该使其明白。
3.2 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思维的评价。这是时刻都可能发生的,尤其是自我批评,即使在课堂上的一声哄笑,都会引发自我评价的发生。①对“学习思维”的评价最敏感,尤以智力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的学生,因为部分人连“聪明”的字眼都感到刺耳,在他们闭锁的内心世界,“自卑”可能此前已经产生,教师的责任在于“开锁”,抚平心灵的创伤(不管此情形成与已是否有关),并有针对性地减少和避免这类刺激的再发生。②帮助学生理清这样一个思路: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与其目的有关系;在做的中间学;启迪情感与理智的投入,以取得持久和深刻的效果;在学习的自我评价中促进创造性和自主性;把了解过程和总结得失有机的结合起来,③坚持学法指导。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可相互借鉴,明示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自我评价的参考。(提前把自己懂得的、认识到的问题一古脑教给学生,会剥夺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权利。)
个人认为,把评价的内容、参考和一部分方法正面教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给学生搭建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的平台,切忌“毕其功于一役”。发现、掌握、暗示、合作,学生的选择和作为是多方面的,学习方法可补充,借鉴,不可用好不好评价。
说了一些都会说的话,还有一些想说而不会说的话,且作为一次表白,一次沟通,期盼同仁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