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wu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一、在教学中运用深究法,就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词句内涵的思想感情。
  二、在教学中运用剥笋法,就是从文章的一段话或某一段话或某一点切入,层层展开,逐步深入,直到最后达到教学目标。
  三、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就是围绕课文词或句,拿与之相近的词或句来比较,品味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
  关键词:咬文嚼字 深究法 剥笋法 比较法
  咬文嚼字就是在閱读课文时咬嚼语言文字,品味出语言文字内涵的“滋味”。这一成语历来被人们当作贬义词用。“死扣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固然不对,但对文章的遣词造句来一番深究,悉心品味,领悟其中奥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作用也不可忽视。例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描写月光下的树影的句子:“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灌木,落下参差的班驳的黑影。”“落下”是平常的词语,一般人并不注意,但仔细一咀嚼,“落下”这一词语用在这儿非常确切。它的好处,一是能化静为动,有宋朝词人张先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意味而又不似张词那么纤细;二是使“高处”两字有了着落,灌木在高处,影子自然应当“落下”。可见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月影”的描写,得力于“落下”这个看似平常的词。又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有“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一句,这里“点破”是什么意思?“寂寞”常用“打破”,怎么可用“点破”?改一改如何?细一分析,这里用“点破”,与上文的“痣一点”,与“点缀”,与“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的描述紧紧相扣,是十分确切的运用。如用“打破”,即破坏了整体美,破坏了这一幅宁静、幽静、精巧的图画。实词可以咀嚼品味,有的虚词也值得探究。如鲁迅《祝福》中写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联系上下文,“然而”表转折,前句有祥林嫂“食物不论,力气是不错的”,使鲁家“竟没有添短工”的话语,可她对辛苦的劳动反而很“满足”,“有了笑影”、“白胖了”就是明证。这是为什么呢?认真作一分析,便知祥林嫂往昔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然而……”显示出祥林嫂善良、勤劳、本分,又有可怕的麻木的性格特征。
  因此,要深得文章三味,就必须花一番咀嚼的功夫。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是领会不了文章的内涵的。我们在阅读时要引起重视。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而不是老师嚼后喂给学生,久而久之,可以提高学生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兼是。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品读的乐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呢?下面我介绍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一、深究法
  这类方法适用于那些内涵比较丰富的词句,所谓深究就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词句内涵的思想感情。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一句是全文的重点句,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1)作者把邱少云比作石头,那么邱少云和石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石头在烈火中是不会动的,邱少云在在烈火中也一动不动,“纹丝不动”就是两者相似之处。)(2)为什么不说邱少云像石头一样,而要说他像“千斤巨石一般”?你从“千斤”和“巨”中体会到了什么?(巨是高大的意思,这里用上了“巨”字突出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形象高大,“千斤”说明很重很重,此时的邱少云为了严守潜伏纪律,宁愿牺牲自己,决不暴露目标的决心。)这一比喻句实际上是文章的“文眼”。我在教学中根据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的特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体味出烈火身这一特定环境中邱少云的惊人意志,在此基础上又抓住“千斤”和“巨”字,深入探索,直到学生咬嚼出这一比喻句的真正内涵为止。
  二、抓矛盾
  小学课文基本以平铺直叙为多,少见转换和矛盾冲突,但有时也难免会出现。而这些唐突的表达方式,无疑更好地为中心服务。
  例:《小音乐家扬科》中,扬科去摸小提琴的部分,叙述者一直跟在扬科身边,看着扬科的一举一动。第12自然段后两个句子却成了“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烛光在窗户里闪动,院子里闹哄哄的。”叙述者离开了扬科,退出了现场,走到了院子外面。前后的叙述角度和距离都发生了变化。怎样通过对这一段话的研读,来领悟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呢?我设计这样几个步骤。
  1、自读第10-11自然段,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正在参加扬科的冒险行动。
  2、你在与扬科一起冒险的时候,心里想了什么?想对扬科说些什么?
  3、再读“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烛光在窗户里闪动,院子里闹哄哄的。”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4、眼看扬科受到了毒打,你为什么抽身离开了现场?
  在文中不直接出现的叙述者,为追求叙述的真实和客观性,一般都隐藏在文本背后,从不显示自己的情感倾向。当叙述者情不自禁地出现或没有理由地隐去的时候,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中一定是有它的原因。在这段话中,改变的叙述距离,通过学生入情阅读,假设自己就在扬科身边等方法,体味到了当时对这个瘦弱孩子的毒打场面是多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就是因为不忍心看,所以才退出了现场。这样一理解,学生更体会到了扬科的可怜,社会的不公平。
  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按预设进行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但也不是说不需要预设,当我们在上课之前“至少把课文读五遍”的时候,当我们以“编者”和“教者”的身份去读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如何在文本中找准咬文嚼字的切入点,如何让这些内容在课堂中发挥作用,如何带着学生去咀嚼,去品味,如何促进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三、感情朗读
  好文章总有一股气韵,浩荡雄伟之气概,非高声朗读不能领略,幽怨雅致之韵味,非密咏恬吟不能体悟。语文课上,教师要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之在体悟中赏析语言,在推敲中领悟意境,在吟诵中鉴赏语文之美。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山的特点的那组排比句群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由练读,尝试读出特点,学生在练读时通过声音去诠释山峰的特点。再让学生逐句交流读,按照分句边读边评,引导学生读出山峰的不同形态,并通过听读去感觉山峰的不同形态。最后想像比较读,让学生边听同桌读边在心中想像山峰的特点。教师就是这样通过多样性的读来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析句子中每个词语,并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某个特点的喜爱之情去读语句,且放开声尽情读。做到以声人情,读中赏析,读中领悟。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仰慕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久而久之就形成对美的言语的鉴赏能力。
  四、引入情境
  课标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咬文嚼字就必须与词语所在的课文紧密结合,在仔细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咬文嚼字”。
  如于永正老师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让学生理解“追悼”一词时:
  师:追悼是什么意思?大家读下面的话,下面写的都是追悼的具體表现。
  生:(读)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师: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都是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对死者表示怀念。“追悼”就是这个意思,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几句话,体会体会。(请接着往下读?当学生读到吊唁时)
  师:吊唁和追悼有相同的意思,都是对死者表示纪念和怀念,但“吊唁”与“追悼”又有不同。你们知道“吊唁”还有一层是什么意思吗?
  生:对死者的家属进行安慰。
  于老师执教“追悼”就是这种“咬文嚼字”的典型,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知道了什么是追悼,即“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而且不必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来知晓追悼是表示“沉痛地怀念”之意,尽管也可以体会这一层意思,但“致敬、痛哭”等文中词语已经能够准确、形象而充分地表达出这一层意思,而且让学生知道了追悼的具体形式。这样的咬文嚼字远比查阅工具书有效地多,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真正记住了词的意思,体会出词语的感情色彩;更因为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记住这个词语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运用。而后一种能力对于孩子尤为重要。
  以上介绍了几种咬文嚼字的方法,当然不仅仅这么几种,还可能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根据具体课文的特点来选择。另外,咬文嚼字是应该选择那些重点的词句或内涵深刻的词句来进行。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文章中形象生动的字词句,学生是能主动地吸收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营养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小学语文教学月刊》
其他文献
设计的过程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师每天所从事的工作都是这种程序的反复,不但在设计领域,在企业乃致国家的管理过程中都是这三个过程的重复,不同的是
摘要:目前护理系的就业前景非常好,毕业学生就业压力小,但是,走上岗位的学生不见得就能胜任其护理工作,自然这就涉及到了护理系学生专业课设置的问题。只有在专业课的设置上不断趋于完善,那么才能全面培养起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为此,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做好护理系心理课程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护理系 心理课程 理论与实践  如今,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思想意
一、精心设计生活化作业,体现数学学习的差异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
内容摘要:识字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但又是一个很单调枯燥的学习过程,要提高儿童识字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汉字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扩大学生的识字量,使学生逐步形成了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不觉得学汉字枯燥无味,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学习,把祖国的语言文字学好。  关键词:激发 兴趣 识字 提高 主动 学生  小学识字教学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小
安全小测试  采摘时穿什么样的衣服最合适?  A.鲜艳的衣服  B.长袖、轻便的衣服  看见满园的果实,小朋友应该挑啥样的采摘?  A.大个儿的果实  B.成熟的果实  对长在树枝顶端的果实,正确的采摘方式是:  A.利用采摘园的工具  B.把树枝拽下来  小朋友吃亲手摘下来的果子,应该:  A.使劲儿吃  B.不宜吃太多,要适量  在野外采摘,对果园里的花花草草应该怎样做?  A.随便采摘  B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生是普通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来自祖国偏远地方,语言差异大,生活习惯各样,文化课基础较差,在预科阶段要面临补习高中知识,适应大学生活,重选专业的压力,出现了自卑、失落等心理问题,就此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为民族预科生更好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适应、教育  举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促进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使之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或确定课题,在教学中创没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积极增强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通过学生实践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目前新课程体系下的一项内容。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上许多成就无不源于生物实验的探究,实验探究是生物
【摘要】:目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用找关键词、关键语段代替对文本的咀嚼、涵咏,这不利于对学生心智的启迪、性灵的陶冶、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对此,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就怎样实施高中语文涵咏阅读教学进行了粗浅探究,希望和同仁商榷,把高中语文涵咏阅读教学进行的有声有色。  《语文学习》2012年第3期刊登了王荣生教授的一篇题为《当前阅读教学的问题在哪里》的文
时下,我伴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上了一堂别具特色的作文实践活动课《乘着春风,放飞心情》。瞧,风情园里,那半空中一只只悠然自得的风筝,似乎正在表达着真实的一种心情,传递着人群的一种脉动,流淌着孩子们内心的别样乐趣……放的人尽兴,看的人开心。一只小小的风筝,承载着种种情绪,细细解读,别有风味。这是一次开发作文课程资源的尝试,一次成功的尝试。  我非常赞同叶圣陶先生的观点:“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
课程标准的修订,是课程理念的又一次更新。我作为一线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是我终身学习的需要。也是我们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需求。  在标准当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这十个核心概念中,我选择“运算能力”这一核心概念,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工作谈一下自己对此的认识。  “运算能力”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