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荒友”的金色收获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年一起下乡的荒友里,秦朴算是不起眼的一个,然而就是他,返城以后,在黄金钻饰业这个璀璨夺目的舞台上,连创佳绩,摘金夺银,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994年,他的戒指作品“鸡冠花”在全国大赛上荣获戒指组的亚军;1996年,他的耳环作品“金秋”,在世界黄金协会(WGC)举办的亚洲足金首饰设计大赛上,一举拿下耳环组最佳设计大奖。
  1998年,他精心设计的体现中国风格的戒指作品“紫禁城印象”,在国际最高水平的戴比尔斯国际钻饰设计比赛中,入围世界公认的黄金钻饰界“奥斯卡奖”。2005年,他的珠钻戒指作品“诞生”,入围第5届“南洋珠”国际首饰设计大赛……
  在这些获奖作品中,秦朴最珍爱的是“金秋”,不仅因为他创造的这项大奖,至今已连续13年保持着纪录,更主要的是饱含着他对北大荒的绵绵情思。
  1996年,这是一个让秦朴终生难忘的年份。两年一度的“亚洲足金首饰大奖赛”大师如林,秦朴的内心涌起一股冲动,他想要在这次大赛中,验证自己多年积蓄的能量。厂领导也看中了这个朴实认真的老知青,把突破的希望寄托于他。
  秦朴没日没夜地翻资料、查数据、画草图,在一张又一张的设计方案中找灵感、寻答案。离报送设计方案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他在自己设计的十几个方案中精挑细选了4个,在外人看来已经无比完美了,但他仍觉得不理想,作品设计中还缺少令他激动的元素,还缺少一种美,一种大美。不能激动自己,何以感动他人?他焦急着也烦恼着,苦苦地寻觅着。
  灵感爆发的一天终于来临了。秦朴忘不了当时的情景:他在翻阅一本参考书,美国摄影家布莱恩·彼得森的一本关于摄影的小册子时,一张照片映入眼帘,那是摄影家自拍的一个特写,一枝嫩绿豆荚在阳光下的逆光照。画面上豆荚晶莹剔透。眼前的豆荚是生嫩的,而他脑海里却猛然联想起北大荒黑土地上的收获时节:当大豆成熟的时候,金黄色的豆荚爆裂开的瞬间,饱满的豆粒在爆裂开的豆荚中露出来,摇摇不坠,随金风而动,响摇铃之声……刹那间,秦朴被自己突然而至的想法激动了,这正是他苦苦寻觅的感觉。
  这个名为“金秋”的原生态作品设计稿很快出炉,在反复的推敲中,他去掉了所有浮夸装饰,让奇思异想与自然浑然天成。一副重量在5.86克的足金耳环是一对成熟后的豆荚,它略有夸张地裂开一个口子,里面3粒金灿灿的豆子露了出来,更称奇的是,这3粒豆子在豆荚里还能摇动,整个作品成熟丰满,代表着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设计方案很快就送到大赛主办单位,按规定,只有方案通过专家们审查入围,才能进入到作品的制作阶段。消息终于传来:天津首饰厂秦朴设计的作品“金秋”入围了。
  这是又一场韧性的战斗。因为每只豆荚只能低于3克,豆荚壁要尽可能的薄些,而其表面还要呈毛绒绒的原生态。难度更大的是那3粒大豆,为了减少克重,豆子必须是空心的,还要光洁饱满圆润,就需要先做成两个比纸还薄的半圆豆子,然后再焊在一起,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仅这6个金豆子就焊了十来天,报废的金豆子竟盛满了一小碗!
  功夫不负有心人。“金秋”终于以最满意的形态出现了。两株金黄色的豆荚上,细细的绒毛清晰可见,在裂开的豆荚口露出光洁滚圆的3粒大豆,还可以上下滚动。
  1996年5月,在经历了一个月的等待之后,秦朴等来了期盼之中又意料之外的喜讯:由天津首饰厂秦朴先生设计的“金秋”作品,获得耳环组冠军大奖!
  在美妙的音乐中,秦朴走向舞台中央,在聚光灯下荣光焕发地接受世界黄金协会颁发的代表亚洲最高荣誉的奖牌。
  秦朴,一个没有接受过完整中学教育的知青,硬是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与执着的追求,攀上一座又一座金灿灿的高峰。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一)担忧过度。老年人总是担心子女出门会遭遇不测,孙辈会走失或得病,担心的事由往往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或认为自己长瘤子了、得绝症了,无法摆脱对健康状况的怀疑,体检的结果常常是没有器质性问题。  (二)情绪低落。独居、丧偶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更容易情绪低落,压抑悲观,尤其是刚退休的领导或单位骨干,突然觉得生活是灰色的,既无趣又无聊,不愿意多活动,甚至出现一些强迫行为,无法控制自己,反复做同一件事
期刊
第五次全國“爱心护理工程”工作会议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工作座谈会7月24日~27日在天津召开。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的爱心护理院院长和各地老年基金会负责同志二百八十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低收入老年人群的“爱心护理工程”自2006年开展以来,得到众多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的积极响应,在试点工作于去年10月顺利完成之后,已将“爱心护理工程”正式转入“示范基地”建设。目前
期刊
■讲述人:周惠 整理:李桦    我出生在西安。抗战期间,西安屡遭日本飞机轰炸。为避战祸,父亲带着我们定居在甘肃省徽县。在这里,父亲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的革命工作。后来,由于地下斗争的需要,我做了地下党的小交通员,在敌人的刺刀丛中,走过了1949年。  那是1948年初冬的一个早晨,我家突然来了一位乡下“卖柴人”,父亲写了一张纸条交给我,让我跟着这位“卖柴人”去一个地方,并叮嘱说,你要跟紧了,但要保持
期刊
1949年,我随华北大学(人民大学的前身)迁入北京。当时,华北大学在平津等地大量招收青年学子,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各行各业的人才。  1949年9月,我和同学们接到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参加开国大典。这让我和同学们异常兴奋。我们常常夜以继日地进行队列训练,每个人都非常投入,从不叫苦叫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那天,同学们天不亮就起了床。我们从学校出发,到达天安门广场的指定区域。华北大学的10
期刊
最难忘记的是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当时我和哥哥姐姐,都进了学堂。记得那时,老师们用了一周的时间,制作了五星红旗,学校在操场坝上立起了旗杆。少先队员还第一次系上了红领巾。上午,全校师生在一起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第一次看着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我的心激动极了。  接着,便由红旗方阵和秧歌队开道,举行了大游行。鞭炮声、口号声融为一片。我当时参加了秧歌队。因为我身材瘦小,脸型清秀,老师让
期刊
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因为父亲早亡,母亲无力抚养5个孩子,几次想把我抛弃到育婴堂。幸亏,新中国成立了。我成为温州市第一幼儿园的第一届幼儿。因为特殊照顾,我上幼儿园、小学都是完全免费。中学老师又帮助我申请助学金,使我成为同龄人中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我知道有了新中国才有我的新生,北京天安门成为我魂牵梦绕、日思夜想的地方。  “文革”中,我和几个同学参加了北上大串联,一门心思想见到毛主席。但是,在
期刊
1949年初秋,家乡湘西小镇刚解放不久。一天,有人在我们学校前的广场临时立起的支架上安装一个黑色大喇叭,有同学打听到,今天要广播新中国成立大会。  这时,广场上的群众已越聚越多,男女老幼个个感到新奇而兴奋。不一会儿,台上有人喊:北京的大会开始了!安静!接着,大喇叭里传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后来又听见浓重的湖南口音,好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这群孩子确认自己听懂了这一句,于是也学着那声
期刊
我最难忘怀的,是1949年那个星光灿烂的夜晚。  共和国成立的消息还没有传到前线,我和我的战友们都趴在广东阳江一个山头的战壕里,堵击着企图逃跑的国民党残敌。他们的三次突击都被我们打回去了,紧接着第四次突击又开始了,这次除了步兵以外,还有坦克车开道。面对眼前的敌情,连长对我说:“指导员,你在这儿指挥,我带七班把他们打回去!”  10月12日这次是敌人的垂死挣扎,火力非常猛烈,又有坦克在前面开道,要把
期刊
8月12日,文化部共享工程離退休干部基层点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向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14个老干部活动站赠送了共享工程设备和文化资源,可以让老干部们欣赏到近450个小时、840部(集)的音乐、舞蹈、戏曲、电影、专题讲座、健康保健、文化专题片等视频资源。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出席启动仪式。  中国歌剧舞剧院离退休职工代表李白成在仪式上激动地表示,文化部把我国最优秀的文化、艺术
期刊
家庭絮语  ■李刚    1919年,我祖父从日本留学回国,西装革履,挽着自己找的媳妇。我曾祖父见了,立即两眼翻白,闭过气去。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成何体统!成何体统!国将不国!国将不国!”  1939年,我父亲读大学的时候,常忙着上街演讲,游行。我祖父在书房里跺着脚道:“要救亡也得先把书读好,玩这些花架子顶什么用!将来靠什么安身立命呀?”  1959年,我爱读普希金,读莱蒙托夫,常把他们的诗挂在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