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策略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uishup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各民族语言文化渗透互补,在碰撞和交融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学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实现思想文化交流的最佳平台之一。当今文学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导,尽量忠实地再现原文的艺术魅力,表现出原文的“异域风情”和作者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 文学翻译 异化 归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并且以越来越迅猛的态势席卷着各个领域。文化全球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文化全球化是包容了世界上各国文化的多元文化组合,是各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学翻译仍然是世界人民相互理解与沟通、消融偏见和隔阂、了解异国文化和异域风情、共享精神盛宴的最佳平台之一。在全球化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大众文化日益趋同,而文化本土化又使得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继续存在,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学翻译发展的态势和格局的新变化,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策略呢?
   一 文学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本间语言层面的语符转换,而是一种艺术创造,再现源文的艺术之美,是用恰如其分的译文语言展示源文本的艺术意境,它可以帮助一部文学作品成为国际性和世界性意义的不朽之作。也就是说,作为原作的阐释者和创造性再现者的译者要在充分理解源文本的艺术审美构成的前提下,运用各种语言手段来重构原作的思想和意蕴,使读者在欣赏作品时获得审美愉悦。这实际上,也要求译作成为与原作同样的艺术品,使译语读者读译文的体会和感受与作者写作时的体会和感受达到近似或酷似的程度。
   文学翻译较为常用的策略主要是“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归化”翻译以译入语文化为导向,采取译入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蕴,以便于本土特定的读者易于理解。“归化”派的代表人物是尤金·奈达(Eugene A.Nida),他认为成功的翻译是要使译入语读者产生原作者预期的反应。而归化翻译对源语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进行处理,为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异化”翻译则靠近作者,以源语文化为导向,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转达原文的内容,在语言结构、修辞方式等方面尽量存异,让翻译成为一种异质性的话语实践,让读者更能通过译文了解他国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和认识异国他乡。美籍意大利翻译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是异化译法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异化法能保留源语的文化色彩,使读者体验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归化翻译法强调译文的交际功能,主张以译入语自身地道流畅的表达和相应的文化因子进行翻译,尽量减少译语读者的陌生感,让读者不感觉生硬、别扭;异化翻译法推崇文化交流,坚持透明和流畅的翻译效果,主张直译原文中独特的异域文化内容,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源语文化,感受异域文化的风味和语言的魅力。比如:“u-shaped magnet”归化法译作“马蹄形磁铁”;异化法可译为“U形磁铁”。
   在翻译中,究竟采用偏向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一直是文学翻译研究的焦点之一。实际上,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各有优劣。归化译法透明流畅,通俗易懂,消解了跨文化冲突;异化译法则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民族间了解与认识的加深,促进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进文化交流。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译者除了要向本国读者介绍异域文化外,还要向国外介绍本国文化和文学,让本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保持固有的文化身份和特性。翻译策略的选取受到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审美情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文本类型、翻译动机和目的、译入语的包容度、读者接受程度等进行取舍。
   二 文化融合中语言文化的互相渗透
   语言是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地动态发展的。不同语言间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会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吸收和兼容他国语言文化的某些因素。在相互碰撞、交流的过程中,不同语言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全球化在文化的层面上不仅带来了文化的趋同性,而且也带来了文化的多元性。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处于开放和互动的世界文化网络中,各民族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交流与互动中发展创新,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用语相互渗透,出现趋同化、国际化的趋势。文学翻译实现了语言间的互补,促进了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汉语中一些标点符号、词汇和表达法就直接来自外语,丰富了汉语词汇及其表现力。比如:“蜜月”、“丁克”、“巴士”、“卡拉OK”、“一石二鸟”、“武装到牙齿”、“伸出橄榄枝”等事物和表达都是通过翻译引进到汉语中的,都深深地烙上了英语渗透的印迹。而具有中国特色的“饺子”、“功夫”、“美猴王”、“春节”、“孔子”、“独生子女政策”、“钉子户”等,进入英语文化便成了“jiaozi”、“kongfu”、“monkey king”、“spring festival”、“Confucius”、“one-child policy”、“dingzihu”,这些中国物象特有的词语早已出现在英美报刊媒体中,逐渐被西方人接受。
   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转移,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同时,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受文化影响,记录和反映文化。基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随时随地把文化因素纳入考虑的范畴,应有足够的文化差异意识,以避免误译。不同语言间,有时虽然字面意思相近,却存在本源上的不同,逐字翻译会导致歧义的产生。如:“green hand”就不能译为“绿手”,应为“新手”;“go Dutch”不能译为“去荷兰”,应译为“AA制”。译文中适当移植原作中的语言文化因素、适度体现洋味是必要的,能增加作品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色彩,呈现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使读者领略到使人耳目一新的外来文化。不过,西方国家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含有独特含义的典故和习语,翻译的时候就不能简单地保持原文的特色,否则会让读者读后感到一头雾水,难以达到审美效果。如:
   原文:“Ware his gift,that is a Greek gift!”
   译文:“小心他的礼物,那是一个希腊人的礼物!”
   “希腊人的礼物”是一个蕴含文学背景的典故,说的是希腊人故意留给敌军的藏有埋伏的木马。此处加注处理或译成“不怀好意的礼物”更为妥当。
   三 当今我国文学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导
   文学翻译除了传达原作的故事情节外,还要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它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产生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差异。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读者逐渐地培育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豁达、包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开放心理,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异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会主动地理解异域文化,进而扩大自己的眼界、丰富阅读经验、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内容。归化译法常常使读者失去了解源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异质性的机会。因而,译者不应仅满足于传达原文的意义,而应尽量忠实地再现原文的艺术魅力,表现出原文的“异域风情”,让作者接近的异化翻译法成为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
   首先,应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在文学翻译这一富有创造性的再创作中,对于源文本和译入语语言的根本性差异,翻译过程中必须作些变动;对于源文中呈现作者创作风格和特有的文化因素的地方,译文中应尽可能保留和再现;对于源文中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困难或可能引起误解的典故等,我们可以作一些注释或补译。在译文中频繁地使用耳熟能详的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和文化指向性的成语、习语和四字格,甚至一些带有历史文化积淀的表达法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虽然,带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成语、习语和四字格在译文中的恰当使用会令文章生辉,但绝不可以刻意多用;否则,很可能同源文的意义与语言特色不符,还可能会误导读者,使读者产生与译入语文化有关的联想,造成“文化失真”,妨碍读者对异域文化的接收。如:
   原文:“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 have no right to throw stones.But,I never knew that my house was a glass on until you pointed it out.”
   译文:“五十步不要笑一百步。不过,你没指点我以前,我还不知道自己也这么糟。”
   上例中划线部分的意思是身处困境的人要提防自己的言行。而译文中“五十步笑一百步”出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典故,比喻自己同别人一样有着同样的缺点或者错误,虽然程度是轻一点,但做人应有自知之明,不要随意讥笑他人。显然,此处成语使用不恰当,不仅文化错位,而且意思传达不准确。
   其次,尽量传达原作的异语语言形式。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文学作品中语言习惯、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等个性因素,要用直观体验和审美感受的方式加以琢磨和体会,并在译文中尽量加以保留和再现,必要时可以使注释、增补、回译、替代等翻译技巧,不宜用本土文化色彩的因素取代。对于原文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段,译者可以不受目标语言和文本习惯的限制,将其保留并移植到译文中。这样,既能使目的语读者充分体会源语的文化风格,获得别样的阅读体验,又可以增添文采,给本族语带来新的表达法。如:
   原文:“Unless you’ve an ace up your sleeve,we are dished.”
   译文:“除非你有锦囊妙计,不然我们输定了。”
   此句源文中的“ace up one’s sleeve”指的是西方国家赌博时,事先藏于袖内的王牌,而译文“锦囊妙计”是中国古代封在锦囊中的计策,二者间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样译,容易给读者带来错觉,以为是用妙计去解决问题。笔者认为,这里用异化法处理较妥:“除非你手里有王牌,不然我们完了。”
   四 结语
   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语言的差异性,因而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障碍。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不仅取决于译者对原作语言的理解和表现,更取决于他对原作所负载的文化因素及其意蕴的理解和传达。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将以异化译法为主导,传达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及语体风格。异化的翻译对语言文化的变革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我们不能把它作为惟一的标准,应充分考虑读者的认可程度和接受能力的限度,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哪种翻译手法。同时,异化译法的运用要注意把握限度,讲究分寸,在难以异化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归化法作为解决语言障碍的“折衷”手段,取其长处,取其合理因素。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Shangh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苏国勋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 许均:《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朱兰珍,女,1972—,浙江义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分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楚辞·九歌》和《圣经·雅歌》这两部东西方文学中浪漫的诗歌作品创作于相近的年代,以各自独特的魅力为世界诗歌宝库增彩。本文通过对《雅歌》和《九歌》的研究分析,考察两者在性质、创作动机、体裁和主题上的异同,探寻其文化、宗教和社会根源。  关键词:《九歌》 《雅歌》 戏剧体 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雅歌》是《圣经》中唯一的一部通俗文化作品,也是西方最早的爱情诗篇。根据全卷
清朝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在这个王朝统治时期,中国经历了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到落后的历史转折;经历了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历史转折;也
他的抠门圆圆出生,徐彬居然不肯给买纸尿裤?家里又不是没钱,居然要用二嫂家孩子用过的尿布?一想到这个事情就恼火,也不管坐月子的人需要远离辐射,搬出电脑上淘宝选购纸尿裤。
“妻管严”型的老公不是奶油小生,不是软弱无能,不是窝囊无用,不是那样唯唯诺诺,那样俯首听命,三缄其口,那样人云亦云。“妻管严”型的老公是自我反省中的男人,是一个男人在
本文作者Edwara Winkleman在纽约切尔西经营自己的画廊有十年,在成功经营画廊的同时,他还是一位热爱在博客上分享自己经营理念的人,他在《如何创办及经营一家商业画廊》的书
徐强是标准的北方男人,重情谊讲义气。他曾经是我的客户,被我慢慢发展成了老公。当初一些朋友打趣我:“徐强大男子主义严重,你以后可要学乖点儿,小心他大嘴巴子抽你。”我说:“他敢!”  人不能说大话。婚后不久,我还真的差点被徐强打了。那天早上,徐强要给他表妹封个千元红包作为结婚贺礼。我提醒他:“礼尚往来,你还的礼是不是太重了?”徐强说:“什么重不重的,你不知道当年我姑对我的好!”我一听就来了气,我们结婚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南沙新城址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论,最后对区域规划和城市布局提出建议。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contents, methods and
男人爱吹牛,往往表明内心不自信,吹嘘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现代人压力无处不在,对于爱吹牛的老公,妻子不仅要体谅他,还应耐心和他沟通,让他勇敢地承认自己是个平凡人,从心理上回归正常轨道。  老公爱吹牛,  “牛嫂”不好当  去年8月的一天,我下班回到家,听到老公李涛打电话时胸脯拍得山响:“兄弟,说吧,要几张,包在我身上!”一听他这口气,我气不打一处来:这家伙又吹牛给自己揽事了!  果然,饭桌上
张艺谋和巩俐的故事,中国人都知道。他们拍《红高粱》时,张艺谋37岁,巩俐22岁。那时候他们两个人感情真好,虽然面临种种非议,但几乎形影不离:此后,两人好了8年,佳作无数,后来
数学,作为人类学习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着理论严谨、内容抽象、应用广泛等特性,但也正因为此,从而使其蒙上了高深难测的面纱。数学对于人类精神生活与以数学为基础的各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