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同市博物馆于1973年10月在大同城西发掘了金代阎德源墓,阎德源墓是金代纺织考古上的一个重要发现。墓中出土的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是研究金代服饰的实物资料,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由于各种原因,氅衣本体出现各种病害,急需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修复。
关键词:金代服饰;保护修复;氅衣
0 前言
墓主人阎德源(1094—1189),字深甫,号青霞子,汴梁(今河南开封)人。该墓位于大同城西约1千米,大同市博物馆于1973年10月发掘了该墓。阎德源墓出土纺织品的纹样题材、纹样工艺手法等对研究金代服饰演变、寻找民族继承与开拓的历史轨迹具有重要意义,是金代纺织考古的一个重要发现。本文此次主要是对其中的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进行保护修复。
1 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保存现状
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这种外部环境非常不利于丝织品文物的保存,再加上保存条件不完善,技术人员缺乏,以致此件鹤氅本体形貌上出现霉菌、破裂、褪色、污染、褶皱、部分地方残缺等病害,急需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修复处理。此次修复需清理上面的霉菌、污染物,修复残缺、破裂部分,并平整褶皱,对其做加固处理。
1.1 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基本信息
该件织物为罗地黄褐色,长2.34米,宽1.35米,上有丝绣连续的仙鹤及云纹图案,鹤高14厘米,展翅宽13.8厘米,绣有72只鹤,姿态各异,翱翔于云纹中,四周镶黑边,边宽11.3厘米,绣有32只鹤,整幅共有104只鹤。
1.2 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的病害及分析
前期对氅衣进行病害分析,发现有以下病害。
①破裂指丝织品的经线或纬线断裂形成的破口或裂纹。该鹤氅破裂较严重,这样严重的破裂现象给织物的强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整体强度已变得非常脆弱,使其已不能承受外力的拉扯。这些破裂主要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造成丝纤维老化破裂所致。
②残缺指纺织品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缺失,无法保证其完整。这类破损如不及时修复,则会继续扩大,对文物造成更大的损害。
③皱褶指纺织品表面不平整,包括可调整和不可调整的变形,会影响纺织品的外观。通过适当的平整,可减轻调整变形所产生的褶皱。
④污染指纺织品在保存、使用、传承、收藏、埋藏、出土等过程中表面形成污渍。此件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污物的污染,有不同颜色的污渍附着于织物表面。究竟是何种污染物,还需进行相关的检测分析后方可确定。
⑤霉菌指微生物滋生对纺织品产生的伤害。此件织品上附着很多颗粒状的结晶盐,如不及时清理,后期会对织物造成更多的损害。
1.3 分析检测
在实施保护修复方案之前,我们对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所用的纤维用三维视频显微镜进行测定,来获取纱线特征信息,包含纱线的细度、纱线的捻度和捻向等方面,并对氅衣所用面料进行组织结构观察,了解织物品种。经检测,该氅衣的镶边和主体都采用了四经绞纹罗上刺绣的工艺手法。
2 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的修复过程
2.1 修复原则
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应遵循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可识别性原则、可再处理原则、最小干预原则等。本次修复是对织物做加固处理,在织物残缺处添加文物本身的同质材料,使其外观与织物总风格一致,不能改变织物本身的外观,包括视觉、触觉和质感。不能修饰得不见痕迹,更不可任意扩大范围,应保持原貌,尽量减少对织物的干预,使其在最小的外界干扰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2.2 保护修复步骤
2.2.1 文物修复档案建立
在文物修复之前应先建立文物修复档案,对文物现状做记录,包括记录病害情况、绘制病害图、拍摄文物照片、形制记录等。
2.2.2 文物消毒
采用低氧法(充氮)对纺织品文物进行消毒,由于纺织品文物材质的特殊性,消毒时湿度设置为55%,氮气纯度99.99%,连续运行120小时,杀灭不同生长阶段的害虫,包括虫卵、幼虫、蛹和成虫。
2.2.3 污染去除
由于罗地丝绣云鹤紋氅衣上污染较多,且不能水洗,利用物理方法将吸附在纺织品表面或内部的松散污迹(如灰尘、沙土等)去除。对于其表面的白色结晶盐,可用竹篾小心地将其刮除,然后采用博物馆专用的吸尘器吸除刮下来的粉末,工作时吸尘器的管口离纺织品至少20毫米,同时使用软刷拂拭纺织品表面,灰尘即被吸入。局部污迹使用药用棉签蘸取无水乙醇沿经纬线轻轻擦拭。
2.3 文物平整
由于整件文物褶皱明显,为了使织物恢复到最初的状态,达到经平纬直,一般采用回潮法,利用纤维在湿润状态下不易变形的特点,使织物最大限度地恢复到初始的平整状态。在潮湿的状态下逐步将褶皱部位理平,整理经纬线,对于破损处散落的纱线需仔细理顺。调整形状后,在织物四周压放磁铁继续干燥。如干后皱褶仍存在或图案仍变形,则需用蒸汽加湿机给织物加湿,再次进行平整,直至达到理想状态(平整的基本过程包括:回潮纺织品、整理织物、压放磁铁、干燥)。平整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褶皱由于形成时间较久,所以很难一次性恢复到平整的状态,所以整块织物需采用循序渐进的保湿平整法,使织物逐步恢复平整状态,这个过程在整个文物的修复中所占的时间是比较久的。控制织物回潮的湿度不能过高,操作手法需较普通织物更为轻柔,选择较轻的重物压放,避免薄透的纱罗织物在潮湿状态下因外力作用而导致受损。平整后发现缺失的部分并不是很多,而有些地方通过平整后是可以拼合的。
2.4 背衬织物准备
文物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蚀,导致文物颜色略有改变。为了长久保存,保持它的色牢度,可采用现代化学染料染色,经过科学仪器测定与之相近的色调。选用与其组织结构相同、密度相近的定制二经绞纱来做背衬材料,染色后进行背衬面料平整,以防止将来收缩,切记不可采用电熨斗熨平,而是在衬布湿润的状态下用手抚平并用磁铁压住固定。 2.5 针线缝合
针对这件纺织品的病害情况,本次修复方法采用针线修复法。针线修复法是运用缝制服饰的针线技术来修复纺织品文物的一种方法。选用修复面料绉丝紗的经纬线和丝线作为缝线,染色后用于文物的修复。针线修复属于物理方法,具有可再处理性。没有向纺织品文物上添加任何化学成分,而是利用各种型号的缝纫针和各种材质的缝线对纺织品文物破损部位进行支撑和加固,使文物的强度增加、纤维受到保护。日后一旦有其他需要,可以非常方便地拆除。
在缝合前应注意确定缝针的位置,并且尽可能以少缝为原则。因为针线从织物上穿过,对文物必然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针线应尽量从织物纱线的缝隙中穿过,以免刺破纺织品的经线或纬线。缝线不能拉得太紧,否则会对织物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弯曲起皱,易使脆弱老化的纤维折断。对于需拆线的地方,需提前做好相关记录,尤其是要在关键连接处做好线钉记号,之后将各部位缝合加固后,依原始形制、按原有针法将打开的地方进行拼合。
在针线法操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破损选用不同的针线缝补方法。此次修复主要采用的针法有铺针、跑针、绗针、钉针等。
铺针中缝线对于织物经纬线的作用力较为均匀,多排铺针的运用可较柔和地保护所修复部位,与其余较完好的部分融为一体,主要用于裂缝的缝合、破洞和裂缝的修复、破损部位与背衬材料的缝合,以及将松散的纱线固定于背衬织物等。
跑针一般用于两层或多层织物的缝合、单层或多层织物收皱打褶、衬料与面料的缝合等。跑针针法中的缝线施加于织物纱线的力较小,织物纱线在受到外力产生位移时,不会被缝线死死地固定住,而是有一定的活动余量,这对脆弱纱线的保护是非常有利的。跑针多用于缝合、拼接织物、加固、破洞和裂缝部位的修复、固定缝口、为破损处添加背衬织物等。
绗针是一种临时固定织物的针法,主要用于两层或多层织物的缝合,该针法与跑针类似,只是针脚较跑针长。绗针主要是为破损处添加背衬织物,暂时缝合等。
钉针是缝线沿破损边缘呈90度压线缝合,主要是针对边缘较糟朽的织物,能将其与背衬材料固定,也可以将织物上卷翘的绣线梳理后归于原位并钉牢在织物上,使其不仅牢固性增加,外观上也较为整洁美观。钉针的针脚非常小,多用于处理细节部位。
2.6 包装与保存
修复加固后的纺织品应放入无酸纸盒中,便于运输。对于氅衣这种平面类纺织品应平摊放置,平摊使其纤维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绣工精湛且价值极高,由于北方温湿度难以达到纺织品的保存标准,所以专门为其制作一套恒温恒湿展柜,将其展开平铺于展台上,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
3 部分细节修复前后对比照
经过修复人员多月的精心修复,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平整度、强度、柔韧度都得以提高,也满足了陈列和保管的需要(图1~图6)。
4 结语
墓葬出土的纺织品是我国珍贵的服饰文化遗产,然而出土的纺织品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且长期埋藏在地下,受潮湿、尸腐等因素的影响,所处的情况复杂,非常难以保存,这也使纺织品修复和保护工作更加艰难,它不仅需要有熟练的修复技艺,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化学等多方面知识,坚持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能不拆的尽量不拆,保持原状,使复原的部位均有据可查。由于每一件出土的纺织品款式不一,破损状况也不同,因此修复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随着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纺织品的加固修复工作必然会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能更好地完成对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关键词:金代服饰;保护修复;氅衣
0 前言
墓主人阎德源(1094—1189),字深甫,号青霞子,汴梁(今河南开封)人。该墓位于大同城西约1千米,大同市博物馆于1973年10月发掘了该墓。阎德源墓出土纺织品的纹样题材、纹样工艺手法等对研究金代服饰演变、寻找民族继承与开拓的历史轨迹具有重要意义,是金代纺织考古的一个重要发现。本文此次主要是对其中的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进行保护修复。
1 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保存现状
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这种外部环境非常不利于丝织品文物的保存,再加上保存条件不完善,技术人员缺乏,以致此件鹤氅本体形貌上出现霉菌、破裂、褪色、污染、褶皱、部分地方残缺等病害,急需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修复处理。此次修复需清理上面的霉菌、污染物,修复残缺、破裂部分,并平整褶皱,对其做加固处理。
1.1 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基本信息
该件织物为罗地黄褐色,长2.34米,宽1.35米,上有丝绣连续的仙鹤及云纹图案,鹤高14厘米,展翅宽13.8厘米,绣有72只鹤,姿态各异,翱翔于云纹中,四周镶黑边,边宽11.3厘米,绣有32只鹤,整幅共有104只鹤。
1.2 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的病害及分析
前期对氅衣进行病害分析,发现有以下病害。
①破裂指丝织品的经线或纬线断裂形成的破口或裂纹。该鹤氅破裂较严重,这样严重的破裂现象给织物的强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整体强度已变得非常脆弱,使其已不能承受外力的拉扯。这些破裂主要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造成丝纤维老化破裂所致。
②残缺指纺织品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缺失,无法保证其完整。这类破损如不及时修复,则会继续扩大,对文物造成更大的损害。
③皱褶指纺织品表面不平整,包括可调整和不可调整的变形,会影响纺织品的外观。通过适当的平整,可减轻调整变形所产生的褶皱。
④污染指纺织品在保存、使用、传承、收藏、埋藏、出土等过程中表面形成污渍。此件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污物的污染,有不同颜色的污渍附着于织物表面。究竟是何种污染物,还需进行相关的检测分析后方可确定。
⑤霉菌指微生物滋生对纺织品产生的伤害。此件织品上附着很多颗粒状的结晶盐,如不及时清理,后期会对织物造成更多的损害。
1.3 分析检测
在实施保护修复方案之前,我们对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所用的纤维用三维视频显微镜进行测定,来获取纱线特征信息,包含纱线的细度、纱线的捻度和捻向等方面,并对氅衣所用面料进行组织结构观察,了解织物品种。经检测,该氅衣的镶边和主体都采用了四经绞纹罗上刺绣的工艺手法。
2 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的修复过程
2.1 修复原则
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应遵循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可识别性原则、可再处理原则、最小干预原则等。本次修复是对织物做加固处理,在织物残缺处添加文物本身的同质材料,使其外观与织物总风格一致,不能改变织物本身的外观,包括视觉、触觉和质感。不能修饰得不见痕迹,更不可任意扩大范围,应保持原貌,尽量减少对织物的干预,使其在最小的外界干扰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2.2 保护修复步骤
2.2.1 文物修复档案建立
在文物修复之前应先建立文物修复档案,对文物现状做记录,包括记录病害情况、绘制病害图、拍摄文物照片、形制记录等。
2.2.2 文物消毒
采用低氧法(充氮)对纺织品文物进行消毒,由于纺织品文物材质的特殊性,消毒时湿度设置为55%,氮气纯度99.99%,连续运行120小时,杀灭不同生长阶段的害虫,包括虫卵、幼虫、蛹和成虫。
2.2.3 污染去除
由于罗地丝绣云鹤紋氅衣上污染较多,且不能水洗,利用物理方法将吸附在纺织品表面或内部的松散污迹(如灰尘、沙土等)去除。对于其表面的白色结晶盐,可用竹篾小心地将其刮除,然后采用博物馆专用的吸尘器吸除刮下来的粉末,工作时吸尘器的管口离纺织品至少20毫米,同时使用软刷拂拭纺织品表面,灰尘即被吸入。局部污迹使用药用棉签蘸取无水乙醇沿经纬线轻轻擦拭。
2.3 文物平整
由于整件文物褶皱明显,为了使织物恢复到最初的状态,达到经平纬直,一般采用回潮法,利用纤维在湿润状态下不易变形的特点,使织物最大限度地恢复到初始的平整状态。在潮湿的状态下逐步将褶皱部位理平,整理经纬线,对于破损处散落的纱线需仔细理顺。调整形状后,在织物四周压放磁铁继续干燥。如干后皱褶仍存在或图案仍变形,则需用蒸汽加湿机给织物加湿,再次进行平整,直至达到理想状态(平整的基本过程包括:回潮纺织品、整理织物、压放磁铁、干燥)。平整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褶皱由于形成时间较久,所以很难一次性恢复到平整的状态,所以整块织物需采用循序渐进的保湿平整法,使织物逐步恢复平整状态,这个过程在整个文物的修复中所占的时间是比较久的。控制织物回潮的湿度不能过高,操作手法需较普通织物更为轻柔,选择较轻的重物压放,避免薄透的纱罗织物在潮湿状态下因外力作用而导致受损。平整后发现缺失的部分并不是很多,而有些地方通过平整后是可以拼合的。
2.4 背衬织物准备
文物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蚀,导致文物颜色略有改变。为了长久保存,保持它的色牢度,可采用现代化学染料染色,经过科学仪器测定与之相近的色调。选用与其组织结构相同、密度相近的定制二经绞纱来做背衬材料,染色后进行背衬面料平整,以防止将来收缩,切记不可采用电熨斗熨平,而是在衬布湿润的状态下用手抚平并用磁铁压住固定。 2.5 针线缝合
针对这件纺织品的病害情况,本次修复方法采用针线修复法。针线修复法是运用缝制服饰的针线技术来修复纺织品文物的一种方法。选用修复面料绉丝紗的经纬线和丝线作为缝线,染色后用于文物的修复。针线修复属于物理方法,具有可再处理性。没有向纺织品文物上添加任何化学成分,而是利用各种型号的缝纫针和各种材质的缝线对纺织品文物破损部位进行支撑和加固,使文物的强度增加、纤维受到保护。日后一旦有其他需要,可以非常方便地拆除。
在缝合前应注意确定缝针的位置,并且尽可能以少缝为原则。因为针线从织物上穿过,对文物必然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针线应尽量从织物纱线的缝隙中穿过,以免刺破纺织品的经线或纬线。缝线不能拉得太紧,否则会对织物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弯曲起皱,易使脆弱老化的纤维折断。对于需拆线的地方,需提前做好相关记录,尤其是要在关键连接处做好线钉记号,之后将各部位缝合加固后,依原始形制、按原有针法将打开的地方进行拼合。
在针线法操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破损选用不同的针线缝补方法。此次修复主要采用的针法有铺针、跑针、绗针、钉针等。
铺针中缝线对于织物经纬线的作用力较为均匀,多排铺针的运用可较柔和地保护所修复部位,与其余较完好的部分融为一体,主要用于裂缝的缝合、破洞和裂缝的修复、破损部位与背衬材料的缝合,以及将松散的纱线固定于背衬织物等。
跑针一般用于两层或多层织物的缝合、单层或多层织物收皱打褶、衬料与面料的缝合等。跑针针法中的缝线施加于织物纱线的力较小,织物纱线在受到外力产生位移时,不会被缝线死死地固定住,而是有一定的活动余量,这对脆弱纱线的保护是非常有利的。跑针多用于缝合、拼接织物、加固、破洞和裂缝部位的修复、固定缝口、为破损处添加背衬织物等。
绗针是一种临时固定织物的针法,主要用于两层或多层织物的缝合,该针法与跑针类似,只是针脚较跑针长。绗针主要是为破损处添加背衬织物,暂时缝合等。
钉针是缝线沿破损边缘呈90度压线缝合,主要是针对边缘较糟朽的织物,能将其与背衬材料固定,也可以将织物上卷翘的绣线梳理后归于原位并钉牢在织物上,使其不仅牢固性增加,外观上也较为整洁美观。钉针的针脚非常小,多用于处理细节部位。
2.6 包装与保存
修复加固后的纺织品应放入无酸纸盒中,便于运输。对于氅衣这种平面类纺织品应平摊放置,平摊使其纤维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绣工精湛且价值极高,由于北方温湿度难以达到纺织品的保存标准,所以专门为其制作一套恒温恒湿展柜,将其展开平铺于展台上,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
3 部分细节修复前后对比照
经过修复人员多月的精心修复,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平整度、强度、柔韧度都得以提高,也满足了陈列和保管的需要(图1~图6)。
4 结语
墓葬出土的纺织品是我国珍贵的服饰文化遗产,然而出土的纺织品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且长期埋藏在地下,受潮湿、尸腐等因素的影响,所处的情况复杂,非常难以保存,这也使纺织品修复和保护工作更加艰难,它不仅需要有熟练的修复技艺,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化学等多方面知识,坚持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能不拆的尽量不拆,保持原状,使复原的部位均有据可查。由于每一件出土的纺织品款式不一,破损状况也不同,因此修复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随着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纺织品的加固修复工作必然会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能更好地完成对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