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学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对推动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从知内涵、稳观念、树理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内涵
学生成才,是自有“教”的活动开始就有的社会整体企盼,同时也是作为“教”的实施主体——教师的梦寐追求。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在当代社会,“才”不再单纯看重一个人拥有的学识总和,而是注重一个人的整体风貌。影响一个人的整体风貌的往往是扎根在心中,影响着人所有行为方式的最根本的东西——价值观。因此,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是促进孩子成才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和传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融合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因此,站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让完善的价值观体系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并在影响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上发挥其巨大的指引作用。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当代教育当中,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知内涵,建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层面上的内容,因此需要人们通过理性的接纳和理解,才能促进孩子的吸收并化为自身的动力。当代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如果以强迫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乏味的接受,必然会导致孩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入孩子内心,不能靠单纯的理论讲解,而要落实到实践,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言传身教”,真正的教育必然包含老师的“身教”,只有老师自己真正理解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坚持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行为做指引,才能促使孩子从与老师日常的接触当中懂得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知道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老师通过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带领孩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自己。因此,老师必须先接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要求教师应当知道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公民,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关键是要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爱国——就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支柱,以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为方向,努力实现“中国梦”,以“公”为指导,切实做到行事为“公”。每个公民都应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人朋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需落实到热爱公共财物,形成爱己所爱,爱人所爱,乐于助人的思想观念。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认真看待自己的工作以及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推卸、不懈怠。对于学生而言,敬业就是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做到热爱学习、勤奋担当、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诚信——就是做人要诚实,勇于担当,做事踏实稳重。友善——就是以友善之心接纳别人,用寻找美的眼光看待别人,懂得尊老爱幼,懂得团结合作,懂得友好相助。学生更要尊敬师长,听从教育,服从管理。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特别注重自身的行为修养,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身,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人格魅力,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渗透到学生内心。
培育学生成才,就得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就得从小事、从生活当中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让学生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强化教育,完善自我
当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教师应当通过长期、稳定的教育来强化孩子形成更加稳固的价值观体系。由于初步形成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即使是小小的诱惑就已经能让初步形成的观念墙受到损坏,所以如果没有长期的强化,观念墙必将随着消极因素的来袭,悄然崩塌,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指引孩子加固观念。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价值观的教育,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以整体带领个体进步,促进良好班风的建立。在强化教育中,除了老师的不断长期教育以及提醒外,还需要老师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荣辱观,让正确的荣辱观帮助孩子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道德修养使孩子能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能勇敢地指正错误的行为,勇于维护社会秩序,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沐正风,树理想
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学生已经能很好地管理自己以及管理他人,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真正能成“才”,那就必须让孩子在沐正风的期间,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让这个理想成为孩子不断前进的动力。人,只有拥有远大的理想,具有稳定的目标,才能主动地提升自己,自觉地完善自身。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当指引学生以自身的特点为基点确立正确的目标,要教育学生把个人的奋斗与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旗帜,以荣辱观为利刃,以坚定的理想为动力,形成处事“为公”的精神理念,作为学生行动的指南针,坚定不移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无畏直前。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上,以“公”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强大的精神支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为土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养料培育当代的孩子,让孩子从知内涵、稳观念、树理想的过程当中,不断进步,促其形成我想成才、我要成才、我能成才的意识,使学生成为有担当,敢担当的社会新人才。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内涵
学生成才,是自有“教”的活动开始就有的社会整体企盼,同时也是作为“教”的实施主体——教师的梦寐追求。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在当代社会,“才”不再单纯看重一个人拥有的学识总和,而是注重一个人的整体风貌。影响一个人的整体风貌的往往是扎根在心中,影响着人所有行为方式的最根本的东西——价值观。因此,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是促进孩子成才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和传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融合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因此,站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让完善的价值观体系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并在影响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上发挥其巨大的指引作用。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当代教育当中,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知内涵,建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层面上的内容,因此需要人们通过理性的接纳和理解,才能促进孩子的吸收并化为自身的动力。当代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如果以强迫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乏味的接受,必然会导致孩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入孩子内心,不能靠单纯的理论讲解,而要落实到实践,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言传身教”,真正的教育必然包含老师的“身教”,只有老师自己真正理解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坚持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行为做指引,才能促使孩子从与老师日常的接触当中懂得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知道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老师通过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带领孩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自己。因此,老师必须先接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要求教师应当知道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公民,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关键是要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爱国——就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支柱,以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为方向,努力实现“中国梦”,以“公”为指导,切实做到行事为“公”。每个公民都应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人朋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需落实到热爱公共财物,形成爱己所爱,爱人所爱,乐于助人的思想观念。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认真看待自己的工作以及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推卸、不懈怠。对于学生而言,敬业就是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做到热爱学习、勤奋担当、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诚信——就是做人要诚实,勇于担当,做事踏实稳重。友善——就是以友善之心接纳别人,用寻找美的眼光看待别人,懂得尊老爱幼,懂得团结合作,懂得友好相助。学生更要尊敬师长,听从教育,服从管理。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需特别注重自身的行为修养,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身,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人格魅力,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渗透到学生内心。
培育学生成才,就得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就得从小事、从生活当中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让学生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强化教育,完善自我
当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教师应当通过长期、稳定的教育来强化孩子形成更加稳固的价值观体系。由于初步形成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即使是小小的诱惑就已经能让初步形成的观念墙受到损坏,所以如果没有长期的强化,观念墙必将随着消极因素的来袭,悄然崩塌,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指引孩子加固观念。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价值观的教育,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以整体带领个体进步,促进良好班风的建立。在强化教育中,除了老师的不断长期教育以及提醒外,还需要老师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荣辱观,让正确的荣辱观帮助孩子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道德修养使孩子能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能勇敢地指正错误的行为,勇于维护社会秩序,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沐正风,树理想
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学生已经能很好地管理自己以及管理他人,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真正能成“才”,那就必须让孩子在沐正风的期间,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让这个理想成为孩子不断前进的动力。人,只有拥有远大的理想,具有稳定的目标,才能主动地提升自己,自觉地完善自身。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当指引学生以自身的特点为基点确立正确的目标,要教育学生把个人的奋斗与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旗帜,以荣辱观为利刃,以坚定的理想为动力,形成处事“为公”的精神理念,作为学生行动的指南针,坚定不移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无畏直前。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上,以“公”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强大的精神支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为土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养料培育当代的孩子,让孩子从知内涵、稳观念、树理想的过程当中,不断进步,促其形成我想成才、我要成才、我能成才的意识,使学生成为有担当,敢担当的社会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