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提升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进而培养出人格完满的、全面发展的人,是这门课程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关键词: 大学语文;人文性;人文素养;经典文本
一、根据前述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的分析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需按照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来进行,即以经典文本为基础展开的知识讲解、情感启发、思想升华的素质教育活动。大学语文“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教学目的: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区别,则在于要摆脱应试的桎梏,明确素质本位,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高层次上提升母语表达水平与人文情怀。”高中语文通过中外文学优秀选篇的阅读和讲解,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选文意义,掌握应有的知识点,并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应该注意其高等教育的特点,不能再重复中学语文的知识性与工具性诉求,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性进而提升其人文素养上面来,承担起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使命。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语文”,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无疑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但是,大学生毕竟已有中小学语文学习的经历,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已有相当的基础,没有必要再去重复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路数,过于突出工具性。在技术理性盛行和中小学素质教育还难以落到实处的今天,大学生虽然仍需进一步提高母语应用能力,但更需要的是人文素养。而这又不是文学教师们对学生进行满腔热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育所能奏效的,因而用“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显然也过于狭隘。我们认为,通过阅读富有审美情趣和思想启迪的经典文本,既可以触动和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关怀,从而获得人文营养,又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因此,一本选文精美、人文意蕴丰厚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人文熏陶的经典、审美教育的华章、语言训练的范本。在这个意义上,并非只有文学文本才具有审美的因子,半部论语也好,史家绝唱也罢,又有哪一点输给了文学?“上帝死了”的预言,“诗意栖居”的渴望,都充满了文学性,或者说其内涵之深刻、形式之规范、语言之纯粹,足可称语言文学的典范。基于此种理念,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若能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还能获得一种人文素养和情怀,那是我们的莫大欣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努力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大学语文选用经典文本不能只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还应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经过几千年文明积累起来的中西方文化中渗透着各自的民族个性,对本民族的灵魂的塑造起过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经典作品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精神。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培养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然而,多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中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在大学语文的选篇当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相较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和西方文学的选篇很少或没有,有的干脆就用“大学国文”作为大学语文。其实,在西方文学和文化中同样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人文精神。从《圣经》这部宗教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希伯来人在长期不懈的追求和无尽的磨难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屈的生命意志和对未来的期盼。在中世纪文学中我们看到“作为有情欲的存在物”的人在精神层面的提升,真切地感受到在宗教压抑和生命渴望的矛盾冲突中人的复杂的情感心理活动。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应该有足够的外国经典文本,以拓宽与提升学生的人文视野。大学语文教师通过阐释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带领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从而产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大學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的措施
(一)改革大学语文的定位和教材
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都已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必修必选课,但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仍在建设中。大学语文并不是单一的对社会发展和历史经验的简单总结,包含其他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现代教学教材中普遍得不到重视。所以教师在编制过程中要以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对照、审视传统的教材内容并探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文章,结合现代化教学要求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不断在内容和编写模式上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以教材为基础的标准上,对教材进行深化和拓展,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文化,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思考和认知,让学生在熟练掌握阅读、欣赏和表达能力的基本规律后整体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较古板,无法吸引大学生,更无法调动他们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人文素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选择吸引学生阅读的文章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他们的主动思考和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大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大学语文是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章由图形、动画表现出来,创造一种具有人文意蕴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听觉,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改革创新与学生交流的形式
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品网络文学推荐给学生,利用这个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例如推荐一些名著、网络精品散文、小说、杂文等,与学生在网络上共同讨论作品的文化内涵、语言、思想等,引导学生通过发表微信、微博等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触网络文学这一新事物,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进而在抵制网络不良文学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结语
总之, 在大学语文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们不能否认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所起重要作用。所以,大学老师在以后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并且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真正实现它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承勇,云慧霞.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53-55.
[2]姜芬,马志成.大学语文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01:272-273.1.
[3]钱理群.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寻找北大[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241.
[4]冯大建,迟宝东.主体、对象与技术条件——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关键词: 大学语文;人文性;人文素养;经典文本
一、根据前述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的分析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需按照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来进行,即以经典文本为基础展开的知识讲解、情感启发、思想升华的素质教育活动。大学语文“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教学目的: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区别,则在于要摆脱应试的桎梏,明确素质本位,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高层次上提升母语表达水平与人文情怀。”高中语文通过中外文学优秀选篇的阅读和讲解,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选文意义,掌握应有的知识点,并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应该注意其高等教育的特点,不能再重复中学语文的知识性与工具性诉求,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性进而提升其人文素养上面来,承担起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使命。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语文”,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无疑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但是,大学生毕竟已有中小学语文学习的经历,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已有相当的基础,没有必要再去重复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路数,过于突出工具性。在技术理性盛行和中小学素质教育还难以落到实处的今天,大学生虽然仍需进一步提高母语应用能力,但更需要的是人文素养。而这又不是文学教师们对学生进行满腔热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育所能奏效的,因而用“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显然也过于狭隘。我们认为,通过阅读富有审美情趣和思想启迪的经典文本,既可以触动和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关怀,从而获得人文营养,又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因此,一本选文精美、人文意蕴丰厚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人文熏陶的经典、审美教育的华章、语言训练的范本。在这个意义上,并非只有文学文本才具有审美的因子,半部论语也好,史家绝唱也罢,又有哪一点输给了文学?“上帝死了”的预言,“诗意栖居”的渴望,都充满了文学性,或者说其内涵之深刻、形式之规范、语言之纯粹,足可称语言文学的典范。基于此种理念,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若能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还能获得一种人文素养和情怀,那是我们的莫大欣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努力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大学语文选用经典文本不能只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还应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经过几千年文明积累起来的中西方文化中渗透着各自的民族个性,对本民族的灵魂的塑造起过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经典作品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精神。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培养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然而,多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中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在大学语文的选篇当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相较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和西方文学的选篇很少或没有,有的干脆就用“大学国文”作为大学语文。其实,在西方文学和文化中同样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人文精神。从《圣经》这部宗教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希伯来人在长期不懈的追求和无尽的磨难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屈的生命意志和对未来的期盼。在中世纪文学中我们看到“作为有情欲的存在物”的人在精神层面的提升,真切地感受到在宗教压抑和生命渴望的矛盾冲突中人的复杂的情感心理活动。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应该有足够的外国经典文本,以拓宽与提升学生的人文视野。大学语文教师通过阐释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带领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从而产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大學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的措施
(一)改革大学语文的定位和教材
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都已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必修必选课,但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仍在建设中。大学语文并不是单一的对社会发展和历史经验的简单总结,包含其他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现代教学教材中普遍得不到重视。所以教师在编制过程中要以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对照、审视传统的教材内容并探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文章,结合现代化教学要求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不断在内容和编写模式上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以教材为基础的标准上,对教材进行深化和拓展,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文化,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思考和认知,让学生在熟练掌握阅读、欣赏和表达能力的基本规律后整体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较古板,无法吸引大学生,更无法调动他们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人文素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选择吸引学生阅读的文章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他们的主动思考和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大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大学语文是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章由图形、动画表现出来,创造一种具有人文意蕴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听觉,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改革创新与学生交流的形式
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品网络文学推荐给学生,利用这个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例如推荐一些名著、网络精品散文、小说、杂文等,与学生在网络上共同讨论作品的文化内涵、语言、思想等,引导学生通过发表微信、微博等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触网络文学这一新事物,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进而在抵制网络不良文学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结语
总之, 在大学语文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们不能否认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所起重要作用。所以,大学老师在以后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并且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真正实现它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承勇,云慧霞.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53-55.
[2]姜芬,马志成.大学语文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01:272-273.1.
[3]钱理群.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寻找北大[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241.
[4]冯大建,迟宝东.主体、对象与技术条件——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