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玉良是一个非常苦命的孩子。1岁時父亲病逝,2岁那年姐姐离世,8岁的时候母亲又离开了,她被舅舅收养,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转眼到了14岁,她一下子长成了大姑娘,高鼻梁,柳叶眉,大眼睛,再加上亭亭玉立的身材,十分引人注目。她的舅舅动了发财之心,将她卖到妓院成为歌妓,由于天姿秀美,气质不凡,很快她就成了芜湖地区的名妓。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贵人。有人说,青楼女子有两样是看不走眼的,珠宝和男人。同作为女人,我一直在想,如果她没有遇到潘赞化,或者潘赞化没有为她赎身,她会不会早早的自缢身亡呢?相比之下,她比才女萧红要幸运很多。海关监督潘赞化来芜湖上任,为了给他接风洗尘,商会会长让她来招待潘赞化。“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由时……”一曲凄怨婉转的《卜算子》打动了潘赞化,第二天她又奉命陪潘赞化出游,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她萌生了爱意。后来,她祈求潘赞化,自己要留下来,留下来你做什么呢?潘赞化问。她徐徐道来,说出商会会长的诡异之心,听到这里,潘赞化不顾自己的名誉收留了她。
潘赞化比她大12岁,家中已有妻室,生怕委屈了她,她却下定决心要跟他,并接着改姓潘。他在报上登了结婚启事,娶她为妾,还特意在上海给她租了一套房子,安排专门的老师教她学画画。后来,潘玉良被洪野老师发现,决定免费教授她。
在潘赞化的资助下,她踏上了学习画画的道路。1918年,潘玉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5年,她又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去意大利深造的资格,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奖,并打破了该院历史上没有中国人获奖的记录……有谁能想到,今日的世界知名女画家是从青楼里走出来的呢?或许,这就是宿命,这才是她真正的华丽转身。
处于封建旧社会,妓女当然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这里有一个小插曲。考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张榜的成绩里没有她的名字,洪老师知道后立即去找校长,义正辞严的声讨一番,刘海栗校长被感动了,赶快在榜上添写了她的名字。
潘玉良去了国外之后,国内时局动荡,潘赞化丢了官职,生活窘困,无法给她寄钱了。她只能节衣缩食,有时甚至要饿着肚子去上课。1929年春天,传来了欧亚现代画展委员会的喜讯,她的油画《裸女》荣获三等奖,奖励是5000里尔。生活将你逼至绝境,总会出现一片柳暗花明来,潘玉良先被聘为上海美专绘画研究室主任,又被徐悲鸿邀请去“北大”执教。
她喜欢人体画,尤其是对裸体画颇有兴趣,很多人非常不解。这与她的身世有着密切关联:过去她是青楼女子,肉体只是泄欲工具,进入艺术界后,赤裸的人体成为了一种艺术,她的生命有了尊严,这里面饱含着抗争之意。话说回来,与现在裸模苏紫紫靠上位来“炒作”自己相比,潘玉良命如野草,但活得却是掷地有声。
同年,王济远先生为她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画展”,当时震动了中国画坛,还在《申报》上发表了专题。此后,她举办过多次画展,1952年举办第五次画展时,她的画作《人力壮士》赢得了最高荣誉,大家都赞不绝口,但不知是谁在画上贴了一张小纸条,写着“妓女对嫖客的颂歌”,这句话如同一把刀子,重重的割在玉良的心头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夫人来到上海,非要她按照旧式礼节给自己磕头,玉良只得屈就。
“女性的天空很低,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当时的社会体制决定了女性社会地位之低,而潘玉良更是无法承受之重,抹不掉的耻辱,大夫人的压制,双重的折磨下,她选择了离开,携着悲痛,带着不舍,回到了国外曾经学习的地方,这一走就是四十年。一个女人独在异乡,孤苦伶仃的,即便再坚强,也无法填补心中的苦涩,遥远的潘赞化只能通过书信给予她些许安慰,她该上哪里寻求寄托呢?老天的恩赐总是那么不经意间降临,让你永远猜不透,老天的安排又总是那样公平,有失必有得。
此时,来自“北大”的王守义专程到巴黎找玉良,或者说是慕名而来,他的一位朋友找玉良定制一座雕像。难道这就是姻缘?1938年,日本人侵占南京,潘玉良在悲愤中完成了《中国女诗人》的雕塑,她这分明是在发泄自己,有对潘赞化的思恋,也有对敌人的愤恨。幸好身边有王守义的温暖陪伴,男女之间的日久生情是怎么也控制不住的,王守义向她提出了求爱,玉良叹息着拒绝,“我只告诉你,我没有这个权利,我比你大12岁,我早已成家了呀”,王守义则敞开心扉回答,“你第二次来巴黎是决定不回去的,你有痛苦,你有难言之隐,这瞒不了爱你爱得强烈的人!”
“我有痛苦,但我也有宽慰,那就是赞化和我真诚相爱,我虽然和他隔着异国他乡,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还要回到他的身边……”玉良的掏心窝子话,让王守义不禁落泪,一个不忘情的女子,一个痴情的汉子,就这样默默相望,这怎一个“悲切”了得?
对于画画,她一直是孜孜以求,这里面不只是对潘赞化的报恩,还有一份她对当时社会的讨伐,用画画的方式来获取尊严,找回自己的社会地位。1950年,先后去几个国家巡回画展,获得了比利时艺术学院颁发的艺术奖章,由于忙于画展,与赞化的通信也只是问候几句,后来通信被中断了,原来是赞化身体每况愈下。直到1964年中法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一位叫王萍的女士代表大使馆找到她,她才知道潘赞化于五年前离开人世了。
潘赞化去世了,玉良的家也就没了。她的心,一直奔赴于回国的路上,一直在紧紧地与祖国在一起啊,满心的企盼最终给落空了,这是怎样的肝肠寸断啊?文化大革命后,王萍受周总理委托,来接她回国,她没有走;十年之后,王萍再次来医院里看望她。其实,她早就已回去了……因为,她始终和潘赞化在一起。
临终前,她将一块怀表、一条嵌有她和潘赞化合影的项链、还有一张自画像,托付王守义交给潘赞化的儿孙们。据史料记载,潘玉良去世之前,向王守义交代过,死后给她换上一套旗袍,这难道不是她回归祖国的见证吗?
但凡看过潘玉良画像的人都有些惊讶,她并不是一个长得出众的女子,潘赞化是怎样看上她的呢?张爱玲曾在小说中做过解释,在父母之言、媒妁之言的旧时代,男人总有一种反叛心理,认为青楼里面有爱情。也可以说,是命运,不是每个女子都会有这样的际遇的,从另一个方面,也折射出潘玉良内心的高洁和坚韧。
纵观潘玉良的一生,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苦”,但她留给后人的是绝版的美,是绝唱的爱,更是无法复制的艺术生涯。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贵人。有人说,青楼女子有两样是看不走眼的,珠宝和男人。同作为女人,我一直在想,如果她没有遇到潘赞化,或者潘赞化没有为她赎身,她会不会早早的自缢身亡呢?相比之下,她比才女萧红要幸运很多。海关监督潘赞化来芜湖上任,为了给他接风洗尘,商会会长让她来招待潘赞化。“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由时……”一曲凄怨婉转的《卜算子》打动了潘赞化,第二天她又奉命陪潘赞化出游,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她萌生了爱意。后来,她祈求潘赞化,自己要留下来,留下来你做什么呢?潘赞化问。她徐徐道来,说出商会会长的诡异之心,听到这里,潘赞化不顾自己的名誉收留了她。
潘赞化比她大12岁,家中已有妻室,生怕委屈了她,她却下定决心要跟他,并接着改姓潘。他在报上登了结婚启事,娶她为妾,还特意在上海给她租了一套房子,安排专门的老师教她学画画。后来,潘玉良被洪野老师发现,决定免费教授她。
在潘赞化的资助下,她踏上了学习画画的道路。1918年,潘玉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5年,她又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去意大利深造的资格,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奖,并打破了该院历史上没有中国人获奖的记录……有谁能想到,今日的世界知名女画家是从青楼里走出来的呢?或许,这就是宿命,这才是她真正的华丽转身。
处于封建旧社会,妓女当然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这里有一个小插曲。考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张榜的成绩里没有她的名字,洪老师知道后立即去找校长,义正辞严的声讨一番,刘海栗校长被感动了,赶快在榜上添写了她的名字。
潘玉良去了国外之后,国内时局动荡,潘赞化丢了官职,生活窘困,无法给她寄钱了。她只能节衣缩食,有时甚至要饿着肚子去上课。1929年春天,传来了欧亚现代画展委员会的喜讯,她的油画《裸女》荣获三等奖,奖励是5000里尔。生活将你逼至绝境,总会出现一片柳暗花明来,潘玉良先被聘为上海美专绘画研究室主任,又被徐悲鸿邀请去“北大”执教。
她喜欢人体画,尤其是对裸体画颇有兴趣,很多人非常不解。这与她的身世有着密切关联:过去她是青楼女子,肉体只是泄欲工具,进入艺术界后,赤裸的人体成为了一种艺术,她的生命有了尊严,这里面饱含着抗争之意。话说回来,与现在裸模苏紫紫靠上位来“炒作”自己相比,潘玉良命如野草,但活得却是掷地有声。
同年,王济远先生为她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画展”,当时震动了中国画坛,还在《申报》上发表了专题。此后,她举办过多次画展,1952年举办第五次画展时,她的画作《人力壮士》赢得了最高荣誉,大家都赞不绝口,但不知是谁在画上贴了一张小纸条,写着“妓女对嫖客的颂歌”,这句话如同一把刀子,重重的割在玉良的心头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夫人来到上海,非要她按照旧式礼节给自己磕头,玉良只得屈就。
“女性的天空很低,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当时的社会体制决定了女性社会地位之低,而潘玉良更是无法承受之重,抹不掉的耻辱,大夫人的压制,双重的折磨下,她选择了离开,携着悲痛,带着不舍,回到了国外曾经学习的地方,这一走就是四十年。一个女人独在异乡,孤苦伶仃的,即便再坚强,也无法填补心中的苦涩,遥远的潘赞化只能通过书信给予她些许安慰,她该上哪里寻求寄托呢?老天的恩赐总是那么不经意间降临,让你永远猜不透,老天的安排又总是那样公平,有失必有得。
此时,来自“北大”的王守义专程到巴黎找玉良,或者说是慕名而来,他的一位朋友找玉良定制一座雕像。难道这就是姻缘?1938年,日本人侵占南京,潘玉良在悲愤中完成了《中国女诗人》的雕塑,她这分明是在发泄自己,有对潘赞化的思恋,也有对敌人的愤恨。幸好身边有王守义的温暖陪伴,男女之间的日久生情是怎么也控制不住的,王守义向她提出了求爱,玉良叹息着拒绝,“我只告诉你,我没有这个权利,我比你大12岁,我早已成家了呀”,王守义则敞开心扉回答,“你第二次来巴黎是决定不回去的,你有痛苦,你有难言之隐,这瞒不了爱你爱得强烈的人!”
“我有痛苦,但我也有宽慰,那就是赞化和我真诚相爱,我虽然和他隔着异国他乡,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还要回到他的身边……”玉良的掏心窝子话,让王守义不禁落泪,一个不忘情的女子,一个痴情的汉子,就这样默默相望,这怎一个“悲切”了得?
对于画画,她一直是孜孜以求,这里面不只是对潘赞化的报恩,还有一份她对当时社会的讨伐,用画画的方式来获取尊严,找回自己的社会地位。1950年,先后去几个国家巡回画展,获得了比利时艺术学院颁发的艺术奖章,由于忙于画展,与赞化的通信也只是问候几句,后来通信被中断了,原来是赞化身体每况愈下。直到1964年中法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一位叫王萍的女士代表大使馆找到她,她才知道潘赞化于五年前离开人世了。
潘赞化去世了,玉良的家也就没了。她的心,一直奔赴于回国的路上,一直在紧紧地与祖国在一起啊,满心的企盼最终给落空了,这是怎样的肝肠寸断啊?文化大革命后,王萍受周总理委托,来接她回国,她没有走;十年之后,王萍再次来医院里看望她。其实,她早就已回去了……因为,她始终和潘赞化在一起。
临终前,她将一块怀表、一条嵌有她和潘赞化合影的项链、还有一张自画像,托付王守义交给潘赞化的儿孙们。据史料记载,潘玉良去世之前,向王守义交代过,死后给她换上一套旗袍,这难道不是她回归祖国的见证吗?
但凡看过潘玉良画像的人都有些惊讶,她并不是一个长得出众的女子,潘赞化是怎样看上她的呢?张爱玲曾在小说中做过解释,在父母之言、媒妁之言的旧时代,男人总有一种反叛心理,认为青楼里面有爱情。也可以说,是命运,不是每个女子都会有这样的际遇的,从另一个方面,也折射出潘玉良内心的高洁和坚韧。
纵观潘玉良的一生,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苦”,但她留给后人的是绝版的美,是绝唱的爱,更是无法复制的艺术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