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酒外购的这些事儿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购原酒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白酒企业对此讳莫如深。外购原酒到底是否合规?为什么会存在原酒外购?有没有什么品质风险?
  有这回事:业内公开的秘密
  地球北纬28°附近,是业界公认的最适宜酿造白酒的地带。长江(宜宾——泸州)、岷江(宜宾段)、赤水河流域,被称为“中国白酒金三角”。宜宾、泸州占据一角,另外两角为四川绵竹和贵州遵义(怀仁)。四川是浓香型白酒原酒基地,贵州是酱香型白酒原酒基地。
  据四川一位行业人士介绍,四川省外95%以上的品牌酒厂都会在四川购买原酒,一般市场零售价在每瓶20元以上的酒就需要使用和购买原酒。
  据了解,目前四川几个产酒大县白酒企业数量在百家以上,四川省白酒生产企业超过一千家,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主要就是生产及销售原酒。这些原酒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邛崃、大邑、泸州等地。
  有数据显示:2011年,四川省白酒产量309.39万千升,同比增长37.9%;白酒产值超千亿,其中原酒销量占四川白酒年产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此粗略测算,仅四川省原酒的年产值就达到近400亿元。
  这事正常:为了提升产品品质
  白酒的构成及勾兑
  我们先了解一下白酒的国家标准。以浓香型白酒为例,GB/T10781.1-2006《浓香型白酒》国家标准,优级高度酒理化要求为:酒精度41°~68°,总酸(以乙酸计)≥0.40g/L,总酯(以乙酸乙酯计)≥2.00g/L,己酸乙酯1.20—2.80 g/L。
  白酒主要由水、酒精和呈香物质构成。白酒生产主要由食用酒精和原酒两种物质“勾兑”而成,一般食用酒精占70~80%,原酒占比20~30%。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值,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根据产品的定位、零售价、口感要求不同而异。一般来说,越高端的酒,原酒含量越高;越低端的酒,原酒含量越少,甚至为零。
  除了这两种主要产品之外,白酒生产中还会添加少量的其他物质。
  一种是调味酒,这可简单理解为更好的原酒,是一些酒厂的看家产品,在产品口感不理想或有某种风味要求时,可以少量添加。一般供高端酒调制使用。
  另一种是香料,它们是白酒中存在的己酸乙酯、乙酸等酯类、酸类和醇类。这些物质的添加量不大。在白酒中,一般己酸乙酯加1~1.5‰,其他香料综合添加约5‰。一般来说,越低端的白酒,香料使用越多。但也有一些原酒厂甚至为了口感和风味,也添加一些香料调制后再销售。
  为什么要外购原酒?
  首先,这是工业化分工的驱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明细分工也影响到白酒行业。这已经不是一个完全靠企业自主独立生产的年代。白酒需要“勾兑”,需要食用酒精和原酒的勾兑。既然如此,两者可以分开生产,可以充分整合行业资源,合理利用优质白酒原酒资源。只要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品质稳定、良好,好像找不出反对外购原酒的理由。
  其次,这是酒厂提升产品品质的要求。白酒的酿造与当地水质、土壤、空气、微生物等生态环境紧密相关。潮湿、阴冷是保证微生物形成和发酵的第一要素,“中国白酒金三角”所在区域具有独特的环境优势,又具有原粮、窖池、技艺、洞藏等最优势的资源,故被联合国教科文及粮农组织誉为“在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白酒的地区”。这里生产的原酒品质好,勾调的产品口感、香味俱佳,如此好的优势资源肯定会吸引众多的酒厂争相购买,从这里采购原酒就顺理成章了。
  第三,知名酒厂产能的制约。白酒的品牌化进程使得品牌越来越集中。于是,行业面临着两种分化:一种是品牌产品销量不断增长,而企业产能有限,只靠公司自行生产的那部分原酒满足不了企业扩大市场的要求;另一种是非知名品牌产品形成滞销,造成产能的浪费。两者优势正好互补,于是行业自动进行整合,知名消费者品牌做零售市场,非知名消费者品牌干脆直接转战于工艺生产,做原酒、做OEM。于是,前者开始进行外购,行业“分工协助”已经形成稳定的产业供应链。
  
  这事留心:外购存在品质隐患
  这样的原酒外购会不会产生品质问题呢?应该说99%都符合标准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还以浓香型白酒为例。《浓香型白酒》国家标准中对其定义为:浓香型白酒是指以粮谷为原料,经传统固态法发酵、蒸馏、陈酿、勾兑而成的,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具有以己酸乙酯为主体复合香的白酒。
  如果严格按照这种标准,估计没有几家酒厂符合要求。如果采用“变通”的最低要求理解,即浓香型白酒应该全部是传统发酵法生产的。
  据行业人士指出,目前的白酒行业已经不存在工业酒精了,基本全是发酵生产的食用酒精,只是不同粮谷发酵的口感有些差异。而原酒更是采用了传统发酵工艺。如此说来,行业应该已不存在品质隐患了。
  外购的风险
  因发酵条件、气候、原材料等因素的不同,每批的原酒口感也会稍有差异;或者为了“卖相”更好,口感、香气更好,这需要调整酒的总酸或总酯成分,添加一些香料,这些香料总体不足1%。上面所提及99%都符合标准,也就是因为存在1%的香料不达标的问题。
  如果这些香料都是发酵生产的,产品当然不会存在品质隐患。但据行业有关人士透露,这些香料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发酵生产的——白酒行业一个潜在的质量隐患就在于此,而不是消费者关注的食用酒精勾兑、外购原酒等。
  当然,一些大企业,特别是上市白酒企业,也是非常重视这些原料采购质量把关的。2011年,某白酒上市公司对100多家原酒和白酒香料提供的产品进行天然度检测。结果,这些供应商只有10%入围,大批的供应商因为天然度指标不合格而被拒之门外。
  如果白酒只添加这些天然发酵的产品,这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但近年来,有白酒企业使用其他非法添加剂的情况也不断地遭曝光和查处,比如糖精钠。为了追求口感,有些白酒企业添加糖精钠等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非发酵物质,近几年查处相关的问题比较多。
  虽然曝光的是添加剂,看似和原酒采购关系不大,其实是有关系的。设想:如果是原酒企业先行添加之后再卖到下游白酒生产企业呢?所以,原酒采购企业对原酒包括天然度在内的一些相关指标检测就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原酒的品质。
  这事纠结:消费者认知落后于行业认知
  虽然“勾兑”是白酒生产必备的工艺,但消费者并不这样认为。
  中国的文字比较丰富,“兑”字给人的感觉就是加进不好的物质或次要的物质,但说“调配”就会让人感觉有些技术含量。
  其实,如果将白酒的“勾兑”工艺说成“勾调”或“调制”,可能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如果能像中药的“配伍”这个词一样,白酒行业创造出一个能显示工艺、技术、科技含量于一身的词汇来,那对白酒来说是太好不过了。
  酒不进行勾兑,基本没法直接饮用。食用酒精没有香味,原酒香味太重,只有通过两者的“勾兑”才能形成口感更好的酒。就像芝麻油很香,调配在菜里面口感才好,直接喝芝麻油反而有失口感。
  当然也有例外。伏特加就是完全用食用酒精蒸馏出来的,是没有经过任何人工添加、调香、调味的基酒,可俄罗斯人已经习惯了。但在中国,在这个到处追求舌尖上感觉的年代,一般人是很难接受的。
  仔细思考,其实消费者关心的最终不是白酒的勾兑与否,也不在乎你从哪里采购,内心最想得到的,还是产品品质的天然。
  饮用水行业有比较好的例子。农夫山泉的水源地,也不是只有千岛湖,而是有四个水源地。包装的千岛湖实景山水图改变为抽象的山水图,这避免了消费者对千岛湖水源过多的关注。水源地的扩大,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反弹。康师傅矿物质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2009年它被曝光添加了矿物质,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阴影。消费者想要的不是“添加”或“勾兑”的产品,而是“天然”的。
  
  消费者的错觉
  品牌与生产地分离,在食品行业属于很正常的现象。但目前在白酒行业,为什么消费者感觉就有些不正常了呢?
  这和中国的酒文化、地域文化有关。在消费者的想象中,酒就应该是当地生产发酵调制而成的。其实,这是消费者对白酒生产的误区,酒不是哪个地方都能产出来的,跟当地的气候、环境关系很大。
  回想起以前,在还没有进入市场经济的时候,各地的酒当地生产,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生产多少销售多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品牌化的运作,原来合二为一的生产与品牌现在逐渐分离。以前白酒各自独特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很难去考证,但现在的白酒口感味道趋同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多是外购原酒进行“勾兑”的,各地的白酒已经没有多少地方特色了,留下来的只是一个品牌躯壳,内容物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其实,从产品上来说,勾兑并没有多少问题,完全合法的,而且口感会更好,更有利于市场销售。但酒不仅仅代表一种物质,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流逝的也许是“看不见抓不着”的酒文化。这也是令笔者心情沉重的地方。
  这事难言:谁都不愿捅马蜂窝
  外购原酒这件事,酒厂表现的是“集体失语”。虽然也不是什么见不得阳光的事,但还是选择了只做不说。酒厂对此类话题避而不谈也属“无奈”:在国内粘上这档子事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消费者的情绪很容易被煽风点火,受伤的只会是企业本身。
  当然,也有一些不怎么知名的酒厂,乐于宣传自己使用了四川原酒,将之视为品质优势的表现;有的酒厂声称外购原酒的用途只是用于调味,怕的还是引起消费者的误解。
  行业协会虽然有话语权,但表现出来的也是走着瞧,能躲就躲。显然,行业协会也不愿意做不利于白酒行业的事情:力度把握的好,消费者明白了,也不会有酒厂去赞美;力度把握不好,稍微不慎,引起消费者大范围的质疑,那时协会可是“吃不了兜着走”。像归真堂的“活熊取胆汁”事件中,中药协会会长因为说了句:“(熊)甚至还很舒服”遭到了口诛笔伐,将其推向风口浪尖。没有利益驱动,谁也不愿意去捅这个马蜂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解谜慢来:解开死结需要一个过程
  协会、企业不愿意说,那么这就成为永远的死结了吗?
  也许永远解不开死结,也许会自然解开。在大家都“忙”的年代,消费者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了解所有的东西,企业也不想费那么多精力去做看来无意义的消费者教育,行业协会又讳莫如深,况且还有很多行业“潜规则”都没有被捅破,干嘛非要捅破白酒行业的呢?
  但白酒行业又不同于其他行业。白酒市场规模大,消费者接触机会多,白酒价格不断上涨,同时白酒又承载着酒文化的内涵。消费者对花费多的产品还是有心去研究的。
  按目前趋势来看,笔者乐观认为软着陆的倾向比较大,“潜规则”将一点一点被捅破,这也是各方博弈的一个最好结果了。
  当然,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士也不是完全“走着瞧”,还是有一些事情可做的。笔者有一些浅显的观点与建议,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协会的合理引导。协会还是要在关键时候为行业发声的,毕竟是半官方机构,有些事情还是要为企业撑腰的,引导白酒企业逐步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
  2.原酒企业高调发声。原酒企业首先站出来最好不过了,可以在行业首先树立品牌形象、提升销量,从此也可以直着腰做酒了。规范了原酒厂,对原酒的产地形象、长远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3.知名酒企收购原酒厂。知名酒企可以高调宣称收购、控股或入股某原酒厂,原酒厂成了自己的酒厂,也无所谓外购勾兑了,只是“内部勾兑”,消费者更易于接受。一定要把原酒的重要性及好处全部告诉消费者,要消费者感觉到不是以次充好,而是为了提升品质;不提勾兑与添加,只说原酒如何如何,让一部分聪明的消费者先联想起来。
  总体来说,解开谜底,行业更需要的是勇气。没有谁愿意把自己的那点事全部向别人抖出来,何况其他行业处处也暗藏着“潜规则”。不论掩藏也罢、捅破也罢,只要企业不违反国家行业相关标准,不存在危害消费者健康的因素,只要企业不完全被资本所左右,还存在那么一些基本的企业道德和底线,这些“潜规则”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愿食品行业的未来不再乌烟瘴气,而是一片晴朗的天空,毕竟我们自己及后代都需要生活在这一片天空下。
  专家看点
  “勾兑”这个词,现在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贬义词。在勾兑这件事上,酒厂可能感觉说得越多越说不清。
  用原酒勾兑,坦率的说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技术,其实就像拍电影需要剪辑一样,勾兑就是白酒最后的剪辑。你最后剪辑得不好,出来的东西可能也不会好。所谓国家级的勾兑大师、调酒大师、评酒大师,其实他的工夫就在于最后的一道勾兑。为什么这个勾兑都是各个厂家的行业机密?它这种比例是怎么样的,它绝对不会沟通,这是很保密的,是商业机密的东西。
  为什么消费者认知与行业的认知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恐怕这个就是我们国内酒行业的一个缺陷,我们忽略了对白酒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为什么一提到红酒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浪漫、时尚、情调”?而一提到白酒我们脑子里有什么联想?我们联想到的就是酗酒、酒驾、醉酒。这就是我们对白酒品牌的认知、对白酒酒种的认知。我们跟国外一个行业相对有体系、有组织地普及酒知识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们现在行业还比较散,很多事情都是企业行为。但要普及白酒知识,不能只靠单个企业,而应该是依赖于整个行业。所以4月中旬在杏花村召开的8家领袖厂家高峰会议,共同达成协议要承担社会责任,我认为这个就很好。由某一个组织进行牵头,是整个行业的统一行为。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白酒得到持久的发展,真正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部分体现出来。
  钱雷(浙江商源集团副总裁)
其他文献
——青岛啤酒6月28日下午宣布,金志国因个人健康原因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公司聘请金志国担任名誉董事长、首席顾问,公司原总裁孙明波担任董事长。  金志国表示,基于公司的管理结构和整体运营已经进入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为营造管理团队的成长空间,建设人才成长梯队的需要,以及个人身体健康原因进行系统治疗的需求,因此向董事会提出辞去董事长职务,“我仍然在青啤工作,从领着干变为观察员,做青啤的‘气象预报员’,继
期刊
政治环境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是未来几十年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觉醒,将会左右中国未来二十年的发展。  ? 中国将在在未来十年内启动呼吁已久的政治体制改革,其核心是限制公权滥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建设法制型政府,让各级政府在法律轨道上行政。  ? 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越来越规范的外部环境,但是企业也将面临着更多竞争主体的挑战。  ? 短期来看,公务消费
期刊
自家酿造和外购原酒勾兑,孰优孰劣?单从理论上讲,两者都有充足的理由,即使在专家们看来,意见也不一致。  主张好酒“自家酿造”的一方认为,只有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和条件,才能保证出好酒、卖好酒。否定的一方则强调,卖产品的,不一定会制作产品,只要善于品牌推广及市场操作就行了。  理论上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如同“姓资姓社”一样,专家研讨了几十年都无定论。在小平同志看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说,任何
期刊
代工生产在现代社会非常普遍。从服装业到IT业,都有非常成功的例子,耐克和苹果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代表。然而,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与衣服和IT产品在产品特性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外购原酒会遭到责难,而服装和IT产品的代工则可以获得巨大成功。  首先,白酒对生产环境有很强的依赖  这种生产环境,一方面是指宏观环境,如特殊地理环境提供的水质、偏阴冷潮湿的气候;另一方面也指生产厂家的微环境,如历史长的酒窖会有
期刊
同样是口舌之地,普通话用了五十年,还没有统一全国,四川辣椒却只用了十几年的光阴,就辣遍中国。所以我说辣椒统一中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新品的源头活水  一个企业不能靠一招鲜做下去。  康师傅在当年面临一些困境,必须开发新口味。这是一个企业永续经营的必要手段,食品业尤其如此。康师傅必须充分地去了解消费者饮食文化,因为我们觉得饮食文化才是产品策略之本。  中国的饮食文化大概可以用黄河、长江跟珠江来
期刊
团购的产品主要是中高端产品,其消费人群主要分布在政务系统。每一个地区的白酒品牌都有自己的政治代言人,我们称之为“品鉴顾问”。他们职位相对较高,能够带动周边的人消费本品牌的白酒,引领本品牌在本市场上打造品牌。  团购能够有效地帮助厂家与商家抓住核心消费者,引导一个区域市场的消费潮流,是塑造当地消费潮流的一个必要途径。各家酒厂和经销商均加大了对团购渠道的投入。  团购渠道的操作越来越精细,操作手法也越
期刊
旭日升是茶饮料的先驱,开创了中国茶饮料的千亿市场,如同健力宝开创了运动饮料市场。不幸的是,旭日升在高速发展中,管理失控,营销失策,先驱变成了先烈。  深入分析旭日升的成败得失,对我们这些饮料业的后来者,是有深刻意义的。下文是以旭日升为代表的三个案例,基本贯穿了整个茶饮料的发展历程,而且各有不同,希望能给大家更多启发和反思。  旭日升冰茶:成于产品,败于管理  成立于1993年的旭日升集团坐落在河北
期刊
【导语】  油炸方便食品领域的几个大佬都已介入非油炸领域,虽然他们相对低调。一旦油炸方便食品无法度过危机,那么非油炸领域的行业洗牌将迅速展开。  押宝非油炸  “今年的淡季来得特别早”,刚一落座,顾大嫂的老总顾炎林就撂下这么一句话。我们本以为他要大倒苦水,谁知他接着说了一句,“不过对我们的影响不大”。  原来,今年的经济形势整体不景气,顾大嫂上半年的销售额却突破了2个亿,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总和。如此
期刊
现在的中国白酒,可以分为新工艺白酒与老工艺白酒。  老工艺白酒,即传统工艺白酒。传统白酒工艺即固态发酵,是以粮谷为原料发酵蒸馏,也是通常说的纯粮酒。“勾兑”则是老工艺白酒酿造中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工艺。简单地说就是,白酒刚造出来时,不同车间出的酒味道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勾兑”统一口味,去除杂质,协调香味。而勾兑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向酒里掺水,而是包括了不同基础酒的组合和调味,是平衡酒体,使之保持
期刊
当消费者变成行家时,形式将变得无关紧要。消费者能通过亲自品尝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葡萄酒。此时,葡萄酒厂商仅通过终端点的布局和感情信任是不够的,选酒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众多葡萄酒专卖店的经营者常常会很自信地说:“我们卖什么酒、推荐什么酒,顾客都会买!”  这种自信让我想起当年福特推出黑色T型车时的情景。当时作为第一家大规模生产汽车的福特可以这样回答,而在如今葡萄酒品牌众多、葡萄酒专卖店遍地开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