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开展物理教学课外活动的目的、意义、经验、心得,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钻研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理教学 课外活动 动手能力 钻研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53-02
物理教学课外活动是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但是有些任课教师不重视课外活动,平时组织的课外活动也只是走走过场,走走形式。其实,开展各种物理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钻研物理的兴趣。比如,上完第一章《测量的基础知识》时,因为学生刚接触物理,对物理这个名词既感到陌生又感到新鲜,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干劲。为了很好地激发和提升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任课教师应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测量物体的课外活动。给学生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到的几种测量工具及应用,如长度的测量用“尺”,力的测量用“测力计”,温度的测量用“温度计”,以及“万用表”可测电流、电压、电阻等。指导学生怎样应用这些测量工具,要求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了解这些测量工具的“个性”,掌握测量工具的“共性”。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就会感到物理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的学科。这样,不仅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而且达到了巩固教学的目的,最终把学生的观念从“要我学”扭转为“我要学”。
一、开展物理教学课外活动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的实践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及基本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外活动能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实践机会,因而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有着更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所学的内容,学生会有很多想法,如“为什么平抛物体在水平方向通过的位移只与它的初速度有关”“为什么质量相等的几个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相碰撞之后能传替速度”等。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新设想、新问题,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找实验老师借仪器做实验,咨询老师,相互讨论。他们的创造冲动促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的创造能力、科学志趣以及个性上的差异较课堂上能更为鲜明的显示出来,让教师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学生,从而因材施教,并使得因材施教既有了对象,又有了内容。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发挥到极致。有的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得很好,但动手能力较差,而有的学生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学的一般,但动手能力较强。有益的课外教学活动能对前者起促进的作用,对后者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以增强他们对基础知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利于学生施展才华,锻炼学生的意志。例如,学过大气压之后,组织学生开展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制作演示活动。中学生好胜心很强,很在意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有种输不起的倾向,特别是学习好的学生。对于A类学生来说,在老师眼里是尖子生,在同学当中是佼佼者,但在动手能力方面可能略差一畴。A类学生为了怕输,他们会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能力,不断地组合,在失败中总结,最终就会制作出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型。在这过程中,A类学生体会到失败,并学会在失败中站起来。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成功中迷失了自己。也体会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扬长补短,成功才能永随自己。而对于学习差而动手能力强的B类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机会,也是让老师和同学对自己刮目相看的机会。因此,B类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他们会翻看课本上的知识,吸取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很快就能制作一个好的演示模型。B类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并不是比别人差,只要做到发现哪里有缺陷就从那里补起来,就能做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自己也是一个天之骄子。
“静学动练,打造多面手”。课外活动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是教科书上没有答案的。如“不能简化成串并联关系的复杂电路应用什么规律去计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要到课外书中去寻找答案。由于学生是带问题去看书,目的明确,因此就会把平时认为很深奥的书看懂,并对这些书产生了兴趣,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活动中就得到了提高。
在开展小制作课外活动中,当学生成功地制作好一个模型或完成一个实验之后,为了能让老师和同学接受和理解,他们必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制作的目的、原理、操作及步骤等。因此,它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由内伸外,以外克内”。我们要把课内的东西延伸到课外来完成,再由课外见习来攻克课内解决不了的难题,从而达到内外结合,相互巩固的目的。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学生所获得的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但大量物理知识的扩展,却来自课外活动。我们开展的各种物理课外活动,多是与学生课内所学知识相联系的。比如,为了制作一个不倒翁的小制作,学生必须调动他们所掌握的一切关于平衡条件知识。首先使自己的设计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制作。虽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会经历失败的烦恼,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成功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尊重客观规律的教育,体会到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从而培养了科学素质。同时,使课堂内攻克不下来的难题迎刃而解。
“先以巧劲攻简小,后以气势破深难”。学生在学习“冲量”时,总感觉到难于理解。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做“高空落蛋比赛”的小实验来帮助理解。作法是,让鸡蛋从二层楼的窗外下落。要求鸡蛋着地时,鸡蛋不破,落点准确,下落时间短,装置轻巧。教师启发学生综合运用动量定理、抛物运动、物质的不同密度和强度、空气阻力等方面知识进行设计。参赛的同学积极查资料、选择包装材料,进行巧妙设计。在这些设计中,包装形式新颖,千姿百态,令人赞叹,并很好地解决了实验要求。同学们利用冲量和动量知识,精确地分析了落蛋不破的道理,他们的讲解令教师和同学都满意。 二、开展物理教学课外活动的一点心得
物理教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每一种形式和内容都相统一的。因此,在开展活动中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物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系统物理知识的主要渠道。物理课外活动,应尽可能围绕课内知识进行,使课内课外知识相辅相成。例如,高中物理讲“三种宇宙速度”,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推理过程,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物理含义,但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对“宇宙飞行奥秘”的追求,可在课外活动中举办“宇宙飞行”讲座,从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讲到卫星的回收技术,通讯卫星及航天飞机等,这些内容都是对课内知识进行的延伸和补充。在活动实践中笔者取得了两点心得。
1.“内外结合,相得益彰”。物理课外活动的内容,不要离开课内知识太远,只有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去开展物理课外活动才能收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同时,还又坚持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活动性、实践性原则,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等。
2.“组织有力,强学深研”。物理课外小组的活动虽然是学生自愿的活动,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加强领导,引导学生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素质。比如,在一个年级的学生中有一些对物理兴趣特别浓,他们除了完成课内作业外,自己在课外还阅读有关的物理读物,找些零件制作有关物理仪器或有关小制作。他们经常主动去找老师和家长求教,会提出有关物理问题的独立见解。他们的考试分数不一定是全班第一,提出的见解不一定都是正确,但他们具有可贵的探索精神。这些学生常常是物理小组的中坚力量,教师要发动他们,给他们以信任。同时要求他们制订明确的活动目的,并拟定活动计划。这样,他们自己才会有目的地去查阅资料、访问,然后充分讨论,最后交由教师给予总结、归纳并加以指导。在活动中,教师要制订好小组公约,认真培养小组长,坚持一般指导和特殊培养相结合。在开展物理课外教学活动中,灵活多样,在学习与活动中,使学生学得轻松过得充实。切忌搞形式化或把它变成课堂教学的继续,变相加班加点,加重学生的负担。
总之,开展物理教学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巩固课内所学知识,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意志。
【参考文献】
[1]王学斌,王杏村.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2]乔际平.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基本讲座[M].北京:北京师范大院出版社,1991
[3]姚文忠.物理教师及其心理学研究[M].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莫秋锦(1976— ),女,壮族,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现就职于田东职业技术学校。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物理教学 课外活动 动手能力 钻研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53-02
物理教学课外活动是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但是有些任课教师不重视课外活动,平时组织的课外活动也只是走走过场,走走形式。其实,开展各种物理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钻研物理的兴趣。比如,上完第一章《测量的基础知识》时,因为学生刚接触物理,对物理这个名词既感到陌生又感到新鲜,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干劲。为了很好地激发和提升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任课教师应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测量物体的课外活动。给学生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到的几种测量工具及应用,如长度的测量用“尺”,力的测量用“测力计”,温度的测量用“温度计”,以及“万用表”可测电流、电压、电阻等。指导学生怎样应用这些测量工具,要求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了解这些测量工具的“个性”,掌握测量工具的“共性”。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就会感到物理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的学科。这样,不仅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而且达到了巩固教学的目的,最终把学生的观念从“要我学”扭转为“我要学”。
一、开展物理教学课外活动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的实践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及基本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外活动能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实践机会,因而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有着更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所学的内容,学生会有很多想法,如“为什么平抛物体在水平方向通过的位移只与它的初速度有关”“为什么质量相等的几个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相碰撞之后能传替速度”等。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新设想、新问题,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找实验老师借仪器做实验,咨询老师,相互讨论。他们的创造冲动促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的创造能力、科学志趣以及个性上的差异较课堂上能更为鲜明的显示出来,让教师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学生,从而因材施教,并使得因材施教既有了对象,又有了内容。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发挥到极致。有的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得很好,但动手能力较差,而有的学生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学的一般,但动手能力较强。有益的课外教学活动能对前者起促进的作用,对后者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以增强他们对基础知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利于学生施展才华,锻炼学生的意志。例如,学过大气压之后,组织学生开展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制作演示活动。中学生好胜心很强,很在意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有种输不起的倾向,特别是学习好的学生。对于A类学生来说,在老师眼里是尖子生,在同学当中是佼佼者,但在动手能力方面可能略差一畴。A类学生为了怕输,他们会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能力,不断地组合,在失败中总结,最终就会制作出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型。在这过程中,A类学生体会到失败,并学会在失败中站起来。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成功中迷失了自己。也体会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扬长补短,成功才能永随自己。而对于学习差而动手能力强的B类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机会,也是让老师和同学对自己刮目相看的机会。因此,B类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他们会翻看课本上的知识,吸取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很快就能制作一个好的演示模型。B类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并不是比别人差,只要做到发现哪里有缺陷就从那里补起来,就能做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自己也是一个天之骄子。
“静学动练,打造多面手”。课外活动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是教科书上没有答案的。如“不能简化成串并联关系的复杂电路应用什么规律去计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要到课外书中去寻找答案。由于学生是带问题去看书,目的明确,因此就会把平时认为很深奥的书看懂,并对这些书产生了兴趣,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活动中就得到了提高。
在开展小制作课外活动中,当学生成功地制作好一个模型或完成一个实验之后,为了能让老师和同学接受和理解,他们必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制作的目的、原理、操作及步骤等。因此,它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由内伸外,以外克内”。我们要把课内的东西延伸到课外来完成,再由课外见习来攻克课内解决不了的难题,从而达到内外结合,相互巩固的目的。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学生所获得的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但大量物理知识的扩展,却来自课外活动。我们开展的各种物理课外活动,多是与学生课内所学知识相联系的。比如,为了制作一个不倒翁的小制作,学生必须调动他们所掌握的一切关于平衡条件知识。首先使自己的设计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制作。虽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会经历失败的烦恼,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成功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尊重客观规律的教育,体会到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从而培养了科学素质。同时,使课堂内攻克不下来的难题迎刃而解。
“先以巧劲攻简小,后以气势破深难”。学生在学习“冲量”时,总感觉到难于理解。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做“高空落蛋比赛”的小实验来帮助理解。作法是,让鸡蛋从二层楼的窗外下落。要求鸡蛋着地时,鸡蛋不破,落点准确,下落时间短,装置轻巧。教师启发学生综合运用动量定理、抛物运动、物质的不同密度和强度、空气阻力等方面知识进行设计。参赛的同学积极查资料、选择包装材料,进行巧妙设计。在这些设计中,包装形式新颖,千姿百态,令人赞叹,并很好地解决了实验要求。同学们利用冲量和动量知识,精确地分析了落蛋不破的道理,他们的讲解令教师和同学都满意。 二、开展物理教学课外活动的一点心得
物理教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每一种形式和内容都相统一的。因此,在开展活动中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物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系统物理知识的主要渠道。物理课外活动,应尽可能围绕课内知识进行,使课内课外知识相辅相成。例如,高中物理讲“三种宇宙速度”,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推理过程,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物理含义,但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对“宇宙飞行奥秘”的追求,可在课外活动中举办“宇宙飞行”讲座,从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讲到卫星的回收技术,通讯卫星及航天飞机等,这些内容都是对课内知识进行的延伸和补充。在活动实践中笔者取得了两点心得。
1.“内外结合,相得益彰”。物理课外活动的内容,不要离开课内知识太远,只有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去开展物理课外活动才能收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同时,还又坚持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活动性、实践性原则,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等。
2.“组织有力,强学深研”。物理课外小组的活动虽然是学生自愿的活动,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加强领导,引导学生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素质。比如,在一个年级的学生中有一些对物理兴趣特别浓,他们除了完成课内作业外,自己在课外还阅读有关的物理读物,找些零件制作有关物理仪器或有关小制作。他们经常主动去找老师和家长求教,会提出有关物理问题的独立见解。他们的考试分数不一定是全班第一,提出的见解不一定都是正确,但他们具有可贵的探索精神。这些学生常常是物理小组的中坚力量,教师要发动他们,给他们以信任。同时要求他们制订明确的活动目的,并拟定活动计划。这样,他们自己才会有目的地去查阅资料、访问,然后充分讨论,最后交由教师给予总结、归纳并加以指导。在活动中,教师要制订好小组公约,认真培养小组长,坚持一般指导和特殊培养相结合。在开展物理课外教学活动中,灵活多样,在学习与活动中,使学生学得轻松过得充实。切忌搞形式化或把它变成课堂教学的继续,变相加班加点,加重学生的负担。
总之,开展物理教学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巩固课内所学知识,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意志。
【参考文献】
[1]王学斌,王杏村.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2]乔际平.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基本讲座[M].北京:北京师范大院出版社,1991
[3]姚文忠.物理教师及其心理学研究[M].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莫秋锦(1976— ),女,壮族,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现就职于田东职业技术学校。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