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因材施教简述
因材施教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对不同的学生,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教学。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就需要老师们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敏锐的观察,了解学生们的个体差异,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认识层次、学习兴趣等,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特长,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让大部分学生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需要老师掌握教学方法和形式,对学生分别指导,分类练习。
二、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目的
1. 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因材施教在尊重每个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合适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够做到扬长避短,避免了有些学生由于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从而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和信心。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学习到体育的理论及应用,所以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体育教学目的的达成。
2. 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传统的体育教学把教学的对象整体划一,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对每一个学生没有区分,然而每个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样一勺烩的教学,势必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消”的现象,从而达不到教学的目标。而因材施教依据每个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在体育中感受到乐趣,增强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如何将因材施教原则运用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1. 应对学生充分了解
人在气质、性格、能力上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前,首先要对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爱好、个性特点、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体育基础、智力水平等,都要充分了解, 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2. 认真备好课
教师对学生有了充分了解后,应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步骤与方法。
3. 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合理,将直接影响教学目的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三步上篮这一节时,可以把篮球基础好的那一部分划分在一起,采用完整示范法,既不会破坏动作的结构,又缩短教学时间;而对篮球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采用分解法,降低动作的难度,先教学生学会徒手动作,在徒手动作十分熟练时再进行持球练习,使他们每学会一个动作,就相应产生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内心得到一种满足,同时帮助他们逐步增强完成整个动作的信心和意志。
4. 从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进行因材施教
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素质的学生,在学习上难易程度不同。学生在进行同一难度练习时,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说,要掌握这一动作技术较容易,而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件较困难的事。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不同的收获,就得进行因材施教。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层次分类,在学习动作质量上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效地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例如:学生在采用同一个器械做山羊分腿腾越时,对那些素质好,学习积极的学生,则从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各个环节上提出较高质量要求。而对身体素质较差、胆小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能跳过去就行,有的只要求能够做出第一腾空动作即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术练习。
5. 从运动负荷上进行因材施教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在体育课上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负荷过大,学生会产生疲劳,从而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负荷不足,学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达不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使学生身心能够在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6. 建立更加科学的评测机制
合适的评价也是因材施教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中需要尊重个体差异的评测机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实施分层评测机制;在教学中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来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学习,通过项目的划分来完成对体育成绩的评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当今的教育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对于教育个性化做出了进一步的强调。因材施教正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喜珍,李瑞锋. 小学教师关于因材施教的认识[J]. 上海教育科研,2009(12):61-64.
[2]沈晓明. 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方法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72-173.
因材施教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对不同的学生,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教学。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就需要老师们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敏锐的观察,了解学生们的个体差异,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认识层次、学习兴趣等,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特长,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让大部分学生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需要老师掌握教学方法和形式,对学生分别指导,分类练习。
二、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目的
1. 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因材施教在尊重每个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合适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够做到扬长避短,避免了有些学生由于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从而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和信心。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学习到体育的理论及应用,所以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体育教学目的的达成。
2. 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传统的体育教学把教学的对象整体划一,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对每一个学生没有区分,然而每个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样一勺烩的教学,势必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消”的现象,从而达不到教学的目标。而因材施教依据每个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在体育中感受到乐趣,增强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如何将因材施教原则运用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1. 应对学生充分了解
人在气质、性格、能力上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前,首先要对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爱好、个性特点、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体育基础、智力水平等,都要充分了解, 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2. 认真备好课
教师对学生有了充分了解后,应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步骤与方法。
3. 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合理,将直接影响教学目的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三步上篮这一节时,可以把篮球基础好的那一部分划分在一起,采用完整示范法,既不会破坏动作的结构,又缩短教学时间;而对篮球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采用分解法,降低动作的难度,先教学生学会徒手动作,在徒手动作十分熟练时再进行持球练习,使他们每学会一个动作,就相应产生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内心得到一种满足,同时帮助他们逐步增强完成整个动作的信心和意志。
4. 从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进行因材施教
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素质的学生,在学习上难易程度不同。学生在进行同一难度练习时,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说,要掌握这一动作技术较容易,而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件较困难的事。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不同的收获,就得进行因材施教。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层次分类,在学习动作质量上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效地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例如:学生在采用同一个器械做山羊分腿腾越时,对那些素质好,学习积极的学生,则从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各个环节上提出较高质量要求。而对身体素质较差、胆小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能跳过去就行,有的只要求能够做出第一腾空动作即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术练习。
5. 从运动负荷上进行因材施教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在体育课上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负荷过大,学生会产生疲劳,从而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负荷不足,学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达不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使学生身心能够在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6. 建立更加科学的评测机制
合适的评价也是因材施教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中需要尊重个体差异的评测机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实施分层评测机制;在教学中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来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学习,通过项目的划分来完成对体育成绩的评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当今的教育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对于教育个性化做出了进一步的强调。因材施教正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喜珍,李瑞锋. 小学教师关于因材施教的认识[J]. 上海教育科研,2009(12):61-64.
[2]沈晓明. 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方法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