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学述论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new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教育家胡瑗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中国古代官学是传授管理国家经验、培养治国人才的场所,所以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1]
  孟子曾有这样的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2]按照这个说法,夏商周三代已经有了学校。但夏代学校再无其它记载,情况不详。商代学校有卜辞证明和补充,但详细情况我们仍然无法明了。周代学校则在各种典籍和金文中留下了较多的记载。西周“学在官府”,尚无私人设立学校。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其中国学又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周天子的大学称作“辟雍”,诸侯的大学称作“泮宫”。乡学又称作“痒”、“序”,由乡官掌管。能够入学者全是贵族:“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3]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书、数、礼、乐、射、御等六艺。六艺中,书、数是小艺,为小学的学习课程;礼、乐、射、御是大艺,是大学的学习课程。大学的管理人员称“大乐正”,学生称“造士”。造士中的优秀者,将被天子、诸侯选拔为官,授以官职。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废弛,私学兴起。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提出了“置主法之吏,以天下为师”的主张,逐渐形成了“以吏为师”的制度。秦朝的各级政府机构中,专门设立了训练官吏的“学室”。以经验丰富的“史”、“令史”等官吏负责训练“史子”——史的学徒弟子。学生被分作两大类:学文吏和学武吏。这两类学生必须学习“为吏之道”。“为吏之道”对官吏的品行有具体的要求,如清廉、公正、服从等等。关于分科方面,则要求学文吏的还要学书,即识字计数,学习办理公文和官场礼仪,学习法令;学武吏则除了学武艺也要学书,学习法令。学生在学习期间,免除一切兵役徭役;但不能如期完成学业者,则要受到开除和补偿服役的处分,其教官也要被处罚。史子学成之后,官府即委以职务试用,叫作“视事”。视事期限为一年,办事干练者将被委以正式职务。
  西汉时期,全面恢复了官学。董仲舒在上汉武帝的对策中进言道:“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4]于是,汉武帝时始,在太常之下设博士弟子五十人,成立了太学。郡国每年向太常推荐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好文学、敬长上”的青年,经过太常严格挑选后入学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是《诗》、《书》、《礼》、《易》、《春秋》等经书,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律令。在学期间,免除一切徭役。学业完成后,成绩好的授予官职,成绩不好者除名。同时,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5]西汉末年,太学学生增加至三千余人。东汉时,太学学生更增至三万余人;另外,还为宗室外戚等贵族子弟设立了专门的学校——宫邸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以及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官学虽然依然存在,但却不受重视。如三国时,曹魏“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虽设其教而无其功。”[6]东晋南朝之“国学时或开置,而劝课未博,建之不能十年,盖取具文而已。”[7]北朝在北魏时一度“天下承平,学业大盛,”但到末年却“海内淆乱,四方校学,所存无几。”[8]直到唐代,官学才重新兴盛起来。
  唐太宗李世民“锐情经术”,在做秦王时就在王府设立文学馆,召名儒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即位后更是广设学校,“尽召天下敦师老德以为学官,”[9],官学日益昌盛。唐代官学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从理论上讲,学校的任务是兴教化、育人才,半实际上,学校的全部工作可以归结为向尚书省输送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成为官僚的培养机构。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监六学和弘文、崇文二馆。
  国子监在行政上直属于皇帝,业务上归礼部掌管。国子监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掌儒学训导之政”。[10]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前三学培养统治人才,后三学培养业务人才,各学分设博士、助教负责教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所授内容大体一致,均是《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三传、《周礼》、《孝经》、《论语》等经典,以及《国语》、《说文》等书,还要学作时务策,练习书法。律学学习法令条例。书学学习文字学。算学学习数学。国子监六学的学生名额和出身有不同的规定:国子学学生三百人,只收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和从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太学学生五百人,只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和三品以上官员的曾孙;四门学学生一千三百人,其中五百个名额收七品以上官员之子,八百个名额“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律学学生五十人,书学、算学学生各三十人,均“以把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11]国子六学学生名额共计两千二百一十人。
  国子监六学之外,有门下省的弘文馆和东宫的崇文馆。两馆均设学士,掌“教授生徒”。弘文馆学生三十名,崇文馆学生二十名,均为宗室外戚宰相和一品官的子弟,学习内容与国子学大体相同,有经书、历史和书法等课程。除了六学二馆外,还有尚书省的东都崇玄学和西都崇玄学,各有学生一百人,专门修习《道德经》、《庄子》等书。还有太医署的医、针、按摩、咒禁、药师诸科,学生一百零一人;还有太卜署的卜筮,司天台的天文历数、漏刻,太仆寺的兽医,秘书监的校书等科学生三百二十人。唐代中央官学学生总额为二千八百八十一人,规模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罕见的。
  唐代官学诸学学生的入学年龄大多是十四岁到十九岁,只有律学是十八岁到二十五岁。官宦子弟可凭借父祖地位直接入学,平民子弟要有官府的推荐、审查才能入学。入学后每十天放假一日放假前进行考试。年终进行一次总考试,即所谓“岁终通一年之业”。[12]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如果连续三年均为下等者即令其退学;成绩优秀者可参加省试,如果在学九年未能取得参加省试资格者也要令其退学。朝廷以科举考试来检验学校,造成科举支配学校教育的局面。
  唐代地方官学设京都学和州府县学,令长史主持,设文学、助教负责教学。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和北都太原的学校,学生名额各八十人;大、中都督府和上州的学校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的学校各五十人;下州学校四十人;京县学校五十人;上县学校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学校各三十五人;下县学校二十人。地方官学课程与中央官学略同。唐代官学在贞观到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京师官学不仅有吐蕃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学生,还有日本、朝鲜的留学生。但“自天宝后,学校益废,生徒流散。”[13]最少时两京官学学生只保持六百五十人。李氏王朝一再努力试图振兴官学,终因国势衰落而力不从心。官学衰败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五代,直至宋朝建立后才有所恢复。
  宋朝在中央设国子监诸学,在地方上设州县学。国子监下常设的有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和小学。国子学收七品以上京朝官子孙二百人,太学收八品以下官员和平民子弟两千四百人。小学学生的出身与太学相同,只是入学年龄限于八岁到十二岁,名额无一定之规,极盛时多达一千余人。国子学、太学、小学的主要课程是儒家经典。武学修习兵法武艺;律学修习法律律例。非常设的学校有医学、算学、画学和书学,以及宗正寺下属的宗室子弟学校——宗学。
  宋代官学中,以太学最为重要。为了保证太学的质量,宋仁宗时任命曾执教苏州、湖州官学二十余年的胡瑗出任国子监直讲,推广“明体达用”、经邦治国的“实学”教学方法,效果甚好,“士或不远数千里来就师之,皆中心悦服。”[14]宋神宗时,又在太学推行了“三舍法”。初入太学者入外舍,外舍生名额两千,每月举行一次考试称作“私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称作“公试”。外舍生考试成绩在一、二等者升入内舍,成绩低劣者退回州学。内舍生定额三百人,隔一年举行一次舍试,其考试规则与省试一样严格。舍试成绩在优、平两等的入上舍,成绩低劣者退回外舍。上舍生名额只有一百人,学习期满一年后,可参加国子监举行的公试。公试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授官,中等者可参加殿试,下等者退回内舍。
  宋代在各路设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政”。[15]各府、州、军、监和县都设有官学。县学学生成绩优秀者升如州学。州学也实行三舍法,成绩优秀者升太学,或者直接参加科举考试。辽金官学基本上仿宋制。
  元朝官学与宋辽金有较大不同。元朝中央官学归大司农寺掌管,大司农寺下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统称为国学。地方上设路、府、州、县学。地方各级官学收地方官和平民子弟,国学收官员子弟。国子学的主要课程是四书五经。学生依入学先后和成绩分为三等六斋。初入学者入下等的游艺、依仁两斋,每季一考,合格者依次升入中两斋据德、志道和上两斋时习、日新。中两斋的蒙古色目学生、上两斋的汉人学生在本斋学习两年以上者,可参加学校的私试。私试每月举行一次,分别考经书、策问、表章诏诰等。考试成绩,“辞理俱优者为上等,准一分;理优辞平者为中等,准半分。”[16]一年积分为八分以上者,升为高等生员。高等生员有名额限制,汉人二十名,蒙古、色目各十名,共四十名。高等生员在年底参加学校的“贡试”,四十人中取六至八人授予官职。
  明代很重视官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学校的作用认识得非常深刻:“朕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17]明朝在京师设国子监,在地方上设府州县学和卫学。为了适应官绅地主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广开才路,明代取消了学生的身份限制,并且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紧密结合起来,读书人只要通过童试就可入府州县学和卫学。明初地方官学的生员名额是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以后逐渐扩大,宣德时确定了增加名额,叫作增广之额。京府学增广六十人,外府学增广四十人,州学增广三十人,现学增广二十人。人数增加了一倍,于是称原额生员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增加的生员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及其既久,人才愈多,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18],简称附生。初入学者均为附生。生员要参加岁考,岁考中分六等,一等附生、增生可以依次递补为增生和廪生,并有赏赐;二等只有赏赐。一、二等廪生可以参加科考;三等生员无赏无罚;四等生员要受体罚;五等廪生、增生各降一等,附生降青衣;六等生员开除学籍。
  府州县学每年按一定名额向国子监选送生员,叫作岁贡。府学岁贡二人,州学两年贡三人,县学岁贡一人。国子监的学生统称为监生,由地方岁贡入学的叫贡监;三品以上官员可送一子入监,称荫监;交纳若干钱财而入监的叫例监。国子监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大诰律令、说苑、数学、书法等。国子监下分六堂。“凡通《四书》而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三堂,学习一年半以上,达到“文理条畅”者升修道、诚心二堂。在修道、诚心二堂学习一年半以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率性堂。入率性堂者即可“积分”。积分之法是每月考试一次,分别考经义、论、诏、诰、表、经史策。每次考试中,文理俱优者一分,理优文劣者半分,谬误者无分。一年积分八分以上者,给予“出身”,即准予毕业授官。此外,一些在监时间较长的监生可以通过“历事”得官。历事即到各官署实习,期限一年,上等者授官,中等者再实习一年,下等回监读书。所以,史称明代“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19]
  清初学校“向沿明制”[20],设有国学和府、州、县学,此外还增设了八旗官学和宗学。官学学制、课程基本上沿袭明朝。鸦片战争后,中国固有的“学校-科举”培养人才模式受到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学校教育制度也逐渐走出古代的历史空间。清朝末年,仿效西方学校,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建船政学堂及南、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光绪末年,又设了京师大学堂和各省、府、州、县的高等学、中学、小学。
  
  参考文献
  [1] 胡瑗:《松滋县学记》,《安徽通志》
  [2] 《孟子 滕文公上》
  [3][4][5] 《汉书》卷24上《食货志》,卷56《董仲舒传》,卷89《循吏传》
  [6] 《三国志 魏志 六馥传》
  [7] 《南史》卷71《儒林传》
  [8] 《北史》卷81《儒林传》
  [9] 《新唐书》卷198《儒学列传》,卷48《百官志》,卷44《选举志》
  [10] 《宋史》卷157《选举三》,卷117《职官志》
  [11] 《元史》卷81《选举一》
  [12] 《明通鉴》卷2
  [13] 《明史》卷69《选举一》
  [14] 《清史稿》卷106《选举》
  收稿日期:2009-02-27
其他文献
【摘要】建国六十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历史,更是一部思想不断解放的历史。时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解放思想已经远远突破了重大历史变革时期和重要社会转型时期的典型的思想大解放的范围,从人类社会特殊历史时刻才出现的重大的思想和理论变革运动转变为社会发展的经常性、常态化的内在要求和有机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解决新时期的问题和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常态化的思想解放不断破除一切不
期刊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活动是怎样的?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告诉,简单的活动安排,而是基于学生真实思维,在迫切解决实际问题时,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的数学活动,有意义建构知识结构体系过程。  【关键词】数学活动;真实思维;有意义建构;积累活动经验  下面就《平行四边形面积》,谈谈如何创设认知冲突,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经历协作、动手操作、交流活动中,自觉产生割补意识,自主建构
期刊
【摘要】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包办多于自主。二是批评多于鼓励。三是人为地拔高要求。珍视习作“亮点”,促进评价改革有以下好处:(1)多些互相欣赏,让学生少些批评;(2)多些自我展示,让学生少些失落;(3)多些互相欣赏,让学生少些批评。  【关键词】亮点;评价改革    Jean see the workbook“a little bi
期刊
【摘要】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对搞好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理论教学实践化,提高目标教学效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化;目标效益    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起跑线上,眺望新世纪美好前景时,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面向未来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给职业技术教育的就业形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教育方法已难以适
期刊
从目前学校工作的具体情况以及结合自己从教以来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感悟来看,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主要有:教育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及课外作业量、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和学校风气等方面。权且算作几点浅见,提出来与同行们交流共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 教育指导思想  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学校只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只重智育轻德育,只重课内轻课外,片面追求升学
期刊
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和方法仍是制约历史学习的绊脚石,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这些存在的问题,同时探究一下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的历史课堂。  1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观念存在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方式来进行备课,对学生的自学程度关注不够,课堂教学中“一言堂”的现象仍然存
期刊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 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
期刊
【摘要】初中劳技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技能训练,开发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使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反思劳技教学现状,存在缺失和遗憾:一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活动方式不明、评价标准模糊等;二是目标达成率低,教学活动的实施与目标相脱节,随意性很大;三是评价标准不确切,师生缺乏兴趣与动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劳技教学成了一潭没有源头的死水。笔者实施以“情境激趣——实践体验——评价多元”的“三部曲
期刊
【摘要】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大凡兴趣淡漠,有的在课上应付老师课下抛至脑后,好的也只是满足于掌握书本知识,考及格就行,以考试成绩衡量学习效果。中职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这些现象,是他们天生对英语就没有兴趣,还是已有的兴趣受挫而抑制了?在中职生的英语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终身受益,我们中职英语教师唯有再度培养中职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无形的,然而却是强大的力量。当一位学生对英语有兴趣时
期刊
【摘要】综观中国古代社会,在两千多年的自然经济形态下,中国历史上的赋役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四次显著的变化,即春秋鲁国的“初税亩”、唐中期的“两税法”、明中叶的“一条鞭法”与清初的摊丁入亩。 本文就中国传统社会赋役制度的变迁原因、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进行探讨,希望对今天的赋税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赋役制度;变迁    China tradition society endow w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