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衣冠文物之国”到“中华复兴曙光”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tiedaoxue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震旦”(梵文Cīna-sthāna)与“支那”(梵文Cina)同为梵文舶来词,皆系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谓。梵文“Cina”本有“文物、思维、智巧”之意,而“sthāna”意为“地点、位置、住宅、住所”。故而在梵文本义中,“震旦”与“支那”词源相近,词义相似,皆带有对中国文明的赞赏。“震旦”传入中国后,被广泛用作超越各朝“国号”的中国“国名”。当代主要辞书与历史论著都将“震旦”解释为中国古称。然而,1897年梁启超《记东侠》中“中国、日本,同立国于震旦,画境而治,各成大一统之势”一语,将中日两国都列入“震旦”范围,此处“震旦”近似于“东亚地区”。梁启超为何将“震旦”用作“东亚”,“震旦”一词傳入中国后派生出了哪些别义,是本文关注的要点。
  同为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谓,“震旦”与“支那”在近现代中国的境遇迥异。一方面,学界对“支那”的研究开展较早且成果丰硕,而对“震旦”词义流变尚无专文研究,仅在若干论著中偶有提到。另一方面,在“支那”被视作对中国蔑称而遭到国人强烈抵制的同时,“震旦”却被各界人士广泛使用,如王拱璧明确表示“纵有人称我国以外号,亦当称‘摩诃震旦’”,“称我‘支那’……对我国不但无国际敬仪,并不以国家视我”,主张以“震旦”取代“支那”作为中国的别名。“震旦”何以被近代国人青睐,“震旦”一词在近代中国又有怎样的概念和意涵,是本文关注的另一要点。本文通过梳理“震旦”在中国的词义流变,回答“震旦”被梁启超用作“东亚”的原因,并对“震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使用做出解释。
  “震旦”的梵文本义:“衣冠文物之国”
  “震旦”作为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谓,随佛经汉译与传播流入中国。目前可见最早将“Cīna-sthāna”译作“震旦”者,为东晋时期印度僧人帛尸梨蜜多罗所译《佛说灌顶经》:“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礼义具足,上下相率无逆忤者。震旦国中,人民葬法庄严之具,金银珍宝刻镂车乘,飞天仙人以为庄严。”经文描绘的“震旦国”文明开化、经济富饶,既反映出古代印度对于中华文明的赞赏,也合乎梵文“震旦”文物之国的本义。
  受“震旦”梵文本义影响,南北朝时期亚洲诸国给中国政府递交的国书,在以“震旦”称中国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中国衣冠文物的赞美。如南朝宋元嘉十年(433年),东南亚呵罗单国表文:“于诸国土,殊胜第一,是名震旦”(《宋书》卷九十七《夷蛮传》);梁天监初年(502年),中天竺国表文:“国中臣民,循行正法,大王仁圣,化之以道……于彼震旦,最为殊胜”;天监十七年(518年),东南亚干瑽利国表文亦有“于诸国土,殊胜第一,是名震旦”;梁大通元年(527年),东南亚盘盘国表文:“扬州阎浮提震旦天子:万善庄严,一切恭敬……道俗济济,并蒙圣王光化”。(《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传)
  不但海外诸国表文中出现,“震旦”与中华经济文化的先进性也相伴出现,早期中国佛教论著,也不乏以“文物之国”释义“震旦”者。如北宋前期僧人智圆《涅槃玄义发源机要》:“真丹者,或云:震旦、旃丹、指那、指难,皆梵音赊切也……此云文物国,即赞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南宋僧人志磐《佛祖统纪》:“震旦,又真丹、又支那。此云汉地。东方文物之国也。”
  “衣冠文物之地”“东方文物之国”,既体现着“震旦”本义对中华文明的赞赏,也反映出“震旦”一词指代中国而不限于特定王朝。前文所引之宋、梁被称作“震旦”,隋、唐亦可分享“震旦”称谓。《续高僧传》记载,中天竺摩揭陀国曾因地震偶获一石碑,碑文云:“东方震旦,国名大隋,城名大兴,王名坚。意建立三宝,起舍利塔。”《旧唐书》记载,贞观十五年(641年)尸罗逸多自称摩伽陀王,太宗遣使赐予玺书,尸罗逸多问其左右:“自古曾有摩诃震旦使人至吾国乎?”无论中国王朝如何更替,亚洲诸国仍以“震旦”为国名称呼中国,与宋、梁、隋、唐等国号并行不悖。
  隋代费长房在《历代三宝记》中明确解释了作为国名的“震旦”与作为国号的“汉”“晋”之别:“东国,总言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盖取声,有楚夏耳。若当称汉,汉止刘氏。前汉、后汉两代一号。后汉禅魏,魏弱三分政有吴蜀,魏虽吞蜀还复禅晋。自晋统驭,十割九州,岛地各有主。译经依处,人处既异,翻则不同,须依帝王称谓甄别。”
  南宋志磐在《佛祖统纪》中进一步阐释了“震旦”国名与“周、秦、汉、晋”国号的区别:“赡部一洲在西为五印度……东则震旦。皇王周孔之所化,是为君子之国……诸经言国城数不定者,古今离合不同也。如此方周千八百国、春秋七十余国、秦七国、魏三国、晋十六国。或离或合,为国不一,要不出此一境也……同一震旦,而周、秦、汉、晋为号不同。”此处对“震旦”的解释涉及两个层面。文化层面,“震旦”继承发展了周孔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地理层面,“震旦”为印度以东中华文明的影响范围,其核心区域基本不变而具体边界视历代王朝控制能力有所变化。同书所录《东震旦地理图》可资佐证。
  由此观之,印度对中国的“震旦”称谓,既被亚洲诸国采用,也得到中国士绅、僧侣接受。在具体使用中,“震旦”因其“文物之国”的梵文本义,往往与对中华文明的赞美之词相伴出现,并被视作超越历代王朝国号的“国名”而存在。
  “震旦”的中文别义:“东方日出之地”
  陈寅恪在《支愍度学说考》中提出,随着佛教在华传播与信徒激增,两晋以降出现了僧侣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资源解经释义的“格义”现象。如东晋竺法雅“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唐代圭峰大师宗密“疏《盂兰盆经》阐扬行孝之义,作《原人论》而兼采儒道二家之说”。随着“格义”现象流行开来,隋唐部分僧侣借《周易·说卦传》“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的八卦方位理论和《周易正义》“以震是东方之卦,斗柄指东为春,春时万物出生也”的思想释义“震旦”。由此产生“东方日出之地”的别义,并在南宋佛学名著《翻译名义集》采信后得到广泛流传,对近代国人的“震旦”认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东方”释义“震旦”,最早见于唐贞观年间法琳《辨正论》:“《楼炭经》云:‘葱河以东,名为震旦’。以日初出,曜于东隅,故称震旦……中天竺国则地之中,震旦自可为东。”(法琳:《辨正论》卷六,《大正藏》第52册第2110号,第525页)高宗麟德年间道宣《广弘明集》完整收录了法琳以上文段;盛唐僧人大觉《四分律行事钞批》亦采信“以日初出,曜于东隅,故曰震旦”之说。
  伴随“东方”释“震旦”现象,“震旦”一词逐渐褪去梵文“文物之国”本义,滑向由“震,东方也”派生出的别义“东方日出之地”。以至于南宋僧人法云完全以中华传统思想资源释义“震旦”,并斥《华严音义》的翻译为“不善华言”:“震旦,或曰真丹、或云旃丹。琳法师云:‘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华严音义》翻为‘汉地’,此不善华言。《楼炭经》云:葱河以东,名为震旦。以日初出,曜于东隅,故得名也”(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三,《大正藏》第54册第2131号,第1098页)。
  《翻译名义集》作为佛经释义的重要工具书,对“震旦”的定义深刻影响了后世僧俗。以至于明初僧人一如注释《法华经》时,引用上述文段后写下“据此,则震旦非梵语矣”的按语。既然认定“震旦非梵语”,那么从中华传统思想出发解释“震旦”更显理所当然,以至于明清僧人直接引用儒家经典和八卦理论解释“震旦”。
  明万历年间,如愚《妙法莲华经知音》有“震旦(亦名真丹),西域谓中国之名,盖中国在天竺之东。琳法师云:‘东方属震。’日始出,曰旦。(《易》注:‘一阳始生二阴之下,震而动也’;《诗》云:‘旭日始旦’)”。清康熙年间,大义《妙法莲华经大成悬谈》载“震旦,即我国之名。按八卦东方属震,为群动之首,故曰震。以震为雷,一阳初动义故。旦者,日出之始也,以此方乃日初出之处。故《诗》云:‘旭日始旦。’二义和合,故曰震旦。”
  从初唐法琳“以日初出,曜于东隅”到清代大义“八卦东方属震,为群动之首,故曰震……旦者,日出之始也,以此方乃日初出之处”,本为梵文舶来词的“震旦”,在历代僧侣的诠释下褪去了“文物之国”本义,树立起“东方日出之地”别义。国人对“震旦”的理解,也从文化层面上对中华典章文物的肯定,蜕变为地理层面对中国居于东方日出之地的描述,而“震旦”释义的转变也使其概念边界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到梁启超对“震旦”一词的理解。
  自汉魏以来,中国士人就已认识到日本处于中国以东。如《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三国志·魏书·东夷传附倭传》:“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盛唐时人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更是这种方位认识的鲜明体现:“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如果中国被称为“震旦”只因“八卦东方属震,为群动之首,故曰震……旦者,日出之始也,以此方乃日初出之处”,那么处于中国以东的日本也有理由被视作“震旦”或者“震旦”的一部分。在这种逻辑下,1897年梁启超《记东侠》写道“中国、日本,同立国于震旦”,同年的《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又一次把“日本”置于“震旦”的空间范围之内,提出“日本为二千年一王主治之国,其君权之重,过于我邦,而近日民义之伸,不让英、德……盖地球之运,将入太平,固非泰西之所得专,亦非震旦之所得避”。
  不过,纵观《梁启超全集》,其将“震旦”用作“东亚”者并不多见,更多时候是与同时期张之洞、黄遵宪、严复、刘师培、章太炎等士人一样,将“震旦”用作中国的国名别称。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僧俗在对“震旦”作“东方日出之地”解释时,以“八卦东方属震,为群动之首”解“震”字,以《诗经》“旭日始旦”释“旦”字。二字结合,既有东方之地含义,又有旭日初升意象。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企盼中华复兴的国人越发青睐“震旦”别义中“旭日东升”的元素,以东方冉冉升起的旭日,寄托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于是“震旦”一词与英文“Aurora”(曙光)、法文“Aurore”(曙光)对译而实现概念定型,而具有“中华复兴曙光”新义的“震旦”更得到广泛使用,一度成为时代热词。
  “震旦”的近代新义:“中华复兴曙光”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人复兴愿望越发深切的近代中国,“震旦”别义“东方日出之地”中原有的“日出”意象受到格外关注。人们将冉冉升起的旭日与必将崛起的中国相关联,使用“震旦”时往往配有“旭日”“雄鸡”“醒狮”等图案,暗含着对中华复兴的美好祝愿。
  民国初年,新兴的共和政权一度给国人带来无限希望,形成了一股组建政党、参政议政的热潮。1912年,统一党成立政务讨论会以参与宪法制定工作,“又以讨论结果不可不发表于文字”,于次年创办《震旦》月刊,“盖欲大众研究一定方针,俾本党议员将来即可在议会提议实行,以谋国家幸福而为吾党之光”。统一党人以“震旦”为刊名,取其“旭日初升”之义,并寄托着中华复兴的希望,这从《震旦》创刊号登载的各方祝词中得以体现。财政总长周学熙写到“东方未明,太白。旭日一晖,万晦斯显。狮梦既醒,龙战亦偃……扬我国光,视此左券”;贵州都督唐继尧更明确表示“《震旦》报出,日耀东方”。《震旦》月刊封面的“旭日”和“醒狮”元素,更直观反映出“中华复兴曙光”的时代新义。
  与此相同,民国时期以“震旦”为名号者,常与“旭日初升”“雄鸡报晓”的图像元素相伴出现。如震旦机器铁工厂的“鸡球”商标。
  甚至汪伪政权扶植的震旦化学制药厂,其商标也包含雄鸡和旭日两项元素,并以“鸡鸣震旦”自我标榜。
  民国时期“震旦”一词与“旭日”的密切关联,体现了时人借旭日初升的意象,寄托中华民族复兴希望的美好愿景。梁启超1924年为泰戈尔赠名“竺震旦”时的说明,就是这一心理的生动体现:“印度人从前呼中國为‘震旦’,原不过是‘支那’的译音。但选用这两个字却含有很深的象征意味。从阴郁暗淡的状态中轰然一震,万象昭苏,刚在扶桑浴过的丽日从地平线上涌现出来(旦字末笔表地平),这是何等境界。”在这种心理下,以“旭日初升”“曙光初现”解读“震旦”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马相伯所办震旦学院,以“震旦”为中文名,以“Aurore”为法文名,“就是取‘中国之曙光’之意”,“校名寄托了马相伯对学校的美好祝愿。马相伯把‘震’卦图形作为校徽,并以欧洲谚语‘Per Auroram ad lucem’(从震旦到光明)作为校训”。震旦学院(震旦大学)毕业生在回顾校史时,也以“中华曙光”解读母校校名。   除将“震旦”对译法文曙光一词“Aurore”外,英文单词“Aurora”也与“震旦”实现对译。如二战中表现优异,曾击毁敌军巡洋舰1艘、驱逐舰10艘的英军Aurora号轻巡洋舰,被中国《民国日报》《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等各大报刊译为“震旦号”。教育学家鲁洁回忆求学经历时,写到“那个中学是震旦女中。震旦嘛,就是《圣经》里面的Aurora,太阳升起的意思”,可见震旦女中的学生对校名的解释就是“Aurora”(曙光)和“太阳升起”。
  自此,“震旦”一词在中国经历了由“衣冠文物之国”本义到“东方日出之地”别义再到“中华复兴曙光”的词义流变,在与英文“Aurora”、法文“Aurore”对译后实现了概念定型。于是被赋予“中华复兴曙光”新义的“震旦”一词,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在民国时期被广泛用于各类企业机构、校名院名、报刊名称乃至个人姓名,成为时代热词。
  “震旦”一词“中华复兴曙光”的时代新义,因各界普遍使用而广泛传播;广泛传播的“震旦”一词,又被时人用作期盼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绝佳寄托。1921年,爱国学生莫国史被清华大学开除后,本欲改名“莫中国”以示爱国,但觉得“这样叫太明太白”,于是改名“莫震旦”,认为此名含有“东方震动,旦日跃出”之義。1934年,杭州震旦丝织公司在宣传主打产品“复兴绸”时,强调“维护国货与复兴绸业之意旨”,表示“特冠以复兴二字为名……或足引起同业天良之激发、共同努力于国产绸缎之推销、以期迈进于绸业复兴之境域”。“素抱实业救国思想,具有爱国心和事业心”的发明家薛震祥,创办震旦机器铁工厂,并为挽回利权、改变对进口消防器械的依赖,立志“用其创造精神与能力替中国自创一种药沫灭火机来”。经过六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畅销海内外的“震旦鸡球牌药沫灭火机”。灭火机以“鸡球”为商标,旭日、雄鸡为图案,于广告醒目处明确表示“完全国货”,并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国货展销会,致力于实业救国事业。抗战期间,震旦机器铁工厂随政府西迁重庆,为长期抗战和大后方建设贡献力量。
  结    语
  从“衣冠文物之国”本义到“东方日出之地”别义,再到“中华复兴曙光”这一近代新义,“震旦”一词在中国经历了千年的词义流变并最终通过与英文“Aurora”(曙光)、法文“Aurore”(曙光)的对译而实现概念定型。时至今日,以“震旦”为名的企业机构如震旦(中国)有限公司、震旦(江苏)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等,均以“旭日”为图案、以“Aurora”为英文名称。恩格斯提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震旦”的词义流变背后,既受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有人们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内外形势下的主动选择。
  在“震旦”出现“东方日出之地”的别义后,也曾有僧人从梵文本义出发进行辨伪。唐天宝年间,湛然揭示出法琳《辨正论》的“震旦”错释问题:“琳法师释云:‘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新婆沙》云:‘脂那。’《西域记》云:‘至那。’此声并与震旦、真丹相近故,故知并属梵音”。五代吴越国景霄对以震卦理论释义“震旦”的现象做出辨伪:“梵云震旦,或云真丹、栴丹、指那、指难,皆梵音轻重……望此为震宫,旦谓朝旦,以日初出照于东隅其如丹。亦云其丹等,此非故也。”(景霄:《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卷三《卍新续藏》第43册第737号,第36页)北宋智圆从梵音出发为“震旦”正名:“真丹者,或云震旦、旃丹、指那、指难,皆梵音赊切也……或谓日出东隅、其色如丹,故云震旦、真丹者,此皆讹也。”(智圆:《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一,《大正藏》第38册第1766号,第19页)然而他们的努力并不能阻止“东方日出之地”别义对“衣冠文物之国”本义的取代。“东方日出之地”的别义被国人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更接近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资源且贴近“震旦”二字的字面意义。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渴望中华复兴的国人格外关注“震旦”别义“东方日出之地”中的“日出”意象。人们将冉冉升起的旭日与必将崛起的中国相关联,将“震旦”一词与“旭日东升”图案配合使用,将中文“震旦”与英文“Aurora”、法文“Aurore”对译,派生出“中华复兴曙光”的近代新义。“震旦”因此在晚清时期一度被士人用作中国国名别称,民国时期更是被众多企业、机构、个人选为名称,成为时代热词。
  “震旦”一词在近代社会派生出“中华复兴曙光”的时代新义绝非偶然,而是反映了中华儿女追求中华复兴、期盼国家富强的美好心愿。创办震旦机器铁工厂的薛震祥积极投身于“实业救国”运动,创立震旦学院的马相伯致力于“教育救国”,表示“今日我震旦学院,虽一小小学院。然恢张宏远,前程何限?如一芥之微,撒之艺之,可以通地,我震旦其奚异哉!”并因抵制耶稣会士对校务的干预,毅然率部分师生出走另办复旦大学。更名“莫震旦”的莫国史,后来化名“张报”,投身于共产主义宣传事业。在“震旦”的“中华复兴曙光”时代新义下,近代国人以不同方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共同梦想而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其他文献
本体式的写作理念  在西方哲学所建构的理性主义世界图景中,已经预设了本体的存在。这种超验的存在具有总体性,并且它对于一切现实的存在现象具有终极的解释力。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本体本身蕴含着“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本体还具有绝对的价值,它是最真的,也是最善的。而提供具有终极价值意义的观念框架,其实就是本体本身所负载的使命。  而閱读灵宝市生于七十年代的诗人黑女的诗歌,能发现她诗歌中这种强烈的本体式的
期刊
花之恶  是否从地狱中吸满恶的汁液  由美决定。  上帝陨落大地溅起的花朵。  恶,轮转着历史。  难道观赏者不是神祇抓出的  一把泥土,饱含肉体的灰烬  与死亡的意志?如今满是塑料和垃圾  又能从中抓出什么?  他摘取,企图占有,伪饰空虚  他造出假花,以为永恒  他屏住呼吸,闻到恶的香味  命名为美。  词 语  你们这些黑色的骨头  葬在一起  为了像一个人  为了有点意思  你们这些瘦鬼魂
期刊
骨朵婶  骨朵婶的院子刚打上水泥,这么大的院子能全部打上水泥,从院门口经过的憨子媳妇嘴里不住地啧啧着,感叹着,她羡慕地眼睛发绿,心里把自家的死憨子骂了几百遍。院门口是水渠,水渠边上是一条大路,骨朵婶的柴垛码在路边。抱柴禾要穿过水渠上的桥,还要踏过水渠边的路,但是骨朵婶不怕麻烦,她就是要把柴垛垛到院外面。她把家里院里收拾得整整齐齐,而猪圈、茅厕和柴垛却放到外面。柴垛边横着几节拆旧房退下来的圆木,骨朵
期刊
第一章  像约翰和我这样的普通人竟保护着祖传的夏季礼堂,这真是件稀罕事。这是一所殖民地豪宅,世袭财产,让人感受到浪漫的幸福,然而却幽藏着太多的未知命运,我想说那是一座闹鬼的豪宅。  我还敢大胆地宣布那里必定有些什么怪事发生。不然为什么这么廉价就出租这豪宅?又为什么这么久了仍无人问津?约翰为我的多虑而嘲笑我,婚后还巴望那些怪事發生。  约翰实际上是一个极端主义者,他对信仰的事情毫无耐心,把它们当作迷
期刊
引 言  举凡人生礼仪、游艺娱乐、节庆活动、民间信仰、民俗器物、餐饮、亲族、生产方式、集市贸易、庙会等方面的习俗惯制及各种风俗事象,均属风俗画的题材范畴。风俗画以其题材之专门而区别于其他画种,其绘画材料、形式、绘制工具与方法,与中国绘画史上的其他画种相比,表现出题材多样、五彩缤纷的特点。这也正是中国风俗画发生发展,得以生生不息,从成熟走向繁荣的基础条件。除中国风俗画发端的岩画、彩陶画和绢帛画,在
期刊
在现代留德学人中,颇不乏研究一些冷门绝学的学者,譬如陈寅恪、季羡林、徐梵澄都是走的研究梵文的路子,这是追究东方文化之根源;还有则是奔着西学渊源去的,譬如陈康(1902-1992,又名忠寰)。如今我们对西方古典学研究日益重视,像陈康这样的先行者应予以足够关注。  在学术史上,陈康为人所熟知的,是他那句常被转述的豪语:“要使欧美的专门学者以不通中文为恨,甚至因此欲学习中文。”这确实是让国人心神振奋的表
期刊
在黄河下游泰沂山系西南麓,分布着汶、泗两条河流。它们从泰沂山脉发源,沿途汇入多条支流,呈纵横状分别流向今东平湖和南四湖,其流域大致北不过泰山,南不过微山湖,西至京杭运河一线,大约在今山东省泰安、济宁、枣庄三市范围内,就是今人所说的汶泗流域。古人所谓汶泗流域,指的是泰山以南,淮河以北,包括山东大部和苏北、豫东、皖北。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政府管理经常缺位,汶泗流域水旱灾害频仍,人民深受其害
期刊
帕斯卡尔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奥维涅(Auvergne)州的克勒蒙-菲朗(Clermont-·Ferrand)城;父亲艾基纳(Etienne Pa-scal)为克勒蒙城法庭庭长,以博学知名。帕斯卡尔八岁时,举家迁至巴黎。迁居巴黎后,艾基纳和当时社会上的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经常交往,也常携带帕斯卡尔参与各种学术集会。帕斯卡尔自幼生长在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之中,并且受到他父亲的严格教育而没有受当时
期刊
“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鼎,溯其源,乃“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鼎部》)。它诞生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最初鼎是华夏先民用于煮食烹饪的炊具馔器,其型态主要有三足圆鼎、四足方鼎两类,铸造材料有陶、青铜和铁等。鼎之研制开发使得古人拥有质量可靠、功用齐全、便于加工熟食的工具,它将古人的吃食由烧烤扩展至烹煮,属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极大地提升了上古人类的卫生健
期刊
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清末状元张謇先生,胸怀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宏图大略,创办了纱厂、内河轮船公司、实业银行等一大批民族工商企业,还以招股集资方式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在一穷二白的通海垦区建办了7所免费入学的堤校(初级小学)后,1920年秋又筹资10万银圆兴建一座三进两院的四合院,创立一所师资设备一流的高等小学校。史料显示,该校拥有教室、实验室及辅助用房等校舍113间,还配有农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