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1日,在新余矿业的大会议室里,一次没有惯常流程的重大会议低调召开。
这是新公司的首次会议,然而却一反常态,没有新领导班子的激情宣讲,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苛严立信,也没有美好的蓝图描绘。所有的内容,只是一个凝重的论题:面对资源日渐枯竭、非煤产业全面亏损、结构布局“小而全”“大而散”这些现实问题,改革该从何着手?
新余矿业,这个由原江西省属一局(英岗岭矿务局)五矿(天河煤矿、花鼓山煤矿、八景煤矿、大光山煤矿、棠浦煤矿)战略重组后新组建的企业,横跨江西三地五县(市),矿区总面积达150平方公里,职工达14000 多名。
彼时,江西省煤炭集团正积极响应江西省委省政府“两年内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的号召,着手推进旗下企业的改革进程。新余矿业也概莫能外。
有领导班子成员说,摊子这么大、历史遗留问题这么多,改革之路真是任重而道远。谈谈宏图还行,真枪实弹干起来,局面可能控制不住。
然而,时任新余矿业党委书记、现任新余矿业总经理的罗庆贺却不以为然:“我们就是要真枪实弹地干!而且要干得漂亮!”
由新余矿业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管理干部组成的数个核算组、宣传组和工作组,深扎下属企业,实地走访调研,详细讲解国家产业政策,宣讲企业发展前景,合理安置退出企业的职工,认真细致、有规划、按步骤地淘汰落后产能。
2008—2010年,三年时间,英岗岭水泥厂、英矿林场、高岭土厂以及天河、花矿、棠浦矿三个电厂等一批“高亏损、高污染、缺乏竞争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非煤企业依法依规全面退出,企业社区移交属地管理,公司产业结构得以迅速优化,大大提高了产业的集中度。
“如果不舍弃一批亏损源,长此以往,企业是亏不起的。”新余矿业党委书记康峰感慨道。
历经3年改革调整的阵痛,截至2011年底,新余矿业预计完成产量220万吨,比2008年大幅提升,增幅高达近40%;GDP有望突破12亿元,增幅高达200%,两年翻一番;预计利润增幅超300%,三年翻两番。
掘金贵州
非煤产业的退出加快了新余矿业的发展脚步,而作为资源型企业,资源日渐枯竭这是一道更为严峻的发展难题。新余矿业将视线聚焦在贵州板块。
数据资料显示,到2010年,贵州煤炭保有资源量549亿吨,煤炭远景储量2419亿吨,位列全国第五,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率仅34.7%,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一,经济总量全国第25位,工业化程度系数0.8,落后全国15年。贵州省正大力招商引资。
“贵州是块宝地。”从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数字里,罗庆贺嗅出了新余矿业“走出去”的机遇,他告诉记者,“抢占资源打的就是时间战,瞄准目标后不能有丝毫犹豫。”
2007年12月,在刚成立的第二个月,新余矿业就以5200万的价格,51%股权,在贵州买进了自己的第一个煤矿——大水洞煤矿;紧接着,2008年4月,又和民营资本合作买进第二个煤矿——前进煤矿,持股60%。大水洞矿当年就投入开采,前进煤矿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改造,当年验收投产后就达产,预计贵州两矿全部投产后年产量将达到60万吨以上。
作为拓展域外资源的支点,新余矿业在旗下各矿抽调了一批懂技术、有能力、有井下丰富工作经验的干部和职工带到贵州,同时和股东共同拿出10%的股份分配给企业管理层,引入管理层持股,股权的多元化,充分调动起各方生产经营的动力,职工工资也同样采取了不保底不封顶,按实际完成的任务计算,多劳多得。
合理的分配手段产生了经济杠杆的作用。“他们的工资比我们都高,他们也确确实实作出了贡献。”分管贵州工作的新余矿业副总余爱光告诉记者。
进入2011年,大水洞煤矿和前进煤矿都成为了毕节地区样板矿,根据贵州省“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度、集中度”的新政策,新余矿业的两个矿或将成为新一轮整合的主体,届时,产能和规模都将翻一番。
“贵州政策在变,但对我们而言,变就是更好的机遇”。无疑,贵州已然成为新余矿业新兴的“后备基地”。
安全管理不靠运气
一直以来,高危行业中似乎有种“安全宿命论”存在:出事故才属情理之中,不出事故则于意料之外。煤炭开采行业尤甚。
“大家都有这样一种观念:安全生产靠的是管理 运气,在我们看来,可控的管理才是硬道理。”新余矿业总经理罗庆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有没有人喝酒?”“有没有人家里有事?”“工具笔记本都带齐了没?”
这是新余矿业英岗岭煤矿(下称“英矿”)每日进班会的必问必答。数十年如一日,点到、汇报工作、提出注意事项、情绪问责,每日三会一题(三会:进班会、调度会、评述会;一题:安全相关知识问答题);每周一安全学习;每旬一案;每月一评,准军事化管理,准军事化执行操作早已成为英矿职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习惯性随身携带笔和笔记本,记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习惯性互相监督和提醒;习惯性完全按照规章作业……英矿的安全理念——“事故是可防、可控、可杜绝的”已经具体落实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动作。
尽管安全管理已经精细到职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英矿的安全管理部门仍然没有丝毫懈怠。他们随时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补充与安全相关的操作及规程,现已形成多套为本企业量身打造的安全规章制度。
这些制度,对领导干部也不例外。
“管理是以干部作风牵头的,安全管理更是没有特权。” 英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席云辉告诉记者。
一支好干部队伍,一个好的管理办法,一套好的落实。新余矿业精细化管理从安全辐射至生产经营各个方面。“挖潜提效”,“双增双节”,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向精细化管理要潜力,把煤炭总成本的考核由定性改为定量为主,管理费用、工资成本、电力成本均要对标考核,坚持发挥安全管理铁的精神,铁的手段,抓出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长期效应。
据介绍,未来4年,新余矿业仍将秉承“立足赣中,整合资源,聚焦主业,延伸发展”的发展战略,大力整合与开发本埠煤炭资源,寻找域外煤炭资源,集中发展煤炭主业,延伸产业价值链。
“到2015年,争四保三(原煤生产规模力争400万吨,确保300万吨),争三保二(产值力争30亿,确保20亿),利润攻坚2亿。”新余矿业总经理罗庆贺说,“这个我是非常有信心的!”
这是新公司的首次会议,然而却一反常态,没有新领导班子的激情宣讲,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苛严立信,也没有美好的蓝图描绘。所有的内容,只是一个凝重的论题:面对资源日渐枯竭、非煤产业全面亏损、结构布局“小而全”“大而散”这些现实问题,改革该从何着手?
新余矿业,这个由原江西省属一局(英岗岭矿务局)五矿(天河煤矿、花鼓山煤矿、八景煤矿、大光山煤矿、棠浦煤矿)战略重组后新组建的企业,横跨江西三地五县(市),矿区总面积达150平方公里,职工达14000 多名。
彼时,江西省煤炭集团正积极响应江西省委省政府“两年内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的号召,着手推进旗下企业的改革进程。新余矿业也概莫能外。
有领导班子成员说,摊子这么大、历史遗留问题这么多,改革之路真是任重而道远。谈谈宏图还行,真枪实弹干起来,局面可能控制不住。
然而,时任新余矿业党委书记、现任新余矿业总经理的罗庆贺却不以为然:“我们就是要真枪实弹地干!而且要干得漂亮!”
由新余矿业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管理干部组成的数个核算组、宣传组和工作组,深扎下属企业,实地走访调研,详细讲解国家产业政策,宣讲企业发展前景,合理安置退出企业的职工,认真细致、有规划、按步骤地淘汰落后产能。
2008—2010年,三年时间,英岗岭水泥厂、英矿林场、高岭土厂以及天河、花矿、棠浦矿三个电厂等一批“高亏损、高污染、缺乏竞争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非煤企业依法依规全面退出,企业社区移交属地管理,公司产业结构得以迅速优化,大大提高了产业的集中度。
“如果不舍弃一批亏损源,长此以往,企业是亏不起的。”新余矿业党委书记康峰感慨道。
历经3年改革调整的阵痛,截至2011年底,新余矿业预计完成产量220万吨,比2008年大幅提升,增幅高达近40%;GDP有望突破12亿元,增幅高达200%,两年翻一番;预计利润增幅超300%,三年翻两番。
掘金贵州
非煤产业的退出加快了新余矿业的发展脚步,而作为资源型企业,资源日渐枯竭这是一道更为严峻的发展难题。新余矿业将视线聚焦在贵州板块。
数据资料显示,到2010年,贵州煤炭保有资源量549亿吨,煤炭远景储量2419亿吨,位列全国第五,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率仅34.7%,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一,经济总量全国第25位,工业化程度系数0.8,落后全国15年。贵州省正大力招商引资。
“贵州是块宝地。”从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数字里,罗庆贺嗅出了新余矿业“走出去”的机遇,他告诉记者,“抢占资源打的就是时间战,瞄准目标后不能有丝毫犹豫。”
2007年12月,在刚成立的第二个月,新余矿业就以5200万的价格,51%股权,在贵州买进了自己的第一个煤矿——大水洞煤矿;紧接着,2008年4月,又和民营资本合作买进第二个煤矿——前进煤矿,持股60%。大水洞矿当年就投入开采,前进煤矿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改造,当年验收投产后就达产,预计贵州两矿全部投产后年产量将达到60万吨以上。
作为拓展域外资源的支点,新余矿业在旗下各矿抽调了一批懂技术、有能力、有井下丰富工作经验的干部和职工带到贵州,同时和股东共同拿出10%的股份分配给企业管理层,引入管理层持股,股权的多元化,充分调动起各方生产经营的动力,职工工资也同样采取了不保底不封顶,按实际完成的任务计算,多劳多得。
合理的分配手段产生了经济杠杆的作用。“他们的工资比我们都高,他们也确确实实作出了贡献。”分管贵州工作的新余矿业副总余爱光告诉记者。
进入2011年,大水洞煤矿和前进煤矿都成为了毕节地区样板矿,根据贵州省“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度、集中度”的新政策,新余矿业的两个矿或将成为新一轮整合的主体,届时,产能和规模都将翻一番。
“贵州政策在变,但对我们而言,变就是更好的机遇”。无疑,贵州已然成为新余矿业新兴的“后备基地”。
安全管理不靠运气
一直以来,高危行业中似乎有种“安全宿命论”存在:出事故才属情理之中,不出事故则于意料之外。煤炭开采行业尤甚。
“大家都有这样一种观念:安全生产靠的是管理 运气,在我们看来,可控的管理才是硬道理。”新余矿业总经理罗庆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有没有人喝酒?”“有没有人家里有事?”“工具笔记本都带齐了没?”
这是新余矿业英岗岭煤矿(下称“英矿”)每日进班会的必问必答。数十年如一日,点到、汇报工作、提出注意事项、情绪问责,每日三会一题(三会:进班会、调度会、评述会;一题:安全相关知识问答题);每周一安全学习;每旬一案;每月一评,准军事化管理,准军事化执行操作早已成为英矿职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习惯性随身携带笔和笔记本,记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习惯性互相监督和提醒;习惯性完全按照规章作业……英矿的安全理念——“事故是可防、可控、可杜绝的”已经具体落实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动作。
尽管安全管理已经精细到职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英矿的安全管理部门仍然没有丝毫懈怠。他们随时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补充与安全相关的操作及规程,现已形成多套为本企业量身打造的安全规章制度。
这些制度,对领导干部也不例外。
“管理是以干部作风牵头的,安全管理更是没有特权。” 英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席云辉告诉记者。
一支好干部队伍,一个好的管理办法,一套好的落实。新余矿业精细化管理从安全辐射至生产经营各个方面。“挖潜提效”,“双增双节”,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向精细化管理要潜力,把煤炭总成本的考核由定性改为定量为主,管理费用、工资成本、电力成本均要对标考核,坚持发挥安全管理铁的精神,铁的手段,抓出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长期效应。
据介绍,未来4年,新余矿业仍将秉承“立足赣中,整合资源,聚焦主业,延伸发展”的发展战略,大力整合与开发本埠煤炭资源,寻找域外煤炭资源,集中发展煤炭主业,延伸产业价值链。
“到2015年,争四保三(原煤生产规模力争400万吨,确保300万吨),争三保二(产值力争30亿,确保20亿),利润攻坚2亿。”新余矿业总经理罗庆贺说,“这个我是非常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