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教育《论语》相伴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9yky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常有意无意地念叨:“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我问他什么意思,他竟一本正经地说:“就是说呀,我小的时候你养我;等你老了,就该我养你了。”我哑然,先不说他对这句话的解读是否准确,不可否认的是,经典已深刻影响了这个四岁孩子的心,也许会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经典,他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文化。《论语》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孔子是否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他教会了如我一般许许多多现代人如何做人,如何育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德行的修养是第一位的。对父母要孝敬,对兄长要尊敬,对师长要顺从,言行要谨慎而符合礼仪,要有一颗善良而包容的心,以感恩的心去爱你身边的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仁德的人。其实我们看《论语》中孔子认为的一个人的理想人格是“仁、义、礼、智、信”,而这些理想、健全人格的形成就在于一个人从小就应该注重对他进行品德的养成和教育。良好的品德情操,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生活幸福的重要保障。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说:“一个人的品德好,他的一生很稳固。”孔子将学习摆在第二位,而且学习是为了具有更好更完善的品格。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也。”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孔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德行修养,用礼仪来约束自己,这样自己就不会犯或者少犯错误了。
   作为教师更应该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强调教育者必须通过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内在道德素质,树立自己的良好外在形象,实施成功的“形象教育”。 所谓“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强调老师既要教给学生有关具体事物知识,又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了教好学生,教师就必须学好知识。“学而不厌”表现出教师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诲人不倦”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的乐观。而教师的面孔并不是老学究一样的板着面孔,“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
   孔子被我们尊为“万世师表”,他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他眼中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每个正常的人都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受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致。以这种中国式的最古老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为理论依据,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人无论出身贵贱,无论品行善恶,都可以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教育。在他的弟子中就有各式各样的人,既有贵族,也有被称为鄙人的下层人士,也有像颜渊那样的贫穷的人。
   正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有别于其他的个体,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是有差别的。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因而就要做到“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充分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也就是我们今天备课的第一个环节,备学生。孔子提出了了解人的方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意思是了解一个人,要看他做事的原因、过程和心情,这样我们就会获得对一个人的全面认识。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他曾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他对每位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颜回上课的时候表现很不活跃,从不说话也不提问题,孔子就在课后设置一些问题或情景去考察颜回,之后才发现颜回“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相反的子路性情鲁莽,对待这样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很率性直接的。《述而篇》有这样一个例子: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像子路宰予这样的学生批评是很严厉直接的。而公西华,为人谦虚谨慎,少言寡语,孔子发现这一点,常在课堂主动提问他。而对待曾点这样彬彬有礼的学生,孔子对他的教育便显现出十分的宽松与信任。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和学生一起讨论关于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之前几个人都是想通过入仕来实现抱负,而曾点所述则与主题大相径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自己不愿做官而要过悠然生活的政治理想。其描绘的风清秀美的郊游场景,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图画。孔子直接肯定他说:“吾与点也!”又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诸’。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古退之。”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平日里子路过于冒进而冉求过于退宿,所以孔子就要求了路不要“闻斯而行”,而要求冉求“闻斯行之”。
   教无定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适应个性迥异的学生,就不能将教学手法单一化。在教学中去了解学生,又用针对性的方法去教学生,如此,教学工作才能“彬彬然”。
   当然,要将这一教学理念切实贯彻下去,是需要教师的毅力与耐心的。
   孔子是具有循循善诱的长者风范的,翻开《论语》随处可见其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影子。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应以敬为目标。” “敬”是什么,孔子并没有给出答案,从而给子路留下了极大的思维空间,任其驰骋想象。接下来,子路连问了两个”如斯而已乎?”(像这样就够了吗),一问逼一问,孔子一问接一答,循循善诱,一直回答到”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像尧舜这样的圣人做到修己以安百姓都有困难,更何况一般人呢?难怪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孔子善于一步步启发、引导的写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与我们现在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法”不谋而合。的确,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打开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
其他文献
“观赏草” 是对草本观赏植物的统称,因其自然潇洒的景观价值,以及对各种不同生长环境的适应性,近年来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   一、观赏草的价值   1.生态价值   大部分的观赏草都具有发达的根系,在防风护坡,防沙故土,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有极好的作用。另一方面,观赏草营造的生境还可以为一些小动物提供栖息地,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   2.美学价值   观赏草的美学价值在于它自然潇洒的外在形态。
期刊
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
期刊
1.创造机会,融洽气氛   一开始,面对发言者寥寥无几的状况,不要急不要躁,要内紧外松。起初不宜郑重其事,三令五申,因为那样反而易使学生紧张,“怯场”,往往造成僵持。教师事先要精心备课,设计,但实施却要亲切随和,问一些略加思索便可脱口而答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口头练习。次数要多一些,面要广一些,要求不易过高,万不可求全责备,即使有人“卡壳”,也要毫不介意地让其“下台阶”,另请他人。哪怕一点点的好,
期刊
人的“软件素质”,是指一个人做事的观念、思路、能力和方法。“硬件”是指人的智商、体力(内在硬件)和财富、外貌(外在硬件)。就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和体力等因素来讲,并无多大差异,但人生的结果却天壤有别,更有许多聪明才俊终生一事无成,问题就在于软件素质不同。微软公司就是因为当初他们看准了微机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微小化、二是核心软件水平的提升,在付出了和其他公司一样的艰苦创业后,才成为今天的企业巨人。未来社会
期刊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学记》   普列汉诺说:“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在语文教学发展的今天,课堂提问已经占语文教学很重要的部分。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逻辑起点,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因此,设疑是教师必须掌握的课堂教学技巧。只有精心设疑,才能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   首先,课堂提问要具有目的性。这个问题的提出,要
期刊
打开《论语》,就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了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读者昂首走来。孔子,一个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他留下了许多供人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孔子重“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   《论语》中有很多篇幅都是说“孝”的,《论语》中是这样说孝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
期刊
作文教学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件头疼的事,对于学生也是一件苦差事,那么怎么办呢?古人对于写作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言之有物,二是言之有序。对于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来说,我认为仅有这两点是不够的,还要言之有法,言之有情,也就是学生作文中要倾注真情,写出饱含深情,声情并茂的文章来。   所谓情境作文教学,就是在作文课上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味、去参与,进而根据情境写出作文。   情
期刊
记得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杨叔子曾对大学生说:你们要吸收各种“营养”,争取做个完整人,而不做半个人。   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理论知识,更要培植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人,让他们成为一个散发着人性光芒、道德光芒、才学光芒的“完整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而事实上,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为读书而读书。高分是目标,成绩是准绳。高分低能,高分庸才,比比皆是。不少毕业于名牌大学
期刊
做班主任已经两年半的时间,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我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失败的伤痛。然而不管是喜悦还是伤痛,都是我教学之路上的美丽的风景,这风景让我的内心不断强大,这风景让我不断成长。   今年高三,一提到高三大家都觉得,唉,高三忙呀、累呀!是呀,开学已接近一个月的时间,高三真是太忙太累!然而这种忙累之中又让我体验到,能够陪着学生走过高三这最艰苦的旅程,未尝不是另一种幸福。   今年我所带的班
期刊
现行中学课本,除了具有降低教学难度、实用性更强、安排更合理、更科学这些特点以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许多课文增加了旁批。但令人遗憾的是,不仅有许多学生不重视旁批,甚至有许多教师都忽略了发挥旁批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旁批,充分利用旁批的提示和说明,去研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许多旁批列出了文章的提纲   旁批的文字相对来说比较简明,概括性较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