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

来源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ao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要努力创新写作教学,更新观念,让学生关注生活,提炼生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感受生活,表现生活。
  一、感悟生活,抒发真情
  1.唤起真情。综观小学生的习作,能抒发真情实感的较少,其内容也总是写看到的多(不加选择的),听到的想到的少。而所看见的,也都是生活现象(原始现象素材)的堆砌,“有血有肉”而无灵魂,未注入自己的情感。由此看来,要使学生的习作表达真情实感,在引导学生写所做、所看、所听时,要首先让学生去感悟,唤起真情。这种情感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极为兴奋之余产生表达的欲望,不吐不快,正所谓“情动而辞发”。
  例如:在《记一次有趣的活动》习作训练课上,老师问同学们哪次的活动最有趣,这么一问,学生们的脸上露出了喜悦之色,这个说“吹泡泡糖”比赛有趣,那个讲“穿衣服”比赛才有趣呢,又有的说“拔河”比赛不但有趣还有意义等。学生们纷纷举手,老师继续问:“怎么有趣法?你们先回忆。”同学们静下心来,打开记忆的大门搜索着,有的把通过思维搜索到的材料记下来,准备回答。
  甲生:“我最喜欢‘吹泡泡糖’比赛,有趣的是参赛者竭尽全力吹的样子,第1组的晓阳鼓着腮帮,瞪大眼睛,用力吹呀吹,腰吹弯了,脸涨红了,还在用力。只听“啪”一声泡爆了,再看晓阳,成了大花脸,同学们笑得前倒后仰,他不好意思地转过身去,太有趣了。”乙生迫不急待地说:“更有趣的是三组的俊鹏,竟然同时咀嚼了五个泡泡糖吹,泡大得遮住脸。”
  上述学生兴趣盎然,浓浓的情趣汨汨流淌,这虽然是平常导入,但是抓住关键的情感切入点的导入,触及学生的情感点,促使学生对原始现象理性感悟,引领学生对原始现象进行提炼、整合。将情感注入文中,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说和写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真情交流场,促使学生各类习作中都有统领全文的魂——真情。
  2.感悟生活,升华思想。开设“感悟生活”主题活动课,将主题活动和作文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活动的主题,从学习生活实际中提取;活动的教材,由老师根据主题自编,活动的心得,要体现学生真诚的感悟。如在一次以“牛”为主题的活动感悟课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体会出种种不同的精神。从牛面朝黄土脊朝天的脚踏实地,想到老黄牛精神;从辛勤劳作的默默无闻,想到谦虚求实的精神;从初生牛犊不怕虎,想到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改革精神;从名句“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想到牛可敬的奉献精神。一次次活动、一次次感悟,既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体察社会,感悟人生,又能提高他们听与说的能力,在写作实践中表达真情,同时使个性思想得到升华。
  二、不拘一格,鼓励个性化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力求放飞学生的思维,无论是在阅读教学还是在作文教学中,都要尽力保护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尽管有时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不合常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从形象走向抽象,從集中走向发散,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任其自由表达。
  1.多种文体的自主性表达。在写作时,教师不强求学生必须写某一种文体的作文,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进行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也可以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写不同类型的文章。如《登山》,有描写不辞劳苦的登山过程,赞扬勇于攀登精神;有写登山时看到的秀美景色;还有写登山时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学生喜欢“尝新”,不加限制,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笔下自然流畅,妙趣横生,丰富多姿。
  2.多彩内容进行自主性表达。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让他们易于动手,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他们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同时,我们应注重培养他们观察、思考、提练、表达的能力。我们应为学生搭设一个展示、交流、评价、提高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有趣的发现、触及心灵的感慨等与大家分享。如:在两周一节的习作交流会(有时不尽兴就延时),志豪展示了自己的想象篇《铅笔历险记》,文中情节曲折惊险,语言有趣,充满童趣,同学们兴奋地倾听,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评价时,同学们不但看到了诸多优点,还指出了不足。毅航读了自己的随笔《街头风趣闻》,也赢得了掌声。小敏的《班级小事》更是令同学提起了兴趣。本不起眼的小事,被她独特的观察角度“录”下来,令人深思,给同学们以启发。这样的交流会让学生有写作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观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总之,让学生在充分体现个性化写作过程中坚持自主,表达真情,有新意地表达,这才是当今课改中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必经之路。
其他文献
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很大的层次差异,其原因和教师的写作教学不无关系。最重要的原因是部分教师忽视了写作教学的本质。写作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学生的心理体验在大脑中的反应,是对生活的深度反思、二次创造,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活动。那么应该怎样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要动之以情,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应该说乐意写作的学生很少,而对写作有畏
期刊
【活动主题】学会以赞扬的方式感恩  【主题分析】  感恩节,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这个节日始于1621年。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接受帮助后要回报要感恩。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别人的赞赏,尤其渴望得到曾经施助过的人的称赞。称赞,即有意无意地给对方以肯定的评价。以称赞的方式去感恩,会产生特殊的心理效果,它能加强或满足人的自尊,愉悦人际关系。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赞美的话能当我十天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找规律(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的个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期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教材在编
期刊
课堂教学的引入,就是教师通过各种不同的情境和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课堂学习的“大门”,这是学习知识的第一关。好的课堂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集中注意力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就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上课前总是板着面孔,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
期刊
社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成就靠教育,教育事业在所有的事业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兴旺的根本动力也要靠教育。但当下的教育体系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的接受性学习为主的现象,很多教学内容和方式都脱离了学生生活。所以,教育的发展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的社会,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基于此,探讨课堂效率的提高,
期刊
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反思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更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学生才会投入其中,参与课堂讨论。例如我在讲授《巍巍中山陵》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来谈谈你心目中的孙中山,这样可以既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可以展示学生丰富的知识,很多学生抢着要介绍孙中
期刊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青年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一代,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多年来,我们有过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开展读史活动,用历史来教育青年,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知识,更能给人积极的精神和先进的思想。而历史类书籍,能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纵览古今,产生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上进心,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所
期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中的起点,是新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上好一堂课就如同写好一篇文章,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跌宕起伏的高潮,意犹未尽的结尾,让学生变“要我学习数学”为“我要学习数学”。而课堂内容的导入就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对整个课堂的顺利开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以下是我引入新课的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我们广大教师都在不断地探讨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如何从“要我学数学”转变为“我要学数学”。因为我们要培养的不是死学知识的“容器”,而是会学、会用知识的人才,课堂上逐步实现“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是发现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主动的意识,学习就像“做客”一样,不能主动地去
期刊
分析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现在的命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能力的达成水平,命题趋向由知识向能力过渡。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要搞好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充实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