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化学是学生认识化学、学习化学的开端,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课改的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之不尽的,布依族文化是其中绚烂夺目的明珠,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将布依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认识和了解文化观念、民族特色是有必要的。本文通过三种具有显著布依族特色的事物进行描述,揭示了如何将课堂教学和民族文化相结合。
关键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布依族文化;化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2-211
引言:文化的持久是靠传承进行保障的,更要从小抓起,让学生尽快认同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那么如何继承并认同中华文化呢?就要从课堂入手,让学生在上课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吸收文化的滋养。中华文化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布依族文化依托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文化,是黔南地区的优秀文化代表,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将布依族文化结合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达到较好的文化传承效果,让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臭酸中隐含的化学内核
在中学化学当中,酸和碱是两类最具代表性的物质,其中的化学意义显然易见,通过研究酸碱的基本性质,才能进一步看待其他化学物质,可以说酸碱就是初中化学的终点,也却是高中化学、大学化学的基本,为以后学习的有机物做了良好的铺垫。氢离子是酸性物质的显著特征,有了氢离子再去搭配比较常见的氯离子就会形成盐酸这种化学物质,搭配硫酸根离子就会形成硫酸物质。那么对于布依族常吃的臭酸,又或者是雅酸这种酸菜,是否也可以有相同的氢离子,再去搭配其他离子所组成呢?答案是肯定的。臭酸本身也就是一种酸菜,其构成成分主要有酯类有机物和有机酸组成,但由于其组成成分较为复杂,对于中学化学而言,主要研究其中的一种成分即可。
比如说,研究臭酸当中的丁酸乙酯这种有机物,其化学式为C6H12O2,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有机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可见,不仅存在于臭酸这种黔南名吃当中,菠萝等水果当中也有存在。对于丁酸乙酯这种有机物,化学教学中可以从羟基入手,研究该化学式可以组成多少种有机物,既可以成为丁酸乙酯,又可以成为丙酸饼酯,这都是化学的奇妙所在。从日常布依族所吃的臭酸入手,既能够体现布依族文化的底蕴,又可以充分向学生展示化学的神奇,让学生对布依族文化和中学化学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这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二、蜡染裙的靛蓝制作工艺
布依族的服饰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主要以蓝色为基调,辅以其他花纹与图案进行搭配,其中女性多以蜡染裙为基本服饰。那么在中学化学当中,能够让服饰变为蓝色的哪个化学物质呢?其实在大多数学生印象当中的就是二价的铜离子。铜离子有着能够让物体变为蓝色特性,常见的硫酸铜溶液便是蓝色。化学的魅力在于能够了解其中隐藏的内涵,蓝色的发生也就意味着蜡染裙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了铜离子,但是否真正用到了铜离子,则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在探索铜离子是否存在的同时,学生可以借助研究蜡染裙,进而了解蜡染裙衣着服饰的华丽,又可以明白布依族的服饰是怎么样变为蓝色的,其中如何变为蓝色这一步骤,就需要学生对蜡染裙变为靛蓝色的制作工艺进行学习。同时,制作工艺的过程中,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化学变化,这些都是中学化学所值得研究探索的重要方面。
蜡染裙的制作工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制造靛蓝色,然后对所制作好的布料进行染色,这是整个制作工艺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单纯的染色是一种物理变化,但制作靛蓝却是一种化学变化,这是极其重要的理解。经过了解发现,能够让蜡染裙变为蓝色的并不是二价铜离子,而是被称为“蓝靛草”的植物,其主要蕴藏了靛蓝有机物,其主要表现颜色也是蓝色。在经过这样一番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蜡染裙蓝色的形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虽然知道了靛蓝的形成,但也需要学生能够借助实验进行证明。课堂教学讲究的是方便简易,模拟制作靛蓝的过程虽然生动有意思,但太多人进行同时制作,反而是不可取的。所以,教师要主动将“蓝靛草”这种物质带入课堂,由教师作为示范,为学生制作靛蓝,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模拟整个实验流程。
三、布依族居住房屋中的化学
化学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处角落,任何建筑本身都含有化学的参与,没有什么是例外,其中对于布依族而言,其居住的房屋大都呈现为干栏式建筑,靠山傍水的居住特点明显。那么房屋的用料是哪些呢?其实与平常搭建房屋所见的用料相仿,以石头、木块为主要搭建材料,辅以石灰等材料进行粘合,又的甚至以糯米进行黏合,两者的使用都比较常见。在学习化学中,生石灰是一种常见的碳酸钙物质,将生石灰与布依族房屋居住进行结合,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目的,可以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處处都有化学,化学无处不在”的真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布依族的居住文化,让文化可以有所寄托。
结束语: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实际,要与生活相结合。无论是本文所提到的臭酸、靛蓝、干栏式建筑,还是本文未曾提及的圆堡粮仓、布依八乐器等,都是布依族文化的显著代表,其中拥有极其灿烂的民族文化,结合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忘本、不忘家乡,才能够让所学结合生活、结合实际,才能对化学物质有更好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满奎,肖德玉.布依族蓝靛靛染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研究——以黔西南州布依族蓝靛靛染手工技艺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04):9-11.
[2]龚元,李咏梅,朱楠.贵州黔南地区布依族传统食品素臭酸理化成分的研究[J].科技风,2020(17):233+236.
[3]刘爱玲. 基于本土特色资源进行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D].西南大学,2020.
黔南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布依文化在初中部分学科的影响及应用》(课题立项编号 2017B256)系列论文
关键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布依族文化;化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2-211
引言:文化的持久是靠传承进行保障的,更要从小抓起,让学生尽快认同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那么如何继承并认同中华文化呢?就要从课堂入手,让学生在上课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吸收文化的滋养。中华文化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布依族文化依托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文化,是黔南地区的优秀文化代表,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将布依族文化结合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达到较好的文化传承效果,让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臭酸中隐含的化学内核
在中学化学当中,酸和碱是两类最具代表性的物质,其中的化学意义显然易见,通过研究酸碱的基本性质,才能进一步看待其他化学物质,可以说酸碱就是初中化学的终点,也却是高中化学、大学化学的基本,为以后学习的有机物做了良好的铺垫。氢离子是酸性物质的显著特征,有了氢离子再去搭配比较常见的氯离子就会形成盐酸这种化学物质,搭配硫酸根离子就会形成硫酸物质。那么对于布依族常吃的臭酸,又或者是雅酸这种酸菜,是否也可以有相同的氢离子,再去搭配其他离子所组成呢?答案是肯定的。臭酸本身也就是一种酸菜,其构成成分主要有酯类有机物和有机酸组成,但由于其组成成分较为复杂,对于中学化学而言,主要研究其中的一种成分即可。
比如说,研究臭酸当中的丁酸乙酯这种有机物,其化学式为C6H12O2,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有机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可见,不仅存在于臭酸这种黔南名吃当中,菠萝等水果当中也有存在。对于丁酸乙酯这种有机物,化学教学中可以从羟基入手,研究该化学式可以组成多少种有机物,既可以成为丁酸乙酯,又可以成为丙酸饼酯,这都是化学的奇妙所在。从日常布依族所吃的臭酸入手,既能够体现布依族文化的底蕴,又可以充分向学生展示化学的神奇,让学生对布依族文化和中学化学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这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二、蜡染裙的靛蓝制作工艺
布依族的服饰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主要以蓝色为基调,辅以其他花纹与图案进行搭配,其中女性多以蜡染裙为基本服饰。那么在中学化学当中,能够让服饰变为蓝色的哪个化学物质呢?其实在大多数学生印象当中的就是二价的铜离子。铜离子有着能够让物体变为蓝色特性,常见的硫酸铜溶液便是蓝色。化学的魅力在于能够了解其中隐藏的内涵,蓝色的发生也就意味着蜡染裙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了铜离子,但是否真正用到了铜离子,则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在探索铜离子是否存在的同时,学生可以借助研究蜡染裙,进而了解蜡染裙衣着服饰的华丽,又可以明白布依族的服饰是怎么样变为蓝色的,其中如何变为蓝色这一步骤,就需要学生对蜡染裙变为靛蓝色的制作工艺进行学习。同时,制作工艺的过程中,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化学变化,这些都是中学化学所值得研究探索的重要方面。
蜡染裙的制作工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制造靛蓝色,然后对所制作好的布料进行染色,这是整个制作工艺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单纯的染色是一种物理变化,但制作靛蓝却是一种化学变化,这是极其重要的理解。经过了解发现,能够让蜡染裙变为蓝色的并不是二价铜离子,而是被称为“蓝靛草”的植物,其主要蕴藏了靛蓝有机物,其主要表现颜色也是蓝色。在经过这样一番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蜡染裙蓝色的形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虽然知道了靛蓝的形成,但也需要学生能够借助实验进行证明。课堂教学讲究的是方便简易,模拟制作靛蓝的过程虽然生动有意思,但太多人进行同时制作,反而是不可取的。所以,教师要主动将“蓝靛草”这种物质带入课堂,由教师作为示范,为学生制作靛蓝,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模拟整个实验流程。
三、布依族居住房屋中的化学
化学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处角落,任何建筑本身都含有化学的参与,没有什么是例外,其中对于布依族而言,其居住的房屋大都呈现为干栏式建筑,靠山傍水的居住特点明显。那么房屋的用料是哪些呢?其实与平常搭建房屋所见的用料相仿,以石头、木块为主要搭建材料,辅以石灰等材料进行粘合,又的甚至以糯米进行黏合,两者的使用都比较常见。在学习化学中,生石灰是一种常见的碳酸钙物质,将生石灰与布依族房屋居住进行结合,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目的,可以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處处都有化学,化学无处不在”的真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布依族的居住文化,让文化可以有所寄托。
结束语: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实际,要与生活相结合。无论是本文所提到的臭酸、靛蓝、干栏式建筑,还是本文未曾提及的圆堡粮仓、布依八乐器等,都是布依族文化的显著代表,其中拥有极其灿烂的民族文化,结合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忘本、不忘家乡,才能够让所学结合生活、结合实际,才能对化学物质有更好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满奎,肖德玉.布依族蓝靛靛染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研究——以黔西南州布依族蓝靛靛染手工技艺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04):9-11.
[2]龚元,李咏梅,朱楠.贵州黔南地区布依族传统食品素臭酸理化成分的研究[J].科技风,2020(17):233+236.
[3]刘爱玲. 基于本土特色资源进行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D].西南大学,2020.
黔南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布依文化在初中部分学科的影响及应用》(课题立项编号 2017B256)系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