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改钟爱的文艺范儿,由徐静蕾担任导演的第一部商业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于4月中旬在全国上映了。影片还未上映,就已经通过各类商务合作收回超过2/3的制作成本,用“老徐”的话说:“这是一部不怕商业的电影。”时隔4年,徐静蕾用这种方式宣告自己以导演身份回归大银幕。
作为一位曾经与章子怡、周迅、赵薇并称为“四小花旦”的女演员,徐静蕾却并没有像其他3位花旦一样沿着演员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看看徐静蕾过去10年的经历,可以说她多少有点儿“不务正业”。当其他3位小花旦在商业电影的大潮中比拼得如火如荼之时,徐静蕾却在折腾“独立电影”、在博客上与韩寒过招儿,甚至办起了多少人口中的“完蛋东西”——电子杂志。就连一贯支持她的父亲都看不下去了,教训徐静蕾:“为什么不好好拍戏?”
但是,渐渐远离大银幕却并没有降低徐静蕾在其追随者中的影响力,相反在企业界,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徐静蕾拥有大量拥趸。《杜拉拉升职记》的商业成功,徐静蕾在企业界的影响力功不可没。作为演艺圈中的“才女”、互联网2.0时代的“博客女王”、《开啦》的创办人,徐静蕾从不惧怕进入任何全新的领域,而且她坚信正是她的每一次冒险才成就了今天的“杜拉拉”——徐静蕾。
关于电影《杜拉拉》:“杜拉拉最有意思的是:面前摆着个钻石王老五,她还不乐意”
拍《杜拉拉》之前,我休息了差不多3年,一直想要拍一部和以前不一样的电影。实际上我是一个特别城市化的女孩儿,当时我就想拍一个最有现代城市感的片子,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题材。后来张一白拿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给我看,看完之后我觉得还挺新鲜的,外企生活对我来说是从来没有的生活,尤其是白领这个阶层,很具有现代的时代特征,就决定改编它。
小说里杜拉拉唯一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和其他女性人物不太一样的就是感情方面:王伟(注:男主角)明显是一个钻石王老五,放在她面前她还不太乐意,还老想着要在自己的工作上取得成绩。这和我们传统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是不一样的,她代表了一部分现代女性。
关于“剩女”:“我剩下了吗?我当然不是,我可抢手了”
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也觉得毕业就要结婚、生小孩儿,但当时我碰到的人不适合去结婚。这和年代没有太大关系,跟社会环境、个人机缘有关系。我的同学也有很多大学毕业就结婚的。到现在我早已习惯别人说我是“剩女”。别人老问我对“剩女”有什么看法,但是你说我“剩下”了吗?我当然不是,我可抢手了!要结婚的话,我随时都可以结。
其实家庭妇女也是一种职业。我没有觉得职业女性就高人一等,传统女性就低人一等。但如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家庭上,等于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一个人身上,相对来说就危险点儿。我如果做家庭妇女,希望一方面可以照顾好家庭,另一方面精神世界还要很丰富,不要失去自我。
首先我要找到理解我的爱人。如果这个人不能理解你的话,就不要在一起。小时候是会为了别人改变自己的,因为自己的性格还没有形成,为别人改变自己是本能的。现在你再说我要为别人改变自己,说这句话的时候自己其实已经觉得委屈了,已经觉得在为别人牺牲,别人有点儿欠你的了。年龄越大就越觉得找到和自己合适的人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到了这个年纪,真的很难再去改变自己。
关于那些“才子”:“我是喜欢才子,但不是见到才子我都要和他好”
我觉得家庭都是平等的,就应该互相扶持。我有钱的时候我多花钱,你有钱的时候你多花钱。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拍一个广告挣500元钱我就可高兴了。我爸妈一个月挣那么少,我一天就挣500元,我简直就是大款。别人老问我怎么不找有钱的男朋友,我说干吗找有钱的,我自己就是一个大款,干吗还要找个大款。我不是现在才说这个话,我确实从来没找过一个男朋友是特别有钱的。
我一直喜欢能创作的人。可能我有偏见吧,我不是说有钱的都是坏人,但总觉得挣到大钱的有一部分是投机倒把、钻了某些空子的人。社会是因为创作力才发展,而不是因为有钱才发展。别人说我喜欢“才子”我承认。我觉得有创作力的人是特别了不起的人,他们有缺点都没关系。
我很喜欢韩寒。当时有人说韩寒的博客超过我的博客,我说好啊,韩寒超过我就对了,要是“傻帽儿”超过我,我就气死了。我代表的是博客发展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鱼龙混杂。当一个事物成熟了之后,肯定是谁更好就站在更好的位置。如果我永远是中国第一,那是中国的悲哀。
我和韩寒交流挺多的,包括办杂志,最近我问他杂志怎么样了,他说不行,很多稿子都被毙了。和王朔也会聊,比如看了哪些电影喜不喜欢之类的。
关于职业规划:“谁规定我就一定要成功,我徐静蕾也不是优秀成那样”
第一次当导演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拍电影。前3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人家问我颜色要黑的白的,我就随便说白的白的。后来慢慢就会分析出来原来我想要的是什么。包括做杂志,一开始我哪里知道什么叫电子杂志,朋友和我一说完我当下就决定做。
我是一个不害怕失败的人。我觉得不能为了做好才去做这件事,而是为了做才去做。比如做杂志一定要做多火我从未想过,我只是觉得做杂志好玩。很多人不去做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了。人干吗对自己要求那么高,我们都是普通人,做事能成就成,不能成也无所谓,谁规定我就一定要成功,我徐静蕾也不是优秀成那样。
人不怕盲目,有一定的盲目是好的,如果所有的一切都在计划当中,计划赶不上变化。
关于演员身份:“马桶上贴满我的照片,那样不会使我有成就感”
我觉得我已经得到很多东西了。比如我小时候想当记者,从经济角度讲记者和我现在没法比。大学刚毕业我觉得一个月挣六七百元就挺多的了。按那种标准,就算通货膨胀我一个月挣1万元也差不多够了。这样一比,我现在简直是暴发户。快乐的成分和你的钱多、钱少真的没关系。生活有无数种活法,每种都可以活得很好,全在自己知不知足。
从小我爸就告诉我应该做什么,我好不容易自己考上大学,不用再靠家里,我干吗又找一个爸啊。我都是自己做决定,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没有人会在人生方面给我超出我自己的特别好的建议。我当然知道一个机会好不好,关键是我想不想要这个机会才是最重要的。我是不是想要家喻户晓,是不是想要脸盆、马桶上贴的都是我的照片?我不要那样,那样不会使我有成就感。
我学过画画,但是美术学院没考上。出来的时候门口有个导演以为我是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我就觉得:哎,难道我挺像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吗?后来学画画认识中戏的同学,他们说你去考吧。当时就说试试吧。那个时候人生完全没有方向,没想到试试就成了。上了大学后,我还觉得我怎么能考上电影学院表演系,真好玩儿,但也只是停留在好玩儿,是一种虚荣心。我大二就开始想我以后干什么,显然我不是想一辈子做演员。刚上大学还觉得当演员挺好玩儿的,越了解演员这种特性之后我就越不想。
(摘自《南方都市报》)
作为一位曾经与章子怡、周迅、赵薇并称为“四小花旦”的女演员,徐静蕾却并没有像其他3位花旦一样沿着演员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看看徐静蕾过去10年的经历,可以说她多少有点儿“不务正业”。当其他3位小花旦在商业电影的大潮中比拼得如火如荼之时,徐静蕾却在折腾“独立电影”、在博客上与韩寒过招儿,甚至办起了多少人口中的“完蛋东西”——电子杂志。就连一贯支持她的父亲都看不下去了,教训徐静蕾:“为什么不好好拍戏?”
但是,渐渐远离大银幕却并没有降低徐静蕾在其追随者中的影响力,相反在企业界,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徐静蕾拥有大量拥趸。《杜拉拉升职记》的商业成功,徐静蕾在企业界的影响力功不可没。作为演艺圈中的“才女”、互联网2.0时代的“博客女王”、《开啦》的创办人,徐静蕾从不惧怕进入任何全新的领域,而且她坚信正是她的每一次冒险才成就了今天的“杜拉拉”——徐静蕾。
关于电影《杜拉拉》:“杜拉拉最有意思的是:面前摆着个钻石王老五,她还不乐意”
拍《杜拉拉》之前,我休息了差不多3年,一直想要拍一部和以前不一样的电影。实际上我是一个特别城市化的女孩儿,当时我就想拍一个最有现代城市感的片子,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题材。后来张一白拿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给我看,看完之后我觉得还挺新鲜的,外企生活对我来说是从来没有的生活,尤其是白领这个阶层,很具有现代的时代特征,就决定改编它。
小说里杜拉拉唯一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和其他女性人物不太一样的就是感情方面:王伟(注:男主角)明显是一个钻石王老五,放在她面前她还不太乐意,还老想着要在自己的工作上取得成绩。这和我们传统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是不一样的,她代表了一部分现代女性。
关于“剩女”:“我剩下了吗?我当然不是,我可抢手了”
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也觉得毕业就要结婚、生小孩儿,但当时我碰到的人不适合去结婚。这和年代没有太大关系,跟社会环境、个人机缘有关系。我的同学也有很多大学毕业就结婚的。到现在我早已习惯别人说我是“剩女”。别人老问我对“剩女”有什么看法,但是你说我“剩下”了吗?我当然不是,我可抢手了!要结婚的话,我随时都可以结。
其实家庭妇女也是一种职业。我没有觉得职业女性就高人一等,传统女性就低人一等。但如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家庭上,等于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一个人身上,相对来说就危险点儿。我如果做家庭妇女,希望一方面可以照顾好家庭,另一方面精神世界还要很丰富,不要失去自我。
首先我要找到理解我的爱人。如果这个人不能理解你的话,就不要在一起。小时候是会为了别人改变自己的,因为自己的性格还没有形成,为别人改变自己是本能的。现在你再说我要为别人改变自己,说这句话的时候自己其实已经觉得委屈了,已经觉得在为别人牺牲,别人有点儿欠你的了。年龄越大就越觉得找到和自己合适的人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到了这个年纪,真的很难再去改变自己。
关于那些“才子”:“我是喜欢才子,但不是见到才子我都要和他好”
我觉得家庭都是平等的,就应该互相扶持。我有钱的时候我多花钱,你有钱的时候你多花钱。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拍一个广告挣500元钱我就可高兴了。我爸妈一个月挣那么少,我一天就挣500元,我简直就是大款。别人老问我怎么不找有钱的男朋友,我说干吗找有钱的,我自己就是一个大款,干吗还要找个大款。我不是现在才说这个话,我确实从来没找过一个男朋友是特别有钱的。
我一直喜欢能创作的人。可能我有偏见吧,我不是说有钱的都是坏人,但总觉得挣到大钱的有一部分是投机倒把、钻了某些空子的人。社会是因为创作力才发展,而不是因为有钱才发展。别人说我喜欢“才子”我承认。我觉得有创作力的人是特别了不起的人,他们有缺点都没关系。
我很喜欢韩寒。当时有人说韩寒的博客超过我的博客,我说好啊,韩寒超过我就对了,要是“傻帽儿”超过我,我就气死了。我代表的是博客发展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鱼龙混杂。当一个事物成熟了之后,肯定是谁更好就站在更好的位置。如果我永远是中国第一,那是中国的悲哀。
我和韩寒交流挺多的,包括办杂志,最近我问他杂志怎么样了,他说不行,很多稿子都被毙了。和王朔也会聊,比如看了哪些电影喜不喜欢之类的。
关于职业规划:“谁规定我就一定要成功,我徐静蕾也不是优秀成那样”
第一次当导演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拍电影。前3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人家问我颜色要黑的白的,我就随便说白的白的。后来慢慢就会分析出来原来我想要的是什么。包括做杂志,一开始我哪里知道什么叫电子杂志,朋友和我一说完我当下就决定做。
我是一个不害怕失败的人。我觉得不能为了做好才去做这件事,而是为了做才去做。比如做杂志一定要做多火我从未想过,我只是觉得做杂志好玩。很多人不去做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了。人干吗对自己要求那么高,我们都是普通人,做事能成就成,不能成也无所谓,谁规定我就一定要成功,我徐静蕾也不是优秀成那样。
人不怕盲目,有一定的盲目是好的,如果所有的一切都在计划当中,计划赶不上变化。
关于演员身份:“马桶上贴满我的照片,那样不会使我有成就感”
我觉得我已经得到很多东西了。比如我小时候想当记者,从经济角度讲记者和我现在没法比。大学刚毕业我觉得一个月挣六七百元就挺多的了。按那种标准,就算通货膨胀我一个月挣1万元也差不多够了。这样一比,我现在简直是暴发户。快乐的成分和你的钱多、钱少真的没关系。生活有无数种活法,每种都可以活得很好,全在自己知不知足。
从小我爸就告诉我应该做什么,我好不容易自己考上大学,不用再靠家里,我干吗又找一个爸啊。我都是自己做决定,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没有人会在人生方面给我超出我自己的特别好的建议。我当然知道一个机会好不好,关键是我想不想要这个机会才是最重要的。我是不是想要家喻户晓,是不是想要脸盆、马桶上贴的都是我的照片?我不要那样,那样不会使我有成就感。
我学过画画,但是美术学院没考上。出来的时候门口有个导演以为我是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我就觉得:哎,难道我挺像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吗?后来学画画认识中戏的同学,他们说你去考吧。当时就说试试吧。那个时候人生完全没有方向,没想到试试就成了。上了大学后,我还觉得我怎么能考上电影学院表演系,真好玩儿,但也只是停留在好玩儿,是一种虚荣心。我大二就开始想我以后干什么,显然我不是想一辈子做演员。刚上大学还觉得当演员挺好玩儿的,越了解演员这种特性之后我就越不想。
(摘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