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教学感悟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98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听到老师们说这样一句话:“这道题我讲过好几遍了,学生还是照样做错,真没办法,他们怎么这么笨呢?”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老师讲过的学生就一定要会吗?这是什么逻辑推理?上课老师你讲你的,讲的好不好是你老师的事,想听不想听是我学生自己的事,这里并没必然的因果联系。所以我们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应该摆正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即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可以帮我们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知的统一,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认识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正如布卢姆所说:“发展诸如兴趣、愿望、鉴赏、价值观、义务感和志愿感等特征是教育上最重要的理想之一。”  教学活动既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的认知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学生心理发展、情感发生变化的过程。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是认知发
期刊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也获得很大发展,相较于校园报纸、校园电视台以及校园广播站等传统媒体来说,以互联网和手机终端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媒体已经进入校园生活中,并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思路。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应该转变思路,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作用,发挥校园媒体的综合效应,进而完善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探讨了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新途径,以期让高校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教改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教学比起以前的“灌、填、喂”的填鸭式教学,在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上有很大进步。并逐步转型成“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策划者,学生是学习的探究者,体验者”的思维定式。尤其是我校去年实施:“杜郎口高效课堂”模式以来,师生的面貌焕然一新,课堂气氛异常浓烈,学生的积极性大有提高。  “10 35”这种教学模式已基本定格。尽管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是个老生常谈,也是令很多语文教师困惑与烦恼的事情,从现今整个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介于小学启蒙阶段与高中成熟阶段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似乎已在“瓶颈”中挣扎了很久,那么如何才能使得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突破“瓶颈”,迎来柳暗花明呢?本文主要是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 语文 作文 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这既关系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下,又关系到学生的
[摘 要] 新时期下,高等职业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改革力度很大。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主要阐述了新时期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院校;写作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
文言文是我国先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选人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我们学习它,既有助于继承祖国博大的传统文化,又能促进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然而
期刊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赞美,这说明:精妙的课堂提问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每堂课的教学之中,教者应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所惑之处,精心设计思考的问题,将发展学生的思维放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使之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期刊
【摘 要】笔者通过对高考考前三十天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从解决选择题的角度提出提高课堂复习效率的策略:细心谨慎审题、防止思维定势、形成过程分析模式、善用排除法。  【关键词】策略 选择题 效率    正文:由于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和灵活性,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它都不断在学习⑴,因此在冲刺阶段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给学生新的经验和刺激,学生对待各种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处理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从而能有效提
近年来,随着大众对环保理念和安全风险意识日益提高,以及流体处理系统所用金属成本的不断上涨,推动了塑料管、龙头、阀门、锅炉及其他塑料部件的使用。塑料可制造出更清洁、
期刊
【摘 要】有关鲁迅作品中“低沉悲观”情绪,人们往往仅局限于政治的角度,把鲁迅看成政治的化身,其实这种眼光是有缺陷的,它不能反应出伟人的全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鲁迅先生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鲁迅作品 低沉悲观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旗帜,他的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们对鲁迅的研究性文章也是浩如烟海;但是,对其作品体现出来的“悲观情绪”却或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