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园区通识教育平台的开发与实践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iqiang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识教育的理念很有吸引力,但将通识教育的理念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却是十分艰难的。文章试图从高职园区资源集约共享的角度,探索高职领域有效开展通识教育的“集约化大平台”模式。这种模式对促进高职院校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园区 通识教育 平台开发 实践
  [作者简介]陈向平(1964- ),女,江苏江阴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高职生软实力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B-a/2015/03/03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5-0109-03
  近年来,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不仅仅满足于高技能目标下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而且更多地开始关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素质层面的提升。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都出现了实施通识教育的内容,但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改革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不乏理念问题,但更多的是实施层面资源与条件的限制。将来自西方的通识教育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与特点,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高职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适应新常态、加快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高职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通识教育平台的开发与实践,对突破通识教育资源瓶颈束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领域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开展通识教育的认识问题。自通识教育进入我国大学教育以来,关于通识教育定义和内涵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出现了素质教育、全人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养成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多个含义接近、教育目标类同的概念,尽管概念与名称各不相同,但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已为我国广大高等院校所认同。在高职领域,很多高职院校开始积极推动通识教育的综合改革,但进展不甚理想,主要原因是惯性思维方式的阻力很大。从学校层面看,总觉得通识教育是现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以外的附加内容,做人的教育虽“重要”但“不紧要”,两者不能得兼,自然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始终不能均衡统筹,症结是对通识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还未认识到位,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更多地停留在理念与口号层面。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深蒂固,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渗透的理想化的教学模式从理想到现实的转换较难。这是当前高职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遇到的一大瓶颈,也是通识教育与通识类课程不能很好落实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学生层面看,高职生源基础差,底子薄,大多数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更为肤浅,对学校开设的通识类课程、开展的通识教育实践活动,有较多的抵触与反抗。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高职通识类公共课程,学生的逃课率比专业课程高得多,课程质量与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认同度、满意度也较低。特别是思政类课程,从中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教育目标教育功能一直停留在原来的位置,是目前目标与现实差距最大的一类课程之一,也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缺憾最多的一类通识课程。从社会层面看,现在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生源危机的挑战,家长与社会的诉求得到学校极大的关注与尊重。家长期盼进入高职院校的子女能学到一技之长,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未来的雇主期盼员工能够胜任职业岗位,为企业带来利润与财富。正因为社会诸多因素对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呼唤,使得高职领域专业教育甚嚣尘上,而通识教育也仅仅作为一种补充教育,呈现出“重要到天”而终究“无法落地”的尴尬境况。
  2.开展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问题。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公共课程的形式设置安排。在以专业教育课程为主导的课程模式下,公共课程多为专业服务的基础类课程,课程内容偏向应用型与专业化,工具性的内涵多于人文性。如数学、计算机、英语等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还有就是课时占比很高的思政类课程占去了高职生通识类课程中刚性课程计划的大部分。而对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人文类、艺术修养类、身心健康类、公民生活类等综合教育类课程,很多高职院校都作为选修课程开设,不仅缺乏宏观的整体设计,而且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因人设课,可供选课的余地很小,缺乏教材、经验丰富的教师、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教师授课质量差,开课与考试管理松散。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学分与评价等方面都亟待发展与完善。
  3.开展通识教育的条件保障问题。高职院校的师资在开展实施通识教育方面的能力与水平还较低,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尚停留在表面层次。在专业教育主导模式的束缚与影响下,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实践与教学,在认识上总将其视作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与从属,缺乏全人教育的理念,往往以服务专业教育为主要的取舍标准,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存在明显的功利趋向。对实施通识教育,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实施管理机构,课程设置与开发基本处于比较自由随意的状态。教务处管课程,学工处管社团与活动,没有明确的通识教育的目标,实施过程缺乏相应的政策与制度保障。
  4.开展通识教育的文化环境问题。当今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存在对“人”的忽视与“人”的失落的倾向。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更注重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认为高职生只要掌握技术、有个“就业的饭碗”就行,高职的文化就是专业主导的文化。至于未来职业生活中人格的因素,职业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长期忽视,成为社会贬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大诟病。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中最缺乏的是人文修养的培养与职业精神熏陶的文化。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创设一种使受教育者变职业为事业(成人)、变智力为智慧(成才)、变操作为创作(成器)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高职园区通识教育推进策略
  1.利用园区专业错位互补优势,破解专业主导教育下高职通识类课程单一狭窄、人文性弱的难题。以往高职院校过多强调专业教育,设置过多的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传统,纯粹满足就业需求,而对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兴趣和选择的需求、社会多样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兼顾得较少。单一的专业课程把人文综合类课程、活动类课程、隐性教育类课程等课程形式挤向边缘化,阻滞了大学教育功能的释放。可以说,通识教育的平台几乎被专业教育完全挤占,除了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两课”等刚性要求的思政类公共课程外,就是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准备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设置狭窄,课程文理分隔,缺少文、史、哲、艺术、生活等通识类必修课程,缺少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综合型、文理互相渗透型的通识类选修课程是多数高职院校较为普遍的状况。对于学校来说,这类课程开设成本大,见效慢,且专业教师为主导的高职学校也不具备开设人文课程、跨学科跨领域综合课程的能力与条件。高职生人文素质较低的问题首先应当是高职的课程模式问题。高职园区共享开放的特征应予充分利用。园区集聚多个学校多个专业的师资、课程资源,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支撑的通识教育平台很大,共享的面很宽。园区各个学校应充分打破壁垒,跨专业跨学科集中开发共享开放型通识课程资源,开设丰富的园区共通的大型跨领域通识教育特色课程,为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拓展空间。
  2.利用园区师资资源相对集中丰富的优势,破解高职通识教育力量薄弱且组织松散的难题。有效地开展通识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是前提与基础。高职从事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贫乏,缺乏较为完善的高职领域通识教育理论指引,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顶层设计制度与政策,缺乏通识教育的研究与专门的学术刊物。通识教育的理念在高职领域还没有真正确立,多数停留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层面。而高职园区集中多个专业领域的师资资源,在师资交流共享、互通有无、集中攻关、系统培训、成果分享等方面有着较好的环境与条件。园区各高职院校应冲破体制机制束缚,探索建立园区师资联合培养、联合开发课程、联合实施通识教育实践活动的共享机制,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设良好的共享交流平台。
  3.利用园区通识教育平台与文化互通交融的环境优势,破解高职通识教育效果差评价难的难题。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综合学习的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实现其教育功能,离不开庞大知识体系支撑的学习平台,道德提升与人格养成的文化环境。利用信息化的技术与手段,开发适应高职生学习需求与成长发展的共享型通识类课程与通识教育资源库,搭建校企文化融合的共通性学习成长平台,利用网络、新媒体、学生竞赛活动等多元、多形式的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提升校园文化对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是当前高职通识教育在专业教育背景主导下培养人文精神、促进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园区多个学校、多个专业门类、多个校企合作范式形成的多元交融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熏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值得探索与综合利用。通识教育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特别是对道德、人格达成度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与测评体系。园区可以通过共享平台,尝试建立联合的综合素质评估制度,实施跨院跨系通识教育完全学分制,对通识教育课程与活动实施综合性监控与评鉴,对通识教育的效果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程度进行跟踪比较与诊断性评估。
  三、高职园区通识教育平台的开发模式与实践尝试
  1.学习资源平台建设。一是在通识教育的理念框架下,利用高职园区、职教集团的有利条件,组建高职院校联合体,共同开发构建园区高职院校可共享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借鉴中外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以核心课程模式,集中开发搭建适合高职教育自身条件的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平台。通过推进高职公共核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将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思政类、身心健康类、生涯规划类、创业创新类等刚性教学要求的通识课程资源集中改造升级为基础性学习平台,以信息化、多样化、立体化的课程资源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虽规定学时学分,但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必修形式的公共通识类课程,学生可自主选课、选教师、选课堂教学形式,使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程,真正成为贴近高职学生实际的融学生自主学习、管理、评价一体的“三自主”公共课程学习平台。二是依据“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计思路,推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高职通识类课程结构与组织形式的变革。利用园区多个学校、多个专业、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资源,开发建立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类通识教育提升平台。平台以选修课程、选择活动的形式,完成通识教育,提升平台规定的学时学分。这一平台的开发,应结合高职学生理论基础弱、动手实践能力强的特性,突出以活动为学习载体,着力于课程资源的丰富多彩,资源素材的文理兼顾、专业互通,资源的动态更新与不断完善。
  2.文化交流平台建设。一是通识教育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这种“全人”理念的教育与培养,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与教育环境的影响。在高职园区通识教育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中,跨专业跨领域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园区定期的专业技能比武,企业文化进校园、校际间的文体活动比赛、大学生社团活动等都可作为校际间通识教育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元素,纳入系统集约化的高职通识教育大平台中,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二是良好的通识教育课程与各种形式的通识教育载体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与共建共享的管理运行机制上。园区实施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管理模式与考核评价模式离不开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有效的共享机制。组建高职院校联盟体,成立高职通识教育组织管理机构,通过资源共享模式,共同开发课程,开放教学资源,共享师资培训,探索跨校注册,实施通识教育完全学分制,跨学校的服务交流软性平台建设十分重要。园区各学校可成立通识教育管理理事会,以专项项目负责制的形式,推进通识教育交流服务平台的机制与文化建设。
  3.评价分享平台建设。通识教育的目标达成不仅要通过实施通识教育的课程、活动,建设适宜的校园文化环境,更要对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不间断的监控与评价。而对通识教育目标达成度的考核是较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特别是对其人格、道德达成度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目前还缺乏有效可靠的测评方法。集园区各个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手段方法的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各个评价模块的指标体系,通过德育、人文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创业创新教育等多个通识模块完全学分体系的顶层设计,实施跨院跨系通识教育完全学分评价制度。园区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建立抽查诊断的评价机制,定期开展通识教育现场把脉式诊断评价,通过评价平台的成果分享,有效指导园区各个学校深入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活动,为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向平.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有效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
  [2]陈向平.工学结合背景下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7).
  [3]陈向平.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提高的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4]季诚钧.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2).
  [5]陈向平.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瓶颈与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6]王世伟.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软实力培养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4).
其他文献
进化论对中国近代国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章以胡适为例,探讨进化论在当时文学界产生的争论和影响.胡适以"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进化文学观念,有力地推动了
笔者就新形势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发挥党校的特殊作用,在新形势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
在煤矿电力系统中,由于前些年的投入不足,造成一大批超期服役的110kV、35kV变电站不能及时更新改造,每年虽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进行维护和整治,但效果很不理想。要从根本
近一段时间以来,仍然不断有家长因为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来就诊。有一些家长,还曾经多次就诊过。虽经医生多方解释,这些家长们仍然坚信孩子之所以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因为他们缺乏
文章介绍了多媒体素材文件的不同格式以及多媒体素材采集的基本知识,强调了多媒体素材准备工作在课件制作中的重要性。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文章从建立指标项系统、确定权重系数、划分等级标准诸方面对多媒
在计算机视觉中,当进行人体目标检测时,人体的肤色在抽取目标底层信息方面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肤色的生物特性、信息采集和检测等方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了详细的论述,介绍了肤色检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体育中实施美育是历史的要求。体育中的美育充满着多种艺术的人体运动,可以健美身体,美化心灵。高校体育教师要勇于实践,使体育教学成为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摘要]工学结合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选择。文章从工学结合的视野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外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单一、高职生对工学结合的认识不充分、校企双方管理界限模糊等,并分别针对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提出了有力举措。  [关键词]工学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刘光照(1967- )
人体有很好的一套护卫系统,如果这套系统不好好工作,人就会生病。一个消防员发现一个小火苗,在很早的时候完全有能力灭掉,等着大火起来,就很难灭掉了。所以机体内在的防御机制、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