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驰骋的杂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_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1月30日的傍晚,我走进河南电视台副总编兼公共频道总监李学洲的办公室。两位工作人员正围着办公桌向李学洲说着什么,对面的电视机正在播放公共频道的节目。见到我,李学洲走过来亲切地和我握手。他身材魁梧,一身黑色衣服在柔和的灯光下更显出一种威仪。“聊些什么呢?”其他人出去后,李学洲笑着说,儒雅坦诚的脸上闪现着红色的光泽。听着他低沉有力地诉说平常一个个激情燃烧的日子,不由得感到他身上有一种常人不具备的蓬勃生命力。
  
  “疯子”似的激情创业
  
  2000年6月,在全国新一轮电视大战烽烟四起之际,李学洲受命担纲组织创办河南电视台第八套公共频道的重任。那时已能看到30多套全国各省市卫星电视节目,仅郑州就有14家自办电视频道,其中一些频道起步早、实力比较雄厚,在观众中已有了较稳定的收视群体。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再创办一个频道争取一份蛋糕,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更让李学洲感到压力大的是,除了一个呼号、局属单位凑的400万元、五六个创办者之外,就再也找不到更多的资本和资源了。然而,这并没有吓倒李学洲,反而激起了他强烈的好胜心。李学洲和员工们就分析现实条件,科学确定频道定位——思想性、公共性、文摘性、可视性,在栏目设置上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变”。经过六个月的前期筹备,公共频道在2001年1月1日终于开播了!李学洲回忆起来有点激动:“‘40、400、180’是我们艰难创业的最好诠释。”“40”指所有创业人员,“400”是开办资金,“180”是指180天的疯狂工作。那时没有节假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爱人说他是个“疯子”,“老疯子”带领一群“小疯子”在拼命地工作。是啊,没有这种激情怎能有现在固定资产近千万元、净资产524万元的公共频道呢?素有“中国媒体军师”之称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考察公共频道后,对其经营管理倍加赞赏,认为公共频道的投入和产出比令人惊讶。
  “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它现在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当我问起“经营公共频道的过程中最头疼的事是什么”时,李学洲蹙了蹙眉,深有感触但又无比自豪地说:“当然是在频道刚开播时,我们的资金捉襟见肘,用一句话形容,麻袋上锈花——底子差。”我能理解李学洲当时的心情,困难重重、风险重重,然而他却克服了,像万里长征一样带领部下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那时摄像机只有三台,一台大的固定在演播室,一台掌中宝,外采的仅有一台肩扛式的,怎么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向熟人借,去别的单位租。节目呢,善精办、少自办、多引进,人员少就身兼数职,文的武的都干,用李学洲的话说就是“员工人人做拼命三郎”,到2001年10月底,他们就已完成和实现有效资产1000万元,提前超额完成了频道第一年预定的发展目标。如今他们先后策划组织了2001年“植世纪之绿”大型公益活动、2002年“迎奥运万人健身长跑”活动、“手拉手——帮扶困难职工”的活动、2003年的展示全省民营企业家风采的“建设者之歌”大型文艺晚会、首届中原住交会风云总评榜颁奖盛典晚会、2004上半年的珠宝使者大赛等社会活动……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被上级领导赞誉为开创了活动经济的新思路。
  今年9月,公共频道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了改版,新栏目《聚焦中原》的收视率一路飙升,在公共频道所有节目中排列第二,效果甚佳。经营上,李学洲说,在“内容为王”、“内容至上”的旗帜下,还将抓住市场机遇,举办各类大型社会活动,延伸和强化电视频道的社会服务功能,用超常规发展,促进频道的品牌建设,拓展频道的盈利渠道,最终形成电视频道服务与经营的多元化格局。
  
  “孺子牛”似的辛勤耕耘
  
  “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鲁迅这句话用来形容李学洲再适合不过了,周围的同事最清楚,用强烈的责任感、疯狂的激情、满腹的才华概括他也不为过。李学洲身后的书橱里是一排排的书,紧挨着书橱的仍是层层叠叠的书。李学洲谦虚地说他很崇拜毛泽东,河南电视台第八套公共频道就有八路军的意味。是啊,那层层叠叠、曲曲折折的书不仅蕴含着公共频道创业走过的足迹,而且筑成了李学洲人生征程上的精神阶梯。
  1955年,李学洲出生在豫西义马市一个半工半农的家庭,新中国成立之初,父亲当了矿工,使得后来他们兄弟姐妹有了读书的学费。在学校,李学洲聪明刻苦,喜欢作文,回到家里很懂事,12岁就帮家里干农活杂事,16岁中学毕业后子承父业当了矿工,艰难的工作磨炼了他的坚强意志。22岁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军扛了钢枪。没想到这次军旅之行竟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一手握枪杆子,一手握笔杆子——当新闻干事。从此,寒冬酷暑,李学洲就在文字架起的时空隧道蹒跚学步、尽情挥洒。后来,转业到河南省广播电视厅与电视结缘。一路走来,他自己创作及与人合作编发的各类稿件达800多万字,独著的新闻评论、学术论文、杂文、书评、节目点评、调查报告、授课文稿等38万多字,均在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李学洲打开书橱,里边挤着一排排参差不齐的红本子,那是各种获奖证书!我仿佛看到李学洲抱着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首届全国“十佳百优”理论工作者等各种奖章在人丛中笑。著名评论家、杂文家杨诚勇(笔名晓阳)这样评价他:探骊得珠,天道酬勤!的确,李学洲是个勤奋执著的人,不管治学、工作、生活还是做人、做事都在追求一种精神方向,选择一种生存状态。
  
  “金石”般的真诚待人
  
  到公共频道的各部办公室走走你就会感觉到一种融洽友好的气氛,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原来公共频道创办伊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频道理念,形成了“制度管理+事业环境+经济杠杆+感情投资”的人才管理机制。员工吴楠说:“李总对我们既严格又平易近人,那种诚意让人感动。”
  熟悉李学洲的人都知道他爱读书,善思考,勤于动笔。而且兴趣广泛,由于工作很忙,就只剩下写作和交朋友两种业余爱好了。丰富的阅历使他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朋友。“与人为善、以诚相待”是他交友的原则,因而得到众多朋友的信赖。老朋友宋国华、王树茂和他多次合作写论文,都认为他热情豪放、急公好义。而他则认为无论走到哪里朋友都是一笔精神财富。
  谈起家庭,李学洲脸上浮起幸福的笑容。爱人是会计,上班回来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对李学洲的事业总是给予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孩子也和妈妈一样坚定地站在爸爸的身边。李学洲认为家是他坚强的后盾,想起爱人就会想起那首《十五的月亮》: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生活中的李学洲少了一些闲暇,工作中的他多了一些忙碌。“急躁是我的一个大缺点”他说,“恨铁不成钢”。其实,这何尝不是优点呢。急人所急,忧人所忧,如此真诚待人,难怪别人说李学洲的人缘特好。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2004年10月12日,广州市天河区法院作出判决:《中国改革》杂志的两篇报道——《两种改制两重天》、《谁在分“肥”》没有构成侵权,驳回原告广州华侨房屋开,发公司关于《中国改革》名誉侵权的诉讼请求。长达一年多的诉讼,考验着媒体的道德与责任、社会的正义与良知、司法的公正与开明。广州市禾河区法院对此案的判决,开启了保护媒体舆论监督的先河,明确了新闻内容基本准确就可以规避名誉侵权的司法精神,清晰界定了名誉
期刊
从事记者生涯的第一年往往会给每一个新手留下既充满希望又常遭遇挫败的难忘记忆。即使如今已经站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讲台上,我也忘不了5年前刚刚进入新华社工作时与历史擦肩而过的两次经历。  1998年9月,直辖刚刚一年的重庆市主办了它的第一次国际研讨会———中美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会议旨在推动中国的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和中国经济发展,参与联合主办的美方合作者是一个叫做全美亚洲研究所(The Na?鄄
期刊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一张报纸若没有好的新闻评论,就等于没有灵魂。改革开放的今天,党报评论在宏观领域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担负的解释政策,更新观念,解决问题,指导工作的重要责任更加强化。很多党报都纷纷在重要版面开辟专栏、专版,加强新闻评论的分量,党报新闻评论呈现出逐步繁荣的态势。但是,眼下一些党报的新闻评论却难以尽如人意,阅读率不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太“硬”,放不下架子,板
期刊
清华大学河南日报首期公共健康编辑记者培训班近日圆满结束。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纽约时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围绕中国重大流行病和公共健康政策与社会问题、媒体如何应对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和公共卫生危机、应该以何种方式来报道公共健康领域的各种新闻事件、如何配合政府有效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等问题,对报业集团采编人员进行培训。    部分读者对某些报纸参与房价炒作表示反感    一份调查显示,受众对
期刊
广告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人们之所以需要广告,正是因为对所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务缺乏相应的了解。然而,在如今的买方市场语境下,由于可供选择的商品或服务无以计数,各类广告铺天盖地,消费者有限的注意力越发“捉襟见肘”,难以应付。如何有效吸引消费者眼球,实现广告效益最大化?比较广告给我们开创了一方新天地。由于在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的时候,有其他竞争对手的参照,能给消费者提供进一步的信息,帮助他们迅速做出选择,
期刊
这是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江苏农村水面调查中,一篇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首肯,而又遭到种种非议的报道。但实践表明,它对推动我国淡水养殖水面经营体制改革,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耕地家庭承包经营为突破口的农村改革,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地展开,“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极大地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释放出土地的生产潜力,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大幅度增产。当时,全国绝大多数贫
期刊
轮椅上的“记者梦”  王世辉    他是一位依靠轮椅“走路”的农民。他是一位摇着轮椅走乡串村采访,伏在用木板搭成的“书桌”上写作,从而有数百篇稿件见诸报刊、电台的“农民土记者”。著名作家湖涌称赞他“既能走过芬芳的早晨,又能走过泥泞的黄昏”。他的名字叫陈浮。  陈浮今年47岁,是河南省滑县上官镇武安寨村农民。幼年时期,因患一场大病落下了重度残疾,最终只能靠一辆轮椅车“走路”。命运的不幸没能击垮与生俱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使人类信息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在学术信息交流中承担重要角色的图书馆在其运作和思维模式上却基本没有变化。传统的代查、代译、定题服务、专题咨询等仍是其主要服务项目,这种服务难以解决用户信息需求中潜在的一些根本性的深层次的问题,也不能满足用户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的涉及高技术的精品化的信息需求。因此,图书馆应从根本
期刊
10月28日下午5点30分,国内债市交易员们结束了还算平稳的一天,正准备下班。这一天波澜不惊,上证国债指数以95.971报收,比前一个交易日微量上扬0.04%。  “我们都已经准备要走了,这时一位同事偶然上了央行网站。”一位交易员说。他看到央行网站上挂出了“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消息。一下子,所有人都惊呆了。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各种传播渠道:短信、电话、MSN……每个行业人士口中只有3个字
期刊
2004年6月4日至14日,《河南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推出系列报道“麦收时节乡村行”,共刊发《“俺觉得种地有奔头了”》、《滞洪区里笑声朗》、《黄泛区农场土地热》、《卖粮记》等9篇稿件,其中8篇以生动鲜活的“现场短新闻”反映了降低农业税税率、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后农民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他们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多种粮食的心声,也反映了几项大的改革后县乡领导干部工作中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