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背景下如何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is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究竟应该以落实字词为主要目标,还是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品味文言文中的文化价值上,这历来有争议。新课程改革以前,文言文教学往往以教师“灌输”为主,“串讲法”的盛行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产物。在这种呆板机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被扼杀,文言文本所包含的昂扬激情和饱满的文化韵味荡然无存。精美的古典作品被无情地肢解,学生被要求死记硬背一些实词、虚词以及它们的用法,而对文章的内容和从文字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却知之甚少。这种重“言”轻“文”的文言文教学在新课程实施之前,可谓比比皆是。然而新课程的实施,是否就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呢?
  走进文言文教学课堂,现状依旧令人担忧。新课程改革至今已走过了8个年头,总体来说是有成效的,但是这中间的曲折也是明显的。其中影响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的“阳奉阴违”。这类现象同样出现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虽然口口声声标榜自己是新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和坚决拥护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模式:字字落实,句句点明。而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享受语文”。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他们难道不是在“享受”语文带来的乐趣吗?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在一线教学的实践中,摸索出几种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
  一、在书声琅琅中激发兴趣
  熟读成诵,培养语感,增强兴趣。诵读是语文教学传统中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上接近于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的“渗透式学习法”——即在没有完全弄懂的情况下,以体会式的方法学习。中学语文课本选编的古诗文是名家名篇,其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皆有典范精到之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的经验不正证明了多读的重要吗?故在文言文教学中,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首要一点,就是多朗读,以至于达到熟读、背诵、背熟的程度。“得之于口,又铭之于心”,“读之以情,又感之以趣”。在多次诵读的过程中,去感知文言文的用词特点、句式结构、语言习惯、语气句读等。熟读的结果,是把一种语言习惯深深印在脑海里,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水平和能力。诵读的方法要多样化:单独读、齐声读、分组读、男女读、竞赛读、配乐读、目标读等相结合,营造一种文言文学习的语言环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模块“寻觅文言的脊梁”,明确提出,教学的方法应是“因声求气”。“因声”,就是依靠响亮的诵读,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话语情境。“求”,捕捉也,探求也。“气”,含义之一,指作者发话的口气、声气,遣词造句的特点,作品里一个个人物说话的口吻;含义之二,指心绪、心情、心性,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情绪、感情、态度和思想,还有才气、气质等。“因声求气”的过程,就是要大家体味作者是怎样把自己或者作品里人物的情绪、态度和思想,熔铸在富有生气、富有节奏感的语言里的。体味这种情绪、态度和思想的特点,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节奏等表现出来。
  二、在平等交流中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课堂气氛沉闷,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是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洋洋洒洒,辛辛苦苦;学生则或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因此,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教师应由高高在上,下到平等参与、同时又进行积极指导的地位上。将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才能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沉闷。这当然不是指教师对学生放任不管,而是教师一定要注意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对学生进行影响。深入挖掘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多给每位学生发言和提问的机会,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处。如,组织学生讲故事、举办简单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在激情演绎中激发兴趣
  文言文虽深奥,文句理解有一定困难,但如果将表演机制引入课堂,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本剧,就是很好的表演形式。《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因为故事情节比较曲折,所以演起来就更加有发挥的余地。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指导学生学习这一段时,让学生将这个故事改为课本剧上台表演,三个学生用心去揣摩这三个人物的特点,把蔺相如的智勇演得透彻,把廉颇的忠诚和真诚演得感人,把秦王的威仪演得生动传神。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演罢,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学习兴趣的激发。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读是统一“文”“言”的黏合剂,教师要恰当运用多种朗读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正字音,晓文意,品文句,悟内蕴,通情感。
其他文献
看过的一个笑话,编的很有意思。在一个国际夏令营里,老师让孩子们讨论一个问题,题目是“世界粮食匮乏问题”,孩子们都不明白这个题目,但原因不同。美国孩子问:什么是世界?他太狂了,美国就是一切,不知道美国之外有世界。非洲孩子问:什么是粮食?他太穷了,没有见过粮食。欧洲孩子问:什么是匮乏?他太富了,不知道有匮乏这种事。中国孩子问什么呢?他问:什么是问题?这是讽刺中国孩子不会提问题,没有好奇心。  是谁偷走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一般情况下,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其传统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在当今社会还有着许多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
期刊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农村中学,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因此,教室常常是“满堂灌”、“一人表演众人看”的场面,形成了教师怎么讲、怎么写、怎么考、学生怎么听、怎么抄、怎么背的教学程式。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出,教师要一改传统的上课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只有教师勤钻研,学生负担轻,才是减负增效的教学。否则,学生的课
期刊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但是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着弊病。比如,问题设计无序,没有层次感;问题设计得浅显或深奥,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甚至有的教师未经思考,课上随意提问;等等。上述现象决不是课堂教学的个例,这些教学问题的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问题设计的目的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链”,通过教师的引领与学生的
期刊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由眼前的良辰美景、好友欢聚联想到人生的困惑,发出了“岂不痛哉”的感叹。然而面对着之前那样惬意的陶醉和畅快,王羲之的痛到底能有多痛呢?这种痛会不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呢?  可以来细细品咂一下下面这一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期刊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也就是给古书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句读是什么呢?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不仅古人重视句读的训练,近年来高考文言文考查也越来越重视断句(句读)了。2011年全
期刊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加油,学生才会积极主动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学习,主动愉快地磨砺自己的品德,挖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努力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全的心理、健康的身体。  一、让学生给自己一个梦去追  进入高中,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虽然家长、老师都要求他们
期刊
关于作文评改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早有明确精到的见解: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学大纲也提出中学生要“初步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可见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而不是检验教师的批改能力。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曾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当堂评讲作文,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迎合了中学生
期刊
如今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对作文的考察,就拿江苏高考来说吧。作文的分值,已高达70分,占高考各科总分(480分)的14.6%。甚至有人说,作文的成败决定了语文的成败,也就决定了高考的成败,可见它是重中之重,关乎着全局之成败。记叙文又是高考作文考查的重要文体,但纵观这几年学生写的记叙文,可谓问题重重,或审题不准确,或材料陈旧无真情实感,或语言幼稚干瘪。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文缺乏主体意识,不是“我要写”,而是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出,高中生的阅读尤其是深入阅读经典作品的要求业已提上议事日程,一改以往忽视课外阅读的状况。而且学生的阅读热情也空前高涨,他们自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阅读要求。而另一方面,教师阅读经典的意识却还落后于形势。他们或者不敢放开学生的阅读,唯恐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因而顾虑重重,举步维艰;或者缺乏指导学生阅读的有效手段,不能或无力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尤其是指导经典作品的阅读。  在新的形势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