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级而上 稳步前行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9年于东南大学获通讯工程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导师的建议下和知产圈前辈的引领下,义无反顾跨入知识产权行业。2009年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后,先后任职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2015年5月至今任职于三胞集团有限公司,为建立集团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一年内,完成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处理投资并购项目的尽职调查、合资协议、许可协议等环节的知识产权相关工作。开展商标申请、专利申请、版权登记。实现了三胞集团及两个下属子公司专利申请从无到有,并达到年申请量80件;实现了集团公司商标申请总量1000余件,注册完成500余件。
  硕士期间师从中国移动通讯技术领军人尤肖虎教授,在導师的建议和知识产权领域前辈的引领下,于毕业后义无反顾跨入知识产权行业,历经两家优秀民营企业和一家科技型国有企业,非法律专业出身的燕菁菁用七年的时间脱颖而出,从学生时代的技术型人才,逐步转型成为独立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再到综合型集团的知识产权制度顶层设计者,从职业上逐步实现了量的积累和质的转变,完成了知识产权经理人之路上的步步前行。
  中兴通讯:职业生涯的起点
  对于理工背景出身的燕菁菁而言,踏入知识产权领域其实并非偶然,早在东南大学攻读通讯硕士期间,燕菁菁就已对知识产权这样一个新兴行业产生浓厚兴趣。“由于专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理工科背景,加之我自身对知产行业也有着强烈的热爱,所以在毕业后我毅然决定投奔知识产权工作。”专业上的跨越并非易事,燕菁菁亦坦言这一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这一路走来,顶住压力自我成长,持续为企业贡献是主旋律。”而谈及自我成长与积累,就不得不提到燕菁菁知识产权经理人的从业起点——中兴通讯。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的第一个东家,在中兴工作期间,公司为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新兵提供了先进而全面的知识产权实务培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得以实现快速的转型,并掌握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方式。”聊到中兴通讯这一为燕菁菁的知识产权经理人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地方,燕菁菁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
  在中兴通讯,燕菁菁的主要工作是参与专利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工作,包括中国专利的检索、布局、申请、评价、培训,参与专利资产的管理和评估、专利许可谈判、公司与高校技术合作项目等等,以及PCT国际专利申请、PCT进入国家阶段等。在这期间,她推动了HPPD全流程管理的知识产权嵌入工作,并且担任了核心网重大预研项目的知识产权专项小组组长。作为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上市公司,中兴通讯的知识产权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在中兴通讯的工作经历对燕菁菁的知识产权经理人之路所产生的影响可谓深远持久,她说:“中兴通讯的知识产权管理相对成熟,在前辈们投入心血搭建的这样一个平台中,我们在稳健运转的同时会不断有新思路、新火花闪现。而对于我而言,在日后独立承担IP管理工作的日子中,也会借鉴当年的管理模式。我相信管理的实质是相通的,无论什么行业什么企业,都需要抓住不变的核心并顺应时势进行调整。”
  “从纯粹的理工科专业转型到知识产权经理人,这一路确实并非一帆风顺,但幸运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前辈的指导,为我敞开大门,在中兴期间通过两大考试获得专利代理人资格和律师职业资格也树立了自己向知识产权经理人一路走下去的信心。现在回想,这是我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无比正确的决定,而在工作各阶段所经历的考验,也未尝不是人生的重要历程。”今时回首过往,燕菁菁深有感触地说。
  南瑞继保:独立主管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启
  2013年8月,燕菁菁就任国家电网下属的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经理。南瑞继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先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在中国的继电保护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其差动继电保护技术国际领先,甚至是西门子等国际大咖的密切跟踪研究对象。如果说中兴通讯为燕菁菁的知识产权经理人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在南瑞继保的两年则是她独立主管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启。
  燕菁菁初入公司之时,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虽然已有一定规模的专利申请,但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专利意识与海量博士硕士的科研水平不匹配。任职期间,燕菁菁帮助企业建立了全套专利风控和管理体系,完成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制定,实现了专利审批及申请流程、专利资产管理数据库、专利检索数据库从无到有的建设。此外,她还积极推动完成国家《知识产权企业管理规范》贯标及江苏省战略推进认证,达成一年200件的高质量的专利申请任务,并且通过内外专家讲座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擅长专利分析和布局的发明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到2015年,“五大研究院、设计院数百名科研人员经过十多轮轰炸培训和评审会讨论,理解了专利的实质、保护范围的意义,以及专利文本质量在后续维权中的价值。意识的改善加上企业踏实苦干的作风,公司的专利质量得到巨大提高。专利工作逐步形成了专利分级‘内撰外委’,研究院发明人共同参与的模式,降低成本的同时又加强了对资产的管控。”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任职期间的2014年,企业的发明专利ZL02138170.4《变斜率的比率差动保护方法》荣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谈及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燕菁菁感触良多:“这件报奖专利是关于一种可靠的继电保护技术。虽然电力行业的新技术不如通讯、智能硬件等行业那样丰富和快速,但电力行业的技术是紧密关系到国情民生的,行业内曾出现过保护失灵经引发电站火灾事故,大面积断电,造成极大损失。申报过程总是艰辛的,与一群头发花白的工程师们夜以继日进行研究,公司内部多次论证,直至最后国家电网公司封闭讨论。要从专利文书中细微且枯燥的文字描述中提炼出其所蕴含的巨大技术价值和贡献,用所有不同行业的评委都能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其中的反复磨练,难与人道。”
  在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任职期间,燕菁菁为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助力,将通信行业的优秀经验带入电力行业,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独立担当企业知识产权主管的能力。   三胞集团:集团化管理下的知识产权经理人之路
  自2015年5月起,燕菁菁加入三胞集团有限公司法律事务管理中心任知识产权高级经理。加盟三胞集团后,燕菁菁对集团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视,在她看来,为集团建设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对于集团的管理意义重大:“集团条线管理,通过工作汇报制度、会议、论坛等,实现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在下属企业遇到纠纷和问题时,集团及时提供支持。说起来寥寥数语,可落实执行时才见真章。各公司本来独立运营独立决算,达成共识和共赢并不可能仅依靠一纸通知文件。而共建平台可以让下属企业在遇到类似的知识产权问题时,通过集团平台经验共享,把十根柴火聚成一束硬木。集团亦可以为下属企业提供强大的外聘律师事务所和外部资源,真正实现后方的大平台。”近两年时间以来,燕菁菁在领导的支持下,初步实现了集团知识产权平台的搭建,并不断推动集团完成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在知识产权事务领域形成集团归口管理部门法律事务中心与其他各相关联部门之间的协同模式,实现集团与下属公司的管理与支持,并建立完善了集团体系下的各类知识产权数据库。
  三胞集团目前在海内外拥有100多家直属或控股公司,南京新百和宏图高科等多家上市公司,已形成大金融、大消费、大健康三大产业板块。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跨国集团环境下,如何贯彻知识产权管理理念,控制风险,加强布局,是知识产权管理人面临的巨大挑战。“三胞集团有限公司与我之前工作过的两家公司的管理模式相比有极大不同。集团公司以投资并购为核心,各筹备组、子公司着重投后的整合运营。前方小团队后方大平台,如何抓住工作重点为集团发展做好支持,这是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难题,作为IP管理的策划和执行者,同样压力巨大。”燕菁菁向记者坦言。加入三胞集团以后,在燕菁菁眼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集团产业板块的丰富,投资并购业务、商贸百货、众筹、生物医疗、金融、地产、新闻媒体等等,各行业商业模式的不同会导致涉及的知识产权领域也不同,这要求集团的知识产权工作在商标、专利、版权、竞争、广告,甚至特定行业的法律法规下,都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持,这对集团的知识产权工作者要求甚高。“快速学习是必要途径,可是仅凭一己之力并不符合当代互联互通的思维。因此通过集团Hub的模式来解决才最省时省力。举例来说,集团旗下的某子公司需要申请美国商标,希望了解美国商标申请细节,我从集团来协调美国子公司inhouse律师帮助。再如某子公司A遇到未曾处理过的IP纠纷,那么我除了提供自己的意见以外,还邀请其他各公司法务介绍相关经验。这其实就是遇到难题变通而行,通过协同运作将集团公司产业板块繁杂所带来的难点,转化作优势。”燕菁菁说。
  企业法务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公司的内部法律事务,处理对外的诉讼、纠纷案件同样是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的重要工作。加入三胞集团以来,除了管理工作,燕菁菁支持了多起棘手案件的处理,在处理过程中,燕菁菁越发意识到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中存在的种种不完善之处:“比如外资品牌进入中国时遭到商标抢注,并遭到勒索,而在海外的品牌歷史和使用证据很难作为无效对方商标的证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更有力地说服法官和行政管理部门,更精准地把握案件方向解决纠纷,就需要扎实的法理基础,以及对社会和法律变革的跟踪研究,所以我逐渐意识到,作为知识产权经理人,永远不能忽略理论学习。”基于这样的考虑,燕菁菁决定继续在职攻读法律硕士研究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目前其已经参加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
  七年的知识产权经理人之路,燕菁菁走得扎实,走得稳健,也越走越开阔,唯一不变的是她心中对知识产权行业的热情与孜孜不倦追求进步的毅力。
其他文献
199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2001年获得清华大学法学学位,2010年获得EMBA学位。先后任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UT 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Unilin 集团。现任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高增长区知识产权运营总监一职。在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任职期间,带领团队,负责运营公司在高增长区(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的无形资产,将霍尼韦尔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包括技
期刊
翻开天闻世代知识产权诉讼团队资料的一瞬间,最先抓住记者眼球的其实并非团队十多年来征战全国各地、在知识产权诉讼领域所留下的辉煌战绩,而是《七剑》、《五号特工组》、《雪山飞狐》、《新白发魔女传》等知名影视剧的名字。对于90后的记者而言,这些电视剧编织了我的童年记忆中一个个欢乐而多彩的乐章,许多人物、情节、桥段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甚至现在依然能哼唱出个别插曲的旋律。而在这些电视作品的幕后,正是作为法律顾问
期刊
2003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了知识产权行业。在爱国者、搜狗、奇虎360三家公司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十余年。作为360的首位知识产权人,组建的奇虎360知识产权团队,完善了员工知识产权申请流程、专利申请规范、代理机构质量审核标准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使奇虎360从每年专利申请不足20件发展为连续多年专利申请量突破千件的领军企业。目前,奇虎360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超8000件,国内授权专利
期刊
2016年7月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对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骑客”)提出的无效请求作出审查决定,宣告专利权人陈和持有的“两轮电动车”(专利号:201320128469.4)实用新型专利权全部无效。至此,扭扭车江湖上关于“一专利一统天下”的传奇破灭了。因该专利而长期以来一直被业内口诛笔伐为“抄袭者”的骑客,历经一年多的艰难维权,带着壮士扼腕的悲壮,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  据Ch
期刊
200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电子信息技术专业,2007年取得苏州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2009年取得专利代理人资格和2013年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从事企业知识产权工作12年,现任武汉精测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部经理。在职期间,为公司制订和执行了一系列企业知识产权相关的制度流程,并主要在知识产权上全面融入研发流程、建立完善的评审机制、建章立制与创新考核、案件品质考核这四个方面积极推进工作。这些工作成
期刊
张勇,拥有15年电子行业知识产权从业经历。2004年取得专利代理人资格,擅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营运。任职新技术开发集团。先后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及营运体系,组建专业专职的知识产权业务团队。知识产权政策拟定、监督,知识产权业务统筹,处理专利申请及答辩、专利技术调查、专利风险调查评估、技术秘密侵权行为分析等,以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处理、知识产权教育训练。具有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欧洲专利申请、专利侵权分析
期刊
硕士,专利代理人、律师、IPMS(知识产权管理)审核员、竞争情报分析师、PMP管理工程师。从事企业知识产权工作13年。具有较强的行业知识产权分析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管理体系、制度规范、风险防控、知识产权权利获得、纠纷处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现任职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法务部经理,负责公司知识产权及法务管理工作。精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为国云科技打造了优秀的知识产权管
期刊
企业名称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团队成员人数 92人  团队建立时间 2004年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创立于1993年4月。是一家物联网技术、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核心业务包括显示器件、智慧系统、健康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车载、数字信息显示、健康医疗、金融应用、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BOE(京东方)坚持“技术领先、全球首发、价值共创”的
期刊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于1911年创立于美国,英文简称为IBM。IBM公司总部地址位于纽约州阿芒克市,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40多万人,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IBM的全球业务范围包括服务、软件、硬件系统、研发及相关融资支持。IBM的业务模式是灵活的,并能够与不断变化的市场和
期刊
企业名称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团队成员人数 17人  团队建立时间 1997年  mg src="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zgzs/zgzs201701/zgzs20170128-1-l.jpg" alt=""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6月12日,由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而成。目前拥有浦东金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