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深描”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学者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文化的解释》是解释文化人类学中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解释人类学理论流派的奠基之作。他围绕文化的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对文化的概念、文化与宗教以及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的关系进行了详实的研究,提出并实践的“深描”方法,也无疑是文化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与拓展。本文通过对格尔兹及其著作《文化的解释》的梳理介绍,阐述其解释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文化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格尔兹;解释人类学;文化的解释;深描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49-02
  一、格尔兹与解释人类学
  解释人类学大概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人类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思潮了,这一思潮与克利福德·格尔兹的名字有着不可分割得联系。作为解释人类学派的创始人,他也因此成为享誉美国乃至国际学术界的知名人类学学者。[1]
  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韦伯的社会行为理论,帕森斯的社会、文化与人格的结构功能主义和哲学家赖尔的“心的概念”。韦伯的主要观点是:社会现实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和他们有意义的社会行为构成的。他认为“社会学应当是一门思想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借此从过程和作用上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说明的学科。社会行动则应是这样一种行动:行动者的意图涉及到他人的行为并在行动中以此为准则。”[2]他主张让国家、群体、社会制度等概念成为“可理解的行为”,使这些概念毫无例外地变成参与的个人的行为。韦伯的这一立场根源于他那个时代的德国哲学界。格尔兹的思想是与韦伯的观点一脉相承的。在帕森斯看来,文化系统通过社会化而成为人格系统的动机,通过制度化成为社会系统的规范。帕森斯更关注的是文化、人格与社会的整合。格尔兹曾明确表示将追随帕森斯,但是在后来的解释理论的建造过程中,他逐步扬弃了帕森斯的思想。英国分析哲学牛津学派的创始人赖尔认为,心理医师可以借助于实际的或可能的行为加以分析。格尔兹也承袭赖尔的思想,提出了“精神之外在的理论”,这一理论也是他解释人类学的本体论基础。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主张文化分析是寻求意义阐释的科学,目的是“理解他人的理解”。
  格尔兹的著作之所以称为《文化的解释》,目的就是在解读文化的时候使用一种新的解读方法--解释。这种解释是在对“文化”的细分的基础上进行的。关于什么是文化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定论。作者格尔兹认为文化是“使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的一套世代相传的概念,人们凭借这些符号可以交流、延续并发展他们有关生活的知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他在“深描说:迈向文化的解释理论”的章节中说:“我主张的文化概念实际上是一个符号学的概念。马克斯·韦伯提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我本人也持相同的观点。于是我以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来一些由人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规律的解释科学。我所追求的是析解(explication),即分析解释表面上神秘莫测的社会表达。但是,这种见解,这种只用了一句话就说出来的学说,其本身就需要做一些解释”。[3]而解释,是人类主观的活动过程,它必须有实际存在的客观为研究对象。《文化的解释》正是通过对具有地方浓厚文化色彩的爪哇、 巴厘岛的实地观察,结合对“文化概念对于人的观念的影响”、“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作为文化体系的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符号解读,将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对象进行“深描”,来为我们解释何为文化。而对于文化的解释,在格尔茨看来,就是人类学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文化的解释》一书的概述
  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的解释》一书是格尔兹关于文化人类学的论文精选集,五大编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前后推进的关系。但是正如作者在《前言》里所说的,其一,“只收入那些与文化概念有直接而明显关系的论文。”而对其它方面,如经济发展、社会组织、比较史学和文化生态学领域,为了避免离题太远,就没有反映。其二,“在我看来,这些论文中的思想走向是相对连贯的-它们的排列顺序是逻辑顺序而非年月顺序。”[4]在书中,吉尔兹首先对解释人类学作了简要的概括,然后对文化的概念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之后论述了文化和宗教,文化和意识的关系。他在《前言》里也强调各章讨论的观点跨越多年,他早先关注的功能主义已经不太突出了,而后来关注的符号学等现在更加突出了。
  在本书的前两编中,作者主要集合了文化的基本含义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章。在本书第一编中格尔兹向我们介绍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深描。格尔兹采用“深描”作为他的阐释人类学理论之工具,在他看来,“文化不是一种引致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的力量;它是一种风俗的情景,在其中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得到可被人理解的——也就是说, 深的——描述。”“在阐释文化中,对某一文化现象阐释时所生发出的意义数量,好象许许多多的意义链串在某一文化现象之中。”[5]第二编主要是将文化置于普遍联系中理解,印证了文化是一张网而不是一条直线。同时,也说明了文化在人类社群中的主导地位。第三编为读者介绍了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表明宗教是有着凝聚作用的文化,它可以帮助人类整合社会结构,但同时它也可能扼杀信徒独立人格的自由权利。第四编是将文化与意识形态相结合。此处的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社会公共意识。格尔兹认为意识形态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最后一编以巴厘岛人为个案,从文化的视角加以解读,这一部分也是格尔兹对其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整本书的后半部分实际上是围绕宗教和意识形态以及巴厘斗鸡所做的专题分析。这一部分的分析主要是为了强化他在前面一直努力倡导的人类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也可以说,他想将他所提倡的人类学方法进行一次经典的尝试。
  从学术意义上来说,这本著作主要体现了解释人类学派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意义。
  三、格尔兹的“深描说”
  笔者认为,在《文化的解释》所收录的论文中,更出彩的不是他对宗教、意识形态等所做的分析,而是对他所一直努力提倡的“深描”这一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阐释。   描,即描写;深描,即深度描写。最早使用深描一词的是人类学家吉尔伯特·赖尔,原本是“关于思想家在做些什么的一般问题”。而在《深描说:迈向文化的解释理论》中,格尔兹借用赖尔的概念来指出民族志有两种类型:浅描和深描。还借用赖尔的著名的例子来说明:我们设想有两个正在眨眼的少年,假如其中一个是随意的眨眼,另一个则是挤眉弄眼向另一个朋友发送信号。这两个少年的眨眼动作是相同的,在浅描式的写法中,我们无法区分是谁在无意识的眨眼、谁在有意识的传递信号。而在深描式的写法中,则以这两种行为为起点,建构知觉、解释无意识的眨眼与有意识的传递信息之间的文化层次,从而使民族志成为“一种有厚度的记述”。[6]
  格尔兹所说的深描是深度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文化意义具有意义结构,意义层次。这些意义说明文化是共有的,是成熟的。文化人类学者就是研究、考察本已成熟的文化如何塑造、改变、成就了人、群体、社会。将意义结构呈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种深描。格尔兹将“深描”作为他的解释人类学理论的工具。深描,不是对行为、话语的描述,而是对行为、语言的阐释。深描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解释,而要达到解释的理解就需要深描而不是浅描。[7]“深描”的精髓在于,它特别关注的是揭示行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解释行动的意义。其核心是“阐释他人的阐释”。在深描中,描写本身并不是目的,最主要是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细致的观察分析,展示被描述者的语言、行为、信仰等等,甚至是他们的“自我”的概念。在解释人类学中的文本就是通过“深描”产生的。让他者使用本体的符号,对于已经有的解释进行再解释,将难以理解的解释加以解释,使得新的解释更加容易理解,这就是阐释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格尔兹在此认为,“解释常常在于用复杂图景代替简单图景,同时力图保持简单图景所具有的清晰的说服力。”解释人类学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对于人类学家而言陌生或者熟悉的文化,借由中介者的角色使得阅读者了解到这种文化。而这种理解,是在不削弱其特殊性的情况下,昭示出常态的理解。一种好的到位的解释总会把我们带到它所要解释的事物的本质深处。在最终章中,格尔兹关于巴厘人斗鸡的解释,就把我们带到了“事物的本质深处”。他在描述斗鸡时,讲了如下的话语:“斗鸡,是人与兽、善与恶、自我与本我 ,激昂的男性创造力和放纵的兽性毁灭融合成一幕憎恶、 残酷、暴力和死亡的血的戏剧...斗鸡 ,把握住了死亡、男性气概、激情、自尊、失败、善行、机遇等这样一些主题,并把它们排列成一个封闭的结构,通过凸显它们根本性质的特别之处这样一种方法来表现它们。斗鸡赋予这些主题一个意义结构 ,能够历史地意识到的结构 ,从而使它们成为有意义的、可见的、有形的、能够把握的、想象意义上的“现实”。作为一个形象 ,一种虚构 ,一个模型和隐喻,斗鸡是一个表达的工具;它的功能既不是减缓社会的激情 ,也不是增强它们,而是以羽毛、血、人群和金钱为媒介展现它们...”[8]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了解到斗鸡就是巴厘人的全部,是最能展现他们内心世界的象征。格尔茨对“斗鸡”的深描,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似乎看见了那“羽毛飞溅、双鸡翻腾、人声鼎沸、一片闹腾”的场面。而这种场面又使我们体验到巴厘人视斗鸡如生命的心态,也是对自尊的满足,从而使主人似乎提高了社会地位。这也使我们理解了巴厘人的文化。
  就这样,格尔茨完成了在《文化的解释》一书中绪论部分《深描说:迈向文化的解释理论》中对文化的阐释,对深描说的验证。文化是什么,而人类学家的任务又是什么。格尔茨用斗鸡这篇民族志的记述做了最好的阐释。文化是一种大众都知道的意义,而深描,是“解释他人的解释”,人类学家就是通过小事实说明大问题。深描并非深层剖析的无尽阐述,也非事无巨细的细节堆砌,民族志应当站在当事人的立场,用当地人的事实,结合观察者的解释体系,通过表层的现象推倒身后的文化意义,而对文化意义的剖析当切实准确并富有层次。
  最后,格尔兹也总结道民族志描述有三个特点:“他是解释性的;它所解释的是社会性话流;所涉及的解释在于将这种会话“所说过的”从即将逝去的时间中解救出来,并以可供阅读的术语固定下来;它是微观的研究。”[8]
  四、读《文化的解释》的启示
  《文化的解释》这一格尔兹重要的论文集,“具体的‘田野’和抽象的理论如此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每一段议论都有实在的根据,每一段描述都有深远的寓意,这实在是专家所为。书斋理论家和田野实践者都会在《文化的解释》中体会文化,跟随作者去阐释文化,运用文化,想象文化。”[9]文中格尔兹所提倡的“深描”的方法,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马林诺夫斯基曾说过:“民族学的研究--经常被它自己的追随者误解成为一种无聊的搜寻古董的活动,是在野蛮人和“‘残暴风俗及粗俗迷信’的奇特形态中的闲逛--倒有可能变成最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而能启发、提升科学研究修养的学科之一。”[10]这给我们如何进行田野调查和进行民族志书写敲响了警钟,我们经常在田野调查中犯了只看到表面象征而忽略其背后意义的错误。“如果民族志是深描,民族志学家所进行的是深描的话,无论它是调查日记式的短文也好,马林诺夫斯基的报告书那种程度的长篇记述也好,不论它关于什么事例,决定性的问题是:它是否从递眼色中分辨出眼皮的痉挛,将真正的递眼色与模仿的递眼色区别开来。”[11]因此,我们在民族学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书写中,怎样恰当运用“深描”的方法,更深入、详细的了解当地文化和习俗,解释文化背后的意义所在,也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6]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菲根.《马克思·韦伯》[M].中文第一版,北京,三联书店,1988.
  [3][4][5][8][9][11]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译林出版社发行.2014.6.
  [7]张胜洪,刘晓静.解释人类学--论格尔兹及其《文化的解释》[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8月.
  [10]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作者简介:
  1.沈彭(1993—),女,汉族,山西晋中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
  2.王丹(1992—),女,藏族,四川宝兴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学前教育的发展,社会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而这种能力必须在幼儿园的保教活动中习得,其中专业见习是获得这种能力的预备环节。本研究试图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教育见习准备工作、校方、园方、指导教师和见习生五个维度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2015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现状进行调查以优化见习,为提高见习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欠发达地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国内大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革,大众思维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本文简要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大众生活方面的新变化,着重探讨了新媒体的兴盛对大众思维模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大众思维模式的发展策略,希望能籍此促进国内大众新媒体思维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大众思维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当前是一个科技快速发展、全球信息化的时代,由于国际产业结构的快速发展和升级,劳动力结构也由劳动和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而职业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教育模式与教育质量都影响着一个国家技能水平发展的程度。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才培养模式之一,它既保留了传统学徒制“师带徒”的特点又结合了现代学校教育的方式,其培养目标具体明确,即通过不断轮岗学习培养适合社会工作岗位所需的学徒,这也使得现代学徒制成为当前世界职业教育热门育人模式之一。随着复兴学徒制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普遍趋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24-01  微电影的商业运作模式在为业界打开市场空间的同时,也有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有网络测评机构预测,与广告相融合的微电影,到2014年将可能达到10倍的增长空间。“小体积”的微电影,或将成就品牌内容的“大理想”。中国微电影协会执行会长周凯认为,大陆微电影发展才两年时间,与微电影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期刊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43-01
期刊
摘要: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不仅要思考“问”什么,还要思考怎么“问”。即问题的表达要科学规范。题干的表达要求清晰明了,不能冗长复杂。选项的设计要有清晰的层次性,要能够概括所有可能的情况,不能杂乱无序、出现遗漏。指导老师指出我设计的问题,各选项之间层次不够分明时,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可是当自己在这之前进行问题设计时却浑然不知。本文着重探讨了对课题的研究怎样制作问卷调查表的问题及其感悟。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20世纪的西方,艺术市场发展极其迅速。毕加索是当时艺术市场的核心人物,他更了解现代艺术家在商业体系中的地位,通过与经销商,收藏家和馆长们的互动关系,他在艺术界提高声誉并通过精心安排其作品的商业展览来改造艺术界。迈克尔.菲茨杰拉德所著的《制造现代主义:毕加索与二十世纪艺术市场的创建》主要描述了这一过程。这部著作,给予中国艺术届的发展颇多启示,与此同时,作者的写作方法也给笔者论文的写作一些启示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日益重视公共外交,“一带一路”的思路建设及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这些契机使得各地政府更注重跨国交流与活动。本文以广西防城港防城区近年来所组织的一系列中越交流活动作为观察点。以该地为例,浅析在中越文化活动的发展与所遇的问题。根据分析总结,实际情况与理论性结合,借鉴一些国外案例,对个别观察到的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及解决建议。  关键词:公共外交;跨境交流;旅游开发;产业融合  中图
期刊
摘要:如何让治课充满趣味,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是当前政治课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文化生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让导入环节充满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效率。  关键词:政治课;导入;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71-01  在传统观念中,政治课堂是枯燥的、说教的、乏味的。因此
期刊
摘要: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对于新课程改革而言,更新观念是前提、小组建设是基础、过程落实是关键、科学评价是保障。本文就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75-01  一、更新观念,深化认识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要转变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