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意境谈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散文是一种以意境取胜的文学体裁,题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结构以散开为常事,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写人、叙事、状物都作为写意的材料。散文中的“意”是凝聚在作品中的动人的生活激情和深刻哲理,情和理必须通过一定的生活画面或艺术外壳来具体显现。故;散文的“意境”应该是外在境界——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饱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画面。
  关键词:散文;凝聚;意境
  我国从古代到当代的许多散文名篇,经历了长久的历史考验和岁月洗礼,仍然不失其闪烁的光辉,一直为人们所赞赏和传诵,其原因就在于有优美的意境。
  散文,从其本身特色来看,就是一种以意境取胜的文学体裁。散文以“散”得名,题材的领域海阔天空,宇宙之大,昆虫之微,凡联想所及,不受时间空间的任何限制。散文的结构以散开为常事,穿插引伸,纵横交错。泰戈尔说过,诗象一条小河,被两岸夹住,流得曲折,流得美;而散文就象涨大水时的沼泽地,不见边沿,一片谩散。散文的表现手法也灵活多变,或借助比兴,或夹叙夹议,有精致曲折的细腻描写,有气势磅礴渲染铺陈,如“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正是这样活泼多样,纵横自如的“散”,必须以凝练为宗旨,因此也就特别需要“用一根思想的线,来穿一连串生活的珍珠”,方才能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根“线”,这点“神”,就是散文的意。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散文所努力表现,刻意追求的中心,不同于戏剧和小说。散文不表现戏剧那种紧张而集中的矛盾冲突,不塑造小说那种鲜明而完整的人物形象,散文所努力表现、刻意追求的,是类似诗一样的优美意境。虽然散文也写人、叙事、状物,但都是只作为写意的片段材料。散文就是这样,在生活的海洋中,选取一朵小小的浪花,来揭示生活的本质,意境深远,文情并茂,以小见大,发人深思。
  散文之所以着重意境,还由于作者是以“我”的身份,直接与读者见面的。“我”往往是一篇散文中的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见证者,如《藤野先生》中的鲁迅,《白杨礼赞》中的茅盾,《荔枝蜜》中的杨朔,都是直接面对读者,亲切地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象戏剧的作者,自己不出场,只是个“幕后策划”者,也不象小说中的“我”,只是个“冒名顶替”者。散文思想倾向的表现方式,也不同戏剧和小说。散文的倾向固然可以“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也可以直抒胸臆,让自己赤诚的心,坦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散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实际上也是作者的生活情趣、思想见解和精神气质的一种表现。唯此,就更要求散文的作者具有高洁而美丽的胸怀。要点燃读者的感情,作者自己必须有一颗燃烧的心,要启发读者的深思,作者自己的手中必须有一把打开读者思考之门的钥匙,拿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这样,当作者在作品中诉说自己的生活和感情的经历时,既要道出自己的真性情,真心话,又要倾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真理、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激情,从而把生活中的某些哲理,形象地揭示出来,深刻地印入读者的脑海里。这是真实与深刻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这决不是文字的雕琢、辞藻的堆砌和形式上的所能够达到的。杜牧说得好,“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言愈多而理愈乱。……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答庄充书》)他写的《阿房宫赋》,就具体体现了他的这一文学主张。
   散文中的“意”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 切地说,应该是凝聚在作品中的动人的生活激情 和深刻的生活哲理。在散文中,这种激情和哲理。正象刘大魁所说:“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论文偶记》)情和理必须通过一定的生活画面或艺术外壳来具体显现。这种艺术画面,我们不妨称之为“境”。王国维说得很精辟:“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人间词话》)王国维在这里所论的境界,实质就是指“意境”而言。“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饱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画面。
   如果再具体分析一下,这里所说的外在境界,不外乎两类:一是自然景象,即所谓山川景物;一是社会景象,即所谓风土人情。杨朔的《荔枝蜜》是自然景象的,在浓翠的南国山水和香甜满口的荔枝蜜的描写中,就交融着作者心头甜美的感情,倾注着作者对甜美生活的热爱。在全文结束之前,一整段关于“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赞颂,就是对人类社会中某种生活哲理的深刻揭示。更妙的是在赞颂之后,又自然地看见了荔枝林对面许多农民在水田里分插稻秧,“梦”见了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就更深一层地“渗透”了自己的情,“言”了自己的志,把画境、哲理和谐地融合成一体,给人以宽阔的联想和无穷的余味。
   鲁迅的《藤野先生》是写社会景象的。表现了藤野先生为人正直、真诚和一丝不苟。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治学严谨的日本教师对中国发展新医学的希望,对于一个被人瞧不起的中国学生的真诚。同时,也寄寓着作者对藤野先生这种伟大品格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作为反衬,文中还写了某些大清留学生的的醉生梦死和某些日本学生的民族偏见,揭露了这些人的丑恶灵魂,寄寓了作者对于这些人的痛恶之情。这两种含着不同感情的生活画面,对于表现藤野先生来说,是对立间的反衬,通过反衬,更突出地显现了藤野先生值得尊敬的伟大品格;对于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来说,则是对立间的统一,这里正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更集中、更深刻地显现作者激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也正是这一点思想感情,把两种似乎不同的生活画面,熔铸在一个统一的意境之中,和谐地融成一个艺术整体。在文章的结尾,转而联系现实,含蓄地写了正当自己同“‘正人君子’之流”作斗争时,瞥见藤野先生的照片,回想起当年的一切,心中重又燃起了那股激荡已久的忧国忧民之情。于是,“突然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这里,作者仍然没有明抒某种情,没有明指某种理,还是用了即事寓情、因事明理的方法,深刻地揭示了题意,并把它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寄寓深远,耐人寻味。
  根据前面的一些粗浅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写山川景物的散文,往往是借境抒情,情景交融,因情出理托物言志的;写风土人情的散文,往往是情不直指,即事寓情,因事名理的。正是这种景、情、理三者的自然融合,这种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统一,形成了散文的意境。
  
  参考文献:
  [1]《杨朔散文集》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鲁迅散文精选》2009年,湖北长江出版社。
  [3]《茅盾散文集》2007年,浙江文艺出版社。
  [4]《中国历代文论选》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敬丽,性别:女,1973年2月生,河南扶沟人,本科学历,讲师职称,自1995年在河南省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从事语文课教学至今。
  
其他文献
摘 要 留守儿童的心理疾病频发是农村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首先对留守儿童的概念进行简要阐述,分析了留守儿童心理疾病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汇总梳理,具体包括:逆反心理严重;被遗弃思想强烈;对父母充满怨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柔弱无助;道德品行问题。基于农村教育现状,文章从儿童、父母、社会、政府四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预防对
市政工程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工程,随着我国市政事业发展建设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在市政工程施工中顶管技术是其施工主要技术之一,其施工方法的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
“8·03”鲁甸地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危急关头,各民族并肩战斗的故事至今仍值得回忆。民族之义:生死救援谱壮歌鲁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县,其中回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等少
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常被各路媒体记者问上一句,“您是哪里的,从哪来?”全国人大代表、三沙市委书记、市长肖杰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回答:“我从海上来.rn带着三沙
寻访北沙河源头是萦绕我近十年的梦想。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的北沙河是太子河一条支流,其河床并不宽敞,由于属于季节性河流,枯水季时常出现千涸断流的现象。水是浑黄而打着
5月7日,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发生一起杀人案.据警方调查通报:5月7日凌晨,犯罪嫌疑人辛某某(男,2002年1月出生)、李某某(男,1999年11月出生)酒后将宋某某(1946年4月出生)殴打致死
“语用学”这一术语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最初对它的研究只局限于哲学领域.70年代后期,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在之后的研究中,其内容和理论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地优化电教媒体的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并符合教材体系,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多媒体技术;情景教学;整合  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力,但接触的世界狭
随着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对于路面平整度要求越来越高,路面平整度的合格率既反映了行车舒适程度,又反映了施工队伍的水平.近年来,公路路面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波浪、沉陷、碾
公路路基是路面的基础,是农村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基承受着本身岩土自重和路面重量,及路面传递的行车荷载,是农村公路的承重主体.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