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区高职仪式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究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hong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提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文化如水,润物无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本质上是也是文化育人的工作,因此,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客家地区高职院校择取客家文化中有利于大学生向上向善与调节社会关系的经典内容,对仪式教育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赋予客家地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和驱动力,理清新媒体环境下客家地区高职院校开展仪式教育的价值意蕴,挖掘仪式教育的载体,内化客家文化的价值,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仪式教育;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崇先报本,爱国爱乡;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穷则思变,勇于革命;和衷共济,海纳百川”[1]是客家人优秀思想意识、伦理观念和文化习俗的集中体现,也是客家地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土壤。仪式教育是本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而有意举办的仪式方式。[2]仪式教育以鲜明的“深刻性、渗透性、体验性和主题性”特点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目前,高职院校常规性的仪式教育包括但不限于“通过仪式”(如毕业典礼)、“典礼性仪式”(如运动会开幕式、校庆)、“成长性仪式”(如入党仪式)、“礼仪性仪式”(如升旗仪式)等仪式的严肃性、系统性、规范性,均源于仪式背后蕴含的文化、思想和价值,具有传达情感、规范统一教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信息时代,快捷直观的新媒体平台迅速成为大学生学习主场地,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满足大学生“生活需要仪式感”的精神需求,如何将传统文化仪式化,让仪式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利用新媒体的手段传承给大学生,是客家地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应探究的方向。
  一、仪式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情感聚合功能
  仪式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参与者在特定的仪式程序下触发情感体验,激发情感情绪,从而使得内敛的情感能够通过释放继而在群体中相互影响扩散发酵,由此将情感和价值外化为具象统一的行动,实现仪式教育的德育价值。例如,通过升旗仪式的集体仪式,可以提升学生对“国家、爱国”等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词汇的具象化,仪式教育够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转换为形象的物质符号或者具体的行为而被感知体验,唤醒学生的集体认同和对党政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聚合。
  (二)文化认同功能
  仪式教育是文化的展现和文明的成果,蕴含了文化基因。仪式是由个体的行为和群体的行为构成,其背后就是社会价值系统和观念形态的一致,基于对仪式文化认同功能的发挥,社会秩序能够在此基础上得以构建并在社会中有效运行。[3]在高职院校仪式教育中,对传统节日、庆典等承载了传统文化、集体记忆和社会印记的礼仪礼节形式和行为规范的重视,是对仪式教育文化认同功能的充分重视。
  (三)育人重塑功能
  仪式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价值观念具象化,仪式活动由于集体的相互影响和情感传达,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无形的约束力,是学校的一种非强制的软规范,能够重塑学生个人行为,潜移默化形成自我约束力,不仅能够规范学生的在校行为,更能够在日积月累中影响价值观,从而形成向上向善的行为规范,最终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动,具有育人重塑的功能。
  (四)价值传输功能
  仪式教育能够团结个体,是基于仪式教育满足了人们对归属感的需求,凝聚个体朝着共同目标去行动。[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向,通过仪式教育的参与式和体验式活动,将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概念具化为行动,从而潜移默化将价值观念传输进学生的内心。如入党入团的仪式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可以作为引导学生认可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认同的载体;又如通过诚信承诺签字仪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具化,从而让学生的价值观得到强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客家地区高职院校仪式教育的自我审视
  (一)仪式教育同质化严重
  前文所述常规的仪式教育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有,并且发挥着仪式教育的积极的功能。但是由于学生在不同求学阶段均接受过常规的仪式教育,这就导致了如果仪式教育没有创新点,没有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没有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不因地制宜,只是为仪式而仪式,为形式而形式,缺乏创新,仪式教育无疑容易出现同质化的情况,对学生的积极教育功能就会在同质化的过程中日益减少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仪式教育深受新媒体冲击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出现了新的特点:推广的广泛化,信息形式的图像化,传播的动态化,信息的碎片化等等。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呈现的新特点,他们更加注重信息获取的快捷、有趣和新颖。因此,仪式教育的程序性、规范性与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似乎背道而驰,这就需要仪式教育能够结合新媒体新载体,进行传播方式的创新,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用新手段和新载体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关注。
  (三)仪式教育过于工具化
  仪式教育本身具有情感体验的功能,通过仪式能够构建起学校、老师、学生的情感交流桥梁,让学生在仪式活动中,有情感体验,形成集体美好回忆,聚合情感情绪,形成强大的情感价值和文化认同。但是仪式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仪式”和“教育”相分离的现象,只追求仪式感,而忽略了教育的功效,走程序走过场,忽略仪式教育的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的情感感受。以央视的“开学第一课”为例,虽然收视率很高,节目也仪式感十足,但部分学校却强制学生观看和写观后感,这就是属于一种强制性的仪式教育了。而当仪式教育上升到强制就容易引起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大家也会对仪式教育失去了信心,这在根本上會导致仪式教育的参与度和认可度越来越低。
  (四)仪式教育忽略学生个性需求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更加追求“有趣”和“与我有联系的”事物,他们更加有个性,更有自信,敢于向传统与权威挑战。仪式是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具有外显的表现形式,故而有规定的程序、内容等,追求仪式的完整性、严肃性、系统性和程序性。某种程度上,很多仪式教育的种类形式是固化的,其蕴含着文化价值、传统记忆和思想政治意义,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这与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不相符的。仪式教育应该强化价值传播,但是不能忽略学生是需求主体,让学生喜爱上仪式教育,让学生愿意参与仪式教育,让学生内心认可仪式教育传输的价值,传承的文化,就需要切实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让仪式教育与学生有关,也有趣有益。
  三、新媒体环境下客家地区高职院校仪式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仪式教育的校园载体挖掘
  仪式是实现个体社会准则、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高职院校仪式教育工作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较少、校园文化熏陶环境不足和大学精神传承路径缺失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情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仪式教育来进行补充,依托仪式教育与当地文化土壤加强和改进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特色大学精神依托在这些载体上,达到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其理想信念引导、内化其思想道德的目的。因此,挖掘仪式教育的校园载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式教育的功能。
  1.挖掘仪式教育专业课堂载体
  仪式教育是精神、文化和价值的传承,将每一次仪式教育变成一次“用心”“有意义”和“有质量”的活动,就应该让仪式教育去除过多的形式主义,抛开不必要的喧嚣场面和不必要的程序排场,回归到教育本身,挖掘仪式教育的文化性和思想性,结合仪式教育所扎根的校园文化土壤,无疑是让仪式教育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途径。比如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的专业特点,有意识地结合仪式教育,让学生的接受知识灌输的过程中,在仪式中感受知识背后蕴含的文化和价值。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除了在专业技能上的“教、学、做”一体化加强训练之外,还开创了专门针对职业礼仪训练和行为自律的课程,以开拓学生的职业素质训练。该课程依托于法律诊所、模拟开庭为基地,以演练为主,即根据法律工作者日常的工作任务,创设相应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实际担任或者扮演多种角色,包括书记员、律师助理、基层法律工作者等,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加入了对职业礼仪的考核。包括着装礼仪、职业语言礼仪等。[5]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法律事务专业的法律庄严性、权威性通过具体的程序和着装服饰甚至是语言表述表现出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受,也更能够明白法律倡导的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
  2.挖掘仪式教育践行功能载体
  仪式教育对学生群体而言,可以起到被动规整的作用。仪式教育以象征表代寓意内涵,以符号表代事件演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文化精神凝聚成场域内核,以强有力的正能量导引他们的思想,强化他们的意志,规范他们的行为,在行动中践行了仪式教育活动。[6]因此,挖掘仪式教育的践行功能,是发挥仪式教育功效的有效途径。
  新媒体能够弥补传统仪式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短板,利用网络实现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异步”,将仪式所承载的价值思想变成学生喜爱的视频、图片等新形式,实现随时随地传播,从而大大拓展仪式教育活动的外延,有利于牢固学生网络思想阵地,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新生态。[7]由此,仪式教育活动借助新媒体改变校园文化呈现方式,而仪式教育活动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提升信息悦纳程度。
  图文视频方式传播宣扬仪式教育活动,是当代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建立图文并茂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微信公众号,组织仪式教育相关社团、开展新颖的仪式教育第二课堂,利用新媒体进行线上宣传和互动。客家地区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客家文化传播开展相关的仪式教育社团活动,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客家文化学院,建立客家酿酒、客家茶艺等社团,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社团活动。并通过抖音APP进行宣传和活动传播,开展抖音视频大赛,这一途径为我们传承和学习客家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让仪式教育和客家文化、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二)仪式教育与文化自信的融合共建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对文化的自信是对国家历史、政党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自信。仪式教育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文化进步的证明,是文化发展的遗产,仪式教育工作应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的自觉和自信。除了传授工具性的知识外,更应当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传承“通过仪式”、“庆典仪式”、“纪念仪式”等,将历史传统融入仪式让学生体验、感悟,用仪式将古今链接,用仪式将传统与现代联通对话,用仪式将个人与集体价值融合,用仪式把文化与生活结合。有了仪式,文化就有了鲜活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大学就有了根基,就有了文化传承载体,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道德、思維方式、审美情趣教育,从而唤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8]
  因此,在仪式教育过程中,始终将文化自信作为导向指引,始终将本土文化、校园文化作为肥沃的仪式教育土壤。比如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有味道”的仪式教育,寻找仪式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如客家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在特殊的客家传统节日上,举办仪式教育活动,让仪式教育变成“乡愁”寄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客家传统文化仪式教育的认同感,让仪式教育有人情味,有乡愁感,有亲切感。
  (三)传统仪式育人的新媒体思维运用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将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联系起来,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本质在于以新的技术为物质支撑,以新的价值观为引导,通过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完成的现代精神生活再生产的新的技术方式。[9]在新媒体日益融入人们社会生活的环境下,仪式教育也应当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运用新媒体思维来改善和促进客家传统仪式教育的传承与学习   1.利用新媒体提升仪式教育内容的创新性和互动性
  有兴趣才会被关注,不置可否,大学生对熟悉(或想了解)的事物都会投入较大的精力和关注度,故而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传播平台是发挥仪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可或缺也是不可忽略的平台,要真正将仪式教育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结合起来达到内外统一,达到传播的资讯的有趣有益,提升传输价值和文化传播的到位程度。因此,采用新媒体思维,有创造性地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人物事件,让仪式教育的传统框架跃出时代的特色,确保客家地区高职院校的仪式教育能够在新媒体载体的传播下不变质、不短暂。
  2.打造线上网络课程线下实践体验联动机制
  学校应当开设网络课程或者实操性体验活动来促进对传统仪式教育的传承与学习。通过开设网络课程等新媒体教学形式,建立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丰富了仪式教育的形式。如充分利用全国推广的易班平台,混合制教学改革,将APP网络学习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仪式教育相结合,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更有兴趣、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仪式教育当中,从而实现仪式育人的目的。
  3.规范新媒体平台保障仪式教育正确性
  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具有传播信息不对称,传播信息理论水平相对较低,思想观念多样性多极化等特点。根据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2019年9月份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主要网站受理举报达852.1万件。其中微博、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网等主要商业网站受理量占70.4%,达599.9万件。可见互联网的违法和不良信息比较集中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有效平台,利用新媒体传播仪式教育,也应加大对其监管力度,规范新媒体本身的不足,进而保障仪式教育的导向正确性和传输价值观的科学性。
  (四)仪式教育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
  仪式教育的情感体验主体是参与者,文化认同的主体也是参与者。传统的仪式教育一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旁观者,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合作,从而影响学生参与仪式教育的积极性。新媒体环境,仪式教育推动了传授双方互动关系的平等化,有利于实现仪式教育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结合,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仪式教育的积极性。比如积极借助和发挥对客家文化仪式教育功能,能够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力量和积极性,利用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客家文化仪式教育的传播,打造具有客家文化意涵的“特色仪式”教育。如建立图文并茂、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客家文化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让学生在仪式教育中动起来,让学生在仪式教育的参与中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从而让仪式教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在仪式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
  参考文献:
  [1]唐金培.论客家传统文化的当代困惑与传承创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05):35-38.
  [2][4]侯保航,王鑫.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构建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8(02):61-64.
  [3](美)维克多·特纳著.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1.
  [5]陈慧枫,罗春娜.浅谈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职业礼仪训练与行为自律实效研究——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3):53.
  [6][7]汪锋,任海华.高職院校仪式教育与重大纪念活动设置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8):34-35+68.
  [8]陈云云.大学教育不可缺少仪式感[N].中国教育报,2017-11-30(001).
  [9]何小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思维[J].高校辅导员,2017(06):29-34.
  责任编辑  牛志鹏
  作者简介:陈慧枫,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专职辅导员、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与养成课题“新常态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实施研究——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客家地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仪式教育的培育探究”(课题编号:CVCC19011)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世界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与不确定性成为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公共领域,难以预料、突然发生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件,即称之为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皆属于突发公共事件。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事件背景下,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的一次大考验,也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挑战。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再一次警
期刊
摘 要:“幸福课”是以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和提升学生幸福感为核心目标的课程,幸福感是构建和谐社会、幸福中国的必然要求。针对当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师资不足、课程不系统、渠道单一等问题,通过将幸福课中所强调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融入到主题班会中,从课程体系、实施方法、评估手段等方面出发构建心理主题班会菜单库,创新主题班会的模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实现“三全”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和
期刊
摘 要:根据我国多省市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及两者融合方面的实践工作经验,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引入社会组织和民间资金、推进联合党建、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开展共驻共建、党政联席协调、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发挥纪检与巡察作用、建立领导干部下沉下访机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特定群体作用、调动群众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党建信息优势、一人担任多个角色以机动灵活地服务群众、探究党员“末位淘汰”和党员干部召回制度、
期刊
摘 要:当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职业指导体系构建有待完善,职业指导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需加强,就业创业体验活动未能满足需求等。本文针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从健全高校职业指导体系、建立职业指导专业化队伍、进行分层次针对性职业指导、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体验、贴合学生实际、发挥新媒体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等方面寻找解决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发挥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入”中“一课为主、多课渗透”中的“一”,地位重要且作用突出。但《概论》教学目前存在有“四短”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探討提高《概论》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在现实关注、理论浸
期刊
摘 要:高校校园户外宣传工作具有信息传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的重要功能,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与学生的成长成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户外宣传面临新的危机与挑战,本文以岭南师范学院户外宣传阵地建设实践为例,分析了在校园户外宣传阵地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户外宣传;宣传工作;对策途径  2015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
期刊
摘 要:高校统战工作历来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对于推动高校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在新媒体背景下,从理念融合、创新融合和机制融合三个维度出发,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整合创新资源、畅通传导机制等手段,强化统战教育引领作用,打造高校特色统战文化,推进新媒体与高校统战融合发展的学理实现,做好融合大文章,构建统战新格局。  关键词:媒体融合;高校统战;创新 
期刊
摘 要:我国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新时代背景下,强调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掘,有利于协同育人体系的完善,推动创新创业课程的改革创新,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此,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要坚持“守正创新”原则,以“守正”引导“创新”,用“创新”强化“守正”,通过“守正”“创新”的良性互动来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提升创新创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重要开创者。他有一系列丰富而深刻的创业思想。他的创业思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创业思想的逻辑起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实行多层次对外开放以及加强教育和法治建设是其实践路径。这些思想,对于当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
期刊
摘 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其职业决策有着直接的影响,本研究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分析“00后”新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总结其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既要加强对“00后”新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也要加强其以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教育,以培育“00后”新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00后;职业价值观;生涯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