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布疑设坎 构建灵动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ua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布疑设坎,即布置疑问,设置障碍,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人云:疑为思之始,学之端。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深入研究课本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通过巧妙地“布疑设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绽放思维,在知识探究中创造火花,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情境导入中布疑设坎,激发探究动机
   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精彩有效的情境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情境导入巧妙地布疑设坎,往往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究欲,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因此,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设置“人为障碍”,让学生依托旧知识,迁移出新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比如,教学欧?亨利《最后的长春藤叶》,笔者是这样进行情境导入的:我们知道,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翘起地球。”同学们,你们相信吗?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却能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这片叶子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呢?你们能想想得出来吗?这样,在情境导入中布疑设坎,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以饱满地热情快速投入新课学习中。
   二、知识探究中布疑设坎,提升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高效互动的生成,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在新知探究中布疑设坎,既可以点燃学生思维之花,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布疑设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交流讨论,实现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习戴望舒《雨巷》一课,在探究诗歌主旨时,笔者是这样布疑设坎的:有些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还有些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对此,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为什么?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
   小组1:这是一首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
   小组2:这首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多战争,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
   这样,通过布疑设坎,活跃了课堂氛围,促进了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互动,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三、巩固练习中布疑设坎,深化知识理解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既可以深化学生知识理解,提升学生技能,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通过信息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积累内化的过程,需要借助一定的巩固练习,教师巧妙地布疑设坎,学生认真地解疑度坎,才能方得长进。因此,教师在设置巩固练习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布疑设坎,引导学生疑中求解,解中悟理,从而巧妙地找到通向知识彼岸的通道,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比如,学习《荷塘月色》,笔者是这样设置巩固练习的:《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其目的是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
   B.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
   C.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D.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总之,学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巧妙布疑设坎,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孙小琴,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其他文献
“诚信”自古就是美德,历代多被推崇,与此相关的名句颇多,例如:修身方面的有“君子一言”“驷不及舌”(《论语·颜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等;交友方面的有“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等;治国方面的有“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彰信兆民”“邦乃其昌”(《尚书·仲虺之诰》)等。其古时就已深入人心,至今仍然薪火相传。   2008年1月1
在高考指挥棒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已是迫在眉睫。如果真正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实现中学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一、“减负增效”需让学生成为阅读感悟的主人   中学语文教学为何就是一定要硬揪才能获取高效,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因素当是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都是机械性接受的,对那些姹紫嫣红的园圃和美甲胜天的富矿都不是学生去直接感受的,都由我们教师像喂小孩那样,把比较香甜的食物咀嚼得没有了一点滋味,学生根本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现象。从五、六年级开始,两极分化逐渐显现,这使学校教学与管理陷入困境。广大语文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分层教学法”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它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寻秋  师:老师今天在校园拾取了一片叶子(展示落叶)。唐诗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充满诗意的秋天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让我们做一个好读者,随着季节,一起走进何其芳笔下的秋天。  (课件显示课题、作者)  二.读秋  师:听配乐课文录音,请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正音,并小声随意朗读这篇《秋天》,注意把字音读准。  (请一位同学朗读,并请同学给他正音)  师:大家字音读准了,但一首好的诗歌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会创设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容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和途径,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但是,不是说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使用多媒体,也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使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的巧妙的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契机呢?   一、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时运用多媒体   由于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距离学生
首路栗亭西,尚想凤凰村。 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  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 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  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 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  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 再闻虎豹斗,屡局风水昏。  高有废阁道,摧折如短辕。 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  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 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  忆观昆仑图,目击悬圃存。 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  唐代现实主义的大诗人杜甫
许多学生一听作文“谈虎色变”,一筹莫展,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提不起兴趣。教师对作文教学也是绞尽脑汁,收效甚微。最近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上看到了《“玩”作文》一文,引起了我的思考。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何不抓住学生的天性——爱玩、好动,开发一些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活动、实验、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爱“玩”了,写作的兴趣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也就产生了,再也不会
苏州蓝缨学校曾经做了一项调查,一位曾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的老师,课堂教学满意率竟然不到50%。尽管学生们充分肯定他的“态度热情投入”(66.3%)、“师德责任心”(93.4%)、“言行为人师表”(76.7%)、“上课准备充分”(76.7%)、“授课条理清晰”(56.7%),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满意率也高达76.7%,作业处理认真的满意率为70%,但是,在衡量课堂氛围的指标上,却非常不尽人意:“善于
班级人数我们可以称之为班额数,对于我国教育现状来说,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在50人左右我们称之为大班,而班级人数在25人左右我们称之为小班。由于地区差异,现在大班与小班在我国同时存在。学额数的不同造成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生数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从历史发展看,大班教育的历史悠久,从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算起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而小班教学从孔子时代或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新教学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需要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结合在新课标下教学实践中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针对创新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学生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原因在于学生一直处于白话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