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及民族意识,也能让学生更快的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基于这一点,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现状进行分析,深刻剖析高中语文课程中涵盖的人文精神,以及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09-01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道德的教育培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语文学科是思想道德的重要载体,如何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成为语文教师在新形式下需要重新审视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正确把握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使高中语文学科回归本源,全面彰显其功能和价值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的说明中,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固有属性之时,特别强调了语文学科兼具的“人文性”特点和“育人功能”。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语文教学跟所有学科的教学一样“唯利是图”,将培养学生在考场上“能得分,得高分”作为“神圣使命”、唯一目标,蒙上一层厚厚的功利色彩,根本无从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既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能有效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语文教师只有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建议等,才能深入理解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正确把握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才能使高中语文学科回归本源,全面彰显其功能和价值。
  二、研究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语文教学中可以发掘和培养的传统美德十分丰富,如胸怀天下、爱国爱民的胸襟,勤劳勇敢、质朴俭约的传统,勤奋好学、尊师重教的风尚,善于自省、勇于改过的品格,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素养等等。研究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能够使学生形成美好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真正成为青少年一代思想的主旋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情感需求因势利导,将德育渗透变成一种诚挚、温暖的情感抚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今天,我们面对的高中生是“90后”,是21世纪的一代新人。他们对如今社会上一些人言行相悖,台上爱国奉献喊得山响、台下贪污腐败身先士卒的现象深恶痛绝,对空泛的政治理念和空洞的道德说教有一种本能的惯性拒绝。面对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自尊自信、个性强烈的“90后”,如果德育方式依然是不讲人文关怀的暴风骤雨式,空洞浮泛、华而不实的理论说教式,言不由衷、矫揉造作的口号宣讲式,学生不但不会接受,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只有深入研究学生的心智和思想,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情感需求因势利导,将德育渗透变成一种诚挚、温暖的情感抚慰,一种自然、真切的情感激励,才会使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才会让德育内容深入他们的心底,并内化为灵魂深处的思想指针和道德准则。
  四、研究作文命题,明确道德导向
  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形式是材料作文(包括供材料的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无话题标题作文四种类型),材料寓意多在道德和人文层面。因道德的取舍面是两相对立、非此即彼、冰炭不容的,不可能在立意时左右逢迎、两面讨好、黑白并立,所以往往貌似开放性命题,实为单一性命题。材料作文虽然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多样性思维能力,但学生绝不可将材料作文的“自定立意”视作立意时不受限制,随心所欲。命题材料中往往暗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道德导向、理念认同,这些也正是材料的寓意所在,是学生立意时要把握和遵循的。作文命题材料中含有道德导向的内容,大体上有两类:一是伟人、名人、哲人、尊者、长者的言行和主张。他们的精神有巨大的感召力,他们的认识有深刻的洞察力,他们的价值取向值得人们去尊崇、选择和遵守。二是全社会、全人类共同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因为它们具有历史性、传统性和普遍性,是全人类所沿袭、尊从的,顺之则立,逆之则悖。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把握材料暗含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准确把握材料寓意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德育渗透。
  五、发掘审美因素,培养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发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的比例很大,荟萃了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作。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幅幅美的图画,展现出一个个美的世界,蕴含了言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审美因素。学生通过领略文学作品的内容之丰、形式之美,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关照自然和社会生活,捕捉其中的审美因素。如朝晖夕霞、春花秋月等寻常景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爱心涌动、共赴国难的社会图景,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人物事迹,琐碎无奇、看似平凡的身边小事,十年一剑、铁杵成针的科技创新等,都是感人至深的審美因素,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悸动。
  六、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向善热情
  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经营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校园里,看不到高深的办学理念,也没有言辞昂扬的校训,而只有简单的几个字:热爱你的妈妈!这句平凡至极的话只所以能触及孩子们心灵中最为柔软的一隅,就是因为它道出了人世间最为寻常又最为珍贵的亲情。德育的本质要求,在于教育者要使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和谐发展。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在四者中,道德情感有着突出作用。在知、情、意、行的互动过程中,可以说“情”起着把“知”“意”“行”连接起来的桥梁作用。
  因此,道德培养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语文教学恰恰提供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诸多契机。语文学科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一个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挖掘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和情感因素,努力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使学生产生由衷的情感共鸣,爱作品之所爱,恨作品之所恨,忧作品之所忧,求作品之所求;使学生在爱恨情仇中萌发道德情感,自觉参与对生命不同面向的思考和选择,强化道德认识,形成道德意志,付诸道德行为。
其他文献
所说的差异教学,意味着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学生为课堂的重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以当前的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大胆创新,丰富学习经验。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非洲菊是一种南非菊花品种,花色主要为红色、白色、黄色、橙色以及紫色等,花色极为丰富,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当下被广泛的种植于世界各地。当目前,我国对美国非洲菊栽培的理论
容器苗是现代城市绿化建设中常用到的苗源形式,随着工程用苗在种类、品质方面的要求逐年提高,为了调和相对长时间育苗与建设需苗适时性之间的矛盾,假植成为必然的选择。如何
【摘 要】本文主要依据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水平以及完善对教师的考核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79-0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促进德育发展的重要学科,其地位
【摘 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学习活动的主体,所开展的探知新知、解决问题等各项活动,离不开学生群体的帮助和支持。加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具有社会性、群体性以及自然性等一般社会属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其他学生个体的帮助和支持,是一种群体性的学习活动。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单兵作战”,致使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合住合作意识得不到锻炼和增强。互助合作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之
【摘 要】结合自身工作情况,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并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营造实践教学环境的具体措施,为创新创业教育与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融合打下研究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 酒店管理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7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046-
【摘 要】初中政治的知识倾向于德育教育,关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部分初中生还缺乏自主认知的能力,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影响,出现思维的偏颇,甚至走进认知的误区,在新鲜事物的好奇中走向歧途,初中的政治知识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紧密相连,调动学生的情感认知,使得学生透彻的领会政治的内涵,对政治衍生自主的思考,由此及彼的联系学生的生涯,构建轻松的政治互动空间,学生可畅所欲言的表述独立的观点,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进行生态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城市环境得到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能够发生更好的变化。在城市中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能够有效地
利用CoMoP/Al2O3-TiO2汽油加氢脱硫工业催化剂,在新型垂直筛板塔催化精馏装置上对流化催化裂化(FCC)汽油重馏分进行加氢脱硫,考察了进料口位置、压力、氢气与原料油的体积比、原料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承担该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考核评价等问题,进行一定的改革,使该课程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