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经过认真修订、全面审议,已于2011年年底正式印发,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事件,它意味着课程改革十年实验取得了重大成就,标志着课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次启程,预示着素质教育的道路更加宽畅。
教师是课程标准的主要执行者、实施者,充分认识课程标准正式颁布的意义,提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在创造性地执行过程中创造更多积极的可能性,是我们应尽的光荣职责。
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首先要认真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体会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课改的基本精神体现在课标修订的基本不变的方向性、稳定性中,也体现在与时俱进的调整修正之中。比如,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在本次修订中仍然是灵魂性的,一方面体现在对国际经验的研究与借鉴,另一方面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及时反映,体现在与时俱进合理吸收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崭新成果。再如,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标修订更多地从儿童立场,从儿童健康成长的要求设计课程。又如,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视角是超越学科中心,这就带来了课程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增强课程综合性;改进学科课程;激活地方和学校课程;构建选修课程;倡导探究性教学;推进多元化的评价;等等。这些设计思想在课标修订中得到进一步彰显。课程改革方向性、基本性的精神是超越课标又是贯注所有课标的,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的。
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教学期待。这需要我们十分重视课标的教学建议的方向性表述,如“品德与生活”新增的教学建议有三条:第一,“深刻理解本次课改的性质、特色和基本观点”;第二,“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法的基础”;第三,“以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相信老师们坚持这样的三条原则,就能从整体上实现教学与课标的吻合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坚持对课程特质的整体把握,比如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最为核心的概念,课标修订坚持了“素养——养成”的基本模式。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加领会。对于一门课程,我们还要学会关注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课标组核心成员,初中数学教材主编杨裕前先生指出,要注意把握教学内容蕴含的教育价值——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感悟的“基本思想”,以及可能积累的“基本经验”,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与“情感态度”四方面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思想对于各科教学都是有启迪意义的。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还要按照课标要求上好每一节课。这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等学者对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崔先生很有创见地提出制订学段课程规划,提出一节一节的课都要基于标准设计。比如,崔先生指出:学习目标与学习结果都要源于课标;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教学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要思考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等等。强化基于课标的意识,学习借鉴一些教学技术,对于防止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跑冒滴漏”是很有作用的。
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还要充分激活教师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即课程,新课程为教师才华的施展、抱负的实现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在基于标准的同时,还要提倡源自心灵的教学,按照帕克·帕尔默的观点,第一,要追求教师自身内心的完整性。第二,教师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教材、知识在教师面前,要有通透感。第三,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奥苏贝尔认为,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全部教育心理学的奥秘。新课标强调首先要关注学知识的人。帕尔默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倾听学生的声音,甚至学生内心尚未发出的声音。基于标准、源自心灵,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为了强调我们分别加以阐发,基于标准更多地讲共性,源自心灵更多地讲个性;基于标准更多地讲科学,源自心灵更多地讲艺术;基于标准更多地讲规律,源自心灵更多地讲创造。基于标准、源自心灵的教学,就是使教学成为了“有规则的自由”,课程标准也就真正得到了创造性的实施。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师是课程标准的主要执行者、实施者,充分认识课程标准正式颁布的意义,提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在创造性地执行过程中创造更多积极的可能性,是我们应尽的光荣职责。
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首先要认真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体会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课改的基本精神体现在课标修订的基本不变的方向性、稳定性中,也体现在与时俱进的调整修正之中。比如,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在本次修订中仍然是灵魂性的,一方面体现在对国际经验的研究与借鉴,另一方面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及时反映,体现在与时俱进合理吸收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崭新成果。再如,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标修订更多地从儿童立场,从儿童健康成长的要求设计课程。又如,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视角是超越学科中心,这就带来了课程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增强课程综合性;改进学科课程;激活地方和学校课程;构建选修课程;倡导探究性教学;推进多元化的评价;等等。这些设计思想在课标修订中得到进一步彰显。课程改革方向性、基本性的精神是超越课标又是贯注所有课标的,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的。
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教学期待。这需要我们十分重视课标的教学建议的方向性表述,如“品德与生活”新增的教学建议有三条:第一,“深刻理解本次课改的性质、特色和基本观点”;第二,“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法的基础”;第三,“以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相信老师们坚持这样的三条原则,就能从整体上实现教学与课标的吻合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坚持对课程特质的整体把握,比如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最为核心的概念,课标修订坚持了“素养——养成”的基本模式。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加领会。对于一门课程,我们还要学会关注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课标组核心成员,初中数学教材主编杨裕前先生指出,要注意把握教学内容蕴含的教育价值——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感悟的“基本思想”,以及可能积累的“基本经验”,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与“情感态度”四方面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思想对于各科教学都是有启迪意义的。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还要按照课标要求上好每一节课。这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等学者对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崔先生很有创见地提出制订学段课程规划,提出一节一节的课都要基于标准设计。比如,崔先生指出:学习目标与学习结果都要源于课标;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教学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要思考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等等。强化基于课标的意识,学习借鉴一些教学技术,对于防止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跑冒滴漏”是很有作用的。
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还要充分激活教师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即课程,新课程为教师才华的施展、抱负的实现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在基于标准的同时,还要提倡源自心灵的教学,按照帕克·帕尔默的观点,第一,要追求教师自身内心的完整性。第二,教师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教材、知识在教师面前,要有通透感。第三,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奥苏贝尔认为,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全部教育心理学的奥秘。新课标强调首先要关注学知识的人。帕尔默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倾听学生的声音,甚至学生内心尚未发出的声音。基于标准、源自心灵,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为了强调我们分别加以阐发,基于标准更多地讲共性,源自心灵更多地讲个性;基于标准更多地讲科学,源自心灵更多地讲艺术;基于标准更多地讲规律,源自心灵更多地讲创造。基于标准、源自心灵的教学,就是使教学成为了“有规则的自由”,课程标准也就真正得到了创造性的实施。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