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声明,我不是诗人,也不是诗评家。我只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也想学着去写诗,而且,我已经创作了百十多首诗歌,大部分也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虽然也很想结集出版一本小诗集,但还是觉得拿不出手,怕人笑话,迟迟犹豫。为了学习写诗,我时常要购买一些诗集,用于阅读和借鉴。最近,购得了一本诗集《花莲之夜》,作者,沈浩波。可一读之下,让我大跌眼镜。经查阅了解,沈浩波是当下口语诗创作的引领者,获得过许多诗歌大奖,在诗歌创作上是很有成就的,当然在诗界也是很有名气的。这不能不让我心生感佩,真的是我望尘莫及的。但是,依我自己对诗的理解,我这里旗帜鲜明地说出我的感受:我不喜欢这样的口语诗!
为什么呢?我认为,文学必须美,这应该是有所定位的。诗,总的要有一些哲理、寓意、内涵、意境等等供人欣赏和思想,或者是赞扬鞭笞,或者是暗示指引,但不能直白到没有任何意义,褒也好贬也好,应该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我们以《花莲之夜》为例。沈浩波的“花莲之夜”是一首短诗,并且以这首诗题作为这本诗集的书名,共十一行诗文也赫然印在封面上,打开书页,目录的第一首,正文的第一首,都是这首诗,可见这首诗的重要性。可我就是对这诗产生了质疑和异议。请看这首诗:
寂静的/海风吹拂的夜晚/宽阔/无人的马路/一只蜗牛/缓慢地爬行/一辆摩托车开来/在它的呼啸中/仍能听到/嘎嘣/一声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呢?画面美吗?声音美吗?有什么意境吗?直白是够直白的,口语是够口语的,几乎不用任何想象,就看到了一场悲惨。我是怕对一首好诗理解不了留下遗憾,便反复多遍地读,但读来读去最终还是不理解诗的意义所在。我就问自己,这也是诗吗?如果诗只是以口语记录生活发现和现实,那真是辜负了我们的眼睛和头脑。我不懂得什么写诗的高深理论,我只注重我自己的感受、理解和体会。什么是好的诗,什么是不好的诗,我的笨办法就是在读的过程中去比较,但比来比去,没有比出任何诗的特质,只是觉得是几句大白话的、用分行的文字写了一个事实的发生或者存在。再看诗集中的这一首,题目是“我们那儿的男女关系”:
有一次/我的光棍叔叔/把隔壁王有才的老婆/就是那个长着两只肥胖奶子的朱翠花/摁倒在我家门口的泥地上/使劲捏她的大乳房/朱翠花仰面朝天,搔动着手脚/咯吱咯吱笑个不停/我那八十岁的奶奶依着门框/看着他俩在地上打闹/她虽然已经老眼昏花/但仍然笑得合不拢嘴
这是什么诗啊!我读着这样的诗,直觉得如鲠在喉,心里十分的不畅快。不是我假装正人君子,目不邪视,诗是应该这样写得吗?是应该这样表现生活的吗?虽然这是社会的真实,但我们起码的审美呢?这种暴露是社会的主流吗?是原生态的弘扬吗?社会的发展进步还要我们对原始的落后现象津津乐道吗?我们不需要文明的发展和创新?我们不能对文学作品上纲上线,可大家说说,这样的诗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沈浩波的这本诗集大约三百首左右,厚厚的一本。但我读着读着就感觉很无聊,就怎么也读不下去了。读这样的诗没有任何障碍,不用去做任何思考,像流水一般就流下去了,却留不下任何印象,只是觉得这不是诗,是流水账。全书里的诗不能说没有一首可咂摸的,可大多数是绕口地排列了一些口语,分行地说了一些日常的流水生活。我不知道,读一本书,如果不能以它的思想性和欣赏性引发读者的有益思考,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会怎么样呢?当然,说没有引发我的思考,也是不切实际的。虽然我读不下去,我还是做了一番思考的。就是在思考,它的意义何在呢?文学创作是应该百花齐放的,要兴起各种流派,口语诗就当下的潮流来说,也是很有市场的,要不怎么能成名成家?但就我个人的认识和情感而言,我是不喜欢这样的口语诗的。当然不能因为我的不喜欢而否定口语诗的存在和发展。我只是觉得这样的诗没有一点嚼头,太清淡如水,这或许是沈诗的风格。可我认为,我们总应该给这清淡的水里放一点什么物质吧,或甜、或苦、或咸,要有点味道。一只蜗牛,嘎嘣,一声,死了;一个别人的老婆,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个光棍非礼,却笑个不停。这真是匪夷所想!如果这样的口语诗也是诗,或者引领诗的创新和前行,我想,我们的诗歌的发展是不是要倒退了?我是一个学写诗者,本不该对如此著名的诗人提出不恭的质疑,但心有疑惑,不吐不快。我建议大家買一本《花莲之夜》读读,如果是好的话,虽然我不喜欢,但也会照此学下去,这不是很省劲的创作方法么?
为什么呢?我认为,文学必须美,这应该是有所定位的。诗,总的要有一些哲理、寓意、内涵、意境等等供人欣赏和思想,或者是赞扬鞭笞,或者是暗示指引,但不能直白到没有任何意义,褒也好贬也好,应该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我们以《花莲之夜》为例。沈浩波的“花莲之夜”是一首短诗,并且以这首诗题作为这本诗集的书名,共十一行诗文也赫然印在封面上,打开书页,目录的第一首,正文的第一首,都是这首诗,可见这首诗的重要性。可我就是对这诗产生了质疑和异议。请看这首诗:
寂静的/海风吹拂的夜晚/宽阔/无人的马路/一只蜗牛/缓慢地爬行/一辆摩托车开来/在它的呼啸中/仍能听到/嘎嘣/一声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呢?画面美吗?声音美吗?有什么意境吗?直白是够直白的,口语是够口语的,几乎不用任何想象,就看到了一场悲惨。我是怕对一首好诗理解不了留下遗憾,便反复多遍地读,但读来读去最终还是不理解诗的意义所在。我就问自己,这也是诗吗?如果诗只是以口语记录生活发现和现实,那真是辜负了我们的眼睛和头脑。我不懂得什么写诗的高深理论,我只注重我自己的感受、理解和体会。什么是好的诗,什么是不好的诗,我的笨办法就是在读的过程中去比较,但比来比去,没有比出任何诗的特质,只是觉得是几句大白话的、用分行的文字写了一个事实的发生或者存在。再看诗集中的这一首,题目是“我们那儿的男女关系”:
有一次/我的光棍叔叔/把隔壁王有才的老婆/就是那个长着两只肥胖奶子的朱翠花/摁倒在我家门口的泥地上/使劲捏她的大乳房/朱翠花仰面朝天,搔动着手脚/咯吱咯吱笑个不停/我那八十岁的奶奶依着门框/看着他俩在地上打闹/她虽然已经老眼昏花/但仍然笑得合不拢嘴
这是什么诗啊!我读着这样的诗,直觉得如鲠在喉,心里十分的不畅快。不是我假装正人君子,目不邪视,诗是应该这样写得吗?是应该这样表现生活的吗?虽然这是社会的真实,但我们起码的审美呢?这种暴露是社会的主流吗?是原生态的弘扬吗?社会的发展进步还要我们对原始的落后现象津津乐道吗?我们不需要文明的发展和创新?我们不能对文学作品上纲上线,可大家说说,这样的诗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沈浩波的这本诗集大约三百首左右,厚厚的一本。但我读着读着就感觉很无聊,就怎么也读不下去了。读这样的诗没有任何障碍,不用去做任何思考,像流水一般就流下去了,却留不下任何印象,只是觉得这不是诗,是流水账。全书里的诗不能说没有一首可咂摸的,可大多数是绕口地排列了一些口语,分行地说了一些日常的流水生活。我不知道,读一本书,如果不能以它的思想性和欣赏性引发读者的有益思考,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会怎么样呢?当然,说没有引发我的思考,也是不切实际的。虽然我读不下去,我还是做了一番思考的。就是在思考,它的意义何在呢?文学创作是应该百花齐放的,要兴起各种流派,口语诗就当下的潮流来说,也是很有市场的,要不怎么能成名成家?但就我个人的认识和情感而言,我是不喜欢这样的口语诗的。当然不能因为我的不喜欢而否定口语诗的存在和发展。我只是觉得这样的诗没有一点嚼头,太清淡如水,这或许是沈诗的风格。可我认为,我们总应该给这清淡的水里放一点什么物质吧,或甜、或苦、或咸,要有点味道。一只蜗牛,嘎嘣,一声,死了;一个别人的老婆,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个光棍非礼,却笑个不停。这真是匪夷所想!如果这样的口语诗也是诗,或者引领诗的创新和前行,我想,我们的诗歌的发展是不是要倒退了?我是一个学写诗者,本不该对如此著名的诗人提出不恭的质疑,但心有疑惑,不吐不快。我建议大家買一本《花莲之夜》读读,如果是好的话,虽然我不喜欢,但也会照此学下去,这不是很省劲的创作方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