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略论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epwq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在具体引领上,应以大学文化建设为切入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文化建设指引方向、注入灵魂、提供支撑和营造氛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突出大学文化建设主体,改进大学文化建设方式,淡化大学文化功利气息,弘扬大学文化主流价值。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7-0015-03  
  当代中国的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的文化成果,既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环境氛围,又反映了师生的精神追求、行为规范。检视当下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1],对于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的治理能力,落实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检视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主流价值有待弘扬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促使形成多元价值观。多元价值观的存在,给大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巨大挑战。东西方文化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相互激荡,激烈冲突,核心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维护统一性。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主义,反对统一性,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二)精神文化有待加强
  自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的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大,公办大学办分校、办独立学院几成标配,民办大学也异军突起。近年来,大学在文化建设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不错成绩,但主要是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投入多,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投入相对不足。国家的发展需要精神力量推动,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也需要精神文化的熏陶,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三)建设主体有待凸显
  长期以来,大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的各项工作都围绕教学来开展。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其他工作”之一,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文化建没有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进行统一的考虑和安排。在组织机构上,也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进行文化建设,有些大学由宣传部门兼管,有些则由团委兼管。这必然导致大学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忽视通识教育和政治思想培养。也会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传授知识,训练学生技能,没有发挥出“课程思政”作用。
  (四)功利气息有待淡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也蓬勃发展起来,其中的一个表现是大学的各种更名和升级热潮,从专科学院升级为本科学院,从本科学院更名为本科大学,从硕士授予权的大学到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等等。有一些学校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办学,按市场需要设置专业,缺乏自己的特色,难以形成文化积淀。大学教师考核、评职称要看科研指标,要看获得课题的分量,还要看发表论文的层次。教师们忙于申请课题、发表论文,甚至偶有学术造假现象,教风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有的大学生忙于考证、做兼职、参加活动,为将来就业积累资本,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風、学风。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大学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文化建设指引方向
  有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就会有什么性质的大学。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其大学必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这是我们与资本主义大学最大的区别。任何一个国家办大学,都是要培养这个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定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色彩,必然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大学在开展文化建设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对大学工作的领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文化建设注入灵魂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判断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2]价值观有主次之分,居于次要地位的是一般价值观,居于统治地位的是核心价值观。一般价值观为群体所拥有,不太稳定。核心价值观起支配作用,稳定性高,是一个社会长期坚持的价值准则。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统治阶级意志,通过左右个体价值取向,形成群体价值取向,从而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更好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拓宽了视野。但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思想的影响。多元思想激荡,多元文化交错,多元价值观并存,缺少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大学出现一定程度的精神失落、文化品位下降。因此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共存的价值取向。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支撑
  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文化人,培养人的精神,其实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高低,影响着大学文化品位的雅俗,进而影响社会风尚的好坏。在思想多元、文化多样的态势下,不少大学生感到思想困惑、价值选择迷茫,大学的道德风尚面临挑战,迫切需要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和支撑。这就要求大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判断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其他价值观的能力。弘扬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伟大成就,增强“四个意识”,拥护党的领导,增进对党的感情和信任,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氛围
  大学要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就要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其言行受到影响,思想得到提升。中国的大学是社会主义的大学,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要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就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营造“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文化氛围。发挥“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的主渠道作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精神实质、价值层次和价值目标,使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发挥校园横幅、宣传栏、校报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广泛宣传,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强有力的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透过精神文化可以看到一所大学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校訓、校歌、校风等方面的内容。只有明确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才能有效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放矢地建设好大学文化。在确定办学理念时,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培养爱党爱国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摆在首位。如南开大学“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创办人严修、张伯苓的“教育救国”精神。在确定校训时,把校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具体化的载体,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它,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创作校歌时,把校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让师生在传唱中领悟它,提高认同感。如湖南大学的校歌“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楚材蔚起,奋志安壤。振我民族,扬我国光。”体现出奋发图强、振兴民族的民族风骨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校风建设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大力建设优良校风,带动形成严谨的教风、优良的学风、民主的作风。如东北师范大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实践体验教育、职业导向教育,坚定学生教师职业理想,形成了“积极向上、敦品励学、品味高雅、张扬个性”的校园风气。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物质文化建设
  大学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景观、场馆、园林、道路等方面的内容。校园布局合理,环境整洁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学生身处其中就会受到感染,性情得到陶冶,产生归属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应从总体考虑,在校园布局上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使校园的各项物质设施既有使用功能,又具有教育功能。在校园建筑设计上,不仅要由建筑设计师来进行,也要让学校教师参与进来,在建筑造型、风格、颜色等设计上融入教育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如山东临沂大学在新校区建设中,建造“红色馆”,传承革命老区“沂蒙精神”,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红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在景观设计上,设置名人雕塑、校训石、名言墙等,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如中山大学校园里的孙中山雕塑,复旦大学校园里的毛泽东雕塑,华南师范大学校园里的院士墙等,让师生从中感受到先辈的革命精神、学术先贤的执着追求。在校园建筑、景观、道路命名上,以名人姓名、传统文化、大学精神为内容,也是营造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如厦门大学校园里的“嘉庚楼”、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里的“陈赓路”等,让物质文化有了灵魂,起到励志教育作用。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行为文化建设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操守。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服务行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行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行为等方面的内容。在管理服务文化建设上,坚持以生为本,关心学生成长,贴近学生需求,在管理服务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青岛大学举办的“党委书记下午茶”活动,由学校党委书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倾听学生声音,指导学生学习,开展“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教育,把“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在教师教学与科研行为建设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以爱岗敬业之心做好“经师”,以诚信友善之心做好“人师”,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和感染学生。如广州商学院开展“师生共建结对子”活动,让党员教师与学生班级结对子,教师课后主动参加班级的活动,深入宿舍看望学生,找学生谈话,解答学生的学习、思想困惑,切实担当学生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在学生学习和生活文化建设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3],促使学生不断修炼自己的品行。如东南大学打造“生活教育学园”,设计了“爱我中华”“乐学日新”“守诺达信”“志愿公益”等四个主题学园,通过设置“无人值守商铺”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形成课堂教学、生活教育相互促进的育人格局。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制度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起保障作用,支撑大学文化的建设,是大学教育工作得以稳定有序进行的基本规范。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行政人事工作制度、教学科研工作制度、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在行政人事制度建设上,通过章程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考核评优等制度中规定师德建设内容,进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如南开大学修订教师绩效考核制度、职称评审制度、评优奖励制度,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表现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在教学与科研制度建设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制定课堂教学制度、论坛讲座管理规定、课题论文管理规定等,杜绝课堂、论坛、讲座出现不当言论,防止科研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从抓制度入手,制定教学成果认定标准,把教学研究类成果、教师教书育人类成果都列入学术成果认定范围,提升教学、科研工作的政治站位。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上,要创新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注重工作实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学生实际需要,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如广州商学院建立“4+X”素质培养制度,培养学生以责任担当为重点的思想品德素质、以诚信守法为重点的法律素养、以合作创新为重点的创新创业素质、以坚韧豁达为重点的身心素质和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文体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吴旭初.新课改下高考政治命题的特点及复习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1).
  [2]张自慧.象牙塔之魂:核心价值观与大学之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刘智鑫,李诚,奚海威,等.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2).
  (责任编辑:张宏玉)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大学生进行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的教育,应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四史”教育与高校现有思政课教学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应尽快把“四史”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现有思政课都有讲好“四史”的任务。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必须针对00后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四史”思政教育的优势,才能切实提高“四史”教育的实效性。 
[摘 要] 党的百年教育思想根植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社会改造实践,依据各个时期实际需要呈现出鲜明主题、目标和任务,一以贯之的是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政治性、时代性、服务性的把握;研究党的百年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明确正确价值导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思想;思政课教学改革;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随着大数据+新零售时代的到来,传统零售模式已不能适应消费模式和行业创新发展的变化。以大数据技术为手段,通过对数据挖掘和分析帮助企业整合消费者信息、洞察消费者需求,以实现新零售模式的精准营销。该文以“大数据+新零售”为背景,以精准营销策略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研究法科学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需通过向客户提供基于用户偏好、基于竞争优势的个性化产品,进行差异化定价,进行精准化信息传播,进行构建全方面客户沟通体系来实施精准营销。
[摘 要] 当前信息科技正在飞速发展,“互联网+”推动及开拓了教育的新的领域,出现了“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学”“互联网+课堂”等新形式。这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只有具备在未来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未来课堂”的教学。文章在分析当前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深入探讨影响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的
价值链视角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的原因在于:合作育人的多重属性,混淆了企业责任与利益的关系;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企业的价值回报不足;价值回流不均,企业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解决这种动力不足的对策包括明确责权关系、提高价值回报、建立补偿机制。
[摘 要] 在我国产业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新技术不断涌现,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创新能力强的研发型高层次人才的支撑,研究生教育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这一重任。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符合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文章分析紧紧围绕光伏行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构建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体系,培养出一流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以期为我国
随着《审美化教学论》《大美育效应》等“互联网+大美育理论·课程·学程·教程”系列图书的问世,学者赵伶俐的“大美育观”再度引发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在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摘 要]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和谐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和谐统一、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和谐统一,以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和谐统一。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大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是大学生成就非凡业绩和创造幸福人生的科学指南。以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为指引,大学生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做一个精神上高贵的人;有深沉的家国情怀,
[摘 要] 近年来全科教师备受关注。全科教师被当作是解决乡村小学师资紧张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教师教育改革之势。通过对全科教师的“实然”与“应然”辨析发现,我国对全科教师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全科教师的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认为,我国目前对于全科教师的培养实际上是卓越培养口号下的“应时之需”,卓越追求才应是未来我国全科教师教育发展的实质。为此,全科教师的培养应该坚持“面向未来”“卓越引领”“服
[摘 要] 文章阐明了新工科背景下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必要性,分析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内涵: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修订教学大纲,提供制度保障;搭建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协同培养个性化人才;制定多元人才评价标准;持续提高个性化人才培养效果。提出了个性化人才应该具备的十个方面素养或经历。   [关键词] 新工科;机械工艺技术;个性化人才;混合式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