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也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是地理的语言,地图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地图是一种基本的地理语言,正确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地理技能,地图教学也就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七年级上学期是学生初学地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学会读图方法、培养读图习惯尤为重要。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发现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运用指图、填图、作图及制作模型等能有效的促进初学者的地图读图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归纳地理事物分布特点,建立空间概念是七年级上册的读图要求,也是培养初一学生读图能力的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认识空间的秩序和表达可以分国分布现象、分布格局和分布规律三个层次。初中阶段较重视分布现象、分布格局,高中阶段较重视分布规律”。根据课标分布现象属于地理感性知识,而分布格局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布特点。笔者将初一上学期课标要求进行整理分类,发现初一上学期所有的课标要求有35条,其中读图能力要求有24条,可见除了一条(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属于分布规律外,其余23条要求全部均为分布特点的要求。也就是说,初一阶段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地图归纳出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为下一步更深一层的读图要求打好基础。
二、通过在地理课堂中指图、填图、作图及制作模型的方法逐步培养初一学生的读图能力。
年龄的原因使得初一学生大部分的学生感性思维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那么,如何建立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学会从地图上找出地理事物的分布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能较为有效的建立初一年级学生的空间概念。
1、按顺序读图,学会读图基本方法。阅读地图一般先读图名,能大致了解这幅图要表达的内容,而图例最重要,它能确保读懂图,然后才到正图的阅读。因此读图的一般顺序应是:图名、图例、正图。初一学生,初学看图,常常找不到方法,许多学生在填图时在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所以,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阅读地图的一般步聚,并在前期的课堂读图训练中反复提醒学生读图的顺序,慢慢养成正确的读图习惯。
2、识记术语、原理、规律是读图的前提。
地理术语常常在读图中出现比如气温年较差、经线、纬线、东南西北这些都属于地理术语。很多学生知道 一年内“温差”是什么意思,但是问“气温年较差”他们就答不出来,这就是对术语的不理解。
在学习经纬网的经纬度判定时,学生经常东经西经分不清。这是因为南北纬的划分,东西经的划分没有记住。因此,地图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原理、规律的识记,这是读懂地图的前提条件。
3、课堂中的指图,指导学生读图方法。
在学习世界人种的分布时,常常会提问三大人种的分布,如黄色人种分布。学生们通常能回答出亚洲东部、北冰洋沿岸等地区。但若此时,让学生上讲台的多媒体展示的世界人种分布图上指出亚洲东部,学生就未必能够准确指出来。这是因为这个问题学生能从书上找到相应的答案来回答,但不意味着学生就懂得看图,能将图与文字对应起来。因此,每到读图的课堂环节,不能只是提问回答,而是有必要请学生上讲台的图中指出来,才能检测学生是否真的能读图,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针对学生读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
3、课后的填图,巩固读图方法。
利用地图学习需要动眼、动手、动脑、动耳,多种感官的活动能及时加深对地图的记忆,才能把图形储存在大脑中。课堂中的说和指图也只是动眼、动嘴,从心理的角度上看,这只属于简单的刺激,并不能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必须调动起学生的动手。填图就是最好的方法。配套的地理填充图册此时帮了大忙,布置学生相应的填图练习,比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填图,能迅速使刚学到的图形印象加深,掌握平面图的读图方法。
4、动手制作地图模型,建立初步的三维空间概念。
以上几个步聚基本上能解决一般地图的二维空间读图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三维空间地图,比如经纬网、等高线、地球的运动等,更为立体的空间思维能力下才能读懂的地图就要配合上实体制作来帮助学生获得具体的空间感知,从而形成空间概念。比如在等高线地形图是初一地图读图的一大难点,教师也常常感到这部分内容难教,怎么教都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弄不清。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有:1、山谷与山脊混淆2、山谷与鞍部混乱。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能循序渐进的建立起空间概念。首先,学生不知道真实的山体部分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其次,学生不知道从真实的山体部分怎么会得出等高线的,再次,学生读图只看了等高线的“形”,常常只记住了凹进去的是山谷,凸出来的是山脊。在学习等高线时制作山体模型,利用山体模型使学生对山体的部位的真实形态有一个空间的感知,可以摸得着,看得清。接着利用山体模型演示等高线的绘制过程,最后归纳出向高处凸出的是山谷,向低处凸出的是山脊的等高线分布特点。这个问题才能基本上解决。因此,利用好地图模型,将抽象的三维空间地图变成实物,能使初一学生摸到、看到,从而理解掌握这种地图的读图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贵在平时,贵在方法,贵在坚持。实践证明,教师要始终按照各项步骤进行地理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势必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逐步提高初一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归纳地理事物分布特点,建立空间概念是七年级上册的读图要求,也是培养初一学生读图能力的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认识空间的秩序和表达可以分国分布现象、分布格局和分布规律三个层次。初中阶段较重视分布现象、分布格局,高中阶段较重视分布规律”。根据课标分布现象属于地理感性知识,而分布格局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布特点。笔者将初一上学期课标要求进行整理分类,发现初一上学期所有的课标要求有35条,其中读图能力要求有24条,可见除了一条(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属于分布规律外,其余23条要求全部均为分布特点的要求。也就是说,初一阶段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地图归纳出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为下一步更深一层的读图要求打好基础。
二、通过在地理课堂中指图、填图、作图及制作模型的方法逐步培养初一学生的读图能力。
年龄的原因使得初一学生大部分的学生感性思维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那么,如何建立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学会从地图上找出地理事物的分布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能较为有效的建立初一年级学生的空间概念。
1、按顺序读图,学会读图基本方法。阅读地图一般先读图名,能大致了解这幅图要表达的内容,而图例最重要,它能确保读懂图,然后才到正图的阅读。因此读图的一般顺序应是:图名、图例、正图。初一学生,初学看图,常常找不到方法,许多学生在填图时在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所以,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阅读地图的一般步聚,并在前期的课堂读图训练中反复提醒学生读图的顺序,慢慢养成正确的读图习惯。
2、识记术语、原理、规律是读图的前提。
地理术语常常在读图中出现比如气温年较差、经线、纬线、东南西北这些都属于地理术语。很多学生知道 一年内“温差”是什么意思,但是问“气温年较差”他们就答不出来,这就是对术语的不理解。
在学习经纬网的经纬度判定时,学生经常东经西经分不清。这是因为南北纬的划分,东西经的划分没有记住。因此,地图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原理、规律的识记,这是读懂地图的前提条件。
3、课堂中的指图,指导学生读图方法。
在学习世界人种的分布时,常常会提问三大人种的分布,如黄色人种分布。学生们通常能回答出亚洲东部、北冰洋沿岸等地区。但若此时,让学生上讲台的多媒体展示的世界人种分布图上指出亚洲东部,学生就未必能够准确指出来。这是因为这个问题学生能从书上找到相应的答案来回答,但不意味着学生就懂得看图,能将图与文字对应起来。因此,每到读图的课堂环节,不能只是提问回答,而是有必要请学生上讲台的图中指出来,才能检测学生是否真的能读图,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针对学生读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
3、课后的填图,巩固读图方法。
利用地图学习需要动眼、动手、动脑、动耳,多种感官的活动能及时加深对地图的记忆,才能把图形储存在大脑中。课堂中的说和指图也只是动眼、动嘴,从心理的角度上看,这只属于简单的刺激,并不能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必须调动起学生的动手。填图就是最好的方法。配套的地理填充图册此时帮了大忙,布置学生相应的填图练习,比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填图,能迅速使刚学到的图形印象加深,掌握平面图的读图方法。
4、动手制作地图模型,建立初步的三维空间概念。
以上几个步聚基本上能解决一般地图的二维空间读图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三维空间地图,比如经纬网、等高线、地球的运动等,更为立体的空间思维能力下才能读懂的地图就要配合上实体制作来帮助学生获得具体的空间感知,从而形成空间概念。比如在等高线地形图是初一地图读图的一大难点,教师也常常感到这部分内容难教,怎么教都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弄不清。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有:1、山谷与山脊混淆2、山谷与鞍部混乱。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能循序渐进的建立起空间概念。首先,学生不知道真实的山体部分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其次,学生不知道从真实的山体部分怎么会得出等高线的,再次,学生读图只看了等高线的“形”,常常只记住了凹进去的是山谷,凸出来的是山脊。在学习等高线时制作山体模型,利用山体模型使学生对山体的部位的真实形态有一个空间的感知,可以摸得着,看得清。接着利用山体模型演示等高线的绘制过程,最后归纳出向高处凸出的是山谷,向低处凸出的是山脊的等高线分布特点。这个问题才能基本上解决。因此,利用好地图模型,将抽象的三维空间地图变成实物,能使初一学生摸到、看到,从而理解掌握这种地图的读图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贵在平时,贵在方法,贵在坚持。实践证明,教师要始终按照各项步骤进行地理地图读图能力的培养,势必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逐步提高初一学生的读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