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逻辑与进路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some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人的本质追求,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多向度价值与主导性价值的有机结合。是国家、社会和个体多层次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要求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战略、社会规范和个人要求等三个层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当前,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大学生深入了解、领会、掌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以及可靠接班人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一方面要用系统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界限,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研究并解决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课 逻辑与进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034-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整体部署和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提出了“三个倡导”的新论断和新要求,分别从国家战略、社会规范和个人要求等三个层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许多新的重大部署,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价值理念和价值实践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核心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协同推进,我们应以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论述为指针,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及手段,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当前,如何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领会、掌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一方面要用系统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在教育中研究并解决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本文将从明确教育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学三个维度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佳途径。
  一、首要前提——明确教育目标
  明确教育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前提,只有明确目标,才能确立教育方向、实施相應的教育方法。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中,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以及可靠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一重大命题,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抓住了价值观建设的根本。可见,从国家发展长远战略、教育对象的成长需求等方面来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势在必行。据此,可以确立以下几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
  (一)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铸魂工程,同时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挺起民族精神脊梁的战略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帮助、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出发,以“三个倡导”为核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并最终达到目标的一致性。即,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的人生志向,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内化为自觉的担当;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要有高强的本领才能,具有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具有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操守,具有强烈的法治观念,能够成为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合格公民。因此,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体目标指向。需要强调的是这个目标一旦确立,就要贯穿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教育过程不偏离预定的目标和方向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把握大学生认知特点,强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成效,而且关系着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总体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应准确把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个体不断改变自身价值观念结构以适应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规范的过程和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规范、价值原则和价值选择标准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1]“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真诚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2]它的形成绝对不是价值观念之间的简单“认同与共享”而是一个由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构成的复杂的动态过程。[3]其中,“认知认同”在整个认同的动态过程中处于关键环节,是实现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价值评判到价值选择的过程。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面、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重大意义。“情感认同”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关系等形成认识后所产生的对该事物满意、喜爱、肯定的态度。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是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肯定和积极的态度。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缺乏稳定性,摇摆不定,具体表现就是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承诺与社会现实相悖或差距甚远时,他们的情感认同很低;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承诺被一一兑现,或者国家、民族行为满足了大学生的期望时,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是相当高的。[4] 这种情感的缺位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法真正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里“生根”,直接影响了其体验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更无法作为一种“内驱力”来影响和规范他们的实践行为。[5] “行为认同”则是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共同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如果说认同认知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那么情感认同解决的则是信与不信的问题,而行为认同就是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也就是能不能做到知行统一的问题。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所说:“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统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6]但是由于西方思潮的冲击、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知行脱节、表里不一现象。如:他们一方面认同诚信、友善等中华传统美德,但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又存在诚信缺失、情感冷漠等现象;他们一方面认同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但另一方面他们的价值观取向却日益的功利化,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大学生能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之于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键所在,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致力于实现的主要目标。当前对大学生的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抽象意义上的原则认同,而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针对大学生价值认知与价值行为脱节的现象,高校应将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以各种主题日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其中,以此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促进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三)拓宽教育渠道,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项新的而又急迫性的任务,是党和国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使命。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完成这项使命的根本目标。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状况,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为着力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是指高校按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要求,结合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等实际特点,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其活动结果(即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程度”。[7]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这里略举一二。比如,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的变迁,我国社会逐渐形成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基本格局,导致了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极力渗透,从多个侧面和途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再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以及传统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一些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好的把握“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的底线规定,或者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这可能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出现偏差或误入歧途;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无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忽略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和情感诉求,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式呆板,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等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并整合育人资源,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要使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话、管理者的一个小小行动、学校环境的一点细微变化、先进同学的一次典型示范,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其次要对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进行变革,实现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联系世界发展潮流的具体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又要联系当代大学生群体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变革和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
  二、关键环节——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涉及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且也涉及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因此,教学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关键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依据。这就需要我们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前提下,整合思政课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突出教育重点。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首先需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明确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旨,然后,在这种认识高度的基础上,科学地整合教材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
  (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诉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的主要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的核心“梦想”。可以说,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既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和人民艰苦奋斗的根本要求和梦想,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和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就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前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对国家而言,目前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四个全面”原则,促进“五位一体”统筹发展。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自由”、“平等”等理念,尽管最早是由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但它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更应高扬“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当下,政府应当致力于建立以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于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作为公民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要求等到了社会的广泛共识。“爱国、敬业、诚信、有善”既源于我国优良传统,又反映我国现实需要,它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新时期我国道德实践精华的高度统一。   (二)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进一步诠释,反映了当前国家、社会和个人目标性、主导性和基础性三个层次的价值取向。其中爱国、敬业、诚信、有善,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基础,是作为公民应该践行的道德规范。作为中国人,首先应当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国才有家,也才能民康民富民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人的价值践行是基础,只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但另一方面,个人的价值践行又需要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以及社会层面的风尚制约。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要将这种理念、精神、价值观与国人的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处事态度融为一体,正确引导国人认识和评价所生存的社会。而在全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可以促进全民族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形成主流价值体系,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观念、思路、方法和视角,改变人们评价事物的基本标准,这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制和法律体系,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总之,三个层次价值观实际上是三个主体的主要价值目标与价值准则。但三个层次的价值观是内在关联、其中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引导我们国家朝着美好未来发展,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导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三者各显特色,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共同作用于幸福生活的创造。
  (三)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旨
  价值观对人们的情感、意志、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人们内心深处所守护和遵循的信仰,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人们处事行为的准则。这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8]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高度凝练概括了未来国家、当今社会和公民个人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些核心价值元素和“中国梦”理想共同构成了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引领社会进步的旗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让社会公众找到了核心价值观的主旨,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其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一个整体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内容,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首要目标,具有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感召力,必将更加鼓舞民心,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不断使伟大的“中国梦”变成现实。其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核心规范和价值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价值尺度的体现,是对人民首创精神的尊重,是对人民权益的保障,是对人民平等发展权利的维护,有利于化解矛盾,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激发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营造公正的社会环境。其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和要求。每个公民道德水准和道德素质的表现,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因此,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加强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有利于营造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确立全社会成员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
  总之,只有深刻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明确厘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领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旨,才能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有机的融汇到教材中,对于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按照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倡导”为思路进行整合,才能结合社会现实与学生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三、重要桥梁——重视实践教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命运,关系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理论智慧,更是实践智慧,它从实践中来,更需要到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去检验。如前所述,目标方向得以明确,相关内容得以整合,在此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桥梁就是实践教学,即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让教材中整合出来的内容走进大学生的身边,走进大学生的实际,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促使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的。实践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犹如一条纽带,在硬邦邦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教与学之间开辟了一条航线。”[9]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思想上的矛盾斗争过程,它是接受与抗拒、认同与否定、选择和摒弃并存的过程,因此,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有效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多样化的价值体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尤为重要。
  (一)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有效结合,形成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教育机制
  既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地位、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显性功能,同时又不可忽视其他专业教师、专业课教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功能,“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10]要建立一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教育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贯穿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是应“化虚为实”。要通过一些真实事例将枯燥的理论鲜活化,这样才能感动、感染、感化学生,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从内心深处认同、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新时期的“雷锋传人”郭明义和靠拾荒捐资助学的201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盛兰老人,都是当代模范践行“友善”价值观的优秀典范,选取这样的教学案例,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些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典范,感受他们的慈爱之心、友善之心,仁义之心,撞击学生的心灵,对其产生强大的震撼力,使学生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帮助他人应当是一种自觉的、自然而然的行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从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友善”价值观。二是要注重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对教学的参与度,要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疑点问题,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与教师共同探讨。同时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多个层面,内涵丰富,不是某个学科的课程就能达到教育目标。因此,应深入挖掘各学科的育人资源,将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融入到学校各学科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专业课教学自身教学时间长、空间跨度大等特点,发挥其隐形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渗透。   (二)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这样的原则:一是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学生作为主体全程参与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来,由传统的“配角”转换为现实的“主角”。实践教学活动从设计、组织、开展到成绩评定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其中只是进行方向上的把握和理论上的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和自主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实践活动的主人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比较相互学习,通过竞争共同提高。二是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强调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三是在实践教学方式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具体实践教学形式可多样化,如:经典阅读。教师依据整合后的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书目,学生在课余时间选读经典原著,同时做好读书笔记并写出读书心得。经典阅读是其他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是实践与理论的沟通,是学生心灵自我的交流。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比较浮躁,书读的很少,尤其理论经典更是很少去接触。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能够使他们领略理论的风采、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体验深刻的精神之旅,引导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从优评价,形成价值认同。专题辩论、讨论,主题演讲。对于一些社会焦点问题和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课堂专题辩论或讨论,教师事先进行安排和布置,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把学生关注的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带到课堂上进行辩论、讨论,在轻松的氛围中使不同的思想、观点碰撞,不仅能消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逆反心理,找到与他们思想的契合点,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由于精心设计的主题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因此更具吸引力。同时辩论、讨论、演讲的方式还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座谈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师生座谈会”,探讨人生价值、社会理想、青春的责任等问题。纪念活动——利用“国庆”、“改革开放纪念日”等,举办全校性的演讲比赛等,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营造一种良好的价值观教育氛围,对大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产生综合影响,让学生在思辨和比较中逐步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显性的“硬化”灌输教育往往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而内隐式教育却可以“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11]
  (三)开展多样化的价值观体验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明晰自身价值取向
  传统的价值观者教育之所以效果欠佳,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把受教育者当作是被动的接受者,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忽视了大学生的自身内化接受和自觉体悟能力。正如郑永廷先生所讲的:“学生很少被作为主体、目的来培养,而主要是被视为工具、手段加以训练。”[12]由此,教育过程成了“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过程,所以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其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同于其他技术、知识层面的教育和学习,它在转化为个人行为和修养时必须有情感的参与、认同和接纳,正所谓行道而得之于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本质上说,价值观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具体生活取向,它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只有当一个人参加到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时,才能对价值观所包含的源于生活的意蕴有更切身的体验,并进一步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志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產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解释。”[13]可以开辟这样一些核心价值观体验途径,如: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参观体验,感受劳动与奉献的关系,培育他们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成果的情感;邀请成功人士或先进人物进校开设专题讲座,讲述创业经历,感受自主创业与奉献社会的关系,以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影响和鼓舞学生,开拓他们的眼见,启迪他们的觉悟,帮助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献爱心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亲身体悟为别人做点奉献后的感受。通过这样一些价值观体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让他们从中受到震撼和教育,引导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理解,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能更深刻地明确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营造良好的价值观教育环境,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
  良好的环境是产生价值观认同的客观要素,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价值观是否认同及认同的程度,环境具有“浸润式”教育的功能。浸润式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潜在的和实践性的教育形式,其特征是强调价值观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的发挥,强调教育方式有内生性、体验性。构筑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是进行全方位浸润式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这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4]马克思这是在强调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辩证统一关系,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环境的作用。应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与校园网络建设、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志愿者的各项服务、学生的日常仪式、宿舍文化活动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环境的浸润式教育功能,使学生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校园网络平台,开辟理论宣传、活动展示、热点论坛、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栏目,利用网上易班、QQ群、微信群、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学生宿舍的管理制度之中,组织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学生的主体观念和自律意识。将社团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活动。在社团活动开展中,应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中去,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实现潜移默化的浸润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个体之间产生从众效应,在思想上认识上产生趋同的效果,最终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   总之,实践教学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行统一的最有效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够更深刻地凸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能够让学生在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充分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随着学生主观意识的转变,就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以此为自己实际行为的价值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 (德)尤尔·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 .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 孙树文.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
  [4] 王晨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育探析,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5] 金玲等.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10).
  [6]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7] 吴光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刍议[J].高教论坛,2015(2).
  [8]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9]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学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页.
  [10]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 陈颜等.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0).
  [12] 《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
  作者簡介:
  李雪萍(1962-),女,中共党员。现就职于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卫星定位方便快捷且精度高,为了在校园里可以用RTK的测量手段代替传统四等或等外水准测量,需准确获取校园高程异常值分布情况。该文主要通过均匀分布在学校若干个已知高程异常值的点来建立模型,从而拟合出校园整体高程异常分布情况。主要分析比较了平面拟合模型、二次曲面拟合模型以及MATLAB曲面拟合模型。实验表明二次曲面拟合模型更加适合本校园的高程异常分布规律,其拟合精度内符合达到10.7 mm,外符合17.
摘要:在低码率视频压缩系统中,图像预處理的方法可以用来降低视频序列的复杂度,从而达到降低鳊码器输出码率,提高鳊码器效率的目的。该文提出了一种在运动补偿条件下而进行的高效的时域滤波预处理算法。该方法采用运动补偿的相关技术,将时域预处理滤波映射到空域进行处理,有效地去除了视频序列中时域上不相关的细节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文的方法实现了编码器10%~30%的码率下降水平。在相同的码率下降水平下,用该文方
为解决高维聚集海量数据的存储与查询问题,通过分段共享数据立方体技术,将高维数据立方体划分成若干个低维数据立方体,并利用并行处理技术来创建这些分割的分段共享数据立方体及
【摘要】《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课程是飞行器动力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着眼于学生创造力以及解決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通过典型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协作的科学素养,进一步提高航线维护及故障处置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状态监控 故障诊断 油液分析技术  【中图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STEP-NC是新发展的数控编程国际标准(ISO14649),依据该标准生成的数控程序通常采用ISO10303 Part21物理文件格式。但该格式的数控程序不但不易解释,而且不适合在网上传输。为此,提
【摘要】新常态下我国职教体系存在体系内培养标准不统一、企业游离在职业教育体系之外以及职业教育法规严重滞后等问题。为了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的建设,政府管理部门、职业院校和企业等主体应从修订和补充职业教育法、制订统一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推动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等方向进行改革,三者协调联动,才能取得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质成效。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标准 改革对策 现状分析  【中图
为了研究矿山、选矿厂和炼铁厂所构成的钢铁工业三级供应链中的协调生产计划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①集成3个环节的生产计划;②集成生产
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学前的准备、教学方法改革及其效果和教学体会三个方面对我院首届留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的人才,大学生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今后的就业和创业,影响着国家发展和未来,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班主任是大学教育管理中直接责任人,是影响教育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班主任 教育管理 素质  中图分类号: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空腹血清G肽水平与空腹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关系。方法 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按C—肽,≤μg/L、>1μg/L且≥3μg/L和≥3μg/L,或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