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宾虹的艺术造诣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黄宾虹把“技”提升到“道”的高度。一直很难令人把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他的艺术才渐渐受到重视,这是其时经历了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虽受到了挑战但更深入人心了。
  关键词:传统;“技”与“道”;“黄宾虹热”
  
  一、黄宾虹的生平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1907年逃亡上海,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赴杭州,任国立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90寿辰时,夏衍同志代表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黄宾虹“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称号。黄宾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画家和理论家,所作山水,浑厚华滋,有其鲜明的独创风格,在绘画理论研究上亦有卓越贡献。就作品而言,包前孕后;就作用而言,树立一代楷模;就影响而言,开启一代新风。他的画结束了山水画坛上衰微萎靡的旧状态,开始了雄浑苍莽,大气磅礴的新时代,使濒临灭息的中国山水画重获新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世纪中后期,画山水者鲜有不受其影响。
  从黄宾虹的自述和汪改庐、王伯敏、裘柱常、赵志钧等所著年谱、传记中的记录可知,黄宾虹少年时代返歙参加科考时在亲友家中观摹、摹写古人画迹的主要对象就有王蒙、沈周、董其昌、查士称。这些最初的lj缶习,于黄宾虹有何意义,非常值得揣摩。元四大画家之一王蒙,在崇尚简逸的元代是个异数,所作山水,山体高峻浑穆,形质近于写实,其墨线被称作“解索皴”、“牛毛皴”,绵韧往复,密密匝匝。比较另三大家,黄公望的披麻皴相对舒朗松柔;倪云林的折带皴更是简练概括;吴镇则以粗笔刷写,水墨渊劲为特征。从技法上看,王蒙画法尤见繁难,而明人沈周上追元人,但较疏远元人简逸淡远的一面,独取王蒙的高远、深远构图,干而繁的皴笔,并由王蒙上追北宋北方画派的峻厚。黄宾虹既接受由宋苏轼、米芾而至董其昌一脉的文人士夫画理念,但在学画之初,倒没有囿于董其昌一味倡导的淡、柔、远即所谓的“南宗”趣味,而从技法全面、扎实的王蒙、沈周人手,夯实把握形质的能力和用笔用墨的手上功夫,此为初习的上佳选择。
  从十三岁起,他“习之数年”的还有偏于水墨渲淡的董其昌、查士标的画迹。其中重要的是董其昌。明末董其昌的“南北宗”学说以及体现这一理论的书法,绘画创作都是画史上的重要事件。反观画史,除有董其昌以工致、写意,以审美趣味来作南北分宗外,应该还有这样一个画史事实,即以概念为目的绘画,如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从自然形质中跳出来,将人对自的感觉甚至将超自然的理念提升为绘画的主要目的,无论对象、性情、笔墨都融会到感觉的层面而离现实形质很远,成功的作品就是所谓的“概念画”。这种“概念画”以一种理念、一种方法论来超越绘画,超越画史,却可能规导着后世绘画的走向。
  
  二、黄宾虹的“技”
  
  黄宾虹曾在致裘柱常的信中说:“…学敦煌壁画。犹是假石涛,即真石涛且不足学,论者以石涛用笔有放无收,于古法遒劲处,尚隔一尘耳。”黄宾虹以其法度之严,看出了石涛的破绽。对于“扬州八怪”的画,不合法度之处,更比比皆是,黄宾虹都能深刻指出。他指出:“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变化中来。法备气至,气至则造化入画。自然在笔墨之中而跃然现于纸上。”今人学传统,若能看懂黄宾虹,则修养至高矣。
  陆俨少多次说:“画要暗不要明。”其实暗未必好,明未必不好,显然他是把“暗”理解成“黑乎乎一片”;“明”理解成“明亮亮的”。实际上,古人说的“暗”是指用笔要藏锋不露,要含蓄,“明”是指笔锋太露,妄生圭角,不含蓄。而黄宾虹的理解力远不至此,他的笔是“笔笔皆暗,处处不明”,即不刻露,这是他的功力所致,更是其修养所致。黄宾虹对石涛的不满,还是从“法”着眼的:石涛作画不拘法,因此细细分析,石涛用笔确有可指责处,但他作画始终充满激情,对大自然始终保持新鲜感。而黄宾虹的画则不假思索,处处以“法”高显示其笔墨功力内涵,令人百读不厌,却忘记了他的麻木不仁——他从“技”人手,辅之以法,进而提升至“道”的高度,这一点无疑是长期以来人们难以读懂他的画的重要因素。故高岩之下必有低谷,飞瀑之下必有深潭。黄宾虹的画过于讲究“法”,则无激情。他以“法”眼看世界,处处是“法”,那么大自然的新鲜感对他的刺激就不大,所以他的画有点千篇一律,分不清哪是哪的山;是什么心境下的产物。盖一切为“法”所统,处处想到“法”,激情自然泯灭了,再新奇之境也被法度笼罩。因此,黄宾虹的画越是精心之作,乍一看越给人不快的感觉,当然细细地看,又很有味道,这味道仍是笔法高的作用。相反,他的小品和不经意之作反给人以轻松和视觉上的快感。事实上,黄宾虹在他的著作或某种场合都曾表示过这样一种想法:我的作品风格比较粗、黑,喜欢的人不多,可能要过三、五十年后,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它。当时追随他的人很少,人们更多是敬重其人品,以及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另外在上世纪50年代,黄宾虹去世前后,从人们对他的评价来看,比较看重他早年更漂亮的一些作品。但是现在我们认可的却是其晚年的那种不被人理解的风格,这可能是目前绘画界对于传统的再认识所致。
  其代表作《秋林图》轴,一眼望见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云雾缭绕。远景为山坡,古松苍郁,有几间平房,前后错落。园后有四角亭,亭中坐一人。山腰树木丛生,枝条欹斜,往上高山耸峙,岿然独立。左侧为一片广阔的湖面,有二只帆船顺风行驶于两山之间,以山衬水,以水烘山,使山水发生了相互为美的密切关系。这幅画面尽管祟山峻岭,山路曲折盘旋,林木丛生,层次颇多,但画面仍清妍秀润,意趣生动。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这与画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分不开,使其画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此幅画中也能充分地体现出他的“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
  
  三、由“技”进“道”
  
  一个艺术家重视研究“技”的问题时,总是与他要达到的精神目标或所谓“道”联系在一起。所谓“道”这种说法的来源,一般认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它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曾起促进作用。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这里笔者所理解的“道”的涵义,是指道的规律性和法则性,它几乎是任何事物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律。
  在中国画中,笔墨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命题,也是涵盖性极强的一个概念。它不仅是创作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手段,也是画家心性和学养的外化。修身在养性,心性在中 正之道,才可为家事、国事、天下事,当然,也可才为绘事。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之所以将人格评判带人艺术价值评判系统,以人品论画品之原因所在。在中国画学中,笔墨下通于“技”,上接于“道”,是连接着技法与道心的重要范畴。黄宾虹作为一名画家,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其内在原因正是解读黄宾虹的关键。尽管他的绘画中有很多语言、技法都是传统的,但他的理想、动机则是积极地开拓传统领域。绘画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对他人格的补充。表面上看他是为了绘画而绘画。其实黄宾虹和古代文人一样,通过绘事提高人格修养。故在黄宾虹看来,绘画已经是一种习惯,是人生的一部分,实用功利性不强。他不会去为了赶时髦,迎合潮流而转移自己的探索方向。黄宾虹在他那个时代就意识到中国画的传统似乎已经式微,所以他从更高层次的“道”上寻找出路,可能在寻找的过程中有些方法会让人费解,但却是十分“合理”的。“作画应入乎规矩范围之中,又应超出规矩范围之外,应纯任自然,不假修饰,更不为理法所束缚。”黄宾虹认识到了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化,并努力以更加程式化和精神化的眼光去认识中国画。他是当时很少走向传统深度的画家之一。所谓深度,其一,笔墨既是中国画的特殊语言和基本构成单位,又是中国画赖以成就自身的精神要素。其二,他非常强调“内美”,即把画家的人格品质,带有某些文化综合体的特征引入对中国画价值体系的判断之中。中国画中的视觉程式一旦固定,“技”就可以随意运用,它和原来的生成根源可以相对分离,极易成为一种油滑的东西。黄宾虹发现了这种变化的危险性,他满怀着提“技”人“道”的信念,把二者统一在一起,并毕生为之奋斗。
  
  四、结语
  
  由于黄宾虹把“技”提升到“道”的高度,一直很难令人把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他的艺术才渐渐受到重视,这是其时经历了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虽受到了挑战但更深入人心了。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大家不再满足于多年来肤浅的“中国画创新”甚至“中西结合”等形式。“黄宾虹热”正是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笔墨等于零”等诅咒声中成长起来的。当然,有些画家似乎从黄宾虹的画中体悟到了传统的真谛,但更多的则是一种模仿,只是从他绘画的外在形态人手,顶多至“技”,带有强烈的功利性。中国画一旦失去了道技一体、以道驭艺的艺术特性,笔墨就失去了精神支撑,艺术也就退化为一般性的技术手段。对于包涵承载民族精神的中国画而言,这是致命的打击。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代表本民族的、成系统的精神,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决定了中国画艺术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说,中国画的发展规律应始终顺应民族传统文脉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本清源、贴近文脉”是重振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黄宾虹的艺术造诣博大精深,要真正领会绝非朝夕之事。时下的这种热潮如果能够去伪存真,还是可以长存下去,促进中国画的健康发展的。
其他文献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这种专业化经营组织数量的迅速扩张,激烈的竞争推动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但我国现阶段企业的发展大多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环境污染是负的外部性的典型事例,环境又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而且环境资源的的产权缺失且难以界定,于是就导致了市场调节的失灵,这就势必需要政府参与进行调节。本文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博弈模型,分析企业间及其与政府的关系,从而
期刊
摘要:正强化与负强化作为强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手段.它们从不同方面对人的行为起强化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大多数管理者只片面重视正强化却忽视了负强化,其实必要的负强化能起到正强化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负强化的作用,指出在企业管理中,适时的使用负强化,能够使整个群体的行为导向更积极,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企业管理;正强化;负强化    1 负强化概述及常用的一般措施    美国哈佛
期刊
摘 要:伦勃朗是17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画匠,他生前体验过荣誉华富贵和穷困潦倒,他的艺术作品也经历了被人高度赞赏和无人问津两种境遇。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人的灵魂和光辉,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伦勃朗的绘画艺术光芒四射,他的绘画艺术形象像是里程碑一样影响着后人,他的艺术精神品格,对后人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人生经历;光;影    前言    在这些震撼人心的
期刊
摘要:引导学员,感悟生活,是写作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要求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注重培育学员善于观察、勤于积累、学会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写作教学回归生活,把生活还给学员。  关键词:写作教学;引导;感悟;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学员的作文写作同样必须源于生活,是学员观察事物、体验生
期刊
税收宣传是税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税收宣传,可以提高全体公民的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减少偷逃税心理和行为,为依法治税奠定坚实可靠的社会基础,因此有人称税收宣传工作是“无形的征管”。基层税务机关作为最直接面对纳税人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应是税收宣传队伍的先头兵。    一、当前基层税收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基层税收宣传任务艰巨。对外,宣传国家税收政策。增强全民纳税意识。国家各项税收法律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疆1998年——2007年的数据为基础,主要选择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国内资本积累、外国直接投资、市场化进程、国际分工、产业结构升级等7个路径,定量化地研究出口贸易如何通过这些路径影响新疆的经济增长以及影响强度的大小。  关键词:出口贸易;经济增长;路径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在教学中通过精心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进入所研究的物理问题情境中,关注物理问题,主动投入问题的求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式教学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物理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物理情境;教学;学习动力    一、物理情境式教学理论分析    物理情境式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在日趋严峻的竞争压力下,把控制成本作为开辟第二利润源、提升竞争力的手段。作为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之一的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如何在生产材料大幅度涨价的情况下,既保证生产需要的供应,又实现材料成本的控制。  关键词:加强资源市场分析和采购策略研究;完善专业化分工流程化;加强物资采购供应过程控制;加强物资采购供应过程控制;推进框架协议采购、招议标采购管理创新;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期刊
摘要:职工队伍的素质和工会干部的素质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是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工人阶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增强主动性、发挥创造性、发展先进性要求的需要,是广大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根本所在,也是全社会的希望。  关键词:提高素质;加强建设    当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和就业要求不断提高之时,职工队伍的素质和工会干部的素质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
期刊
摘要: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成部分,是一件事关企业政治、经济稳定的大事。  关键词:安保;综治;意义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不断深化,企业保卫工作也发生巨大变化。我部门在中心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方针,以开展”创建平安企业”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全面落实各项防范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