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弗·斯通,花两年拍《普京访谈录》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gsjz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利弗·斯通是好莱坞的异类导演。他拍《野战排》,直面越战的残忍;拍《华尔街》,剑指贪婪成性的股市大亨;拍《斯诺登》。以新角度审视棱镜门。他本可以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坐享名誉,却一次次折腾。
  这次,不安分的斯通又放了个“重磅炸弹”:《普京访谈录》。6月12日,这部长达4小时的纪录片在美国“娱乐时间”电视台播出。连播4晚。媒体称,“普京从未跟一个西方人对谈如此长的时间,还说了那么多毫无限制的话题。”
  “注定被绞死的人是不会被淹死的”
  为完成《普京访谈录》,斯通花了整整两年收集素材。这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最大特点就是时间和地点不固定。普京太忙,所有对谈都得见缝插针进行,有时在克里姆林宫,有时在办过冬奥会的索契。有时在普京位于莫斯科郊外的住所。
  斯通拍出了不一样的普京。他镜头下的硬汉总统少了几分强势。还会微笑着吐槽斯通:“我发现你是个滑头。”滑头二字从何说起?敢跟普京谈笑风生的导演。世上还真没几个。斯通的提问总是出人意料,但又不会不给普京面子。他还向普京推荐了库布里克的喜剧电影《奇爱博士》。后来,斯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普京很坦率。希望这部纪录片能消除美国和俄罗斯的误解。避免两国陷入战争。”
  普京说看过斯通导演的影片《斯诺登》。两人聊起来后,斯通抛出问题:“你当过克格勃特工,有没有鄙视泄露FBI文件的斯诺登?”正在开车的普京头也不转地告诉斯通:“斯诺登不是叛徒。他只是把他知道的事公之于众。”他随即补充道:“如果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直接辞职就好了。他现在走这一步是他的权利。不过我要说这么做不对。”
  斯通接话:“所以他不是个告密者?他应该像你当年那样,从克格勃辞职吗?”
  “没错。”
  说完信息安全问题,斯通把话题扯到普京的人身安全上:“听说您经历过5次暗杀?我采访过卡斯特罗。他大概经历了50次暗杀。”
  普京认真地看着斯通,听到卡斯特罗的名字时微微一笑:“是的。我跟他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对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能活这么久吗?因为我向来亲自参与自己的安保工作。”说到这儿,普京身体前倾,向斯通解释道:“我专注于我的工作,安保人员专注于他们的工作。他们做得相当出色。”
  斯通不解:“你信任你的安保人员?暗杀的首选模式可是试图混入总统的安保团队。”
  普京笑着回答:“你知道俄罗斯有句谚语是怎么说的吗?注定被绞死的人是不会被淹死的。”
  “越战对他们而言,就是每晚5分钟的新闻”
  人们记住斯通,最初是因为他拍的“越战三部曲”:《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斯通像一位戏剧艺术家,在熟练处理战争与阴谋时,把各种在困境中挣扎的人生搬上舞台。
  他自小在纽约长大。考入耶鲁大學却不愿按部就班地生活。越战爆发后,他想去越南当兵,却遭到父亲的激烈反对。斯通的祖父参加过一战、父亲参加过二战,都对战争深恶痛绝。按父亲的设想,斯通应该当个华尔街白领。但他还是来到湄公河畔穿上军装,成了一名步兵。
  斯通在越南待了18个月。他亲眼见到战争的残酷,也在炮火中感受到人的渺小。越战结束后,他带着两枚勋章回国,却看到自己的同班同学仍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对战争一无所知。“越战对他们而言,就是每晚5分钟的新闻。”
  这种经历促使他萌生拍“越战三部曲”的念头。1986年,《野战排》横空出世。斯通从自己在战争中的日记和书信人手。创作了一个新剧本。主人公泰勒是名年轻大学生,弃学到越南参战,却眼见村落血流成河、战友自相残杀。
  在斯通的镜头下,直升机螺旋桨气流吹开田里的防雨布,露出成堆的尸体;炸弹从天而降,正在说笑的人被炸飞一只胳膊,笑容还凝在脸上;村庄枪声四起,但你永远不知道敌人在哪儿……片尾的画外音,是主人公离开越南后的内心独白:我们对抗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
  斯通的反思改变了美国越战片的类型。著名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评论:“《野战排》已经超出了电影的范畴,它使人觉得自己到过越南战场,而且今后再也不想去了。”
  影片斩获1987年第五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效4项大奖。斯通领奖时说:“我想你们是真心诚意感谢我这位老兵。知道我们不能再眼睁睁看着战争发生了。如果是这样,我们就算从战争中学到东西,那些死在他乡的美国士兵也算牺牲得有价值了。”
  1989年,“越战三部曲”的第二部《生于七月四日》在美国上映。虽然像第一部《野战排》一样仍然受到好评,但影片中强烈的反战思想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与批评。1993年,三部曲的终结篇《天与地》上映。尽管这次斯通以一名越南妇女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这场战争,却没能赢得票房与称赞。观众对越战没那么感兴趣了。
  “这个世界更需要讲伟大故事的人”
  斯通后来将目光投向政治人物。他说:“好莱坞是一个欢庆自己种族等级制度的性感野兽。并且我父亲说过,‘不要对任何人说实话,否则你会受伤。’他说得对,可我就是止不住说实话。”
  1995年,电影《尼克松》在美国上映。影片中,尼克松深夜只身来到抗议越战学生的聚集地。有女学生问:“你说想停止战争。为什么没做到?”
  尼克松沉默许久,说了声对不起。女学生追问:“你不能停止战争,对不对?决定的不是你,而是制度。这个制度让你无法停止!”
  尼克松辩解:“这比你想象的要危险得多……”
  “(怕危险)那你还当什么总统?!”
  “不,我不是软弱。我了解这个制度,至少可以驯服它往好的方向走。”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驯服”。借角色之口,斯通说出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的现实。“我一直在找‘被中伤的人’当主角,描述他们人性的另一面。”
  斯通在2003年拍了第一部纪录片《指挥官》,主人公是古巴前领导人菲尔德·卡斯特罗。卡斯特罗告诉斯通,自己非常崇拜海明威。斯通接话:“但他自杀了。”卡斯特罗沉默片刻,看了一眼墙上的海明威照片:“根据他的哲学,我会战斗到死。但要是我到了连枪也不能用的时候……是的,也许我会选择死亡。”
  有一次,斯通和卡斯特罗同乘一辆车,斯通突然提及肯尼迪的遇刺。经历多次暗杀的卡斯特罗质疑了肯尼迪的安保工作,还对斯通开玩笑说,“如果布什来,我们会照顾他的。”这是整个纪录片中,卡斯特罗笑得最开心的时候。
  跟斯通混熟后,卡斯特罗经常搂着他的肩膀谈话,无视摄像机的存在。斯通也常拿着一部DV(数码摄像机),在卡斯特罗说话时放在他鼻子下。
  在另一部纪录片《国境以南》中,斯通将目光瞄准了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这位“反美斗士”最初拒绝采访。后来在斯通的软磨硬泡下才答应。斯通起初只想还原查韦斯的真实形象,谁知越跑越来劲,采访了南美洲七八位国家领导人。他骑着摩托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自嘲道:“这部电影最后好像成了一部公路片。”
  查韦斯病逝后,斯通发布声明:“虽然查韦斯被那些上层社会的人所憎恨,但他将在历史中永生。我的朋友终于在得来不易的和平中安息了。”
  有人说,斯通像一名斗士。是美国现代史的记录者。眼见斯通拍出了一部又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影片,一度与他产生激烈矛盾的父亲在临终前原谅了儿子:“你是对的。这个世界需要伟大的故事,更需要讲伟大故事的人。”
其他文献
从圣诞到新年,传统上是为平安而祝福、祈祷的时刻。但2015年底的祈福,有些沉重。   2015年12月25日,基督教新教分支——英国圣公会坎特伯雷大主教韦尔比在例行的圣诞布道会上,严厉谴责了“伊斯兰国”的暴力行径。他将该组织比作罗马帝国时代的犹太行省残暴统治者希律王,并对“基督徒可能面临在中东被极端分子‘消灭’的危险”表示担忧。   如果说坎特伯雷大主教对极端势力的谴责、对暴恐的担忧,更多出于
1953年,中情局特工小克米特·罗斯福策划政变,导致首相摩萨台下台  如果不是一场政变,小克米特·罗斯福(下文称克米特)就只是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之孙。1953年,作为美国中央情报局近东与非洲处长,克米特执行了代号为“阿贾克斯”(意为解救伊朗民众的英雄)的秘密行动,推翻了伊朗时任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让伊朗国王巴列维重掌大权。  这场政变一波三折,牵扯了多个大国,也埋下了今日美伊对抗的种子。不
问:12月6日,挪威外交部和丹麦外交部宣布将联合行动,把叙利亚化学武器及制剂运出叙利亚供销毁。此前,中国也派出专家参与叙利亚化学武器销毁核查工作。然而,化学武器生产容易销毁难,面对叙利亚大量的化学武器,国际社会怎么办?  答:根据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的第2118号决议,叙利亚的化学武器将分阶段销毁。据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宣布,叙利亚所有化学武器生产设施已经在11月1日前被销毁。现在的任务
女画家弗里达曾生活于此,她与托洛茨基的故事广为流传  如果要让我选择一个地方定居,科约阿坎一定是首选。  墨西哥城,人口超过2000万的大都市,有着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通病: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人山人海……但位于城南的科约阿坎区,令这座城市与众不同。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建造的第一座教堂。弗里达故居蓝房子。 科约阿坎的街角涂鸦墙。 弗里达自画像。  出城中心向南10公里就是科约阿坎,西班牙殖民时代的建
英国工程师馬丁和他的团队开发了一个新鲜玩意:可折叠房屋。它售价10万英镑(约合86万元人民币),可以在10分钟内展开成一个完整的房子,折叠后也能轻松放在小卡车车斗里。此外,房内配了可折叠的沙发、床和桌椅,房顶还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马丁本打算把它作为露营帐篷使用,后来发现,它还可以被用作教室、商店甚至避难所。下一步,马丁打算找找对可折叠房屋有兴趣的厂家,让它尽快投入大批量生产,造福更多人。
麦家的两个身份,都和书有关。  他写书——著有《解密》《暗算》《风声》等一系列小说,凭借《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解密》被国际权威期刊《经济学人》评为“2014全球十大小说”,并被翻译成33种语言畅销海外;他读书——不但将书视作生活主题,亲手打造了公益书店理想谷,还自任谷主,免费接待每一位前来读书的朋友。  这样一个人,即便在《环球人物》记者面前正襟危坐,也不忘自我调侃:“我也只能聊聊书。” 
4年前,5岁的小姑娘希拉里看到街上那么多流浪汉食不果腹,萌生了一个想法:种菜送给流浪汉。她在妈妈的支持下,把家里的后院改造成菜地,开始学习种菜。几个月后,她收获了第一份蔬菜:一小捧胡萝卜。但想给更多的流浪汉提供食物,这样的产量显然不够。邻居惊讶于小姑娘的聪慧和勤快,决定帮她扩大菜地规模。4年来,小姑娘学会了种各种各样的蔬菜,她将每份蔬果清洗干净,用袋子装好,发放给街上的流浪漢。如今,受这个9岁小姑
刘慈欣凭借《三体》摘得第七十三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消息,是以一种极具科幻色彩的方式揭晓的:北京时间8月23日下午,正在国际空间站远征的宇航员林格伦在太空中公布了这一获奖结果。视频传回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会议中心时,刘慈欣并不在颁奖礼现场,只是委托译者刘宇昆宣读了获奖感言:“雨果奖是科幻界的一座灯塔,但我从没想到自己会得这个奖。”  3天后,《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刘慈欣。继3年前的专访后,这是本刊
他是90后,父母眼中的宅男、“乖儿子”,却创建了  全球第一恶性网络黑市平台,贩卖毒品、军火  美剧《纸牌屋》中有这样一句台词:“96%的互联网数据无法通过标准搜索引擎访问,虽然其中的大部分属于无用信息,但那上面有一切东西,儿童贩卖、比特币洗钱、致幻剂、大麻、赏金黑客……”没错,网络空间浩如烟海,而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只是浅海一隅,其余绝大部分内容犹如海底世界一样神秘、深不可测,这个不为人熟知的互联网
到唐朝初年,佛教进人中国已近700年。佛教的修学体系日趋完善。讲经、坐禅等法会形式也已深入人心。然而,对广大信众而言,他们虽倾心佛教,但面对众多的佛教名相(名词概念),诸如缘起、因果、轮回、解脱、涅槃等,却不免费解,难以明晓。  此时,王梵志的白话诗应运而生。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诗人,将深刻的佛教哲理,熔铸于明白晓畅的诗句之中,向普罗大众广泛地宣扬了佛教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近代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