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气象信息服务浅析

来源 :今日湖北·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Y7896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了新媒体和气象信息服务的概念和特征,对国内外常见的商业气象服务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比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各类气象信息服务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关于新媒体时代发展气象信息服务未来发展方向几点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气象信息服务 气象服务模式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互联网和移动增值是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领域。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特征。新媒体技术是指依托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生成的新得传媒技术。
  二、气象信息服务手段
  我国的气象服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的气象服务发展到公众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气象有偿服务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为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气象服务体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信息传播也经历了从平面媒体到视听媒介再到移动通信、互联网媒体的转变。报纸、影视、短信、wap、网站、3G等气象服务应用层出不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传播媒介手段可以大致将气象信息服务分为以下几类:
  1、印刷品气象信息服务。包括报纸、杂志、期刊、传真等,是传统的气象信息传播手段,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手段。优点是易于保存、廉价方便。缺点是受到预报定时发布、字数篇幅、发布时间和频次固定的限制。
  2、电话气象信息服务。电话气象服务手段方便、快捷,可以按需选择。最大的优点是预报信息和发布内容不受播出时间或播送篇幅的限制。信息接收时间和信息内容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选择,播送内容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随时更新。缺点是电话一对一方式传播途径单一,预报内容对用户来说无法以简单的方式重复使用,不易查存。
  3、广电系统气象信息服务。广电系统曾是最普及、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我国从1956年6月1日起就在通过电台向社会公众发布天气预报信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后开始播发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开始于1981年7月1日。广播电视传播一直以来都是气象信息服务有效地传播方式。优点是覆盖面广,获取方式方便。缺点是受节目播出时刻和内容长度的限制,不易查存和记忆。
  4、手机短信气象信息服务。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能够定时接受最新的天气预报信息。优点是简明扼要,方便快捷、并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缺点是受短信字数限制,内容比较单一。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天气短信服务规模大幅度下降。
  5、网站等互联网服务。目前专业的气象网站有中国天气网、湖北气象天气通等等,各种热门网页主页上一般都有天气资讯模块。优点是资源共享,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缺点是阅读不便,受网络条件限制,信息来源无法保证。
  6、微博、微信等。“气象微博”、“气象微信公众号”作为气象新媒体的代表,具有发布迅速、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作为新媒体在气象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能起到提高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进一步了解用户需求,推动公众参与气象服务以及带动其他服务项目发展的重要作用。缺点是受移动通信网络或互联网络条件限制。
  7、手机客户端。天气预报客户端是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用户获取天气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主流气象客户端软件:“墨迹天气”、新浪“天气通”、“中国天气通”、“中国气象频道”。优点是使用方便,形式多样,信息量大。缺点是受移动网络和接收设备条件的限制。
  三、国内外典型商业气象服务模式
  国际上的商业气象服务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1969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就是以“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为主题。为了提高服务能力,国外专门的气象公司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开发出各类气象指数预报信息,例如乘车指数、啤酒指数、食欲指数、雨伞指数、泳装指数等,特定的气象服务提供给专门的需求单位,采用定向服务获取利润的模式。
  国际上常见的商业气象服务的运作方式可归以下几类:
  一是国家气象部门仅提供公益性气象服务。比如美国和日本,其国内的各种商业气象服务均由私营气象公司提供。二是国家气象部门承担所有公益性和商业化气象服务,比如新西兰整个国家的气象服务商业化发展。三是国家气象部门同时开展公益性气象服务和商业气象服务。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情况。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内的商业气象服务是国家气象部门与私营气象公司竞争的形式开展的。中国的气象部门主要从事公益气象,同时开展商业气象服务,但因为缺乏私营气象公司,商业气象服务基本被气象部门垄断。
  商业气象服务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
  一是萌芽阶段,国家气象部门完全靠政府拨款,以展公益气象服务为主,专业有偿服务为辅。二是拓展阶段,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作为业务工作并列发展。三是蓬勃生长阶段,纯商业气象服务和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服务相分离,形成如今美国、日本、新西兰、英国的商业气象服务发展模式。
  四、新媒体时代发展气象信息服务的几点思考
  (1)以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开发丰富的具有针对性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利用优势资源,细分用户市场,制作针对性强的服务产品。(2)依托新媒体技术,多手段、全方位发展气象信息服务。明确不同媒体介质气象服务产品的差异化定位,建立多个服务产品之间的相互联动发展机制,利用各种服务渠道和手段,根据用户需求和服务效果优化服务项目内容、数量。(3)公益气象服务和有偿性商业气象服务相互结合。逐步利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公益性免费服务带动短信、点播、专业服务等收费服务项目稳步发展。发掘气象信息服务的商业附加价值。在每天更新的天气信息、灾害天气预警信息,气象科普、健康养生、生活类服务内容中,结合相关的品牌产品推荐。(4)结合天气热点策划天气话题,开展其他服务推荐活动。新媒体服务界面上开发气象短信定制、专业服务点播、差异化气象服务模块等功能向用户主动推送有偿气象信息服务。巩固传统气象信息服务成果,拓展新媒体气象服务领域。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气象信息服务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逐渐为国内各企业和社会公众所了解和重视,社会需求日益增多,在媒体新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市场潜力逐渐显现,气象信息服务多样化、精细化、差异化已是大势所趋。
其他文献
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域分布广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文化特色各异。这就决定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路径,不可能循着单一的方向进行。某一民族的成功发展道路,也很难简单地移植
摘要 近几年,Au/SiO2纳米材料一直被看作成尺寸制约性的代表材料,它不仅在生物学传感器方面有广泛应用,在非线性光学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研究纳米点的制备技术在纳米电子和纳米机械器件制备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阐述了纳米点的发展应用及自组装生成Au纳米点。  关键词 纳米点 应用  近几年,射频磁控溅射制备金属纳米颗粒复合膜是许多方法中最好方法之一,可以在可控条件下和低温环境中获得均匀的覆盖薄
这个冬天一直在下雪,门前小石桥上的积雪已经被碾压成厚厚的冰,小石桥的桥面变得光滑如镜。老人坐在门洞里,看着小石桥,一下午的时间里,老人看见有8辆电动车在桥上摔倒,幸亏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牧区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知识素养偏低、学生语言能力较差、管理缺失以及现代化设备不足的的状况,提出了改善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措施与建议,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做好初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大力培养本地教师以及加强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投入等。这些策略的实施都有利于提高牧区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以及本地区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牧区;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实效性  目前,在我们国家牧区学生的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日益升高,文化素质也在逐步提高,从而使少年儿童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身体发育早龄化,60%的学生在小学六年级前后就进入青春期;社会经验比以
要喝就喝美乐美乐葡萄是一个早熟品种,因此,在波尔多寒冷的秋雨来之前,它已完全成熟,然而脆弱的美乐却十分容易受霜冻的影响。好在她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能力要强于赤霞珠,在
期刊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尤其是企业的采购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着重分析了在供
【摘 要】目前,体育课程改革取得有目共睹的进展,但是也面临最为严峻的挑战,即课堂教学的低效与无效问题。其影响因素有教师欠缺教学热情,教学能力偏低;学生体能素质下降,意志力薄弱;学校对体育重视不够,体育教学管理不力。切实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建议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实施分层教学。  【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
校企合作从全国范围来看,正处在不断的探索的实践中,从目前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想进一步完善,必须要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对合作理念进行更新,不断对合作模式进行创新,对保障机制进行完善。  一、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素质  1、引入竞争机制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增强,要引入竞争机制,在整个学习和实习过程中,通过学生测评、教师和企业考评,再加上学生的平常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测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公平竞争环境、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