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家“无为”思想所蕴含的教育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一大组成部分,道家文化以其构筑的返璞归真、质朴至性的人生态度吸引着当前迫于社会生存竞争压力的人们。深刻理解道家“无为”思想所蕴含的“道法自然”教育理念、“不言之教”教育方式、“言其弊再明其利”教育手段等教育精神,对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无为”思想 教育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5-0217-02
  一、道家“无为”思想的评述
  作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一大组成部分,道家文化以其构筑的返璞归真、质朴至性的人生态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无为”思想作为道家文化中的玄通至理,也更为频繁地被多方面解读。但更多地卻倾向于:“无为”是一种消极出世、不加作为的人生态度,不应当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特别提倡。笔者以为,实则不然。
  首先,所谓“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忌妄为。论其本质,是一种遵循规律、敬畏自然的进取有为。“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故,人类必须遵循“天道自然无为”的特性,“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顺乎自然,无干无涉。这是“无为”思想中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在科学掌握自然之规律而采取适时制宜的人类活动的客观敢为。其次,所谓“无为”,不是消极避世,一生碌而庸俗。寻本溯源,是一种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的知足能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在这里,“无事”即是“无为”之意,它的意思实际是不要为的过度。“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里的“无为”实际上是老子对人类极端有为的省悟,而非否定有为的价值。
  因此,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无所作为,而是尊重规律以免妄为,明确底线莫要甚为,即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
  二、“无为”思想所蕴含的教育精神
  1.“道法自然”的教育理念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意指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是客观不变的,它不会因为外力的介入而改变其本来之道。“道法自然”便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内在精神,即示施教者应顺乎自然的引导学生,从而使教育活动能够合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征,教育价值取向能够合乎自然本性的发展规律。愚以为,道家的“反智”并非对知识教育自恃否定,而是反对一些人为的干涉使教育逆向而施,反对人为强加的不适教育理念与教育活动对人产生的异化,使受教者的纯朴本性变质。
  2.“不言之教”的教育方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用不辞。”(《道德经》第二章),即是说施教者无须刻意去教授知识,也不宜用过多的语言多加赘述,而是应该身体力行的去感化学生,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指导学生走上正途。用“不言”的方式启发施教者传道授业解惑,相较于“口口之传”的教育程度,亲眼所见、亲身实践更能使理论深入人心。一则契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示范教育,一则通过“希言自然”使受教育主体享受到充分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在理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言其弊再明其利”的教育手段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且对立的,事物向着其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道”的运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此思想正是辩证思维的表现,即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事物矛盾着的对立面去分析、解决问题。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当借鉴老子这一思想,从问题的反面切入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运用反面教学使学生深谙理论的正确性,从而深刻理解内涵,辩证分析问题。
  三、“无为”思想所蕴含的教育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道法自然”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尊重主体独立性,坚持因材施教,以期是其所是,成其所成。当前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个体独立性,坚持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在高校教学中屡为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独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摆脱以往“教”与“学”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切实做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鉴于此,高校才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维的学习条件与学习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于学生心中,外化为学生行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理想成果。
  2.“不言之教”的教育方式启发高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身体力行、以身示范,规避强迫灌输,以期达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为无为,则无不治”,教育中的不行动并非保守地无作为,而是因势利导,采取温和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诱,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与接受教育过程中,通过“自为”的方式培养品格。高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规律,在尊重其自然属性的前提下采取疏导教育方式,有针对性的实行行为教育。
  3.“言其弊再明其利”的教育手段鼓励高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用辩证思维贯之教学,以期从矛盾的对立面来说明正确观点,进而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大都以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为主,教师更多地是“唯教材而教”。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浮于表层,难以渗透入心,甚至在当下自媒体充分发展的网络环境中对理论知识的真伪存疑。辩证教学的运用,最大的优势在于使学生在了解与学习新知时一改以往的坐听天书,而是通过不断地思考求证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如此,理论知识方可深入学生内心,求得共鸣。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2]黄世虎.道家“无为”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J]党政研究,2015(06).
  [3]赵晓培.老子“无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J]齐鲁学刊,2012(4).
  [4]宋锡同.无为之境——《老子》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 [J]管子学刊,2003(4).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四个角度论述了文化敏感期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别是敏感期的定义、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文化敏感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推荐书目。  【关键词】敏感期 语文教学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68-01  一、敏感期的定义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23-02  一、绘本阅读背景  绘本就是图画书,英文名称为Picture Book,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图画故事书,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程度上交织,互动来讲故事的一门艺术。在绘本中,图画不再是文字的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甚至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只用绘画来讲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相继崛起,各种协会、专业公司、新经济联合体、农民互储会、股份经济等应运而生,
【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传统道德情感的培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但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始终处于比较低效的层次,特别是高中文言文教学,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对于古代语文素养比较欠缺的学生来说深感吃力。因此研究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本文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有效性;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
【摘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化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时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学生成长最主要的文化环境就是学校,而班级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学习、人格成长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必须首先建设好班級文化。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一种个性文化。它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
敕撰书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奉行的一项重要政策,其敕撰书数量之多,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这些著作以加强立法,整肃吏治为主。集中地反映了朱元璋治国安邦的思想和主张,对于向
【摘要】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形成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在小学管理工作中承担着德育工作组织和实施的重任。因此,作为小学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创新德育教育形式,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德育 实效性 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
本文指出了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具体包括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并指出了
【摘要】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提倡培养科学高技术专业型人才,因此,中职院校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中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更多的复合型高技术人才,使得学生可以更快地走入社会工作,更快地适应社会工作氛围,与其他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有较大的差异性,不管是中职院校还是普通高中,班主任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部分,中职学生之间的素质差距较大,给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要想搞好中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信手段的发展越来越快,手机使用日益普及。家长关注学生的成长,特别在中职学生群体中,人人手里一部手机已成必然。为了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作为职校的教师,管理好班级工作,尤为重要。因此爱班级APP顺应而生,本文主要探讨使用爱班级手机APP,实现中职信息化管理班级。  【关键词】爱班级手机APP 中职 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