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摆渡人:我眼中的生与死

来源 :家族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t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殓、骨灰盒、死亡体验,你的避讳却是他们的日常
  是还没走出校门的入殓师,他是家族从事骨灰盒设计30年的设计师,他是浮沉商海后开始思考死亡的体验馆创始人,在这些日日与死亡打交道的人眼中,生死到底什么?
  江涵 就读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学院
  区别:他们是冷的硬的,我们是热的软的
  “对于遗体,在我眼中,我觉得他们跟我们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是热的,是软的,他们是冷的,是硬的。”江涵初中毕业后因为成绩不佳面临复读,碰巧当时看到电视里正在讲述北京八宝山一个入殓师的故事,江涵被吸引了,她决定选择这个专业。但遭到了父母坚决反对,“我回家把身份证偷了出来,然后自己买了车票去参加考试。”
  暑假,江涵选择在昆明的一家殡葬公司工作,地点是在某医院太平间。因为要值夜班,江涵必须住在太平间,冷藏室离她住的地方只有一个小过道那么长。她记得有一天,刑警队送来一位逝者,生前凶杀案被埋了很久,因此身上就已经只剩下干瘪的肌肉。“当时他的脑袋也没有了,恐怖倒是没有觉得很恐怖,只是那种气味比较难以接受。”上课的时候,老师就讲过,这种味道是没有办法洗掉的,因为它已经渗透到皮肤里面去了。“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戴好手套,该化妆的化妆,该清洗的清洗,每天就是这样忙忙碌碌的,但心里却是很开心的,因为我帮到了他们。我现在就是特别希望自己能快点学完专业知识,毕业后好好工作,就做自己想做的,该做的。”江涵经常会这样想象自己未来的工作场景,她对于这样的生活满怀期待。
  庄宁 家族经营骨灰盒产业30年
  失去:人们只在某人面前才会流露出脆弱
  “在失去至亲这件事上,感同身受是个伪命题,除非你曾经经历。”1 0年前,24岁的庄宁(化名)开始帮忙照看八宝山的骨灰盒店。“我记得有一个女人,她从早上开始挑盒子,一直到天色全黑。那是火化的前一天,她不得不作出选择。那一整天里,她来回观察着店里陈列的盒子,不停地嘀咕“这个好像大一点”,“这个雕得更精致”,“我不喜欢这颜色”……挑完的那一刻,她捧着盒子看了半响,突然一串眼泪哗就下来了。庄宁说他开始渐渐明白,女人不是选不出来,而是根本不想选出来。每当有人反复地问我“还有更好的吗”,或者在三四个盒子里面始終做不了决定,我就知道,他们想把画句号的时间拖得久一点,那是他们最后的挽留。
  2015年的最后一天,庄宁接待了一个长相俊朗,身后跟着一群人的中年男人。男人像挑艺术品一样,不停琢磨着金丝够不够漂亮,颜色、大小等问题,他为自己煤气中毒的妻子、女儿和外甥女挑了三个盒子。在账单上签字的时候,突然,他的眼泪流了出来,那势头就像要击破眼镜。刚刚还是成熟稳重的形象,此刻彻底崩塌。男人手上拿着逝去亲人的照片,女儿看起来也只有20出头。“在这个有太多不平等的世界,死亡可能是唯一一件众生平等的事。无论性别、年龄、财富程度,都要面对不可逆的死亡。有时候,我觉得这间骨灰盒店像是一个人生的终极舞台:对每个生命的总结,不是看生前表现出来什么,而是离去后他人如何怀念你。”
  庄宁家的仓库里,还一直放着几个曾被订好但一直没被取走的骨灰盒,最久的已经存放了七八年。“我脑海里一直在想象着,可能有一天,比如我们的店铺要拆迁,我拨通那些买家留下的电话时,希望另一端的人会告诉我:他的亲人在最后关头活了下来,直到现在。”
  黄卫平 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醒来”死亡体验馆创始人
  醒来:从焚化炉里出来,只沾了一身骨灰渣
  20年前,黄卫平下海经商,他说自己很快就沉迷于吃喝嫖赌吸,最终毁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直到十年前的一个晚上,突然萌发出的一种空虚孤寂感让当时的自己很想死。但最终因未能给自己找出一个非死不可的理由,他才活了下来。
  偶然机会下,黄卫平接触了心理学也考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他去过汶川做志愿者,灾区的情况和自己想象的不同,并没有人真的坐在那里等待着他们的抚慰,相反当人们面对、靠近死亡时,似乎知识多一些、财富多一些的人显得更为慌张和纠结。黄卫平十分困惑,为什么在我们的知识里,在我们的社会生活里,几乎不会告诉我们一个比真实还要真实的事实:我们每一个人都随时面临死亡。
  从汶川回来后,黄卫平和当时同在汶川的小伙伴一同创建了“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2016年4月成立“醒来”死亡体验馆,并从“手牵手”的内部项目中分离出来,作为一家社会企业独立运营。
  黄卫平自己就做过五年临终关怀的志愿者,在上海市肿瘤医院里送走了一批叉一批病人。他不想高谈阔论生死的意义,因此只讲了两个自己看到的小故事。
  一个姓陈的父亲,癌症末期,一个人住在医院里。妻子不愿来,说自己的父亲也是癌症去世,一进医院就会呕吐。妻子也不许即将高考的女儿来,怕她分心。陈爸爸一边等待终点的到来一边积累怨恨。弥留的最后一周,陈爸爸已经不能吃东西。但他每天都捧着一个苹果,某天.他把苹果交给黄卫平:“我把这辈子能说的最好的祝福,都说给苹果听了,麻烦你把它交给我的女儿,看着她吃下去吧。”黄卫平去了,拍了一段录像回来。但陈爸爸看也不看,也不理人,三天后他走了。临终前,陈爸爸只说了一句:我不恨了。
  “来体验馆的人中,有一部分是特别无所谓的,当成‘鬼屋’玩;有一类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有一个医生来之前就把遗嘱立好了,把这当作死亡的预演;还有一部分是刚离婚或是离职,感觉是与过去告别,做一个新的决定。”让黄卫平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对夫妻,在体验最初的答题阶段,因为一轮只会“死”一个人,妻子先被淘汰,丈夫一定要陪她一起离开,两人在“轮回”的传送带上泣不成声,已经影响到了游戏的正常进行,但丈夫口中仍不停对妻子念着“我爱你”……黄卫平询问后得知,妻子当时已被查出癌症晚期。
  “醒来”死亡体验馆中,有一项内容是让体验者进入特殊设计后的“焚化炉”一一这是黄卫平和同伴去火葬场实际感受后迸发出的灵感。他说自己在那一刻,除了沾了一身骨灰渣,他和同伴唯一的感受就是那种时间的静止感。说到这里,黄卫平想起曾有一位化名“金生”的癌症患者在“醒来”网站后台留言:“多谢。对于我这样的癌症晚期患者来说,早一天认识死亡也许就是早一点获得平静,哪怕也许最后还是恐惧和无法面对,也有意义,所以多谢。”
其他文献
家族基金会作为善财传承的重要工具之一,从数量规模上看,其发展在本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据国际公益学院家族传承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具有家族性质的基金会近350家,占我国基金会总数比例约5%,中国财富人群行善的通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和加强。但笔者认为,在代际传承之际,家族基金会不仅是一种财富传承的工具,还可成为创富者从企业退休后开启人生第二事业的平台。  据2018年2月发布的《 2018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每个人对生死观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人死了就什么都不是了;有人认为人死了还有灵魂,所以要做善事,让后人得以赞颂。事实上,在生死观上没有对错,只有豁达与否。生死观的最高境界不在是非、得失、利害,而在美丑、清浊、长短,最终是生命的豁达。  豁达的前提是实现身已死,魂飞翔,永远照耀着这个世界,影响着后来人,走出“越有钱、越怕死”的阴霾。希望用钱买最新的医疗技术,用技术去延长衰亡
期刊
《礼记·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说到底,企业家需要从修心、修养、修器三方面入手,做有为、有识、有品的君子,才能以“企”立业,顺企成业。以汉武帝为例,学学  汉武帝刚继位的时候,汉朝已经建立60多年了,社会很安定,国库很丰裕。但是和周边民族的关系,处理得还不是很好,国内很多制度建设也不完备,所以汉武帝励精图治,求贤若渴,希望得到各色各样的人才。在汉武帝
期刊
看得开想得透放得下  财富工具繁多,有没有保证身后事的“稻草王”  3月10日,带着一生的传奇经历与赫本的爱恨纠葛,Givenchy(纪梵希)品牌创始人Hubert de Givenchy(于贝尔·德·纪梵希)逝世,享年91岁。  4天后的3月14日,全球的人們似乎都在仰望天上的星星向霍金致敬,这位一生都在研究宇宙,探索时间的科学家将自己的时间定格在了2018年3月14日。霍金生前曾说过自己并不相
期刊
我们大都只知道祖父母辈的亲人。加上我们的孩子,我们可能也只了解四代人。但是,有些家族可以将其历史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举例来说,西尔维亚·布朗( Sylvia Brown)就是资助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的家族的第11代传人。阿莱西亚一安蒂诺里( Alessia Antinori)则是意大利一个酿酒家族的第26代传人,该家族的公司以其姓氏命名。  对这些家族来说,他们的紧密关系
期刊
艺术的传承,源于术赖于心  收藏于我是一种缘分。自幼时起,深受外祖父的影响,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书法,其后又接触了国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觉得“身教对晚辈的影响是沁入骨髓的,难以言表”。用现在流行的说法:这是一份“精神的传承”。  1999年,因为爱好佛教文化的缘故,我常常去藏区游历。和藏人接触多了,神秘感渐渐褪去,而无论何时何地的“清净”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去感受体验,特别享受。我收藏的
期刊
《道德经》与修身  修身是人拥有健康身体、成功事业、幸福家庭的基础,每个人都离不开修身。《道德经》中的修身是以道为根本,指导人们过一种“合道”的生活方式,即合乎规律的生活。这个规律包括生理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三个方面。  就如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完成相应的事项,青少年求学求知,之后创立事业、建立家庭,走出自我中心;从小家庭夫妇两人的和谐相处、再到一个家族或者企业的和睦
期刊
修习先王之道,凝练儒者精髓  第一次给商界的朋友讲课大约是十年前,是在清华大学的一个“总裁班”上讲“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讲完课班长开车送我去机场,路上他说:老师,以前我以为自己经商,又爱看书,还戴副眼镜,我就是儒商,还时常以此自许。听完课,我才知道什么叫儒商,自己做得还差的远呀!  那次课是讲儒商,那是一个让男人敬、女人爱的形象,儒商的高明之处是能够在逐利的商场上不断修养自己,成就智慧和品德
期刊
老子不怕非豁达,我心敬畏是升华  又是清明节,郊游踏青,追怀故人,也勾起一些平时不曾细想的人生母题,人为什么不能长生不死?现代医学为何无法抵达永生的境地?在财富和技术飙升的今天,难道就没有超越生死的解决方案吗?  永生社区的畅想  这些年来,危重医学的ICU生存境遇、器官移植技术、再生医学、克隆技术、低温技术、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各显神通,各种高技术应对不老不死的解决方案可谓捷报频传,衰败器官的修复
期刊
2014年姥爷去世,我在医院陪伴他度过了最后一周。  那是北京301医院的创伤单元八人病房。之前因为托了许多关系,一个月前第一次入院姥爷住在单人病房里。可是第二次入院条件却大不如前了,姥爷在最后时刻就连咳痰都吃力,我们一次一次地按铃,护士来了把吸痰器深入到他的喉咙里,拼命地往外吸,姥爷表情痛苦,不停地摆手。  我很难想象一个在青年时期曾经徒步随军进入西南、西藏,每天急行军60公里,晚上还点煤油灯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