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时代的摄影观念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ne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摄影是一种形象记录社会生活和自然人文景观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文文化的变迁,摄影也发生着日新月异地的变化。摄影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摄影的理念带来了变化,摄影的价值和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伴随电子科技技术的进步,数码相机已经开始逐渐代替传统的摄影器材和材料,它以其成像快而直接,存储量大,可随时纠错,不用冲洗,移动传输迅速的特点很快普及开来。摄影师已经尝试并开始大量使用数码相机这种更为便利和现代化的工具进行工作和创作。本文从数码时代摄影器材和材料的变化、影像获取更为便利、快捷,传播途径更为广泛等多个角度出发,阐述摄影师在数码时代的摄影观念的变革。
  关键词:数码时代;摄影观念;变革;
  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2
  摄影是人类视觉传递和延伸的一种表现形式。摄影不仅扩大了人类视觉的范围,也记录下生活中最感动、最美好的瞬间。人们通过相片了解到了父辈、祖辈们的生活经历、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人类也通过相片看到万里高空和千米下的海底,甚至是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在抽象和具体世界之间,在宏观到微观世界之间,摄影技术带领人类进入并看另一个不可触及的世界。而正是建立在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和好奇以及摄影所具备的记录和延伸视觉的基础上,摄影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才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当今的数码时代,摄影更受到了大众文化传播、人类意识形态以及科技发展进步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技术的革新对摄影的影响最重要的莫过于促进摄影观念的革新[1],面对这样的社会形态,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阐述的前提下,探讨数码时代下人类摄影观念的变化。
  一、数码时代的摄影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摄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当今现实社会下的产物。摄影形象地表达了人类视觉角度和思想角度的观点,对于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在数码时代背景下,与传统摄影相比较,摄影的加工处理手段更为简便、保存和管理手段也更为简单。同时在网络化的冲击下,摄影传播手段更为迅速、广泛和直接,减少了中间环节,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时效,影响也更为广泛。
  (二)艺术价值
  向往美好和发现美是人的本性,人们通过摄影抓取住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瞬间,数码时代来临在图片质量的提高和表现上尤为突出。摄影师在选取记录的瞬间,内心必然是萌发了某种愿望:他肯定想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传达给观众,尽可能地引发观众的情感与其实现真正的交流,从而产生共鸣。这除了摄影师艺术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外,相片质量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与传统摄影相比,数码时代在器材材料,以及摄影技巧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数码摄影可以将以前光比过大没法拍摄的通过DHR等变为可以拍摄;在比较暗淡的光线下不能手持拍摄的用调整ISO高感变为可能;想让画面夸张用色彩渲染下气氛的改变白平衡可以做到……这些提高照片质量空间的拓展,无疑使摄影师用图片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了更多的选项,大大拓展了摄影师抓取住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瞬间的宽度和广度。
  二、数码时代的摄影观念的转变
  (一)影像获取技术更为便利
  伴随达盖尔摄影技术的公开,胶片作为相片获取的载体开始发展,并沿用了150年之久。在此过程中,胶片也经过着革新换代。胶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不易保存和占用体积过大,特别是必须经过冲洗,使其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当时摄影量大且需要奔走各地的摄影师来说,首先需要携带大量体积的胶片,在拍摄完成后还需要对胶片进行编号整理,还要经过冲洗制作,这些无疑加重了摄影师的工作负担。而胶片的保存要求比較高,潮湿的环境,一些安检设施都可能对其造成影响。在胶片到获取相片的过程中,还要面临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困扰。
  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CCD,并由柯达公司采用向全球推出了第一台数码相机,这也是开启数码相机市场的开端。柯达公司又于1995年发布了民用型数码相机DC40,使CCD的民用化也开启了数码时代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数码相机的成像质量也在快速提高,其数据介质的存储量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数码相机在市场上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也避免了保存胶片和随身携带的烦恼,减少了工作环节,促进了摄影师对相片加工整理的速度提升和质量的保障。数码相机获取影像的快速,拍摄后即可显示所拍影像,并可根据需求随时选择存储、删除或传输。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很快知道是否完成此次拍摄任务,将会有更多的补救措施,更快的完稿速度。[2]
  (二)传播途径更为多样化
  摄影作品只有在人群中广泛传播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传统摄影作品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展览和用印刷品传播。在摄影作品大量出版发行和大型的摄影作品展览中,摄影师为因为场地大小或经费额度等外界因素受到限制,在场地不足和经费有限时,许多具有高水平的摄影作品不能面市公之于众,使许多优秀作品埋没。
  而数码时代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可以通过电子书刊和数字化展览的形式向观众开放,既达到传播的目的,也不受到经费条件的限制。数字化的摄影作品展览面相的观众群体更为广泛,同时也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观众在欣赏之余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的平台也更为便利。数字化展览业不受时间的限制,摄影作品的保存更具有持久性。
  (三)影像记录更趋于大众化
  数码时代的发展不仅促进摄影技术的革新,也促进了摄影记录走向大众化,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最早的记录影像工作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通过图腾、壁画等形式记录下来,但在当时这些只有巫师极少部分人群才具备这个圣神的指责。后来,人类文明开始传承发展,在封建社会时期影像记录就由画师或者能工巧匠来担任。由于地位等级悬殊,普通的老百姓也是无法享受到记录生活的待遇的。而后,达盖尔摄影术的发布开启了摄影时代,当时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照相的技术和使用也仅仅局限在有社会地位或者有经济实力的人群中,无法在大众中普及开来。1888年?,柯达公司推出“傻瓜”相机,摄影难度极度缩减,普通人群开始接触相机。   而数码时代的到来将摄影民用化推向高潮,记录影像已经是变得轻而易举的事情。摄影功能也已经普及到手机、MP4等电子产品中,相机已不再是获取相片的唯一手段。照片打印机的普及解决了在获取照片过程复杂的困扰,减少了中间环节,更多的相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等美图软件的开发也使相片的后期处理工作更为简便,完成了拍摄到处理到打印一体化的大众化。
  (四)摄影解构严谨
  虽然数码相机广泛普及,但部分摄影师仍然坚持使用胶片创作。在他们眼中,胶片创作代表了尊重和严谨,而数码相机则是消费和娱乐的产物。他们这种思维是不无道理,数码时代下的数码产品数字化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拍摄环节中完全可以通过自动完成。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会导致人们对于数码相机的依赖,完全取决于相机的自动模式,缺乏了自身的眼光和思考,在摄影作品中缺乏了情感的交流。
  摄影强调的是一种情绪,对于拍摄对象的感悟和理解。这也体现在相片的后期处理过程中,如果完全依赖美图软件的处理,套用同一种处理模式,这对于不同环境下的摄影作品可能失去了作品的意义,不再具有本属于它的独特性。
  三、数码时代的摄影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摄影师的艺术修养水平参差不齐
  数码时代也促进了数码技术和数码相机走向大众化。在照片拍摄、选取、处理到成样的过程中都可以依赖特定的程序进行,这就导致了大部分人群的拍摄过程缺乏个性思考,完全以记录为目的,缺少了艺术的审美,并且许多的作品在构图、光线和取材中都大同小异,不存在过多的差异,使其具有的艺术品的价值被埋没,丢失了其作为艺术品的意义。
  在数码技术和设备普及的过程中,也应当提高人们摄影环节中瞬时的思考想象力,在拍摄中保持敏锐感,有自身独特的视角,提升艺术修养,独特地表现作品深层所内涵的意蕴。在摄影过程中,过分注重相片画面的视觉感和色彩的冲击感,作品缺乏主题和灵魂。摄影作品缺乏作者内心的感悟,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不能产生共鸣。
  (二)摄影师“瞬时记录”真实性有待考究
  “瞬时记录”的真实性是指是否真实还原作品发生时状态的真实原像。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数码相机的自动程序调节或者拍摄角度的偏差都会影响到现场的还原。在美图软件的强大功能下,一些经过处理的相片也可以做到不易察觉的效果。
  四、總结
  随着摄影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观众对于摄影作品的要求和自身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摄影工作者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摄影理念,提升摄影技术,提高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在生活中捕捉到更多具有情感色彩和艺术氛围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延婧.数码时代新闻摄影观念的变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3):190-191
  [2]夏丽萍,浅议数码时代的摄影与摄像[J].现代装饰理论.2012(01):143
其他文献
摘 要:长期以来,图书期刊作为人类精神文化传扬的载体,主要包括前辈们的智慧成果,为现今人们提供精神养分,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一定要完善图书期刊相关管理工作。近几年来,我国比较重视精神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图书期刊的管理是比较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图书期刊;管理工作;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目前,我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新时期文化馆(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应当说,这是每一个工作在基层的公共文化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大课题,思考的目的在于更加明确党和国家从法律层面上,所确立的文化馆(站)的公益属性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为更加着力地践行“到2020年,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把握好前进方向;构建好服务体系;当好“龙头”不辱使命。
期刊
摘 要: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实分为两大价值系统的存在,民间的与正统的,一为隐型一为显型,在互应互摄中补充激荡。本文在辨析“传统”涵义的基础上,从官民对立、贫富不均、城乡差别等角度入手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做了理论的分析与脉络的梳理,希冀对传统中国社会作出新的解读。  关键词:民间传统;官民对立;贫富不均;城乡差别;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
期刊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起来,开始脱离过去仅关注物质追求,他们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现今社会,群众文化的发展逐渐成为人民生活的主流,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研究和探讨,对于发展本地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方针。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随着当今中国的高速发展,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暴露的问题也尤为突出,这更需要赋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当代价值,指导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刻揭示了新闻事业的内在规律,是研究新闻现象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期刊
摘 要: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心理核心因素,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对于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定义不确定、研究工具单一、对职业价值观的结构存在争议、研究群体的分类视阈狭窄等问题。今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将向方法综合化、研究对象更为广泛和交叉研究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中国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扩建规模的提升,高校校卫队的建设也在风生水起的过程当中,面对人员众多的高校校卫队,如何有效管理是高校保卫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国内部分高校人性化管理的实践效果来看,在高校校卫队人员的管理上,推行人性化管理,既可以实现对校卫队员的有效管理,还能提升校卫队队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保障校园安全。  关键词:高校校卫队;人性化管理;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 :D523.2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编辑的工作就是围绕“作者——图书——读者”这三者展开的。在以前,编辑可能更多的是同“作者”和“图书”打交道,与读者互动较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激烈的市场需要编辑转变角色,不仅要在“作者-图书”间做好桥梁,还是做好“作者——图书——读者”三者的桥梁。  关键词:图书编辑;新角色;全程监控者;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期刊
摘 要:多屏时代的出现将是历史必然。珍视明与乐视影业携手打造的《小时代》5屏联动整合营销方案的成功,为多屏时代媒介营销树立了一个黄金典范。  关键词:5屏联动;整合营销传播;珍视明;乐视影业;《小时代》;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2  一、珍视明与乐视合作打造的《小时代》5屏联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珍视明与乐视联手打造的《
期刊
摘 要: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是其馆藏建设的基础工作,采访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馆藏质量与水平。随着出版市场的日渐庞大,图书质量的把控难度越来越大。本文就采访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采访质量;  中图分类号:G25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图书资源已经越来越丰富,但传统纸质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