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辞行行 背篓攀云路”的罗呆子“一心为人民慷慨掷此身”的华罗庚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dolon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
  1910年11月12日,江苏省太湖西岸一个小县城金坛的华老祥家,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呱呱坠地。华老祥是一个小杂货铺的店主,中年得子,欣喜若狂。他把儿子抱过来往空箩筐里一放,说:“进箩筐辟邪,同庚百岁,就叫华罗庚吧!”这就是日后成为大数学家和教育家的华罗庚。
  华罗庚小时候很顽皮,终日在杂货店里蹦跳嬉闹,常常把柜台当马骑,爬上爬下。长大一点就喜欢看戏,戏班子演完戏收拾起道具走了,他就跟着他们走,累了就躺在野地里睡觉,弄得家里人到处找他。结果他竟得了个“罗果子”的绰号。
  1922年,12岁的“罗呆子”上了刚刚开办的金坛县立初中。由于他呆头呆脑,字又写得不好,语文老师很不喜欢他,数学老师每次考试也只给他打60分。到了初中二年级,华罗庚仿佛像一块埋在泥沙中的珍宝,刹那间放出了耀眼的光芒。他的锋芒刚一闪烁,就被一位独具慧眼的数学老师王维克发现了。王维克从华罗庚潦草的数学作业本和考试答卷中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到了期末考试时,对他说:“你不必考了,我给你100分,全班第一。但我也要给你几本书看,你回家去做那里面的题目。”华罗庚接过老师手中的书一看: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还有一本《微积分》。他从此酷爱数学。
  1925年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1928年不幸患伤寒,落了个左腿残疾。自此他更加刻苦自学数学。
  1930年,20岁的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成名作《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指出了上海《学艺》杂志所载数学家苏家驹《代数的五次方程式的解法》中的错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华罗庚的论文引起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注目,在他的竭力推荐下,华罗庚于1931年进入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理,管理图书,办理公文,打字,兼办杂事。在清华,身边有一流的数学家,图书馆里有中外数学书籍和期刊,华罗庚如鱼得水,拼命地学习。1933年,在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主持下,破格提拔华罗庚为助教。1935年又被提拔为讲师。
  华罗庚在清华的4年间,先后在欧美、日本等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数论方面的论文,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目。
  1936年,26岁的华罗庚获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当时剑桥的数学大师哈代对他说可以用2年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而一般人则需要3年。华罗庚则表示他到剑桥来是为了求学问,而不是为了求学位。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进犯中国。1938年华罗庚毅然回国,受聘干昆明西南联大数学系任教授,其时年仅28岁。
  在昆明,华罗庚一边教书,一边从事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20多篇论文。他在1941年完成了第一部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讨论了华林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同时,他把自己的研究领域由数论扩充到群论、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和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
  抗战胜利后,华罗庚应前苏联科学院和前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于1946年2—5月在前苏联作了3个月的学术访问,其间,前苏联科学院用俄文出版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一书。
  1946年7月,华罗庚同吴大猷、曾昭伦、李政道、朱光亚、唐敖庆等人,在上海黄浦江畔登上“美格将军号”轮船前往美国访学。华罗庚应聘在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任教授,在数论、代数与复分析等方向都作出了大量卓越的研究成果。
  1949年10月的一天,华罗庚兴高采烈地从外边回到家里,一迈进房门,就大声喊道:“快拿酒来,今天要喝酒!祖国解放了,我要回国!”
  就这样,华罗庚率全家于1950年3月回到北京。他在归途中发表了致全体中国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朋友们!不一一道别,我先诸位而回去了!”
  “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华罗庚回国后的第一个职务是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他一人上了全部两门专业课,还组织学生讨论班,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进入研究状态,进步很快。华罗庚幼年失学,他把培养人才看得十分重要。他是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活动的热心创始人和组织者。他为青少年写了《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从祖冲之圆周率谈起》、《从杨辉三角谈起》等通俗读物。他亲切地对青年一代说:“我希望你们在和煦的东风里,在初升的太阳照射下,出于蓝,胜于蓝!”
  华罗庚从1964年起,顺应当时应用数学开始渗透到科学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大潮流,行程遍及20余省,深入工厂农村,推广普及“优选法”和“统筹法”,帮助提高工农业管理和生产的效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摸索出了一条发展我国应用数学的新道路。正如他诗中所说:“休辞行行,背篓攀云路”,“甘任螺丝钉,敢当降魔杵”。
  华罗庚在共和国的非常历史时期,也曾受到批判和冲击,但由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特别关照,较之中国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他可以算是一个幸运儿,受到了特殊的保护。“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已近古稀之年,再次远渡重洋,应邀到欧美各国访问和讲学。
  在外访问期间,名作家粱羽生采访华罗庚,问他准备了多少题目,怎么个讲法。华罗庚说:“我准备了10个领域的数学问题,哪个大学以函数论著名,我就讲函数论;哪个大学以偏微分方程著名,我就讲偏微分方程……”粱羽生一惊:“真是艺高人胆大呀!”华罗庚说:“不是艺高人胆大,而是我一贯主张弄斧必到班门,才能有所进步!”粱羽生听了频频点头,心想武侠要找高手过招,棋家要找高手对弈,凡大师皆如此啊!
  华罗庚在国外的讲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83年,前联邦德国出版了(《华罗庚选集》,收集了他的48篇论文,并附上他在1929—1977年间发表过的150篇论文、出版的10部专著和11部通俗读物的目录。华罗庚创立了“华不等式”、“华方程”、“华算子”、“华定理”,及至“中华数学学派”。
  1985年4月,在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华罗庚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积极参政议政,频繁从事各种国事活动和科学活动。当年6月3日,他应邀访问日本。为了准备6月12日的学术报告,11日晚上他一直工作到深夜2点才入睡。
  1985年6月12日下午4时,华罗庚在东京大学报告厅为日本数学会作学术报告,他先用中文讲,由翻译译成日语。后来讲到专门数学问题时,他征求了会议主席和听众的意见,改用英语讲。他越讲越兴奋,讲得满头大汗,他先把上衣脱了,接着把领带也解掉了继续讲。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结束了l小时的讲演后,他刚坐下来便因心脏病突发而猝然离世。一颗蜚声国际数学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巨星陨落了!噩耗传来,举国悲痛。
  华罗庚曾有诗句:“一心为人民,慷慨掷此身!”他晚年时也曾写道:“力竭也,但斗志未衰,战士死在沙场幸甚。”这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
其他文献
对于某些中子星来说,最快的冷却方法不是“喝下”结霜的饮料,而是靠名为中微子的轻量级亚原子颗粒来完成。  作为恒星爆发的坍塌遗迹,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某些中子星能够通过释放出中微子迅速冷却它们内核的确凿证据。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在收集证据了解被深深挤压在中子星内部的超高密度物质,这个结果使得证据链获得进一步补充。  这个最新的证据来自于一颗中子星,它正在不断地吞食临近恒星的物质。科学家们断定,这颗中子星在
节日气氛浓厚的季节怎么能没有铃铛呢?你可以尝试做一下这个实验活动,放心,叮当声并不会多到让你头疼!  安全注意事项:本次实验活动使用的小铃铛,误吞后可能会有引发窒息的危险,进行实验活动时请远离3岁以下儿童。活动结束后,请将水倒掉,并安全地收好所有铃铛。实验条件及材料  ●直径为1~2厘米的圆形铃铛  ●带气泡的苏打水  ●干净的容器,例如高的玻璃杯  活动步骤  (1)将所有铃铛都放入干净的容器中
《父母离异可能會对孩子成年后经历产生影响》  ●《比较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 2020年9月  美国贝勒大学的一项研究考查了父母离异对孩子成年后经历产生影响背后的科学机制。该研究以128 名年龄在18 ?62 岁的参与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7.3% 的参与者的父母已经离异,父母离异时这些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9 岁,并在填写调查问卷前后收
课程简介  STEM教育是近几年国际科学与技术教育新兴的研究和实践范式。它并不是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和数学教育的简单组合,而是把学生学习到的零碎知识与机械过程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过程。如何开发STEM案例,在校内外有效开展STEM教育活动,就成为了很多科技教师及科技工作者所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桥世界”STEM案例由美国康涅狄格科学中心编写,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科技辅导员在线学习中心——科技学堂,是一个面向中国所有科技教师的在线学习平台,于2016年6月1日上线,平台上的所有的课程等学习资源都是免费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微信的普遍使用,教师现在都能通过网站、手机应用或微信小程序等,非常简单方便地浏览网上资源,进行在线学习。  目前,科技学堂有5万多名注册教师用户,月均访问量13万左右。科技学堂平台上有超过100门在线课程,所有课程包含超过
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厅涵盖动物、植物、人体、古生物、水生生物,在生物学教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学校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在博物馆的展览展示中,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并且知识体系较系统,包含的知识点更具体,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利于学生更直观地运用观察、比较、类比等方法进行学习。  项目设计背景  “都是鸡蛋惹的‘获’”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在常设科普活动实验乐翻天的基础上,
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由以色列杰出的年轻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撰写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史学家的积淀、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理性,总览了人类从10万年前看似不起眼的动物到世界主宰的波澜壮阔发展史。  人类为什么能在万物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只是因为有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更重要的是人类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不断创新。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现在几乎
研究动机与思路  我国巢湖、太湖、滇池、汉江和钱塘江都曾连年爆发大规模的蓝藻水华。蓝藻水华爆发不仅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危害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还影响供水水质,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威胁。对于蓝藻水华的产生,研究者们认为除了水体富营养化、高温和高光强等环境因素外,藻细胞上浮是蓝藻水华爆发的关键。事实也表明,阻止藻细胞上浮能预防水华发生,而促使藻细胞沉降可以导致水华快速消退。因此,对藻细胞上浮机制开展研究有
陈巍,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科技知识在古代世界的传播并把世界连为一体的历程。喜爱“上穷碧落下黄泉”,品鉴各个文明在应对相似问题时展现出的智慧。  比起人生的长度,我更在意的是它的宽度。  ——伊本西那(980-1037)  公元10世纪,经过200余年对古典时代文明的全力吸收与会通,伊斯兰科学的黄金时代逐渐步入高峰。这个世纪尾声,出现了文明史上绝代双骄式的人物
知识的教与学,于广大教师而言,恐怕是老生常谈之事了。小学科学的每一堂课,都会涉及知识的教与学。若视科学知识为一堆科学概念与一些科学事实,则教学内容庞杂无边,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苦。若视知识为一座有结构的“金字塔”,以知识的教与学为载体教会学生搭建知识金字塔的本领,从而使学生将来能自主扩建和发展自己的知识金字塔,教师就会关注概念的教与学,会设定每堂课知识教学的目标为构建某一概念的意义,在每学期、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