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背景素材使用的现状和策略

来源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is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独有的人文特征,决定了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教材的内涵精髓,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文章对语文教学过程价值与背景素材做出合理阐释,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背景素材的使用中存在的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判断与取舍,使用目的不清、时机随意的问题,从服务于文本价值、解决学生思维进程中学习症结及提升学生思维层级诸方面,提出恰当取舍整合、适时补充、纵横比较联系等使用背景素材的有效策略,以促进语文教学过程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过程价值;背景素材;教学资源
  语文学科独有的人文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熟练使用汉语,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家国情怀、文化理解等。近年来,上海市语文教学以“关注学习经历,提升语言素养”为主题,持续探索语文课堂转型。语文学科全国统编教材的推广使用,要求教师关注语文教学的过程,提供有效的学习经历,达成教材“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强化素养”的理念。
  要真正体现语文教材中文本内容的价值,需依赖有效的语文教学过程。背景素材、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恰当使用,以及与文本内容的互补使用,有助于语文教学过程价值的实现。他人在此方面相关研究如: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使用“情境、精选、泛读、开放”策略;语文教学资源优化使用需要教师的实践经验,结合教学目的,需要团队合作等,上述研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中背景素材、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可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次研究,基于对语文教学过程价值和背景素材的合理阐释,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背景素材使用的现状、问题及成因,从服务于文本价值、解决学生思维进程中学习症结及提升思维层级诸方面,提出促进语文教学过程价值实现的背景素材使用的有效策略。
  一、背景素材使用对语文教学过程价值实现的意义
  1.语文教学过程价值
  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主要通过两个维度实现:一是内容价值,二是过程价值。前者主要是教材价值的发掘、理解与建构,它是显性存在的,显然会引发关注,成为我们目标确立的对象:后者是解读过程中实现的学习力与思想力的提升,它指向的是人的发展,是隐形存在的,因此往往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价值更多来源于教材、文本和文学作品。而语文教学的过程价值则侧重于教师对教材、文本、文学作品内容价值的教学引导与重构呈现,在于教师参与教学设计、文本解读以及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当中,利用有效途径和策略,更智慧、更科学地促成师生间、生生间以及学生与文本间、与文本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意识等等进行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学会构建自己的逻辑思维,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语文教学背景素材
  本研究中的语文教学背景素材包括与作者相关的生平资料、生活年代背景、写作风格、人生经历;与文本内容、主旨相关的一些人物的生平资料、时代背景、历史文化背景、地域地理特征、人情风俗等。因此本研究所指的语文教学中的背景素材资料,范围更为宽泛,要大于单纯的写作背景,更多可以理解成教材补充资源或者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料,是教师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语言素养、形成思维建构、丰富审美体验、感悟文化内涵的补充资源。
  3.背景素材使用对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价值的意义
  (1)促进课堂有效生成,解决学生思维进程中的症结
  在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价值的有效策略研究中,对与文本有关的,涉及作者、时代、文化的一些背景素材资料的选择、补充、使用的策略,关注并不多。从课堂教学地位与组成比例看,背景、素材等资料在一堂40分钟的课里,往往只能占用极短时间,起到的确实是辅助作用,然而却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恰当地选择、补充、使用相关背景素材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文本理解过程中的学困点,解决阻碍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症结点,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催生思考动力。
  (2)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究作家和文化时代背景的兴趣
  当前信息化时代,学习资源多种多样,学习渠道丰富多元,学生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相关学习素材,但他们缺乏对各种资源素材的明辨和筛选。因此,教师的引导则显得更为重要,即教师通过正确的途径和载体,选择规范性强、学术性强、价值观正确的学习资源,筛选归并整合相关背景资料素材,策略性地放入课堂教学。这样,学生获得的将不是散乱的信息,而是经过分析思考和整合后有效且凝练的信息,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建构,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由一个独特的文本、一位独特的作家、一位伟大的人物,看到背后的一个民族、一个世界、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一个时代。因此语文教学中合适的背景资料素材的补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令人豁然开朗,或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推动学生去研究比对,主动思考发现,逐步提升思维层次。教师对背景资料素材的理性分析与合理整合,也可为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学习典范:看到的未必一定正确,多样的信息渠道未必全部收为己用,而是要善于思考、分析,理性看待,筛选出合理有效的信息,这也是提升学习力与思维力的方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背景素材使用的
  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问题
  笔者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的观察与比较,发现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背景素材使用中,存在如下问题:
  (1)內容和形式缺乏判断与取舍
  上海课程改革30多年来,语文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然而语文日常教学仍存在着一定的课堂模式固化现象,即“看标题一介绍作者一分段落层次一根据练习设计问题一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和主旨”,从而导致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资源的使用和补充,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固化或者泛化。内容上,结合书下注释和百度等资源,了解作家和作品,对于写作风格浮光掠影般地介绍;形式上,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虽然在形式上也有学生课前自行学习、搜索资料、课堂交流、教师补充等多种形式,然而依旧无法摆脱对背景素材的泛化使用。   案例:区级公开课试讲《故乡》课前学习任务单中对鲁迅的笼统介绍。
  课前准备:下发学习任务单,布置预习任务,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1912年2月12日辛亥革命结束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建立起共和政体,但是革命并不彻底。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1月。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
  鲁迅早年离开家乡,辗转到北京,生存状况并不好。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上述学习任务单,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任务,直接把写作背景印在学习任务单上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自然涉及鲁迅的经历,从上述教师给出的背景资料看,能做到适当筛选,因为统编教材将《故乡》排在初一年级,学生对鲁迅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上述写作背景中,教师不再重复鲁迅原名、是哪里人、其重要作品集等常识性问题,可见教师提供背景资料之前做了一定的思考和筛选。
  然而,上述文字来源于百度中关于《故乡》的背景介绍,程式化地介绍了写作背景,以及鲁迅对家国、对人民无比体恤。鲁迅作品的个性,或者说小说《故乡》的个性被抹杀了。鲁迅作品中,呈现的思想核心是他“立人”的理想境界,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所面对的现实,又与他的理想形成巨大反差,形成强烈冲突,鲁迅陷入彷徨失落,但是从未丧失过希望和信心,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始终存在,因此表现为鲁迅批判现实的作品笔触更冷峻,而回忆性作品却充满温情美好。《故乡》有对儿时伙伴的美好回忆,也有多年后现实造就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鲁迅在震惊、伤感、迷惘的同时,仍旧渴望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疗救病态的国民和社会,谋求出路与改革。只有充分了解鲁迅和他那个时代,了解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动机,才能更准确地选择与整合背景资料,让学生理解鲁迅的独特,进而理解作品的不可替代性。
  (2)使用目的不清,时机随意
  对背景素材在教学中地位的轻视,对背景素材使用上的固化和泛化,对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陈旧意识,造成了教师在使用资源时目的不明确,时机随意,缺乏与前后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有时甚至会打断学生原有顺畅的思维过程,误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案例:研讨课《紫藤萝瀑布》中对写作背景的介绍和强调。
  教师:请大家理解插叙的那段。当初的紫藤萝的花朵开放与眼前的完全不同,找出3个词语体现十多年前紫藤萝的特点。
  教师:十多年前,是怎样的年代?一起看看补充的背景(出示PPT)。
  本文写于1982年5月,宗璞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文革”中受到批斗.一家人深受迫害……
  教师:那时的宗璞是怎样的心情,大家能从文中体会出来吗?
  上述课堂实录中.教師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十多年前作者家门口的紫藤萝会稀落伶仃,最后衰败,就加入了宗璞一家的背景介绍。同时本文的价值在于文化层面上对生命的理解,即个体生命有生死,个体的苦难对个体来说是无比巨大的,但是放到整个生命长河来看,是渺小的,所有个体都会有顺境与逆境,个体的困苦,不会影响到整个生命体系的延续和传承,本文呈现出对生命的哲学性思考。加入了这样的背景介绍,反而容易喧宾夺主,并且原本经过前几个环节铺设,学生思维已经建构起来,突然插入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打断了学生的思维,破坏了学生原有的思维进程,迫使学生暂离文本,去思考那段历史,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差。
  2.成因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背景素材使用的现状和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教师对文本解读重视不够。在前期的教学设想与备课过程中,教师没有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类型与文本特征,文本解读的泛读、浅读、误读、偏读,导致无法有效结合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来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创作动机、创作风格流派,无法于正确的时空与文化历史背景中读文本、读作家。
  其次,是对课堂的教学设想与实施缺乏完整性概念,课堂教学目的含混不清,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体验的忽视。背景素材资料的补充与使用,应服务于整个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思维活动的顺畅有序,应考虑与其他环节的前后衔接与互补促进。其深层次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主体性及人的完整成长的深刻认识,从而导致其丧失了建构学生完整思维的全局意识。
  因此,背景资料使用补充,考验的是教师的学术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及育人观。同时,教师对多本作品的研读,对多种规范的学术资源的学习、思考、分析、筛选、组合,都需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初中语文教学背景素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使背景素材的使用真正助力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价值的实现。
  三、初中语文教学背景素材使用的有效策略
  背景素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合理筛选与有效使用,与文本内容合理互补,能让这些教学资源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更好地传递文本价值的同时,促进过程价值的实现,即学习力与思想力的提升,语言与思维的有效建构,审美与文化的层级提升,达到人的精神成长。以下从具体课例出发,提出背景素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策略。
  1.恰当取舍整合.服务于文本内容价值
  在充分实施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明确该文本的内容价值,并恰当选择背景素材,合理筛选,精准取舍,促进学生跨越时空,在体验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的人文内涵。
  案例:区级公开课《登幽州台歌》中,某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作者背景补充资料。
  大事年表:陈子昂(659-700)   25岁:作为新举进士直接得到皇帝武则天的接见并下令安排在朝廷做官,是非同寻常的恩宠。而谏书的分析透辟.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26岁:不到两年,武则天三次召见。陈子昂心中燃烧着炽热的立功报国的热情,说自己谒见贤明的国君,呈献治国安邦的良策,但频繁的非同寻常的召见,却没了下文。
  27岁:金徽州都督叛乱南下掳掠,边境人民惨遭荼毒。陈子昂积极参加北征做幕僚(参谋、书记)。战后又针对弊政先后上了很多文谏,但都石沉大海。
  37岁: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兵征讨东北叛军。一向忧国忧民的陈子昂以身许国,慨然应征,担任军中参谋。大军出发前,他以国事为重,不计前嫌。然而大材小用使陈子昂郁闷难解,他单马向北,出幽州蓟门探寻古迹,一路上,燕昭王的故事一件件浮现在眼前……
  上述补充资料,显示了教师对作者陈子昂生平研究充分,信息选择精当,从陈子昂25岁一直到37岁的人生追求和仕途沉浮,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位满腔报国热忱、屡屡受挫却初心不改的孤独文人。而且在背景资料整理筛选的过程中,注意取舍与详略安排,重点讲述37岁时陈子昂创作《登幽州台歌》的背景、缘由及心境,联系25岁、26岁、27岁时陈子昂的人生遭遇,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置身于浩渺时空里的那种无助、孤独、悲壮。恰当取舍,凝练整合后的背景补充,可以服务于诗歌的文本价值,促进学生感受作者的心境与人生追求,理解古代文人于孤独中求索、于困境中崛起的大境界,过程价值依托学生的体验而有效实现。
  2.适时补充,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理解症结
  即使教师精心设计,充分预设,然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仍会存在理解上的症结与障碍。要破解学生理解上的症结,背景素材的使用时机则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区级公开课《故乡》教学片断。
  教师:那么“我”是不是就此心如死灰了呢?
  学生:没有。第77节里表明“我心中还是有美好的希望”。
  教师:可是第78节里,“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为什么?
  教师展示PPT并要求学生朗读: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呐喊·自序》)
  教师:“茫远”一词,为什么说愿望茫远?
  学生:我害怕没有希望,害怕希望难以实现,更害怕希望有了,找不到出路。
  教师:文章末尾,又再次出现故乡月下瓜地的美景,用意何在?
  学生:表明我尽管害怕,但是心中仍存有美好的希望。
  教师展示PPT并要求学生朗读:他曾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呐喊·自序》)
  鲁迅作品《故乡》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十分熟悉,但是对于学生而言,理解不易。上述教学片断正是教师带领学生捕捉文本中的文字、攻克理解症结的过程。在本文中,从“新的生活”到“害怕起来”,再到文章末尾故乡月下瓜地美景,作者展现了自己的失落、犹疑、迷惘、害怕,呈现了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痛苦挣扎,然而可贵就在于,于黑暗中坚守光明,于绝望中呼唤希望,作者渴望疗救国民,寻找出路的信心未改。对于作品的深层内涵,学生要独自理解是有困难的,无非是仅仅停留于字词表面的浅层认识。为了让学生从文本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心境变化和创作动机,适时地在此处插入鲁迅《呐喊·自序》中的两段文字,有助于学生理解鲁迅写《故乡》的真正缘由,真正感受鲁迅的可贵。因此背景资料的使用,要注意时机的恰当,并非一定在课前或者课后,也并非一定安排在初授课文之时,而是要择机而动,顺势而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思维遇到阻碍,教师提供恰当的背景资料,有时就能帮助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难点症结,促进学生思维流畅度和思维深度。
  3.纵横联系比较.提升学生的思维层级
  有效的过程价值也包含学生有效的思维过程。背景素材的合理使用,不仅仅局限于筛选整合与时机的选择,还可以尝试利用不同背景素材间的区别,找尋彼此关联,提炼冲突与矛盾,从而创造学生思维碰撞的契机,促进学生思维的阶梯式上升。
  (1)同一作家流派纵横联系比较
  比如鲁迅的散文《好的故事》,标题虽是故事,然而文本的特别在于只有景色,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文中的景是充满烟火气的温情和谐之景,然而景的背后,人的故事,人的生活,是本文的真正价值所在,要引领学生走进景背后的和谐人生、和谐生活,那么可以恰当地选择时机,补充鲁迅同期其他作品,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文章,体会鲁迅走进回忆时笔触的温暖美好,还可以再增加阅读一些鲁迅批判现实的杂文,体会面对现实时,鲁迅笔触的冷峻犀利。对于同一作家不同作品风格的横向比较,有助于丰富学生对作家的了解,避免生平介绍这样的扁平化认知。
  案例:研讨课《记承天寺夜游》中,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难点“闲人”。通过资料补充把握“闲人”内涵: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儋州: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记承天寺夜游》是初三年级的一篇古文,鉴于学生对苏轼已有了基本了解,教师便不再强调,而是在学生理解“闲人”这个难点时,精心筛选组合,纵向梳理苏轼的贬谪经历和一系列代表性诗歌,展现苏轼一路贬谪一路苦,却仍坦荡达观的胸怀。纵向梳理作家的各种人生经历,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更为全面地把握一位作家。亦可给予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由单篇作品为引,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和不同人生阶段的作品内涵,激发思维,提升思维层级。
  (2)不同作家流派纵横联系比较
  比如,分析郑振铎《猫》一文,可补充中国20世纪20年代两种典型的文学思想流派——浪漫主义流派和现实主义流派。浪漫主义流派以文学团体“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等为代表,可联系学过的诗歌,例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体会浪漫主义所展现的个人情感。现实主义流派代表有郑振铎等人,倾向于坦陈自己和道德自省。增加不同作家流派的横向比较,有助于学生理解《猫》一文中郑振铎自省之可贵,体会中国知识分子在道德追求上的勇气。
  (3)跨门类学科联系比较
  背景素材资料的选择与使用,并非局限于文学作品及作者情况,还可以跨界比较与联系,促使学生饶有兴味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在语文教学中,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整合,有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比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在最后教学环节,为了强化学生理解老舍对济南故乡的温情与依恋,教师出示了地理学中济南冬天的真实图景和真正面貌,又请学生对比老舍笔下那优美的文字,想象文字背后优美的画面,这样的跨界对比,引发了学生的一片哗然,于是教师顺势激发学生思维,提出了“为什么老舍能把济南的冬天写得那么美”的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答出了“是因为饱含着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背景素材的使用,对于学生学习经历的有效体验,对于过程价值的有效实现,至关重要。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验,通过背景资料素材的智慧整合和策略性运用,示范语文学习的方法、作品阅读的方法、思考分析的方法,真正目的在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生发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愉悦,激发思维碰撞,逐步提升思维能力与品质。学生学习经历的美妙感,带来的是学习的快乐感,而学习的快乐感,又可催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的人格素养也在此过程中得以逐步完善与丰富。
其他文献
将交往实践理念引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全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变革、发展的哲学基础的积极反思,是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时代精神、发挥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本草纲目》是人类中医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东方药物的活药典"。《本草纲目》中包含了大量的养生内容,本文对李时珍的养生思想与主要养生方法进行分析,旨在为人们的养
通过典型案例从失眠的病因病机、心肝肾同治及擅用对药以及小方入手探讨虞鹤鸣教授辨治失眠的经验,虞鹤鸣教授认为失眠症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心、肝、肾,病理因素主要为郁、火
从人均GDP、工业产出在GDP的比重,就业结构、工业结构等综合判断,湖北省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能否完成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健在于大力推进
摘要:问题导向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能力和自身素养的培养,在舞蹈艺术教育中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是一种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在舞蹈艺术教育中需要遵循問题导向式教学法的原则: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基本原则,以高质量的问题设计为主要抓手,以解决问题、全面提升为最终目的。  关键词:问题导向式教学;舞蹈艺术教育;新课程改革  近年来,问题导向式教学由于其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在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人机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维护需要运用较为复杂的信息技术、会计知识.这就需要系统管理员首先掌握、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各项新要求,及时地
徐夕生,男,1962年生,1979-1989年先后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留校任教,1990年和1995年先后被聘为讲师、副教授,1996.5-1999.10在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
基于Map GIS K9-TDE平台,以数据库技术、GIS技术、3D地质建模与可视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构建了集城市地理、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质灾害、物化遥等多专业、多源数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稳定性、安全性等无法得到保障,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电力系统的不合理运作。火电机组调峰填谷过程中的快速启停,增大事故发生的风险。储能技术可缓解以上问题
摘要:英语整本原版书阅读教学要根据学情,合理选材,明确目的,采取分级阅读;教师在备课时搭建一个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思维框架和工具:上课时要有清晰的脚手架和驱动型问题,以便推进学生的深度思考,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分享时间;评价形式多元化,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关键词:阅读素养;原版书阅读;精细化阅读教学  一、原版书阅读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  2017年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到,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