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书· 地理志》之体例试读《中国风俗论》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t200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书· 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学著作,它为地理学著述开创了一种新的体例,即疆域地理志。《中国风俗论》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张其昀的一片文章,它主要记述了民国期间我国的地理风俗状况。文章旨在用《汉书· 地理志》的体例模式,对比试读《中国风俗论》,从而了解民国时期我国的地理学著作在继承传统的背景下,吸收西方近代地理学观念后,产生的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汉书· 地理志》;张其昀;《中国风俗论》;西方近代地理学
  《汉书· 地理志》是东汉时期班固(32—92年)的历史地理学著作。它开辟了沿革地理学研究的领域。之后,疆域地理志的地理学著述体制,成为我国古代地理著述中最基本的一部分。张其昀(1900.9.29—1985.8.26)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他为发展近代地理教育,推动地理学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中国风俗论》曾经以连载的方式,刊登在《科学》杂志1926年第1、2、12期和1927年第3、6期。《中国风俗论》全面介绍了民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地理风貌,虽然在著述上“略仿班固汉书地理志之体例”,但记录的民国时期社会地理风貌和著述观念却与《汉书· 地理志》差异巨大。将二者进行对比,一方面是了解古今地理学在著述上的异同,另一方面,简要解读民国时期西方近代地理学对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一、《汉书· 地理志》和《中国风俗论》的简要对比
  《汉书· 地理志》中的第二部分是班固的创作。它以疆域政区为纲,根据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建置,以政治区域的划分,依次叙述了103个郡(国)及所辖的1587个县(道、邑、侯国)的建置沿革。在郡(国)项下,记有当时的户口,如东郡“户四十万一千二百九十七,口百六十五万九千二十八”。部分郡(国)还附记一些重要的自然和经济情况,如河南郡“有铁官、工官。敖仓在荥阳”;在县(道、邑、侯国)项下,则根据地区特点,分别选择有关山、川、水利、特产、官营工矿,著名的关塞、祠庙、古迹等情况,以简洁的文字记载下来。例如,并州“民五男三女;蓄宜牛、羊,谷宜黍、稷。”
  《中国风俗论》也是以区域划分来描述中国的地理情况。在区域的叙述方面,它“先叙方志,后说风俗”。以黄河三角洲的记述为例,作者记述了嵩山、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高粱、黄豆芝麻;主要的城市,如济南、开封、徐州等。在此之后,描述了这一地区的主要文化风俗。以上这些,类似于《汉书· 地理志》的记述模式。
  在《汉书· 地理志》的影响下,后世以论述疆域政區建置沿革为主的地理学著作不断涌现,直至清代的《一统志》,都与《汉书· 地理志》同为疆域地理志。而《中国风俗论》改变了原有的区域划分,主张“蓋必破除省界,認明天然區域,然後人地相應之故,可得而理解也”,把民国时期中国的版图分为二十三个区,改变了古代地理学著作划分区域的方式,说明西方近代地理学以自然特征划分区域的观念对我国产生了影响。《汉书· 地理志》及其之后的地理学著作多涉及历史地理学方面的内容。但在《中国风俗论》中,作者每介绍一个区域,都会加入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例如在黄河三角洲中引入泰山成因的描述:“泰山者,古之海島也,因黄河沖積日廣,乃與陸連”。
  《汉书· 地理志》是在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形势下出现的,为封建统治者欢迎和需要。以政治疆域进行划分,可以使统治者及时了解政区内的社会经济状况,便于统治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维护社会稳定。《中国风俗论》产生于民国时期,是在中国引进西方近代科学的背景下,近代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学习西方近代科学,强国振兴。地理学者希望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考察,探明当地的山川形态和自然资源,从而为发展实业服务。作者在每一章区域记述的最后,都提及对该区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如大湖区域“十年以前,無甚極貧者,近因年荒轂貴,洋紗洋布盛行,奪婦女生計,是宜興實業,盡地力以發皇之。”
  以上是结合时代的背景,对《汉书· 地理志》和《中国风俗论》进行的简要对比。
  二、《中国风俗论》中体现的西方近代地理学特征
  《中国风俗论》最早发表在1926年,当时我国已经引入了西方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并开始逐步建立近代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张其昀在当时大力发展近代地理学教育事业,不断引入新的科学的近代地理学内容。例如在《中国风俗论》中,他对东南沿海区的区域描述:“北洋多屬沙岸,淺灘連亙,平直延曠,最適於鹽場;南洋多屬岩岸,港灣幽深,島嶼森羅。最適於漁場。”这段叙述一方面涉及自然地理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有了关于经济地理学的观点。
  对于区域的划分,作者也改变了古代地理著作以省区进行叙述的传统,开始以地理区域来描述,这继承了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Hettner,Alfred ,1859~1941)区域地理学的思想,强调自然空间分布的研究和自然环境对区域人文特色的影响。作者在《中国风俗论》也表露了类似的观点,首先是对于区域的划分:“今時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四省之間,多角形之疆界,皆人力之所强書,非天然之分野也。” 其次是自然环境对社会风貌的影响:“江南風俗亦受水土之影響”,作者在后面的叙述中结合自然风貌和历史变迁,详细阐明了江南地区的风俗特点,这同样涉及到近代人文地理学的知识。
  其次,作为中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拓者,作者也受到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白吕纳(1869~1930)的影响,认为地理研究要注重人在地表所作的事业,开始关注人地关系。作者在《近二十年来中国地理学之进步》一文中,主张地理研究“藉以自然科學為其基礎,而解釋人地相應之關係”。在《中国风俗论》中,作者提到东南沿海区,“顧地狹人稠”,因此“山麓皆治為隴畝,俗稱梯田”,这是对人为了扩大改善生存环境,改造自然活动的描述。
  再次,作者在文章中开始引入世界地理的知识。例如在大江三角洲地区,“至於江浙二省人口之密,世界各國實無其比”。这也是民国时期地理学受西方近代地理学影响的一个表现。
  所以说,《中国风俗论》已呈现了我国近代地理学著作的雏形。对文章进行解读,可以了解到民国时期我国地理学在西方近代地理学影响下发生的变化。
  三、从《中国风俗论》中解读民国时期社会现代化的变迁
  从《中国风俗论》中,也能了解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变迁,文中体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关注和社会发展状况评论。
  在对不同区域社会状况的介绍中,可以了解到近现代工业化在民国时期的进程。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多为泥沙堆积的黄壤,因此道路“遇旱则灰沙撲面,遇潦则泥濘沒徑”,不过“近年本區已建鐵道三千餘里。陸路交通,焕然一新”,这反映了现代交通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在社会风貌方面,上海作为近现代社会重要的通商口岸,“西洋科學之方法,效率之觀念,自由之空氣,與夫大規模之生產實業,均由上海輸入中國”。不过大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也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由此作者评论“如何舉古代精神文明與現代物質文明,調和適中,以求兩全之道,此則本區今後之大問題也”。
  由以上的叙述不难看出,《中国风俗志》虽然是刊登在民国时期《科学》杂志上的连载文章,却能由小见大,有助于国人了解到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也让后人对我国地理学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说明,我国的地理学发展,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地理学的思想传统,即《汉书· 地理志》地理学著作的体例和形式,另一方面,不断地吸收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逐步完善我国的地理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汉]班固撰,张传玺主编.汉书[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2] 杜石然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张其昀.中国风俗论[J].科学,1926,12.
  [4] 张其昀.近二十年来中国地理学之进步[J].地理学报,1935,3.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不同的历史实践,生产生活环境等背景,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在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文學、艺术成果也不尽相同。中西美学思想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艺术土壤,各有独特的美学思想。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中潜存着一个前提,即把美当做一种实体,这是西方实体思维的呈现;中国并没有采用西方的实体思维去探讨美之本质,而是另辟蹊径,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与内心、人与外界的关系,将天地万物的内外和谐视为美,这显
期刊
摘 要:“注意”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与此相关的机制和理论对二语的习得和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韩国留学生为例从注意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词语搭配的介绍入手,讨论其在V(双)+N 搭配习得输入、中心加工和输出阶段中的作用,并梳理V(双)+N 搭配习得教学中的注意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认识、发挥汉语作为二语的词语搭配习得中注意的作用,促进汉语作为二语的词语搭配的教学。  关键词:注意;
期刊
摘 要:《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要描写明清年间各阶层人物的讽刺小说,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一系列受八股束缚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经历,向人们展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间百态。  关键词:儒林外史;科场舞弊;社会原因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现实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文中真实地描写了科举制度下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在这一系列不合理现象背后,是当时统治者们的专制集权和科举考试对各阶层民众的思想束缚。从这一现象入手,深入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是研究消费问题的两个基础。文章选取了8个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统计指标,并采用了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类平均法、最短距离、最长距离法和K-均值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和比较,得到了最佳聚类方法,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公因子,对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定意义的结论。  关键
期刊
摘 要:艾吉,是从红河梯田里走出来的哈尼族诗人。艾吉,离开了童年时代的梯田生活,住进了喧闹的都市,可心却驻扎在那遥远的故乡。故乡,是每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是游子们声声呼唤的名字。艾吉把这份浓烈的乡愁之情镶在心底,把思乡之苦写在纸。本论文试图从诗人念乡村、恋乡音、睹物思乡等来分析艾吉诗歌作品的乡思情节,从而更深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和感情格调。  关键词:艾吉;故乡;思乡情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故乡怀
期刊
摘 要:20世纪后期,西方学术界开始重视空间的作用,颠覆了长久以来被时间光芒所遮蔽而被认为是静止的僵化的容器的空間观。罗伯特·戴维·萨克和列斐伏尔都分别从地理视角和政治-经济视角对空间概念加以阐述。虽然他们二人出发点不同,但都对空间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性进行了不同程度地阐释,这大大地提升了空间的地位。同时,空间理论也进入了文学研究领域,与文学空间展开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范围,丰富了文
期刊
一、生态学派及其观点主张  (一)生态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生态学派是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仍活跃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思潮之一。  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地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生产关系某些环节和经济社会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了一些自我调整和完善,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生产力较快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的同时,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现。这一系列问题在2
期刊
摘 要:高密东北乡,这个以莫言小说中的故乡记忆构建起来的文学王国,在其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愈发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文学命题。论其小说创作,“故乡想象”可谓是其经典文本的立足点,创作背景的出发点。笔者试图从其小说创作的两个侧面进行开掘,即以母亲形象与故乡构建和故乡孕育下的生命活力为出发点,选取其代表作品中颇具特色的文学意象,探究其故乡想象的深层意义,试图在另一层面对莫言小说有新的阐释。  关键词:高密东
期刊
摘 要:《那山那人那狗》以自然清新的风格、唯美的视觉语言与艺术追求彰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对艺术电影承载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和美学特征进行了典型的诠释,对中国电影在全球语境中走民族文化之路有着深刻的启示与标杆作用。它传承了中国美学追求唯美、追求含蓄的风格,在人物性格、人物命运以及价值道德评判中体现了中国人隐忍、朴实、执着、善良的文化基因。本文将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挖掘出影片中的艺术美和诗性特色,感悟其中的
期刊
摘 要:在《玉台新咏》这部诗歌总集中,对女性所佩首饰进行细致描摹的诗作随处可见,这些意象不仅只是为我们展现了魏晋六朝女性的绰约风采,更从意象的深层方面传达出诗人的浓浓情意及深深的思想内涵。有的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愁楚之容,也有的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文章着眼于六朝女性所佩戴的“钗”、“环”“珰”等首饰意象群,试图从表面和深层深刻探讨首饰意象掩盖下的女性之美和诗人之意。  关键词:《玉台新咏》;女性首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