匙吻鲟仔稚鱼消化酶发育的研究

来源 :水生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出膜后0-53d匙吻鲟的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α-淀粉酶、脂肪酶以及磷酸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匙吻鲟出膜后饲养于室内水泥培育池中,从第3天开始投喂枝角类,之后于第40天将试验鱼转移至池塘。试验材料为受精卵及出膜后第3、第6、第12、第20、第30、第40、第44、第47、第53天仔稚鱼样品。研究发现主要消化酶在出膜时或卵黄期即可检测出活力。碱性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分别在出膜后3d(3DAH)和刚出膜时(0DAH)检测出活力。碱性蛋白酶活力在44DAH达到最大值[(1.96±0.09)U/fi
其他文献
随着草鱼养殖规模的扩大,草鱼的病毒性疾病极大地影响着草鱼的产量。开展鱼类病毒免疫反应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意义重大。研究首先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从草鱼中克隆到了一段Prk
集胞藻6803(Synechocystis sp.Strain PCC 6803)是能够进行光合自养的原核生物,因其遗传背景清楚,特别是它具有天然的同源重组转化能力,是研究光合作用的模式生物之一[1—3]
众所周知受精是物种繁衍的重要一步。不同于具有体内受精特性的物种,很多海洋无脊椎生物直接将精卵排放到自然水体中,不具有复杂的交配行为,不存在生物个体水平上的性选择(Sexual
为了评估人工堤坝分隔对武汉东湖浮游动物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I,COI)基因为分子标记,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加剧,有毒蓝藻的频繁暴发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自1878年Francis报道了世界上首例由于接触有毒蓝藻而引发的牲畜中毒事件以来,已经有许多关于鱼类
研究了12—42日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稚鱼蛋氨酸需要量。以白鱼粉、磷虾粉和乌贼粉作蛋白源,通过添加L.晶体氨基酸使饲料与大黄鱼卵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一致(蛋氨酸除外),
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ODC)活性能够影响机体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生长、分化、转化和凋亡等。在人类疾病研究中,ODC被作为癌症等疾病治疗的一个靶位点【2】
为了研究瓦氏黄颡鱼(Peltebagrus vachelli)在不同溶氧水平(DO)下的游泳运动能力、限制性机制及能量适应对策,在25℃分别对不同溶氧水平(125%、100%、75%、50%和25%空气饱和度)条件
欢迎订阅《水生生物学报》,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的水生生物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任主编桂建芳院士。本刊创刊于1955年,为大16开本
化石燃料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然而,化石燃料储量有限,并且已引发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能源是当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