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携手,直面入园焦虑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oh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孩子离开家庭,跨进幼儿园大门时,就迈出了走上社会的第一步。虽然幼儿园是孩子的世界,环境舒适、漂亮,但要孩子离开陪伴自己三年的亲人,来到陌生又新奇的环境中生活,孩子会紧张又害怕,他们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往往就在此时产生了。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转换角色,让他们很快适应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环境,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只有家园一致,积极面对和耐心细致地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的入园焦虑,促进幼儿身心发健康发展。
  关键词:入园焦虑;分离焦虑;注意力;自理能力;家长工作
  
  所谓焦虑,是感到痛苦、担心、对自己怀疑的一种感受。而“儿童分离性焦虑”是指儿童与他所依附的人或最初照顾他的人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是个体因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使自尊心受损时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负性复合情绪。
  每年幼儿园开学的时候,总会出现许多哭闹不止的新生,他们为离开父母可能带来的危险与对新环境缺乏控制而感到不安,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往往就在此时产生了。这种入园分离性焦虑是孩童时期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是孩子健康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幼儿心理学》中指出: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活动效率,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并对心理活动起破坏、瓦解作用。面对入园焦虑,须及时加以纠正,并围绕孩子实际情况来开展一系列活动,而其中的很多内容都有赖于家园双方的密切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以下就是我园在具体实践中的一些小经验:
  
  一、入园工作提前做
  
  为了能更顺利的开学,很多幼儿园开学报名登记工作在六月下旬开始,我园也不例外。六月,在家长报名之前,我们就为这一切做了充分准备。
  
  (一)填写“调查表 ”,教师提前了解孩子
  每个家长在给孩子入园报名登记时,须先填写“幼儿情况调查表”,表格内容除了正常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住址外,还有孩子的小名、依恋物、爱好、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并细心地收集了家长送宝宝上幼儿园的目的、对宝宝的期望、对幼儿园的期望等等。为了孩子能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每个家长都认真细致地填写。填写的目的是不仅让幼儿园作好开学工作准备,也能让教师提前了解新入学的孩子情况,针对有特殊状况的家庭或孩子,教师可以进行电话联系或家访,更加具体、有方向性地带领孩子度过入园焦虑。
  
  (二)、发放宣传资料,家长进行正确引导
  在每年新生报名时,我们会发放“新生入园家长须知”。在宣传单中,除了简单介绍我园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理念外,还请家长在孩子入学之前做好一些配合工作:
  1. 激发孩子入园愿望
  在孩子入园前,向孩子讲述幼儿园有趣的事,使孩子充满向往之情,产生入园愿望。如家长请孩子观看幼儿园孩子唱歌、跳舞等表演,欣赏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向孩子介绍:“看哥哥(姐姐)在幼儿园学会了好多本领,多了不起”,也可以简单向孩子说明:“宝宝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爸爸、妈妈上班一样”。让他知道“我长大了,该上幼儿园,那里有许多像妈妈一样爱我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好朋友”。家长不可用“你不乖,送你去幼儿园关起来”等话语恐吓孩子,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误解和恐惧。幼儿园是孩子的乐园,去幼儿园是孩子长大的标志。家长应让孩子产生去幼儿园学习的美好愿望,在孩子心理上做好入园的准备。
  2. 带领孩子熟悉环境
  孩子入园前,可带孩子去幼儿园周围多走走、多看看。由于我园附近有一个公园,我们要求家长多带孩子来公园游玩,边玩边介绍:宝宝大了,九月一号宝宝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来这个幼儿园学本领了……。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让孩子知道幼儿园的方位,知道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程。其实,入园的分离焦虑是孩子对新环境的一种正常的担心心理,如果孩子去一个熟悉环境,并且发现新环境如爸爸妈妈所描述的那般可爱,是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场所,危险并不存在,焦虑自然就解除了。
  3. 鼓励孩子走入集体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结交新朋友,并多和朋友一起玩耍,要引导孩子在共同游戏中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了解与他人相处的集体规则,以减少孩子今后在群体生活中的挫折感。孩子们在游戏、玩耍之间时常会发生争吵、纠纷,这是幼儿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家长不必紧张,不要急于干涉或阻止。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小小的争吵、闹纠纷并非都是坏事,孩子们正是在这种争吵甚至打闹中,学会了观察和分析,并在观察分析过程中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心智才得以健康成长,这有着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尽早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提高了他们对未来入学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减少入园焦虑。
  4. 提高孩子自理能力
  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替代孩子做事,是剥夺孩子的发展机会。家长应该不怕麻烦,为孩子创造自己做事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学习自己穿衣吃饭、自己上卫生间等。并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中的集体生活,大大减轻入园焦虑。
  
  二、幼儿工作细心做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当孩子离开温暖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一双双期盼、焦虑的眼睛是希望从老师那里找到归宿感、得到关爱的!作为一名幼教老师,认真、细致、耐心工作非常重要,往往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创设孩子熟悉的环境
  孩子刚入园,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自然会紧张,教师和家长共同创设一个孩子喜欢的、温馨的环境,可以减轻孩子焦虑程度。教师可以请家长带全家福照片来幼儿园,把它布置在墙上,还可以备上家长为孩子亲自讲的故事磁带,或者孩子喜欢的玩具、碟片,给大家一起欣赏,让孩子有如同在家的感觉。
  
  (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哭闹或紧张时,教师要想办法让孩子从自我焦虑状态之中走出来。摆脱其忧伤的情绪。比如用好玩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使其暂时忘记不愉快的情绪,用玩具、食物诱发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特别针对一些孤僻的孩子,每天可以主动找孩子聊天,并帮助他们寻找性格开朗的小伙伴,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好朋友,有了游戏和倾述的对象,孩子就能在同龄伙伴中找到安全感、归属感,以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使其不愉快的情绪转移到游戏中来。
  
  (三)拉近孩子與彼此的距离
  对孩子要多竖大拇指,要把你对他们的疼爱和关心表现出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当教师发现孩子有点滴愉快情绪时,应立刻在大家面前表扬、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和骄傲,并懂得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家校路路通短信平台等通讯方式,将孩子状况及时告诉家长,让家长回家后也能及时鼓励、表扬孩子,拉近孩子、家长、教师这三者的距离。
  
  三、家长工作耐心做
  
  入园焦虑不只是孩子们的表现,其实孩子初上学,家长自身也存在焦虑情绪。有些家长每天都会偷偷躲在班级外的角落观察孩子的情况,生怕他们出现什么问题。一旦被孩子发现,他们的焦虑反应就更加激烈,家长也会更加心神不宁。送孩子入园后恋恋不舍,总希望再抱一下,望一眼;长时间在教室门口、窗口甚至幼儿园外观看孩子,不愿离去;每天来园、离园时多次、长时间与老师交谈,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回家后更关注自己的孩子状况等等,这些都表现出了家长的焦虑。归根到底,还是对幼儿园不熟悉,对老师不信任,才对孩子这么不放心。针对家长这种情况,教师要耐心地开展工作。
  
  (一)不断沟通、彼此信任
  信任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要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的手中,必须要让他们先信任幼儿园,信任老师。开学初,孩子的哭声最揪家长的心,有些孩子在父母在时拼命哭,希望用自己的哭声留住父母,所以家长的脑海中常常浮现孩子的哭闹的情景。其实在家长离去后,孩子很容易被老师、同伴之间的游戏吸引,教师针对焦虑情绪较重的家长,可以让他通过电话听听孩子们游戏、欢笑的声音,也可以将孩子学习、游戏的场景录下来,在家长接孩子时放给他们观看。当看到孩子欢乐的场景、听到孩子愉快的笑声时,家长的种种疑惑或担心都会消除。
  同时,教师通过幼儿园网站、家长园地等向家长们传递丰富的讯息,幼儿园教育动态,孩子近期活动情况,提供丰富的育儿知识,以此减轻他们的焦虑。
  
  (二)亲自参与、亲身感受
  随着孩子入园时间的推移,家长们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孩子们的焦虑,于是这时自己的焦虑也加剧产生。针对家长焦虑,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家长”的宗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的一日活动,让家长了解教师为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所做的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开放半日活动,让家长感受孩子在园合理、舒适的生活;开展亲子游戏活动,让家长亲自感受幼儿园的温馨与快乐。
  老师还需要处处为孩子考虑,如提醒家长为孩子准备一些替换的衣服,以便在尿裤子和弄湿衣服时替换。老师能及时给孩子穿脱衣服,鼓励孩子多喝水,能给容易出汗的孩子后背垫块毛巾等等,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当家长们看到教师认真、细致开展工作,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时,就会对教师产生信任,缓解因此而产生的焦虑。
  
  (三)正视自己、调整心态
  面对“孩子入园焦虑”,我们要求家长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理解幼儿园工作并表现出极大的配合。早上送孩子来园时不再停留,先用自己放松自然的态度感染孩子,尽力避免将紧张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平时在家也可采取更为放手的教养方式,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候不再大惊小怪,鼓励孩子走出这个家庭,面向社会群体,多和邻居家或者小区里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和孩子们一起度过“入园焦虑期”。
  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他们成长的每个脚印都是一个努力过程。如果我们爱孩子,就要相信孩子,帮助他们顺利的度过入园关。让孩子迈着健康的脚步走进幼儿园、走进社会!
其他文献
幼儿时期是培养学习兴趣、态度和信心的重要时期,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显得十分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在幼儿园中成功地开展数学活动,激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 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
期刊
情感是影响幼儿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感能激发出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内驱力。幼儿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深化、交流情感的过程。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积极学習英语的过程就是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协调发展的过程。如果把学生的“
期刊
摘要:儿童的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整合性的发展过程。而数学活动中的多元智能的学习不但能促进这一发展过程,而且能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引导幼儿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幼儿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更多方面的体验和成长。在发展幼儿多元智能的同时,应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幼儿个体和群体的智能发展状况,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分析他们的主导智能、优势智能、弱势智
期刊
摘要: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尊重差异,就要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要。本文从实践层面综述了在帮助个别幼儿适应集体生活时,因人而异所采用的中心延续、依赖转移、投其所好、放低要求等几个有效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幼儿;依赖转移法集体生活;方法    幼儿开始入园时有一些不适应的
期刊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是美国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Strickland Gillilan)在《阅读的妈妈》这首诗里的原话,我们都知道这里的富有,其实指的是幸福——听妈妈读书的幸福。  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在孩子很小时就尝试让孩子自主阅读,其实孩子识字很少,并且语汇积累也不够丰富,一本陌生的书会非常容易吓倒
期刊
在幼儿园德育工作中,为了实现预设目标,我们常常运用灌输的方法,迫使幼儿做出符合教师期待的道德行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长期研究证明,幼儿的意识成长是一种自主性成长,是基于其在内心心理活动的成长,成长的动机、力量、意志、情感都来自于其自身的学习和积累;自主性活动贯穿于儿童成长和思维发展的始终。  以此理论为指导,在德育工作中,笔者以幼儿为本,大胆创新,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并积极有效、深入
期刊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市区的家长总会在孩子的空余时间帮孩子安排到课外培训班学习,但农村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却在与电视做伴中度过自己的童年,给农村幼儿带来快乐的休闲时间,已成为我们大人的重中之重。  看到“休闲”二字,在许多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想法:从哇哇啼哭的婴儿开始,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周围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放松自己,同时也是在学习,只是从上幼儿园开始学习规范化了,而空暇时间相对而言更加自由
期刊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兴趣,要多方面创设良好的环境,环境对孩子有着很多的暗示作用,可以引发他们多种兴趣。  关键词:环境;幼儿;阅读习惯    阅读不仅是一种学习手段,还是人们一项最为基本和重要的生存能力。幼儿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
期刊
摘要:在以主题活动展开的系列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园的资源与家庭资源对幼儿探索的支持各不相同,只有合作互补才显实力。我们就充分看好“家长”这一不可多得的资源,不断更新家长的观念,使他们不再是个旁观者,转变成活动的支持者与引导者,同时我们还在主题活动中及时的反思和调整,并合理运用家长资源、重视家长积极的有效的参与,这样不仅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而且能让家长和孩子从中获益,一举数得。  关键词:主题活动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为了使这门课程能更切实地体现和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幼儿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