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礼在武术教学中的融入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oma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國学大师钱穆说过: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中国武术礼文化也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学校武术教学中武术礼文化缺失的现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从领域目标进行对武术礼文化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进行分类,明确武术礼文化教学目标:“克己复礼,尚武精神”,将学生对武术礼文化的认知目标、情意目标、行为目标融合到教学中,指导教学实践,丰富规范武术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武术礼文化更顺利的能够在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让这些优秀的武术礼文化元素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为学校教育教学中武术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武术礼 教学 融入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64-02
  武术的发展见证了我国礼仪文明的发展,他不仅代表了一部权威的中国文明史,还代表了我国人民的智慧、民族精神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一种民族礼文化。在体育文化逐步全球化的今天,武术教学已经成为了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递、保存与活化武术文化、选择和整理武术文化以及吸收、融合、更新、创造武术文化具有重大的作用。从现实角度来看,加强学校武术礼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让学生认识到武术并非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武打套路,他更具有与爱国精神、明礼诚信、尊师重道的优秀内涵;使学生意志力、心理素质更加的坚强,不会轻易被困难、挫折所打倒。使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使武术礼仪文化慢慢的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除此之外,通过武术礼仪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有利于在学生的内心形成良好的品质,这样一来,在未来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亦能对外展示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
  一、研究背景
  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这不仅指明了武术在体育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表明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武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了武术礼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但长期以来,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无论高校还是中小学,往往布置大量的套路学习或搏斗等课程,这些都是注重外在的技术动作,却忽视了武术教育的内在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武德教育。身正方能气顺,气顺则力达,可见身正是习武者的第一要素,不仅外在正,更要心正。张继生先生曾说过:“没有礼仪的武术是一门危险浅薄的技艺,拥有礼仪精神才能使武术成为我国的国粹,我国文化的代表,我国形象的代言。”目前学校武术教学过程所体现出来的很难与博大精深的武术相匹配,中国武术研究院康戈武研究员也曾指出:“学校武术教育名存实亡。”所以研究武术礼文化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武术教学中武术礼文化教育现状
  学校武术教育开展状况不容乐观,被誉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学校中开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武术课的正常开设是保证武术礼文化顺利开展的前提,但时至今日,很多学校为追求升学率,仅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对体育课尤其是对武术课重视不够。据有关文献调查统计,对于武术教学只有 22.4%的学校非常重视或重视,大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导致 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如:学生对武术礼文化的认知方面欠缺,有些同学甚至分不清什么是武术,什么不是武术,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的调查统计中,有 42.6%和 25.4%的学生认为跆拳道和拳击属于武术,很多学生认识武术及其礼仪文化的途径主要局限于电影、电视、小说、比赛中,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形式而不清楚其真正的内涵,造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武术与现实存在错位;其教学目标过多的关注技术而忽略了武术的礼文化价值,有些违背了武术教学的目的。
  虽然我国努力地去发展武术传承文化,但是在学校的效果甚微,武术作为我国特有的国粹,本身就蕴含着“礼”也就是“武德”。教学内容的缺失直接影响着武术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流于形式,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学校在武术教学方法上都是沿用了西方体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法单一、老套、缺乏创新,教学过程中“重术轻道”,只是按照示范、讲解的方法把套路动作教给学生,却不考虑学生学后的感受,学生学到的只是没有灵魂的武术动作,却没有将武术礼仪及比技术动作更深厚的武术思想、内涵、精神传授给学生,忽视了武术所蕴含文化教化功能,武术精神完全让位于武术技术,缺乏文化观念。
  在武术教学师资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缺失,教师数量的多少、教师的水平优劣是直接影响武术教学的重要因素。学校武术课的开设,武术教师缺少,使得老师们疲于应付,相当多的教师仍以说教为中心,教育中只停留在浅显的动作规范和道德知识的宣传和口号上,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学生“知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重人格”。这样很难发挥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也就无法突显。而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不多的武术教师中,还有这样的现状,学历高而水平却不高。而这种现象是源于,这几年很多学校都为了迎接评估,在招聘师资只注重教师学历水平,而忽略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招进一批高学历低武术水平的教师。教师业务水平达不到,组织、讲解就很难到位,示范也不规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不满意,无法吸引学生。这样武术教学就只是流于形式了,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更谈不上教研和办学效益了。
  三、解决教学中武术礼文化缺失的途径及方法
  1.明确武术礼文化教学目标:要保证教学工作取得预期的成功,首先就必须提出明确而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而且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在武术礼文化教学一般目标的制定上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因素:   第一,学生的发展需要,从内容维度上看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时间的维度上,既包括学生当前的需要,也包括学生的长久的需要。
  第二,社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学校武术提出的要求,在武术礼文化教学目标上也要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素质,为提高学生的健康学习生活水平服务,最终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三,武术礼文化自身的特点与功能,武术礼文化作为武术的内核,是一个价值、功能多元化的综合体,武术所具有的精气神也是通过武术礼文化这一内核所展示出来的。
  根据以上三个因素笔者认为武术礼文化的一般教学目标可以总结为“克己复礼,尚武精神”。“克己复礼”,以礼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的规范,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的健康积极乐观。“尚武精神”的核心并非是击倒敌人,而是战胜自己,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具体的目标是我们的着手之处,完整的、全面的培养目标乃是我们的着眼之点。不从具体目标着手不行,但是只追求具体的小目标而忽视大的方向也是不行的。在武术礼文化教学具体目标的制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认知目标、行为目标、情意目标”。使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进而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一)认知目标:认知目标包括两个部分,即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对课程目标的制定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对于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而言。对于武术礼文化教学认知目标学生首先要了解的是武术礼文化的概念,明确的概念可以使我们具体准确的表达思想,恰如其分的反映客观事物。李金龙教授认为武术礼文化是指在传统习武者中制定并传承的体现中国礼的精神的内容与形式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武术礼仪和武术礼义,武术礼仪即是对习武之人的行为规范,也可称作武术礼法;武术礼义则是对习武之人的精神规范,也就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武德要求。在如今教学中我们所倡导和推行的武术礼仪规范主要有:抱拳礼、持械礼、接递械礼、着装礼、语言礼、比赛礼、拜师礼、鞠躬礼等,武术礼仪规范的背后其背后反應的思想应该是武术礼义的内容,即武德,这些礼义精神包含的武德如:尊敬师长、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仁爱谦逊、敬老爱幼、团结互助、诚实守诺、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等详细具体的安排到教学中,认知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目标,明确的认知目标可以更好地导向学生,解决武术礼文化“是什么”的问题。
  (二)情意目标:情意类目标指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兴趣、态度、动机和意志的目标。在平时的武术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模糊不清的,甚至从不提出这方面的目标,这种状况应当予以改变。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所以教师在制定情意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性,激发他们的兴趣热情,这样教育的过程才是有意义的,而学习的过程也将是快乐的。
  在武术课堂上,技术动作的学习是载体,礼文化的学习是灵魂,没有了载体事物将难以发展与传承,没有了灵魂事物将如同行尸走肉,更为可怕!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两者的结合,充分利用课堂,在内容、方法上多加研究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武术教学上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提出一些难度较高的作业目标或者布置一些自选作业题,如让学生通过课堂外规定在一段时间内自学一段拳术或者器械,并且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武术的学习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分组布置一个武术小话剧,通过剧情教学,让学生感受武术不同的文化魅力;
  在“抱拳礼”的学习中,不仅仅教会的是动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其具体的含义,让学生有更深体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有思想上的觉悟与提高,以“抱拳礼”为例:
  (1)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止戈为武”,以此来约束勇武的意思。
  (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
  (3)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4)立掌如月,握拳如日,日月并出,意思为大明,反手推出,意思是反清。
  经过这样把礼仪规范的含义通过生动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学生更清楚了认知武术礼文化,从思想上得到一定的启蒙作用。总之,由于情感、动机、兴趣、意志的形成和发展十分的复杂,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了解学生现状;把学生的现状与公认的常模作比较,确定差距或需要,即“应该是什么”与“是什么”之间的差距。
  (三)行为目标:认知目标与情意目标的最终目的是为行为目标服务的,行为目标是对认知目标及情意目标的检验,学生学习武术礼文化的目的就是将武术礼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习惯,并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在教学中教学生“怎么做”这是非常重要的,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将对学生的一生将起着积极的影响。柔道作为一向比较成功的运动项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日本武道教育中,实践大于理论,武道教育不在于学会哪些技术可以在现实中取得格斗的技能,而在于在这种直接的对抗中学会勇敢面对生命挑战,学会在与人搏斗中生存,并且要求彬彬有礼。在武术的行为目标之中我们要多加一些实践的环节,去除理论的环节,这样更能够让学生理解武术礼文化,去宣传真正的实践武术礼文化,更能够吸引同学的兴趣。
  2.整合武术礼文化教学方法
  哲学家黑格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方法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这也充分说明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1)创设学习情境:赵国祥在《心理学概论》中指出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期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绪或情感;反之,则产生消极和否定的情绪或情感。由于在学校武术的教学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是武术套路区别于其他的体育项目表现为难度大、不便记忆、动作千变万化,学生学习武术套倍感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同时也造成“考完忘完”的情况。这就很有必要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背景音乐,而不是教师在一味的喊着口号,如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我们可以精选《高山流水》,首先,这种积极向上、舒缓、幽静、抒发美好情感的音乐能够放松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入境,这也是学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其次,在典雅美妙的、行云流水的古乐声中练习太极拳,让学生更能体味太极浓厚的文化韵味,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内心的平静。在武术教学方面还可以进行分组競赛式的教学,可以将学生分成同等组的与异等组的形式进行习练。
  (2)拓展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经历与经验,目前学校武术教学大部分为老师做示范,然后学生跟着学,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也比较乏味。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的时代,我们有必要紧密的与网络结合起来去完成我们的教学。将武术礼文化的优秀内容与武术技术融合到一起.教师在动作讲解过程中要化难为易,将武术文化加入进去,丰富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武术课堂上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公正协作”品质的重要性。在对练时让他们知道互相尊重对方,点到为止的优秀品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武术礼仪文化演讲比赛;可以进行武术班长轮换制,负责检查服装、上课人数、所用器材等,每节课下课前选出表现好的与不好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建立合理科学的奖罚制度不仅能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对武术教师武术礼文化知识的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武术教师并非是按着教学大纲或是根据教材规定实施教学,而是仅根据自己会的内容去教学,这样就偏离了武术教育的目标。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实际教授什么往往取决于他自身能够教什么,而不是别人规定他教什么。因此学校应该有组织、有目的地对一线武术教师进行武术文化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培训,学校可以聘请有名的武术家进行互相交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体会学习武术文化的精髓所在,不断的提高武术教师的素质,并且通过“武术优质课评比”的方式,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标,不断地完善武术教师的素质与技能。
  (4)不断更新武术教师的观念,在武术课程的考核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完成成套动作的完整性,认为“能完成,即掌握”,容易导致“学仅仅是为了考,考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上完了也就忘光”的结果。因此武术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更新,学校武术课的教学,应从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入手,帮助学生的更多的应该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由“学会” 到“会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由“注重结果评价向注重过程评价转变”的观念,明确武术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教学体系,它随着时代前进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武术教学才会上一个新台阶。
  四、结论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脊梁,是国脉之根本。武术礼文化负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淀,它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简单的休闲文化无法代替的,武术礼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及精神培养,不仅要体现在课堂、训练、比赛、表演中,也要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学校武术礼融合在教学中的研究得出:必须明确武术礼文化教学目标:“克己复礼,尚武精神”,考虑学生对武术礼文化的认知目标、情意目标、行为目标,并融合到教学中,指导教学实践,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丰富规范武术教学内容,把武术礼文化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借鉴柔道、跆拳道礼仪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武术礼文化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不断地创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多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拓展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经历与经验,最终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不断完善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加强对武术教师武术礼文化知识的培训以及不断更新武术教师不科学的观念,使武术教师成为武术礼文化的真正传播者。从而使武术礼文化更顺利的能够在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对我国武术礼文化更加深入的了解其价值并得到熏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龙.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包磊,王岗.国学语境下的学校武术教育[J]. 搏击(武术科学),2010,03:17- 18.
  [4]王宗源.中华礼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5]管正平.先秦礼运行中的“义”“仪”结合状况[J]. 学术交流,2014,09:51-55.
其他文献
冯秀军在《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撰文指出,今天,学校德育的诸多困惑与难题,越来越多地源自于社会环境急速变迁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校内外德育环境的机械割裂,不但难以实现学校改
老年自发性脑出血的护理体会肖玉华张天英(南充市中心医院急珍科)老年自发性脑出血具有病死率,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正确的护理对治疗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自1993年6月至1996年
8日,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给会议的信中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
在全国首届“儿童青少年创新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国家985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胡卫平指出,创新人才的素质,不仅要有知识,而且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以及创造性人格。而这些品格的形成,中小学是关键期。虽然成年以后也能发展,但关键期错过了,就会事倍功半——这是中外有关创造力研究的共同结果。北師大发展心理学资深教授林崇德的研究成果证明:初中二年级是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
江西省鹰潭师范附属小学始建于1952年,学校占地面积20多亩,现有教学班44个,学生2700多人,教职工11O多人。
课堂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主要现场。立足于此,经过多年的孜孜探索,我们建构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程导航模式”的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自主预习——活动体验——对话生成——践行评价。这一教学模式以激活儿童的道德生命为基本旨趣,主张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先学后教。课堂以活动、对话为主要形式,教师顺学而导,形成一种以自主活动、体验反思、对话生成为主要特征的内生性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主体间意义的升值。  一、
分娩前的心理护理体会黄德慧(南充中心医院)分娩前的产妇心情十分复杂,因而对临产妇女的心理护理,在现代围产医学护理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有条件的学校陆续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定期向学生开放,也建立了一支心理辅导教师的专(兼)职队伍,但效果并不明显。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到心理辅导室的学生之所以少,并不是没有心理问题需要求助,而是学生不愿去,原因有三:其一,学生间缺少一种心理辅导的氛围,认为到心理辅导室,会被同学笑话;其二,学生不习惯也不敢到心理辅导室去,因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性格大多内向,不愿敞开自己的心扉,向别人讲
EHF血清糖蛋白凝胶盘状电泳用Schif试剂染色法的探讨晏纪成(川北医学院生化教研室)糖蛋白是一类含糖的结合蛋白质。功能十分广泛,如细胞膜糖蛋白,涉及到细胞膜的许多受体功能,还与细胞分裂
搞好临床实习培养合格医师戴泽君,张焰(附属医院妇产科,附属医院眼科)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他们从学生成为一名医生的起点,因此,搞好临床实习无疑是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