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实践证明,语文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习作教学的成效。在实践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开发和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
一、关爱学生心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炼鲜活的习作教学资源
只有激起学生心灵共鸣的教育,才是富有成效的教育。在处理每一课习作教材时,我力求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语文教育活动。如“_______爱我,我爱_______”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教材。教材的第一部分是“习作要求”,有两点:①要求写发生在我和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小伙伴……之间的事;②作文必须真实,要写出真情实感。第二部分是“习作提示”,提示习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习作要记真人真事;②习作要赞颂真挚健康的情感;③习作题目是半命题,“爱”是双方的,要写好双方的活动且有详有略。
这样的文章紧扣学生的生活,只要平时留心观察生活,都有可写的内容。但是,班上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感情比较冷漠,没有对爱的体验,如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所以,这篇习作指导的难点之一,便是留守儿童群体的感情提炼。对这篇习作难点的突破,我从开学初就开始做相关的工作了。我指导学生利用通讯工具与父母沟通,在交流中维持和增进亲情,亲情的温暖必然会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慰藉,让他们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归属感和安全感。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主角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其他学生一起为这些留守儿童想办法:怎样更好地和远方的父母联系?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情境:过生日时,在外打工的父母给你寄来了生日贺卡,你想和谁分享这种意外的惊喜,怎样分享?卫生课上,老师给你讲了最近在世界上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关心父母的你怎样告知在外的双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用什么方式向父母汇报最好,如何汇报?这三个环节的互动,形象地解决了学生沟通中的难题。实践证明,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的感情温度明显有了提升,这在学生的习作中也有所体现。
二、关注社会现实,将触角伸向时事新闻,拓展语文教材的外延,提高读写结合的效度
虽然小学生的习作主要是一种“练笔”,常规的理解是历练“作文法”,其实不然。无论是作家的创作还是学生的习作,都得从内容入手,没有内容,何来作文?
第一次教学《意想不到的灾害》这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整合了丰富翔实的资料、触目惊心的图片、扣人心弦的描述……但是,学生似乎并不动容。今年再一次教学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另外的方式。自汶川大地震以来,国人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这其中也不乏少年儿童。进入2010年,地球灾难频发: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台湾地区地震、玉树地震,还有中国西南地区的水荒、北方的雪灾……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我预先布置学生翻看报纸、收看电视、浏览网页,收集有关2010年地球灾难的资料,并尽力确定一个中心,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合,得出自己的思考。课堂上,我不再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整理的心得。因为有了前期的充分准备,尤其是自主思考和心理预期,学生对课文所阐述的主旨有了更加鲜活与直接的体认。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情绪激动,对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控诉与谴责,有些学生还流下了同情与担忧的泪水。打动心扉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之后学生的练笔自然水到渠成,效果斐然。
三、借助丰富的影视声像媒体资源,创设感性情境,增强习作教学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应当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哪怕是虚拟的环境中,使学生在情境中和互动中自主地进行认知与活动。于是,我引进影视声像媒体,创设感性情境,以多媒体辅助习作教学。
最早的尝试起于教学三年级《听广播,说要点》一文,这篇习作的要求是:听广播时,要边听边记住要点;说要点时,要把故事的题目,故事里主要人物的姓名,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扼要地说出来。这是习作的启蒙教学,对于从未写过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仿写甚至听写是一种有一定效果的练习方法。后来,我又尝试播放一些动漫作品或电影短片,让学生看动漫看电影,然后写动漫故事或电影故事,开始是能写多少写多少,后来逐步提高要求,比如要求写出故事的完整性和人物的形象性。再后来,只播放前半段,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后半段,有些结尾留有悬念的,我便要求学生续写新故事……借助多媒体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习作课堂也因此多了几分魅力与活力。
四、依托互联网,全方位开拓语文课程资源和搭建发表平台,营造开放的习作训练环境
随着电脑与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青少年关注的又一焦点。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学习与锻炼的平台。我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服务于习作教学。
1.化弊为利,利用网络作文,进行范文讲评
互联网为部分学生的习作抄袭大开方便之门。我干脆“投其所好”,在学生初步完成习作任务之后,利用搜索引擎,海搜同类作文,择其特征显著或对比鲜明的数篇网络作文,进行师生互动集体讲评。这对于提升学生习作的感性认知大有裨益,也收敲山震虎之效,学生抄袭网络作文的现象逐渐减少。
2.化“无聊”为“有聊”,利用QQ聊天工具,进行对话练习
学生上网,很多喜欢聊天,内容大多无聊,甚至影响健康成长。我因势制宜,将习作课搬到电脑房,公开所有学生的QQ号,同学之间自由加为好友,并围绕我事先布置的聊天话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相互交流。聊天结束后,要求学生用电子稿或手写稿的形式将聊天内容整理成一篇短文上交,然后进行评讲和评优,这样学生积极性较高。
3.开通博客,写博客日记
自从利用网络学习后,我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周在博客上至少写作一篇博文;公开博客地址,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浏览相互点评,点评的质与量同样作为作业记分。
4.办主题学习网页,开展综合性网络语文习作活动
带六年级班级时,我开展了一次“夸一夸异性同学”的综合学习活动。我事先做了一个“我是男生,我是女生”的主题网页。该主题网页由三大板块构成:“名人故事”板块(链接网络资源,分男性与女性两个板块);“我最棒”板块(分男生与女生两个板块);“你真棒”板块。教学伊始,简洁地导入后,学生进入“名人故事”板块,男生找男性的,女生找女性的,自由浏览,可以随时记录一些自己需要的资料和感想。然后以打擂台的形式,由男女生分别谈谈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那位同性名人的事迹。接着,男女生各自进入“我最棒”的同性板块,这是类似BBS的板块,学生根据自己电脑输入的特点,可以采用键盘或语音等方式,描述自己的特点与特长,并保存在网页之中。最后,也是关键的环节,男女生相互进入异性的“我最棒”板块,自由浏览,同时进入“你真棒”板块,给异性同学留言。在这个环节中,男女生分别对异性获得了新的认识,开始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异性,从而逐步发现异性同学的优势,学会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共同健康成长。
网络的开放性可以链接更多的课程资源,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少男少女们敞开心扉,网络的互动性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元更便捷的交流。只要创造性地利用网络,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个性成长中,互联网有着更多的期待。
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教师倾情语文教育,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习作教学的有心人,充分开发和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习作课堂上必然会绽放有效教学的绚烂之花。
(责编 陈剑平)
一、关爱学生心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炼鲜活的习作教学资源
只有激起学生心灵共鸣的教育,才是富有成效的教育。在处理每一课习作教材时,我力求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语文教育活动。如“_______爱我,我爱_______”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教材。教材的第一部分是“习作要求”,有两点:①要求写发生在我和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小伙伴……之间的事;②作文必须真实,要写出真情实感。第二部分是“习作提示”,提示习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习作要记真人真事;②习作要赞颂真挚健康的情感;③习作题目是半命题,“爱”是双方的,要写好双方的活动且有详有略。
这样的文章紧扣学生的生活,只要平时留心观察生活,都有可写的内容。但是,班上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感情比较冷漠,没有对爱的体验,如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所以,这篇习作指导的难点之一,便是留守儿童群体的感情提炼。对这篇习作难点的突破,我从开学初就开始做相关的工作了。我指导学生利用通讯工具与父母沟通,在交流中维持和增进亲情,亲情的温暖必然会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慰藉,让他们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归属感和安全感。我还专门设计了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主角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其他学生一起为这些留守儿童想办法:怎样更好地和远方的父母联系?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情境:过生日时,在外打工的父母给你寄来了生日贺卡,你想和谁分享这种意外的惊喜,怎样分享?卫生课上,老师给你讲了最近在世界上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关心父母的你怎样告知在外的双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用什么方式向父母汇报最好,如何汇报?这三个环节的互动,形象地解决了学生沟通中的难题。实践证明,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的感情温度明显有了提升,这在学生的习作中也有所体现。
二、关注社会现实,将触角伸向时事新闻,拓展语文教材的外延,提高读写结合的效度
虽然小学生的习作主要是一种“练笔”,常规的理解是历练“作文法”,其实不然。无论是作家的创作还是学生的习作,都得从内容入手,没有内容,何来作文?
第一次教学《意想不到的灾害》这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整合了丰富翔实的资料、触目惊心的图片、扣人心弦的描述……但是,学生似乎并不动容。今年再一次教学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另外的方式。自汶川大地震以来,国人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这其中也不乏少年儿童。进入2010年,地球灾难频发: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台湾地区地震、玉树地震,还有中国西南地区的水荒、北方的雪灾……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我预先布置学生翻看报纸、收看电视、浏览网页,收集有关2010年地球灾难的资料,并尽力确定一个中心,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合,得出自己的思考。课堂上,我不再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整理的心得。因为有了前期的充分准备,尤其是自主思考和心理预期,学生对课文所阐述的主旨有了更加鲜活与直接的体认。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情绪激动,对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控诉与谴责,有些学生还流下了同情与担忧的泪水。打动心扉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之后学生的练笔自然水到渠成,效果斐然。
三、借助丰富的影视声像媒体资源,创设感性情境,增强习作教学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应当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哪怕是虚拟的环境中,使学生在情境中和互动中自主地进行认知与活动。于是,我引进影视声像媒体,创设感性情境,以多媒体辅助习作教学。
最早的尝试起于教学三年级《听广播,说要点》一文,这篇习作的要求是:听广播时,要边听边记住要点;说要点时,要把故事的题目,故事里主要人物的姓名,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扼要地说出来。这是习作的启蒙教学,对于从未写过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仿写甚至听写是一种有一定效果的练习方法。后来,我又尝试播放一些动漫作品或电影短片,让学生看动漫看电影,然后写动漫故事或电影故事,开始是能写多少写多少,后来逐步提高要求,比如要求写出故事的完整性和人物的形象性。再后来,只播放前半段,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后半段,有些结尾留有悬念的,我便要求学生续写新故事……借助多媒体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习作课堂也因此多了几分魅力与活力。
四、依托互联网,全方位开拓语文课程资源和搭建发表平台,营造开放的习作训练环境
随着电脑与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青少年关注的又一焦点。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学习与锻炼的平台。我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服务于习作教学。
1.化弊为利,利用网络作文,进行范文讲评
互联网为部分学生的习作抄袭大开方便之门。我干脆“投其所好”,在学生初步完成习作任务之后,利用搜索引擎,海搜同类作文,择其特征显著或对比鲜明的数篇网络作文,进行师生互动集体讲评。这对于提升学生习作的感性认知大有裨益,也收敲山震虎之效,学生抄袭网络作文的现象逐渐减少。
2.化“无聊”为“有聊”,利用QQ聊天工具,进行对话练习
学生上网,很多喜欢聊天,内容大多无聊,甚至影响健康成长。我因势制宜,将习作课搬到电脑房,公开所有学生的QQ号,同学之间自由加为好友,并围绕我事先布置的聊天话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相互交流。聊天结束后,要求学生用电子稿或手写稿的形式将聊天内容整理成一篇短文上交,然后进行评讲和评优,这样学生积极性较高。
3.开通博客,写博客日记
自从利用网络学习后,我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周在博客上至少写作一篇博文;公开博客地址,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浏览相互点评,点评的质与量同样作为作业记分。
4.办主题学习网页,开展综合性网络语文习作活动
带六年级班级时,我开展了一次“夸一夸异性同学”的综合学习活动。我事先做了一个“我是男生,我是女生”的主题网页。该主题网页由三大板块构成:“名人故事”板块(链接网络资源,分男性与女性两个板块);“我最棒”板块(分男生与女生两个板块);“你真棒”板块。教学伊始,简洁地导入后,学生进入“名人故事”板块,男生找男性的,女生找女性的,自由浏览,可以随时记录一些自己需要的资料和感想。然后以打擂台的形式,由男女生分别谈谈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那位同性名人的事迹。接着,男女生各自进入“我最棒”的同性板块,这是类似BBS的板块,学生根据自己电脑输入的特点,可以采用键盘或语音等方式,描述自己的特点与特长,并保存在网页之中。最后,也是关键的环节,男女生相互进入异性的“我最棒”板块,自由浏览,同时进入“你真棒”板块,给异性同学留言。在这个环节中,男女生分别对异性获得了新的认识,开始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异性,从而逐步发现异性同学的优势,学会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共同健康成长。
网络的开放性可以链接更多的课程资源,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少男少女们敞开心扉,网络的互动性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元更便捷的交流。只要创造性地利用网络,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个性成长中,互联网有着更多的期待。
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教师倾情语文教育,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习作教学的有心人,充分开发和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习作课堂上必然会绽放有效教学的绚烂之花。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