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引领学生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智能,同时也要很好地组织学生接触自然,使他们认识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中产生满足和喜悦的情感,使审美教育进入更高层次。
关键词:科学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8-106-001
大自然无比广阔深邃,丰富充实,具有无限丰姿和魅力。与之相应,小学科学课本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有天文、气象、地理、动植物、简单物理化学、生物等。它们虽然显得各内容是“片段”而不是系统,零星而不全面,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因素可利用。
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美的源泉。教师在科学知识教学中对种种美的因素略作自然而然地点拨,而不是生硬机械地注入,智育就能和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能在探究的同时,不断培养自身审美能力,并萌发出关于科学的美感。于是乎,这种真与美、知与情相统一的教育就能事半功倍,同时更能促进学生对于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从语言文字中感受美
科学课中的语言明白、准确、形象、优美、浅显,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苏教版科学教材一些单元页上,很多内容其实就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歌,如苏教版小學《科学》三年级下册“关心天气”这一单元的单元页上写道:
你见过风吗? 你见过风吗?
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 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
但我知道,但我知道,
当树枝摇晃的时候, 当湖面泛起波纹的时候
风,正从那里经过 风,正从那里经过
...... ......
这优雅形象的语言在我们面前描绘了一幅美好画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描绘同时也表现了一种生动而饶有趣味的形象思维。教师可通过富有美感的叙述唤起学生的想象,再现语言所描绘的景象。
2.从课文插图中感受美
科学课本中配有大量的彩图、图片,使课文讲述的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如苏教版科学教材中的高山、湖泊、平原、森林、草地等彩照,在我们眼前展现了多彩多姿的景观。它们色彩鲜明、气势恢宏,极具挺拔险峻、色彩壮丽之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认真观赏、仔细品味,有条件的还可以转化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美的享受,促进审美情趣的形成。
同时,由于教材中的许多图片,都采用的是照片,使大自然的美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熏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从人物形象上塑造美
科学教材还介绍了一些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如牛顿、张衡、伽利略、列文虎克等,他们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追求真理,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同时,苏教版中还介绍了航海家麦哲伦、发明家鲁班、瓦特,古代名医李时珍,现代宇航员杨利伟等。教材中列举的人物有几十位,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来塑造他们的光辉形象,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他们的光辉业绩、高尚品格打动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激发学生立志发掘大自然的美好事物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4.从具体事物中发掘美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介绍岩石这部分内容,其中就突出地涉及到了作为无机物的岩石的组织性的美。如花岗岩呈花斑状很硬,是有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其中白色为石,肉红色或淡黄色为长石,黑色是云母。从彩图看,可见一种天然交织而成的彩色美;如触摸实物,还可以感知它的质地美。
西方美学家认为,植物比矿物、结晶体更高一级,它虽然也体现着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的形式美,但又体现出多样性的美,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因此,在科学课中,除了引领学生探究有关植物的叶、花、果实等,同时也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苏科版教材中《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中,不仅仅是植物的花和叶子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植物的根、茎、果实和种子一样也具有多彩多姿的美。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引领学生去发现、去感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求真,也能培养学生爱美。
5.在实践中创造美
除了在教学中利用科学教材美的因素加以点拨外,教师还可以以某一教材内容为依据,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投进真与美的怀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田野上去,到公园里去吧!”这种活动既是一种以美导真,又是一种以真导美。就观察、采集来说,一株树的每一片叶子都可能是很美的,形态十分匀称,花纹结构也很好看,而树干颜色浓重,鲜明而均匀。因此,无论是一棵小树或一片树叶,其活体标本或标本、模型等制作,教师也应有意义地渗透美育,指导学生做到设计合理、外形美观、小巧精致。每个人心中的美是不同的,所以,学生们在实践中发现的美,自有他的道理,也自有他的可爱之处。在教学中我们要呵护学生的这种发现美的灵感,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美是人生命的一种折射,课堂教学不仅要体现科学教学之美,更是创造艺术的殿堂。这就要求科学教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还要能够有发现美的独到眼光,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运用美学的特有魅力,去吸引、熏陶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科学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6-3315(2011)8-106-001
大自然无比广阔深邃,丰富充实,具有无限丰姿和魅力。与之相应,小学科学课本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有天文、气象、地理、动植物、简单物理化学、生物等。它们虽然显得各内容是“片段”而不是系统,零星而不全面,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因素可利用。
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美的源泉。教师在科学知识教学中对种种美的因素略作自然而然地点拨,而不是生硬机械地注入,智育就能和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能在探究的同时,不断培养自身审美能力,并萌发出关于科学的美感。于是乎,这种真与美、知与情相统一的教育就能事半功倍,同时更能促进学生对于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从语言文字中感受美
科学课中的语言明白、准确、形象、优美、浅显,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苏教版科学教材一些单元页上,很多内容其实就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歌,如苏教版小學《科学》三年级下册“关心天气”这一单元的单元页上写道:
你见过风吗? 你见过风吗?
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 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
但我知道,但我知道,
当树枝摇晃的时候, 当湖面泛起波纹的时候
风,正从那里经过 风,正从那里经过
...... ......
这优雅形象的语言在我们面前描绘了一幅美好画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描绘同时也表现了一种生动而饶有趣味的形象思维。教师可通过富有美感的叙述唤起学生的想象,再现语言所描绘的景象。
2.从课文插图中感受美
科学课本中配有大量的彩图、图片,使课文讲述的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如苏教版科学教材中的高山、湖泊、平原、森林、草地等彩照,在我们眼前展现了多彩多姿的景观。它们色彩鲜明、气势恢宏,极具挺拔险峻、色彩壮丽之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认真观赏、仔细品味,有条件的还可以转化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美的享受,促进审美情趣的形成。
同时,由于教材中的许多图片,都采用的是照片,使大自然的美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熏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从人物形象上塑造美
科学教材还介绍了一些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如牛顿、张衡、伽利略、列文虎克等,他们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追求真理,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同时,苏教版中还介绍了航海家麦哲伦、发明家鲁班、瓦特,古代名医李时珍,现代宇航员杨利伟等。教材中列举的人物有几十位,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来塑造他们的光辉形象,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他们的光辉业绩、高尚品格打动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激发学生立志发掘大自然的美好事物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4.从具体事物中发掘美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介绍岩石这部分内容,其中就突出地涉及到了作为无机物的岩石的组织性的美。如花岗岩呈花斑状很硬,是有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其中白色为石,肉红色或淡黄色为长石,黑色是云母。从彩图看,可见一种天然交织而成的彩色美;如触摸实物,还可以感知它的质地美。
西方美学家认为,植物比矿物、结晶体更高一级,它虽然也体现着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的形式美,但又体现出多样性的美,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因此,在科学课中,除了引领学生探究有关植物的叶、花、果实等,同时也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苏科版教材中《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中,不仅仅是植物的花和叶子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植物的根、茎、果实和种子一样也具有多彩多姿的美。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引领学生去发现、去感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求真,也能培养学生爱美。
5.在实践中创造美
除了在教学中利用科学教材美的因素加以点拨外,教师还可以以某一教材内容为依据,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投进真与美的怀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田野上去,到公园里去吧!”这种活动既是一种以美导真,又是一种以真导美。就观察、采集来说,一株树的每一片叶子都可能是很美的,形态十分匀称,花纹结构也很好看,而树干颜色浓重,鲜明而均匀。因此,无论是一棵小树或一片树叶,其活体标本或标本、模型等制作,教师也应有意义地渗透美育,指导学生做到设计合理、外形美观、小巧精致。每个人心中的美是不同的,所以,学生们在实践中发现的美,自有他的道理,也自有他的可爱之处。在教学中我们要呵护学生的这种发现美的灵感,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美是人生命的一种折射,课堂教学不仅要体现科学教学之美,更是创造艺术的殿堂。这就要求科学教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还要能够有发现美的独到眼光,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运用美学的特有魅力,去吸引、熏陶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